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枪口上的小花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进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复活的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拔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拔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并且深情的曲子。
一切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到来,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终将草原覆盖。没有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
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姑娘的名字。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两句,引发读者对“他”喜欢将小花插进枪口这种错误做法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评。
B.第二段中“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一句,用环境的宁静和美好,反衬了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如同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让战争没有了残酷的一面,给人以温情和思考。
D.小说通过“他”因为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这一情节,提醒人们做事要心无旁骛,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这正是小说的主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与挣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天真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C.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主要运用整句,让文章的语言有文采;而排比、比拟等手法运用恰到好处,增强小说的诗意性。
D.这篇小说情节张弛有度,吸引读者的兴趣;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让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6.“小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7.小说中的“他”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不必贤于弟子(没有必要) 声非加疾(强劲) 苍山负雪(背着)
B.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士大夫之族(家族) 学不可以已(停止 )
C.倚歌而和之(循,依) 正襟危坐(端正地) 浪遏飞舟(阻挡)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而绝江河(渡过) 作师说以贻之(嘉奖)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吾师道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扣弦而歌之 D.汶水西流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今安在哉 B.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D.而又何羡乎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游灵岩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 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kā):山岩的末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以及《登泰山记》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就是所说的五岳之一的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 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纪年方法。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在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D.“戊申晦”中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而“朔”和“望”则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年底游览泰山,在次年年初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两篇文章被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主要表现泰山的雄浑瑰丽;写灵岩则主要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练,且重学问和考据。这些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游览之后所作,所写之景皆为作者亲眼所见,表达了作者的尽兴之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2)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15.请根据《游灵岩记》的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溪水的景物特点。(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点明人物活动,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是对岌岌可危的政权的担忧;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7.“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析“伤”的内涵。(6分)
(四)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诗人用轻轻两笔,就描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情态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描述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的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谁是陌生人?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 的问题。陌生人就是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人,这似乎是 的常识。( )。例如,知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如下问题,上述的常识往往就有些不够应对了:“陌生”与“熟悉”各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陌生与熟悉仅仅是一种 的感受,还是有着更客观的依据与内涵?在何种意义上,陌生人可以被转化为熟人?陌生人究竟是一个程度性的概念还是一个构成性的概念?在秩序构成的意义上,陌生人意味着什么?在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就此而言,用一种严格的社会学的眼光来 陌生人,在概念与理论的层次上思考陌生人问题,恰恰并不是多余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突兀 显而易见 心里 观察
B.突出 不言自明 心里 考察
C.突兀 不言自明 心理 观察
D.突出 显而易见 心理 考察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B.但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C.但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D.因为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B.学术思想史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C.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D.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9分)
有句话说:“当你叹气的时候,幸福就会溜走。”但是,事实上,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也许叹气是非常有用的,与其说“幸福会溜走”,不如说“可能对身体有好处”。
叹气往往是在我们担心或苦恼的时候发生的。在这些情况下,人们胸部和腹部的肌肉会收紧变硬,呼吸会变浅,进而导致血液中缺氧。为了缓解缺氧现象,身体会 ① 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 ② ,负责放松身体。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加速器”与“制动器”的关系。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身体的许多功能,比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这些功能大多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但是当一个人担心时, ③ 。而叹气具有消除这种主导作用的效果。通过“唉”的一声来长舒一口气,能够让浅呼吸变深,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恢复了神经系统的平衡。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
C.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亲爱的同学,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事与风景,他们(它们)丰富着我们的旅途,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在进入高中生活这半个学期里,你一定遇见了很多的美好与感动,也可能遇见一些困难与挫折。但他们都是你高中生活的一部分,渲染你青春的色彩。
请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有关“遇见”的故事,抒写你心中的感想或收获,不少于800字。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中段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B.“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文中“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可知只是列举杜甫的《月夜》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温情”,并没有说这是开先河之作。
【答案】B
【解析】B.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以此寄寓一种禅心与禅趣。而第二段的论点是通过“月”表达“思乡”之情,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参考答案】
继承方面: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2分)
创新方面:①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2分)
②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2分)
【答案】B
【解析】
A.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评”错误,此处没有明确表达作者对“他”的批评。
C.“让战争没有了残酷的一面”错误,小说结尾处写“他”因为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正是表明战争很残酷。
D. “提醒人们做事要心无旁骛”并不是作者的目的,而“这正是小说的主旨”错误,这种说法不全面,作者的目的不仅是说明战争很残酷,还颂扬了人性的真善美。
5. 【答案】A
【解析】B.“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这句话表现了“他”一时沉浸在美景中因而忘记了身处战争环境的恍惚,同时也表现了“他”始终知道身处危局的清醒。C.“主要运用整句”错误,小说还是以散句为主。D.“外貌”错误,小说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6. 【参考答案】
①“小花”是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围绕着小花展开;
②枪口的小花,战场上的小花,家乡的小花,让主人公思绪万千,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为后文主人公的牺牲作铺垫;
③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花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小花,而且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是人类心中真挚的情感,是人性中的美和善;
④主人公因怜惜小花而犹豫导致牺牲,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照应了小说题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参考答案】
①淳朴善良、思念家乡和亲人:他喜欢将小花插进他的枪口,他时常回想起家乡的幽美和心中的姑娘。
②他向往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他头脑总浮现家乡“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
③枪法极好:文中说“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并明确“他百发百中”。
④心存不忍、内心细腻:他看到枪口的小花,愣了一下,他担心小花会被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觉得这太过残忍,迟疑了一下,错过了战机。
(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C
【解析】A. 不必:不一定;B.族:一类 D.稍:逐渐 ;贻:赠送
【答案】D
【解析】A.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B.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C.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
D.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答案】C
【解析】:C.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解析】句意: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朗公谷东南”表方位,是“溯”的路线,不可断开,排除CD;“东长城岭下”是“抵”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A;“泰山东麓”是“缘”的路线,在“东麓”后断开。
【答案】C
【解析】C.“阴阳”应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答案】D
【解析】:“皆为作者亲眼所见”和“尽兴之乐”有误。《游灵岩记》中姚是有遗憾的,一憾好友不得同去,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且在文中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见原文第二段,所以“亲眼所见”“尽兴之乐”不妥当。
14.【参考答案】
(1)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 “居”,安放、供奉;“度”,估计;“十九”,十分之九;每点1分,句意1分。)
(2)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但我来不及去,就写信告诉朱子颍。 (“益”:更加;“不及”:来不及;“书”:写信;每点1分,句意1分。)
15.【参考答案】
①灵岩寺的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②柏树遍布,林深荫翳;③溪水交错,泉若甘露。(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16. 【答案】C
【解析】“是对岌岌可危的政权的担忧”错。“北极朝廷终不改”是说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始终不会改换。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17. 【参考答案】①客居他乡之苦。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之痛。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不被赏识之悲。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甫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18. 【答案】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9. 【答案】C
【解析】第一空:“突兀”:突然,出乎意外。“突出”:明显,出众。根据语境修饰“问题”应用“突兀”。第二空:“不言自明”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无须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自明”偏重于人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明白。在此强调不用说,应用“不言自明”。第三空:心理: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心里:指思想里、头脑里。根据语境应用“心理”。第四空: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考察:实地观察调查。根据语境修饰“陌生人”应用“观察”。
20. 【答案】B
【解析】该题可从前句“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来看应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开头,而不用表原因的“因”,并且前句宾语为“常识”,后句以“常识”为主语,与前句的衔接关系紧密。
21. 【答案】D
【解析】去掉“在”“有”,使整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为“突破”;补充介词“从”,保证“从……开始”结构的完整;先“质问”,后“反思”,保证句子的逻辑顺序。
【答案】A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故选A。
23.【参考答案】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②体内还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③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占据主导
24.略题号
1
2
4
5
8
9
10
11
答案
B
B
B
A
C
D
C
B
题号
12
13
16
19
20
21
22
答案
C
D
C
C
B
D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