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狐子》都是楚声,武帝时的《汉郊祀歌》都是楚调。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以前是规整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我们都可在《楚辞》中找到影子;同时,也可在汉语诗歌的一系列演化中,找到《楚辞》的影子。
(摘自石厉《“楚辞”与“楚歌”》)
材料二:
先秦楚歌独特的文学模式的形成是由其保存形式所决定的。当我们从保存这些作品最早的文献中来搜寻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是因为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楚歌可以说是严守了“诗言志,歌咏情”的诗歌创作原则。
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按照“诗言志,歌咏情”的原则在叙述当中融合楚歌,不仅使历史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人物的诗歌,在后来的历史意象中,对于这些诗歌的记忆也有助于保持历史叙述的表现力。
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已歌》《穗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虽然它们所生成的文学模式差别甚大。
(摘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一统天下后楚文化自然北移,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主要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巨大。
B.诗歌选集《楚辞》最能代表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刘向整理出来后,这种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
C.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这是使得许多楚歌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被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D.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自由诗,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以楚歌为分析对象,材料一侧重楚歌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材料二侧重楚歌保存状态的分析。
B.因寡不敌众受降的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不断影响后人的五言诗创作。
C.先秦楚歌的保存形式决定了其文学模式的形成,许多楚歌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文献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
D.楚歌遵循着诗歌文化传统,虽然与《诗经》文学模式差别非常明显,但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奇特,笔法自由,多次出现“兮”字。
B.诗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律诗。
C.曹操通过宴会歌唱,以《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D.《诗经•兼葭》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4.(4分)“诗言志,歌咏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则。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4分)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鞋子》(有删改)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历。它们自父亲,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6.(3分)对“父亲”这一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劳耐苦,年近八十还劳作不辍。
B.热爱儿孙,亲情浓厚。
C.责任感强,把为儿孙建家立业当成自己的义务,为自己没能为儿子的新居做贡献而不安自责。
D.亲近自然,质朴纯厚;有意为孩子留下山野、草木。
7.(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温热”是因为我被父亲的行为感动,“酸楚”是因为我无法理解父亲。
B.最后一自然段说父亲“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主要是指父亲在院子里留下的草种,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
C.题目中的“鞋子”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借其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D.这篇散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以及象征的手法,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
E.作品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忆,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8.(6分)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
9.(6分)作者说“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请你从物质、精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父亲的美德”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14.(3分)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6.(6分)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
(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菊,爱它的不畏严霜,爱它的不屈的灵魂……在唐宋诗词中,关于菊的诗词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①________。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在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载了历经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 ②________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③_______,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秋以来,“后备厢集市”在全国多地兴起。每到傍晚,一辆辆私家车打开后备厢,摆上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吸引着往来人群。①______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后备厢集市”发现,咖啡、汉堡、小蛋糕等快餐饮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手工艺品、冰箱贴等小商品,宠物零食、衣服等宠物用品也常常出现在集市上。“主办方规定了摊位上不能有明火,所以这边卖食物的都以快餐为主。”有摊主告诉记者,摆摊需要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不是想摆就能摆的”。
②________据了解,不同场地摊位费不同,有的按天交费,有的包月交费,价格从200元/天到500元/天不等。③_________以手工咖啡摊位为例,一杯售价20元左右的咖啡,人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60杯,收入1200元。“但不稳定性较大,好的时候一天60杯,不好的时候一天可能10杯都卖不出去。再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连摊都不能出。”一位北京摊主告诉记者,在不稳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参与“后备厢集市”只能作为增加额外收入的途径之一。
不少年轻摊主表示,摆摊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不一定每次出摊都能有收入,但每次都有新收获”“每次摆摊都会有热情的路人一起聊天,认识新朋友的感觉太棒了!”“我特别享受听到大家夸我做的咖啡好喝”……参与“后备厢集市”为摊主带来了社交满足感。“后备厢集市”所带来的氛围感,“点燃”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烟火气。
21.(3分)下列句子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
B.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
C.鹿泉区的山还是那道山,但如今的“吃”法大不同。以前是挖山采石破坏生态找饭吃,如今却是“吃”上生态旅游饭。
D.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时说,埃尔诺因文学创作的“勇气和敏锐度”而获奖。
22.(6分)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出恰当的问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8月,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了。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此外,福建、广东等地也有类似乡村篮球比赛,福建晋江“村BA”决赛于九月进行,其冠军奖品是农用拖拉机。
材料二:
贵州“村BA”火爆出圈后,当地文旅部门表示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体育小镇,完善配套设施;也有当地和外地的企业运营商、投资人,想开发“村BA”这个市场项目。不过,有当地村民面对“村BA”可能的“发展”,明确表示希望它不要被过度商业化:“不能封闭,不要场馆,就在太阳底下,谁都可以参与,谁都可以看,这样才有氛围,如果说哪一天,我们这儿的篮球赛要收门票了,村里的老人们会第一个不同意。”
本学期你选修了我校素质拓展课“《乡土中国》与乡村振兴”,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以上材料,要你谈谈对“村BA”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并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主要因为其政治因素影响巨大”错,原文是“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程度较轻。另外,原文是“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B项“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错,原文是“楚国水平”,指的是诗歌。D项于文无据。故选C。
2.答案:B
解析:“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错,根据材料一可知,这是钟嵘个人的观点,故选B。
3.答案:A
解析: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楚歌及《楚辞》的影响。B项律诗韵律严格,不是走向自由体的诗歌形式。C项《短歌行》是四言诗,不受影响。D项《兼葭》是《诗经》中的四言诗,没有受影响。故选A。
4.答案:①诗歌和叙事相互说明和印证。无论是价值判断、揭示世道还是表达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作品,都有对世情的叙述与表达。②许多楚歌借助古文献保存下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心理及生活状貌等。③楚歌与其语境高度融合,它与《诗经》一样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5.答案:示例:①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演化,使中国诗歌越来越有生命力,从而走向自由表达。②内容上,遵循诗歌的社会功能,叙述和表达人们的善恶褒贬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
6.答案:D
解析:D.“有意为孩子留下山野、草木”分析错误,依据文章“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可知,这些花草的种子是老人无意抖落的,并非有意为之。故选D。
7.答案:CE
解析:A.“‘酸楚’是因为我无法理解父亲”分析错误,“酸楚”是因为父亲已经年迈了,生命快走到尽头,还为成年的儿子与孙女操心、操劳。B.“主要是指父亲在院子里留下的草种,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分析错误,文章以“草木”作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D.“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以及象征的手法”分析错误,以“草木”作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没有使用象征。故选CE。
8.答案:①“父亲的鞋子”既是行文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②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③“父亲的鞋子”是情感的载体,作者借“父亲的鞋子”抒发了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解析:情节结构上,它是文章的线索,“父亲的鞋子”串联了记忆里与父亲相关的很多情节,比如要到楼下打扫、到沙土,后文小区里生长的各类花花草草都与父亲的鞋子有关系。可见,“父亲的鞋子”是文中的重要物象,也是行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且融合了叙事、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主题上,小小的鞋子里装满了父亲的爱,可见作者塑造人物时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平凡普通稀松常见的鞋子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生命尽管清贫却可以意义丰盛,永世芳香。情感上,它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文章围绕“父亲的鞋子”,通过一些家常琐事的记述,不管路途遥远和自己年迈,进城给儿子送大米和面条,体现了父亲的勤苦耐劳、朴实善良,表现了父亲清贫而富有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崇敬与怀念。
9.答案:物质财富:(1)父亲一生清贫,没能创造多少物质财富;(2)父亲勤劳朴实节俭,到老依然清贫,责任不在他;(3)父亲培育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下一代,这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
精神方面:(1)父亲一生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精神;(2)父亲具有勤劳、朴实、节俭的美德;(3)父亲注重亲情,关爱家人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解析:(1)物质财富方面:依据文中第2段“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和第7段“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可知,“清贫”是指他经济上清苦贫寒;年近八十,还劳作不辍,体现了他的勤苦耐劳;为没给儿子买房出过力而感到内疚,连掸身上的尘土也要到楼下去,体现了他的朴实善良。所以虽然到老依然清贫,但责任不在他,这些品质是最可贵的;依据文中第2段“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可知,我感恩父亲的养育,父亲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会伴我前行,也会使我成为他那样的人,所以,父亲培育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下一代,这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呢? (2)精神方面:依据文中第3段“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和第10段“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可知,父亲的一生是劳作不辍的,但去世后什么也没带走,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精神也正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年近八十,还劳作不辍,体现了他的勤苦耐劳;为没给儿子买房出过力而感到内疚,连掸身上的尘土也要到楼下去,体现了他的朴实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深爱孩子:不管路途遥远和自己年迈,进城给儿子送大米和面条。体现了父亲关心家人、注重亲情的美德。
10.答案:B
解析: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11.答案:D
解析:皇帝下诏征聘称为“征”。
12.答案:C
解析:“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文中“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意为“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故C错。
13.答案:(1)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2)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解析:【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让官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郡推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14.答案:①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②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15.答案:D
解析:“诗风淡雅直露”错,本诗诗风含蓄而非直露。
16.答案: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①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②对国事的忧虑,③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7.(1)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答案:示例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示例二: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示例三: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18.答案: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②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
解析:第一处,结合上文“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此处是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好坏人都有,可以填“鱼龙混杂”或“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第二处,结合上文“因时而变”“新陈代谢”,此处是说时代发展快、变化大,可以填“日新月异”或“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突飞猛进:意思是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第三处,结合上下文“职业因时而变”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推断此处是说“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可以填“推陈出新”或“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19.答案: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记载了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四处:一、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要去掉“在……中”。二、搭配不当,“历经”要改为“经过”或“通过”。三、不合逻辑,“约3万多锤”,要去掉“约”或“多”。四、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要加上“的制箔过程”。故答案为: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记载了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
20.答案:①比拟,“守望着……”赋予老行当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老行当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②比喻,把“老行当”比喻为“老酒”,生动形象地强调了老行当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解析:从“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可知,使用了拟人,“守望着……唤醒了……”让“老行当”拥有了人的情态、动作和思想感情,更加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老行当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从“老行当……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可知,使用了比喻,把“老行当”比作一壶历久弥香的“老酒”,使对“老行当”的阐述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强调了老行当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突出了“老行当”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21.答案:C
解析:A引用,B项反语,C项特殊含义,D项表强调。
22.答案:①“后备厢集市”都卖些啥?②摊主还需要缴纳摊位费吗?③“后备厢集市”能赚钱吗?
23.解析:题目: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总论点: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论点一:搭起“田园风光”舞台,唱响文化振兴农家戏(主要说明中华文明传承五千余年,其中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农村气息。)
论点二:搭起“乡风文明”舞台,唱响文化振兴和谐戏(举例新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也逐渐现代化,并且机器不断代替人工)
论点三:搭起“乡村记忆”舞台,唱响文化振兴乡愁戏(突出乡愁文化,举例贵阳西江的千户苗寨、福建的土楼和安徽的徽派建筑。)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材料作文,学生应当先读懂材料中的要求,提取材料。读过题目可以知道题眼是乡村振兴,因此,从乡村振兴入手,写出总论点和分论点,层层递进,最后升华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