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唐书》记载,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1.下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 )论述 论者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尹源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 李纲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 范宗尹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2.“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变化C.八股取士的危害D.朝代更迭的频繁3.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4.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5.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6.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7.《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 )A.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D.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8.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9.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10.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11.阅读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有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12.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 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 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 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 827条。这反映了唐代(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13.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14.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15.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1.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是类似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 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C.绘画更加注重图像意境 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2.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3.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 )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B.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C.官僚政治日益完善 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4.针对“道”,韩愈指出:“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他这是主张(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5.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时期僧人名号命名特点三国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东晋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隋唐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6.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1.(2021年6月.浙江选考)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 小纂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2.(2020·山东卷)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3.(2020·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2020·全国Ⅲ卷)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5.(2020·全国Ⅰ卷)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6.(2020·全国Ⅱ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7.(2020·海南卷)由下表唐诗(摘录),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8.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9.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10.下表内容说明( )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开元时,“四方丰捻,百姓殷富”,国家粮仓积满,甚至“陈腐不可较量”。“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远适数千里,不持刀刃”。A.史书诗歌的描绘客观真实 B.开元年间经济有了长足发展C.盛世时期的人民生活富足 D.唐玄宗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练透),文件包含第0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原卷版docx、第0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课时11 辛亥革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