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第1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第2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一)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幽门螺杆菌是微厌氧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幽门螺杆菌与酵母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
    B. 幽门螺杆菌的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C. 幽门螺杆菌与乳酸菌的结构相似
    D. 幽门螺杆菌消耗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正确区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判断方法如下:一看有无真正的细胞核,有则是真核生物,无则是原核生物;二看细胞器种类,只有核糖体的为原核生物,细胞器种类多的则是真核生物。
    【详解】A、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是几丁质,A正确;
    B、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其DNA是环状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但不含有游离磷酸集团,B正确;
    C、幽门螺杆菌与乳酸菌均为单细胞原核生物,其结构相似,C正确;
    D、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2. 脂质可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必需脂肪酸,但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磷脂、固醇都属于脂质,且都是储能物质
    B. 植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
    C. 磷脂中甘油的两个羟基与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
    D. 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高脂血症可能与胆固醇偏高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a、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b、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c、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但磷脂、固醇不是储能物质,A错误;
    B、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B错误;
    C、磷脂中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及其他微生物结合,C错误;
    D、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偏高是高脂血症的一种,高脂血症还包括甘油三脂升高等,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细胞组成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仁能控制rRNA和核糖体的合成,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
    B. 肌肉细胞的肌质体中含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家兔成熟的红细胞含有无氧呼吸酶及血红蛋白,除了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
    D. 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仁与rRNA和核糖体的合成有关,但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是细胞核,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A错误;
    B、肌细胞内的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和RNA,可指导蛋白质合成,B正确;
    C、家兔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含有无氧呼吸酶及血红蛋白,没有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C错误;
    D、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D错误。
    故选B。
    4. 某农场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关于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III染液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嫩小麦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碘液→观察被染成深蓝色的淀粉
    C. 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D. 嫩甜玉米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砖红色沉淀检测还原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还原糖鉴定结果为砖红色沉淀,鉴定材料需富含还原糖且无颜色干扰;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肽键即可呈现紫色反应。
    【详解】A、脂肪颗粒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生成橘黄色颗粒,A正确;
    B、嫩小麦籽粒含较多的还原糖,几乎不含淀粉很少,B错误;
    C、检测产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紫色,C正确;
    D、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两者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5.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做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温度感受器中的关键蛋白——TRPV1通道,揭示了人吃辣椒同时感到痛和热的分子机制。TRPV1通道属于TRPs蛋白家族,具有高度的Ca2+通透性,能够被辣椒素特异性激活,同时也能被42℃以上的高温激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RPV1通道蛋白所介导Ca2+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B. TRPs通道的激活,使温度感受器能够感觉冷热变化
    C. 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开发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
    D. TRPV1通道是将温度刺激转化为电信号的关键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其中,被动运输可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转运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由题干信息可知,TRPVI是一 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Mg2+和Na+等阳离子内流,则其属于通道蛋白。
    【详解】A、TRPV1通道蛋白介导Ca2+的运输方式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项正确;
    B、感受器不具有感受功能,而是接受外界刺激将其转变为电信号,B项错误;
    C、适时阻断TRPV1通道,阻断了Ca2+的运输,影响神经冲动的产生,有利于治疗疼痛,C项正确;
    D、温度感受器的作用是将温度转化为电信号,D项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TRPV1通道介导痛觉产生的作用机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思维。
    6. 吞噬作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对于原生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胞外的营养物质摄取到吞噬体,最后在溶酶体中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供细胞利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作用是原生生物摄取食物的一种方式
    B. 原生生物属于原核生物
    C. 胞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
    D. 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详解】A、原生生物可以通过吞噬作用摄取食物,A正确;
    B、原生生物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胞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C正确;
    D、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7.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0.5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只发生单向运动
    B. 0〜4h内,KNO3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 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D. 0时刻时,KNO3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0~2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详解】A、0~2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说明原生质体失水量大于吸水量,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发生双向运动,故在0.5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发生双向运动,A错误;
    B、由图可知,0~4h内,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KNO3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错误;
    C、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C错误;
    D、0~2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所以0时刻时,KNO3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
    8. 通过图丙(1、2为目镜,3、4为物镜)不同组合方式观察到某标本的两个视野图(图甲和图乙),由图甲变为图乙的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操作步骤是: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B. 若甲(放大倍数10×)的视野充满16个细胞,则换成乙(40×)可看到4个细胞
    C. 若观察图甲的组合是2和4,则观察图乙的组合可为l和3
    D. 若细胞为菠菜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甲为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乙为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图甲低倍镜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侧,因此操作步骤是: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高倍镜显微镜使用过程中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A错误;
    B、若甲的放大倍数是10×,能看到视野充满16个细胞,则转换为放大倍数为40×的乙后,能看到的细胞数目为16/4×4=1个,B错误;
    C、据图可知,图乙是图甲放大后的观察结果,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物镜离装片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若观察图甲的组合是2和4,则观察图乙的组合可为l和3,C正确;
    D、菠菜叶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9. 蛋白激酶A(PKA)由两个调节亚基和两个催化亚基组成,其活性受cAMP(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调节(如下图)。活化的PKA催化亚基能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节亚基具有结合到cAMP的结构域,催化亚基包含活性位点
    B. 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的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
    C. ATP不仅是生物的直接供能物质,还是合成cAMP、DNA等物质的原料
    D. 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催化亚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题干的信息:活化的PKA催化亚基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说明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的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2、据图分析: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产生无活性的调节亚基和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
    【详解】A、据图分析: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产生无活性的调节亚基和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说明调节亚基具有结合到cAMP的结构域,催化亚基包含活性位点,A正确;
    B、据题干的信息:活化的PKA催化亚基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的过程即是ATP的水解过程,B正确;
    C、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cAMP,故ATP不仅是生物的直接供能物质,还是合成cAMP的原料,但ATP水解后形成的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C错误;
    D、据图可知,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催化亚基,D正确。
    故选C。
    10. 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假设和推论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B.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的着丝点可能排列在赤道板上
    D. 若图丙表示雄果蝇体内(二倍体)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丙图中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数值,应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其中a组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前期、中期,b组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组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因此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赤道板,A错误;
    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应该是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而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应该是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
    D、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应该是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则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为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C。
    11. 用不同温度和光强度组合对葡萄植株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 )

    A. 各个实验组合中,40℃和强光条件下,类囊体膜上的卡尔文循环最弱
    B. 影响气孔开度的因素有光、温度、水分、脱落酸等因素
    C. 在实验范围内,葡萄植株的胞间CO2浓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高温破坏类囊体膜结构或高温使细胞呼吸速率增强所致
    D. 葡萄植株在夏季中午光合速率明显减小的原因,是因为光照过强引起气孔部分关闭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各个实验组合中,40℃和强光条件下,气孔开度和光合速率相对值最小,但胞间CO2浓度最大,说明因叶片吸收的CO2减少而导致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卡尔文循环(暗反应)最弱,A错误;
    B、在光照强度相同时,气孔开度相对值随温度的增加(从28℃增至40℃)而减小,在温度相同时,气孔开度相对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影响气孔开度的因素有光、温度,但不能说明水分、脱落酸对气孔开度有影响,B错误;
    C、在实验范围内,葡萄植株的胞间CO2浓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高温破坏类囊体膜结构使CO2的利用率降低或高温使细胞呼吸速率增强释放的CO2增多所致,C正确;
    D、葡萄植株在夏季中午光合速率明显减小的原因是温度过高引起气孔部分关闭所致,D错误。
    故选C。
    12. 研究小组用某果蝇品系的雌雄两只果蝇进行了一代杂交实验,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402只雌果蝇和200只雄果蝇。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现象总是存在。据此对该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可能是父本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B. 可能是亲本均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C.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显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D.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某果蝇品系的雌雄两只果蝇进行了一代杂交实验,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402只雌果蝇和200只雄果蝇。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现象总是存在。说明很有可能雄果蝇有部分致死或者致死现象在雄性中比较多。
    【详解】A、由于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故不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导致,A错误;
    B、亲本均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也不会导致题中的结果,因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B错误;
    C、若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显性致死基因传递给后代,只有当该基因为显性纯合致死基因才与题意符合,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致死基因可能为隐性致死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 ,即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可能性比较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13. 图示为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已知2号不带甲病基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病与白化病的遗传方式相同
    B. 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 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5/6
    D. 1号的基因型是AaXBXb(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根据1号和2号正常而5号患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的基因设为A/a;根据1号和2号正常,而3号患病,且2号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B/b。
    【详解】A、根据1号和2号正常,而3号患病,且2号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而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3号患甲病、5号患乙病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4号乙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甲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故4号和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2=1/3,B错误;
    C、由上分析可知,4号是纯合子是1/3×1/2=1/6,则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1/6=5/6,C正确;
    D、若甲病用B/b表示,乙病用A/a表示,1号的基因型为AaXBXb,D错误。
    故选C。
    14.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人们发现少数雌火鸡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正常后代,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同时产生的极体之一结合,(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 2:1 B. 3:1 C. 1:1 D. 4: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染色体数与亲本相同的后代。原因为Z卵细胞与Z、W、W极体结合而成,或W卵细胞和W、Z、Z极体结合而成,据此答题。
    【详解】雌火鸡(ZW)的卵细胞和3个极体有2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Z(卵细胞)、Z(极体)、W(极体)、W(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性别及比例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W(卵细胞)、W(极体)、Z(极体)、Z(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类型及比例是:WW(不能存活):ZW(雌性)=0:2。两种情况概率相等,得雌:雄=(2+2):(1+0)=4:1,D正确。
    故选D。
    15. 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上之后,需要剪接体进行有效遗传信息的“剪断”与重新“拼接”,这种有效遗传信息的拼接与无效遗传信息的去除,被称为RNA剪接。下图是S基因的表达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B. 剪接体作用于过程②,其作用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C. 过程③中一个核糖体可结合多条mRNA链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D. 过程④分解异常mRNA以阻止异常蛋白的合成,需要RNA酶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mRNA前体加工,③表示翻译,④表示异常mRNA的降解。
    【详解】A、过程①表示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剪接体进行有效遗传信息的“剪断”与重新“拼接”,故其作用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错误;
    C、过程③中一条mRNA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C错误;
    D、过程④利用RNA酶分解异常mRNA以阻止异常蛋白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16.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没有新物种形成就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种群内的个体只要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就不会改变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
    【详解】A、只要生物进化,就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但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种群即使满足随机交配,只要环境对该对基因控制的性状有选择作用,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人工选择会使种群朝着人类需要的类型方向进化,基因频率也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随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增大,D错误。
    故选C。
    17. 当人们持续处于精神压力、挫折、恐惧等情绪时,往往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如5-HT)的减少有关。5-HT是一种可回收的抑制类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正常含量是比较高的,可以增强情绪抵抗力。使心境稳定;减少后,会对悲观的情绪特别敏感,导致抑郁和焦虑,而运动会增加 5-HT的合成与分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5- HT在细胞内合成后运出细胞,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神经元
    B. 5-HT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
    C. 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 5-HT 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5-HT 的浓度进行抗抑郁治疗
    D. 适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等,作用是传输神经冲动,例如常见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
    【详解】A、5- HT是神经递质,在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神经元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
    B、5-HT 是抑制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不能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不会产生兴奋,B错误;
    C、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5-HT 含量比较高时,可以增强情绪抵抗力,使心境稳定,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如5-HT)的减少有关,故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 5-HT 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5-HT 的浓度进行抗抑郁治疗,C正确;
    D、运动会增加 5-HT的合成与分泌,故适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D正确。
    故选B。
    18. 去脑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常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右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将破坏前后的反应结果记录如下:
    刺激部位
    发生的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左、右后肢均不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不可能是( )
    A. 感受器和效应器 B.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 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 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答案】D
    【解析】
    【分析】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BC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破坏前,无论刺激脊蛙哪一侧后肢的感受器,都能引起双侧的后肢收缩,实验结果显示,破坏了右后肢部分结构之后,刺激左后肢时,左后肢仍然可以收缩而右后肢不能收缩,说明右侧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实验结果还显示,破坏后,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已经不能收缩了,这说明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综上所述,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因此A、B、C均存在可能性,D未提及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所以不可能是D,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
    D. 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目测估计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沿河岸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且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C正确;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错误。
    故选C。
    20. 对酵母菌活菌进行计数时,下列做法可导致统计的活菌数高于实际值的是( )
    A. 用同一只移液管配制一系列一定浓度梯度的稀释液
    B. 用直接计数法对台盼蓝染色后的活酵母菌进行计数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酵母菌的培养时间不足
    D. 用倒平板接种酵母菌时,培养基的温度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A、若用同一只移液管配制一系列一定浓度梯度的稀释液,由于每次吸液后移液管中都有菌液残留,这种做法会导致统计的活菌数高于实际值,A符合题意;
    B、直接计数法计数酵母菌活菌数量时,可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能被染色的是死酵母菌,不能被染色的是活酵母菌,不会导致统计结果高于实际值,B不符合题意;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通常计数的结果都会比实际值低,若酵母菌的培养时间不足,统计的活菌数会比实际值更低,C不符合题意;
    D、用倒平板接种酵母菌时,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若培养基的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导致统计的活菌数低于实际值,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下列有关“稻蛙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蛙能捕食害虫,降低了稻田害虫防治成本
    B. 蛙的粪便能给稻提供肥料和能量
    C. 该种养模式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明显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D. “稻蛙共生”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详解】A、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的数量,降低了稻田害虫防治成本,A正确;
    B、蛙的粪便不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能量,B错误;
    C、该种养模式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能明显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C正确;
    D、“稻蛙共生”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22. 深度睡眠调节过程中,睡眠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BF)释放的腺苷抑制觉醒神经元(交感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副交感神经元)使瞳孔缩小。图1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图2是能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觉醒周期中BF胞外腺苷水平变化的一种腺苷传感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的ATP等都属于生物大分子
    B. 腺苷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上的不同受体结合
    C. 可以利用AK活性抑制剂来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
    D. 组装腺苷传感器时需消除荧光蛋白与ATP发生荧光反应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囊泡中的ATP通过胞吐出来被利用,转化为腺苷,而腺苷又通过核苷转运体进入囊泡转化为ATP。图2表示腺苷传感器,当腺苷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一侧的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发出荧光。
    【详解】A、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经脱水缩合而成的,ATP不属于生物大分子,A错误;
    B、结合题意“腺苷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使瞳孔缩小”可知,腺苷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B正确;
    C、AK活性抑制剂可抑制AMP的合成,进而使ATP合成减少,细胞外的腺苷运进细胞的速率降低,因此细胞外液中腺苷数量增加,而腺苷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因此可以利用AK活性抑制剂来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C正确;
    D、结合图2可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腺苷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进而使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在被激发后发出荧光,因此可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来指示腺苷浓度,故组装腺苷传感器时需消除荧光蛋白与ATP发生荧光反应的结构,D正确。
    故选A。
    23. 研究人员欲采用“异源囊胚补全法”将人源PS细胞培育出的肾元祖细胞导入囊胚,然后移植到去除生肾区既存的肾元祖细胞的仔猪体内,培育出100%人源iPS细胞来源的肾单位并实际应用于移植医疗(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培育人源肾元祖细胞需向iPS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定向诱导分化剂
    B. 过程②需要将荧光蛋白标记的人源肾元祖细胞植入囊胚的内细胞团
    C. 过程③操作之前不需要对代孕仔猪进行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处理
    D. 该技术培育的人源肾脏不必考虑肾移植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答案】CD
    【解析】
    【分析】①是敲除生肾基因的猪受精卵发育成囊胚的过程,②是荧光标记的人iPS诱导的肾元祖细胞导入囊胚的过程,③是胚胎移植④是分娩。
    【详解】A、培育人源肾元祖细胞需向iPS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定向诱导分化剂从而获得肾元祖细胞,A正确;
    B、过程②需要将荧光蛋白标记的人源肾元祖细胞植入囊胚的内细胞团,从而保证人源肾细胞的正常发育,因为内细胞团会发育成完整胚胎,B正确;
    C、过程③操作之前需对代孕仔猪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但不需要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因为代孕仔猪不提供卵母细胞,C错误;
    D、该技术培育的人源肾脏依然需要考虑肾移植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因为该方法获得的肾脏可能含有囊胚的细胞发育的部分,D错误。
    故选CD。
    24. 《齐民要术》关于泡菜制作的记载为“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纳)瓮中。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即止”,意思是制作极咸的盐水,用盐水洗过的菜放入菜坛中,再把洗过菜的澄清盐水倒入菜坛中,直至淹没菜为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乳酸菌呼吸会释放CO2是泡菜制作过程产生气泡的原因
    B. “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C. 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能含有泡菜发酵的乳酸菌
    D. “令没菜把即止”主要是为泡菜中乳酸菌发酵创设无氧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型细菌,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格创造无氧的条件。
    【详解】A、泡菜制作过程往往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泡菜发酵过程中还有其他发酵菌(如酵母菌)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 ,而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会释放 二氧化碳,A错误;
    泡菜制作需要注意控制食盐用量,食盐用量过低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增加,故“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而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B正确;
    C、用盐水洗菜,可以使原来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洗入盐水中,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以为泡菜发酵提供乳酸菌,C正确;
    D、乳酸发酵属于典型的无氧发酵,“令没菜把即止”说明要将盐水加到直至淹没菜为止,其主要目的是为泡菜中乳酸菌发酵创设无氧条件,D正确。
    故选A。
    25. 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对长江江豚成功实施迁地保护,并利用水下生态声学记录仪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存在合作捕食的行为,它们会采用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来寻找更多的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
    B. 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
    C. 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方式给同伴传递物理信息
    D. 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原始合作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内互助是指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3、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详解】A、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密度,影响种群的数量,A正确;
    B、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降低江豚之间的基因交流,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B正确;
    C、据题意,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原始合作是种间关系,涉及到两个物种之间,而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同一物种内的互助,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打造以种植采摘、特色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
    (2)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____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例如果树——草菇结构中果树不仅为草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落叶也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功能。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调节方式是____,在一些地区果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
    (3)生态鱼塘水体内有如下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黑鱼,其中鳙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贮存在____。鱼塘边,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是____。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2) ①. 空间结构 ②. 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 负反馈调节 ④.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①. 鳙鱼遗体残骸和黑鱼粪便中 ②.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解析】
    【分析】1、大多数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故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小问2详解】
    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果树不仅为草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落叶也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使得鸟和害虫的数量维持相对平衡。在一些地区果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问3详解】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某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因此鳙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贮存在鳙鱼遗体残骸和黑鱼粪便中。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识记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信息传递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 为探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不同浓度外源铁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小组将番茄分别培养在12h光照+12h黑暗(12h/12h)和16h光照+8h黑暗(16h/8h)两个光周期下,对番茄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Fe肥,测定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Gs、胞间CO2浓度Ci,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保持恒定,不施用Fe肥时,12h/12h 光周期下番茄叶片光合速率比16h/8h光周期下的____(填“高”或“低”),根据图乙分析,其原因是____。欲进一步测量番茄叶片的真正光合速率,需测定叶片的____。
    (2)空气中的CO2与____结合生成三碳酸,然后接受____释放的能量,并被还原为____。
    (3)分析图乙和丙可知,光周期为16h/8h下施加Fe肥后番茄叶片气孔导度增加,而胞间CO2浓度却减少,分析其原因是____。
    (4)蒸腾速率直接影响番茄叶片的温度。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16h/8h光周期下200μmol/L的Fe肥处理后番茄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低 ②. 12h/12h光周期下叶片气孔导度低,CO2吸收速率慢,光合速率低 ③. 呼吸速率
    (2) ①. 五碳化合物(C5) ②. ATP(和NADPH) ③. 三碳糖
    (3)光周期为 16h/8h下施加 Fe肥,可以使番茄叶片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量增加,最终导致胞间CO2减少
    (4)气孔导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叶片散热变慢导致温度上升,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使光合速率有所下降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和再生C5。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图甲可知,若实验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保持恒定,不施用Fe肥时(只看0μmol/L浓度的 Fe肥),12h/12h 光周期下番茄叶片光合速率比 16h/8h光周期下的低;
    根据题图乙可知,只看0μmol/L浓度的 Fe肥柱形图,12h/12h 光周期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Gs比 16h/8h光周期下的低,说明是由于12h/12h光周期下叶片气孔导度低,CO2吸收速率慢,光合速率低造成的;
    由于植物叶片在光照条件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所以欲进一步测量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需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
    【小问2详解】
    CO2被C5固定形成C3发生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三碳糖。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乙和丙可知,光周期为16h/8h 下施加 Fe 肥后番茄叶片气孔导度增加,而胞间 CO2浓度却减少,说明番茄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在光周期为 16h/8h,施加 Fe肥的情况下,增强了,消耗的CO2的量增加,导致胞间CO2减少。
    【小问4详解】
    蒸腾速率直接影响番茄叶片的温度。根据图甲可知,16h/8h 光周期下200μmol/L 的 Fe 肥处理后番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而根据图乙可知,16h/8h 光周期下200μmol/L 的 Fe 肥处理后番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Gs降低了,说明蒸腾作用减弱,叶片散热变慢导致温度上升,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使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结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果蝇的正常翅与翻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眼和小眼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个翻翅果蝇种群,其中雌果蝇均为正常眼,该果蝇种群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

    正常翅正常眼
    正常翅小眼
    翻翅正常眼
    翻翅小眼
    雌果蝇
    6/42
    1/42
    12/42
    2/42
    雄果蝇
    5/42
    2/42
    10/42
    4/4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正常眼和小眼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__,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会突变出小眼基因,正常翅基因会突变出翻翅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2)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翅果蝇种群杂交出现表中翅型种类和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F1中的小眼雌果蝇去除后,让剩余的果蝇自由交配。F2雌果蝇中,正常翅正常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翅基因和星状眼C基因(或野生型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基因纯合致死。科学家们找到了翻翅星状眼个体,发现这种昆虫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永远保持翻翅星状眼的表现型,这是因为它们只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的两种配子。不产生其他类型配子的原因是该染色体结构发生了________变异,导致该染色体的长度、基因数量和种类均未发生变化,却无法发生片段交换。
    【答案】 ①. 正常眼 ②. X ③. 普遍性 ④. AaXBY、AaXbY ⑤. AA纯合致死 ⑥. 11/24 ⑦. Ac、aC ⑧. 倒位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翻翅果蝇种群中,雌果蝇均为正常眼,且该果蝇种群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1的雄蝇中既有正常眼又有小眼,说明正常眼为显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表中杂交数据可知,翻翅种群果蝇自由交配交后代中无论雌雄果蝇均有翻翅:正常翅=2:1,说明翻翅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即AA致死现象,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果蝇正常眼和小眼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正常眼,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会突变出小眼基因,正常翅基因会突变出翻翅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后代中翻翅:正常翅=2:1,则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亲代雌果蝇均为正常眼,且后代雄果蝇中既有正常眼又有小眼,故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后代雌果蝇中既有正常眼也有小眼,且比例为正常眼:小眼=3:1,说明亲代雄果蝇中基因型为XBY和XbY均存在。综上所述,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翻翅果蝇种群杂交后代无论雌雄出现翻翅:正常翅=2:1,说明后代中AA显性纯合致死导致的。
    (3)根据题意和表中数据分析可知,F1中雌果蝇正常眼的基因型为:正常翅正常眼雌1/3aaXBX﹣、翻翅正常眼雌2/3AaXBX﹣,F1中雄果蝇正常眼的基因型为:正常翅正常眼雄1/3aaXBY、翻翅正常眼雄2/3AaXBY,由于后代中正常眼雄果蝇XBY占5/14,小眼雄果蝇XbY占2/14,则亲代正常眼雌果蝇中XBXB占3/7,XBXb占4/7,产生5/7XB和2/7Xb配子,根据表中F1中雌果蝇小眼(XbXb)占1/14,那么亲代雄果蝇中XBY占1/2,XbY占1/2,产生1/4XB、1/4Xb、1/2Y配子,则F1中正常眼雌果蝇中XBXB占5/28,XBXb占7/28,去掉F1中雌性小眼后,即正常眼雌果蝇中XBXB占5/12,XBXb占7/12,产生配子7/24Xb配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F1中雄果蝇为5/14XBY、2/14XbY,即5/7 XBY、2/7 XbY,产生配子1/7 Xb,那么后代中雌果蝇中正常翅占:1-1/7×7/24×2=11/12;由于F1中无论雌雄果蝇在翅型上均是1/3aa、2/3Aa,那么自由交配后代中去掉致死AA,则正常翅为1/2Aa,因此F2雌果蝇中,正常翅正常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1/12×1/2=11/24。
    (4)根据题意可知,翻翅基因A和星状眼C基因(或野生型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基因纯合致死,且AA也致死。而翻翅星状眼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永远保持翻翅星状眼(AaCc)的表现型,这说明亲代只产生基因型为Ac、aC的配子。根据题意,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导致该染色体的长度、基因数量和种类均未发生变化,却无法发生片段交换,说明不产生其他类型配子的原因是该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倒位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根据杂交实验和题意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推导计算相关个体出现的概率,能够根据该题的基因型情况写出配子的类型和比例,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能够结合题意的信息判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9. 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其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长时间停栖,甚至发现比大熊猫 还珍稀的鸟儿——震旦鸦雀,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线虫、贝壳类等)。
    (1)调查发现,该湿地的某种候鸟种群密度显著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湿地不同区域常常呈现出种群类型和密度的镶嵌分布,这是群落_____结构的体现。
    (2)为进一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理由是_____。
    (3)为了评估该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研究发现,该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较低,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
    (4)为了研究该湿地不同面积区段上移除植物功能群(主要是乔木、灌木和苔藓)对地下线虫类群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需要采用_____的方法采集土壤,统计样本中线虫的种类和数目,从而推测线虫的_____。

    乔木
    灌木
    苔藓
    大面积
    +28%
    -38%
    -30%
    中面积
    -35%
    -35%
    -28%
    小面积
    -4%
    -4%
    -35%
    注:+/-代表线虫生物量的增减
    有人认为不同植物功能群的移除均会降低以植物为食的线虫类群的生物量,且区段面积越大,影响越明显。上表为取食植物的线虫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1) ①.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 水平
    (2) ①. 不能 ②. 湿地的生态环境没有改变,能容纳的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最大值不变
    (3)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减少
    (4) ①. 取样器取样 ②. 物种丰富度 ③. 不正确。移除乔木后,大面积区段上取食植物的线虫生物量增加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手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数量的多少。
    【小问1详解】
    调查发现,该湿地的某种候鸟种群密度显著增加,候鸟的生活地点表现为随季节迁徙的特征,因此,对于候鸟来讲,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其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湿地不同区域常常呈现出种群类型和密度的镶嵌分布,这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水平结构往往因为地形起伏、含水量的变化和光线的明暗而发生改变。
    【小问2详解】
    为进一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为影响环境容纳量 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环境、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题中并没有显示湿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 ,该湿地容纳的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最大值不变
    【小问3详解】
    为了评估该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因此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研究发现,该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较低,这是因为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长时间停栖,冬季候鸟迁入越冬,且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因此鸟类对底栖动物的大量捕食导致底栖动物减少。
    【小问4详解】
    为了研究该湿地不同面积区段上移除植物功能群(主要是乔木、灌木和苔藓)对地下线虫类群影响,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类群通常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然后利用记名计算法或 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统计样本中线虫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线虫的物种丰富度。
    有人认为不同植物功能群移除均会降低以植物为食的线虫类群的生物量,且区段面积越大,影响越明显。这需要根据表中信息做出判断,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判断上述观点正确,因为表中信息显示,在大面积移除乔木后,大面积区段上取食植物的线虫生物量增加。
    【点睛】熟知种群的特征以及群落结构的不同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题中相关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0. 基因定点突变是指按照特定的要求,使基因的特定序列发生插入、删除、置换、重排等变异。下图甲是一种 PCR 介导的基因定点突变示意图。图乙是研究人员利用基因 M1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

    (1)图甲所示的基因定点突变技术需要多次 PCR,并对 PCR 的中间产物A、B 进行纯化,据图分析,得到中间产物 A、B 需要的引物对分别是_____,至少要进行_____轮循环。研究人员利用图中相关酶对基因 M 和产物 A、B 进行充分酶切后得到不同的片段,长度(kb)如下表,则图中基因敲除片段的长度为_____,基因 M1 的长度为_____。

    基因M
    A
    B
    长度
    3.24、2.8、0.15、0.13
    2.8、0.09
    3.24、0.05

    (2)基因 M1 进行 PCR 扩增时通常在反应缓冲液中添加 Mg2+,原因是_____。鉴定PCR 产物通常用_____方法。
    (3)研究人员将基因 M1 与 Ti 质粒重构前需要在基因 M1 的 C、D 两端分别加上的黏性末端序列为_____。构建重组质粒过程所需要的酶有_____。
    (4)重组质粒能够完成转化作用的原理是_____。
    【答案】(1) ①. 引物1和引物3、引物2和引物4 ②. 2 ③. 0.23kb ④. 6.09kb
    (2) ①. 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 ②. 琼脂糖凝胶电泳
    (3) ①. - TCGA、ACGT- ②. HindⅢ、PstI、DNA连接酶
    (4)Ti质粒上的T-DNA能够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当一种分子被放置在电场当中时,它们就会以一定的速度移向适当的电极,这种电泳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做电泳的迁移率。由于糖-磷酸骨架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而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电极方向迁移。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这种迁移速度,亦即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分子量较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较大的DNA分子迁移要快些。这就是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的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DNA复制时子链的合成方向为5,→3,,因此引物的方向为5,→3,,使用引物1和3可得到包含片段A的产物,使用引物2和4可得到包含片段B的产物;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使用引物1和3,进行一次PCR后,得到一个与基因M一样的片段,还得到一个含引物3的单链和一个长链的DNA片段,进行第二次PCR,得到4个DNA,其中有一个DNA片段,包含引物1和引物3,为图中的片段A,同理,片段B也可以经过两次PCR得到;图中……表示酶切位点,基因M上有三个酶切位点(箭头处),完全酶切产生4个片段,分别为3.24、2.8、0.15、0.13,A片段酶切后产生2.8、0.09,B片段酶切后产生3.24、0.05,图中A片段和B片段的……是相同的,因此……处为0.05,则基因M1为2.8+0.05+3.24=6.09,基因M为3.24+2.8+0.15+0.13=6.32,因此基因敲除片段的长度为6.32-6.09=0.23kb;基因M1的长度为6.09kb。
    【小问2详解】
    PCR是体外进行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因此进行 PCR 扩增时通常在反应缓冲液中添加 Mg2+;琼脂糖凝胶电泳通常用来鉴定PCR产物,分子量较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较大的DNA分子迁移要快些,从而对不同大小的DNA片段进行分离。
    【小问3详解】
    结合重组质粒可知, 基因M1的C端为HindⅢ、基因M1的D端为PstI,因此需要在基因 M1 的 C、D 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PstI的识别序列,结合两种酶的酶切位点,黏性末端序列为- TCGA、ACGT-;DNA连接酶可以将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黏性末端进行连接,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连成重组质粒。
    【小问4详解】
    重组质粒为Ti质粒与目的基因形成的重组质粒,Ti质粒上的T-DNA能够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完成转化过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及点突变的原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相关试卷

    湖北省2023届高三生物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三)(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届高三生物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三)(Word版附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真核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卷(一模)(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卷(一模)(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