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间的氢键不断地断裂与形成,使水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B.氨基酸之间可形成氢键等,使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
C.转录时RNA聚合酶催化核苷酸之间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D.DNA双螺旋结构的维持与碱基之间的氢键的作用密切相关
【答案】C
【分析】1、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当一个水分子的氧端(负电性区)靠近另一个水分子的氢端(正电性区)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同时,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2、由于氨基酸之间能够形成氢键等,从而使得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许多蛋白质分子都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二硫键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些肽链不呈直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
3、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基因的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进行的。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在特定区域将DNA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使DNA解旋,形成单链区,以非编码链为模板合成RNA互补链的过程就开始了。转录的延长是以首位核苷酸的3'-OH为基础逐个加入NTP,形成磷酸二酯键,使RNA逐步从5'向3'端延伸的过程。
【详解】A、水分子间的氢键不断地断裂与形成,使水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A正确;
B、氨基酸之间可形成氢键等,使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B正确;
C、转录时RNA聚合酶具有断裂氢键,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也有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作用,但碱基之间氢键的重新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D、DNA双螺旋结构的维持与碱基之间的氢键的作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关于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才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B.DNA是双螺旋结构,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DNA的两条链互补配对,则每条单链内的嘌呤与嘧啶比值相等
D.DNA结构稳定、能准确复制等特点是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
【答案】D
【分析】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遗传物质是DNA;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环状DNA无游离的磷酸基,B错误;
C、DNA每条单链内嘌呤与嘧啶比值互为倒数,即(A1+G1)/(C1+T1)=(T2+C2)/(A2+G2),C错误;
D、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有:结构稳定、能准确复制、能储存大量遗传信息、能控制蛋白质合成等,D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脂质体甲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脂质体乙和丙可分别形成外油内水的“油包水”或外水内油的“水包油”结构而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或工业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脂质体甲与小肠上皮细胞膜在化学成分上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没有蛋白质
B.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可分别包裹在脂质体甲的A处和B处
C.脂质体甲到达靶细胞后,药物可借助脂质体的选择透过性进入靶细胞
D.脂质体乙、丙与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是磷脂单分子层结构
【答案】B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蛋白具有润滑、保护和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细胞膜表面还含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详解】A、脂质体甲与小肠上皮细胞膜在化学成分上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蛋白质、多糖和胆固醇,A错误;
B、A处是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性尾部组成的结构,脂溶性药物可在A处稳定存在;B处是亲水性头部朝向的部位,水溶性药物B处稳定存在,B正确;
C、脂质体甲到达靶细胞后,药物可通过胞吞或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靶细胞,都是借助脂质体的流动性进入靶细胞,C错误;
D、脂质体乙、丙是磷脂单分子层结构;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单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B。
4.下列与细胞代谢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酶的高效性有利于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B.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可参与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
C.ATP可为细胞代谢中的放能反应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和控制中心分别是内环境和细胞核
【答案】B
【分析】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酶的高效性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保证细胞代谢快速进行:酶的专一性保证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A错误;
B、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转化为脂质和氨基酸,因此可参与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B正确;
C、ATP可为细胞代谢中的吸能反应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和控制中心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5.柽柳是一种耐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将吸收到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研究发现,柽柳排出Na+和Cl-的过程是由泌盐腺完成,该过程需要大量线粒体提供能量。某科研小组为比较甘蒙柽柳和松柏柽柳的插穗存活率与NaCl溶液浓度的关系,完成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参试树种存活率(%)
NaCl溶液浓度(g·L-1)
0
5
10
13
16
19
22
25
30
甘蒙柽柳存活率
100
95
80
80
70
70
50
0
0
松柏柽柳存活率
90
95
70
60
50
0
0
0
0
A.实验结果说明两种柽柳的耐盐能力都是有限的
B.实验结果说明甘蒙柽柳的极限耐盐能力比松柏柽柳更强
C.5g·L-1的NaCl溶液对甘蒙柽柳和松柏柽柳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
D.柽柳的泌盐腺分泌Na+和Cl-的过程是通过二者的通道蛋白完成的
【答案】D
【分析】表格分析: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甘蒙柽柳存活率和松柏柽柳存活率都逐渐下降直至降为0。
【详解】A、实验结果说明NaCl溶液浓度过高时两种柽柳的存活率均为0,耐盐能力都是有限的,A正确;
B、实验结果说明甘蒙柽柳在NaCl溶液浓度为25g·L-1时存活率为0,松柏柽柳在NaCl溶液浓度为19g·L-1时存活率为0,故甘蒙柽柳的极限耐盐能力比松柏柽柳更强,B正确;
C、对照组中NaCl溶液浓度为0时,甘蒙柽柳的存活率为100%,松柏柽柳的存活率为90%,5g·L-1的NaCl溶液时二者的存活率都是95%,分别低于和高于各自的对照组,故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C正确;
D、柽柳排出Na+和Cl-的过程是由泌盐腺完成,该过程需要大量线粒体提供能量,故该过程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不是通道白的协助,D错误。
故选D。
6.柑橘中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柑橘中的黄酮对人体胰淀粉酶的影响,科学家利用柑橘中的黄酮和Cl-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淀粉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麦芽糖的产生量表示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l-和黄酮的有无及反应时间
C.实验结果表明黄酮可提高Cl-对胰淀粉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D.实验结果表明Cl-可提高胰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
【答案】C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表示。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故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麦芽糖的产生量表示,A正确;
B、本实验中的目的是研究Cl-和柑橘中的黄酮对人体胰淀粉酶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l-和黄酮的有无及反应时间,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黄酮不能提高胰淀粉酶的活性,也不能提高Cl-对胰淀粉酶活性的促进作用,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l-可提高胰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D正确。
故选C。
7.“RNA世界”假说认为先有RNA,后有DNA和蛋白质,也就是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曾有一个RNA独领风骚的RNA世界,后来含有蛋白质和DNA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下列事实中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原始核糖体是一种只有2个RNA分子构成的结构
B.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转运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
C.细胞中先合成核糖核苷酸,再将核糖核苷酸转变成脱氧核苷酸
D.模拟地球早期地球化学实验发现脱氧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可来自相同原料和条件
【答案】D
【分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酸是-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分DNA和RNA两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假说认为先有RNA,后有DNA和蛋白质,所以RNA构成了原始核糖体,A支持该假说的;
B、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离不开RNA的作用,既RNA出现在蛋白质之前,所以B支持该假说;
C、核糖核苷酸是R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是DNA基本单位,所以细胞中先合成核糖核苷酸,再将核糖核苷酸转变成脱氧核苷酸,C支持该假说;
D、只说了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来源和条件相同,并不能表明DNA和RNA那个先出现,所以D不支持假说。
故选D。
8.为验证DNA的半保留复制,某科研团队将DNA被15N充分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在仅含有14NH4Cl的普通培养液中,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通过差速离心法并检测15N的放射性分析亲子代DNA的差异
B.大肠杆菌DNA复制时亲代DNA两条链完全解开后再合成两条子链
C.细胞分裂3代后,含15N的DNA比例为1/4,含14N的DNA比例为1
D.复制2代后,离心结果出现两种条带可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C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l4N。
【详解】A、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区分亲子代DNA差异,且15N无放射性,A错误;
B、DNA复制为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一部分复制一部分,B错误;
C、细胞分裂3次后,一共有8个DNA,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含15N的DNA有2个,比例为1/4,而每个DNA均有14N标记,比例为1,C正确;
D、复制2代后,若为全保留复制,得到的4个DNA分子中有一个DNA是两条链均被15N标记,另外3个DNA分子两条链均是14N标记,密度梯度离心后有重带和轻带两种条带;若为半保留复制,得到的4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是一条链被15N标记、一条链被14N标记,另外2个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密度梯度离心后有中带和轻带两种条带,所以仅得到两种条带无法证明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C。
9.如图为人体细胞呼吸代谢途径示意图。癌细胞中的P53蛋白功能异常,使细胞呼吸代谢过程发生变化,产生大量B。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A.物质A是葡萄糖转运蛋白,物质B是乳酸和二氧化碳
B.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的磷酸化过程可能需要消耗ATP
C.癌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可能增大
D.推测正常细胞中的P53蛋白可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答案】A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经酶催化成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经酶催化成二氧化碳、[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和氧气经酶催化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物质A是葡萄糖转运蛋白,物质B是乳酸,A错误;
B、ATP水解时产生的磷酸基团可与相应物质或结构结合,或者以游离磷酸形式存在,故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的磷酸化过程可能需要消耗ATP,B正确;
C、癌细胞无氧呼吸增强,能量代谢的效率降低,为满足癌细胞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需要摄取更多的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供能,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癌细胞中的P53蛋白功能异常,使细胞呼吸代谢过程发生变化,产生大量乳酸。说明正常的P53蛋白是与有氧呼吸进行相关,推测正常细胞中的P53蛋白可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D正确。
故选A。
10.某种植物(2n=16)可作为观察细胞分裂实验的材料,某学习小组观察根和花药的细胞分裂情况,在下表中记录视野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与细胞数的对应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甲
乙
丙
丁
染色体组数
2
3
4
1
细胞数
X
Y
Z
W
A.若不考虑变异情况存在,X最大,且Y为0
B.甲到丙和丁到甲变化的原因均为着丝粒分裂
C.甲、丙、丁组细胞不可能在同一种分裂方式中观察到
D.根据根尖分生区Z和X+Z的比例可计算出后期和末期的时长
【答案】D
【分析】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制成装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详解】A、不考虑变异情况,该植物染色体组数只可能是2个、4个、1个;甲组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能为间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乙组细胞不可能出现:丙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丁组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精细胞。间期细胞数量最多,所以X最大,Y为0,A正确;
B、甲到丙变化为有丝分裂中期到后期变化,丁到甲的变化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到后期的变化,均为着丝粒分裂导致,B正确;
C、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中,不可能同时出现1、2、4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不知道细胞周期具体时间,所以只知道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细胞比例只能推测出后期末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但不能计算出具体时长,D错误。
故选D。
11.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位于细胞质、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以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科研团队为确定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位置,利用某种XY型动物的纯合白毛和纯合黑毛个体为亲本进行互交实验:①白毛♀×黑毛♂与②白毛♂×黑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①子代均为白毛,②子代均为黑毛,则相关基因位于细胞质
B.根据互交结果可区分相关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C.根据互交结果无法区分相关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D.①、②子代分别自由交配后可区分相关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答案】C
【分析】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伴性遗传,可以通过统计后代中不同性别的性状分离比进行判断。题干中①白毛♀×黑毛♂与②白毛♂×黑毛♀为正反交,可以探究基因的位置,假设相关基因为A、a。
【详解】A、①白毛♀×黑毛♂与②白毛♂×黑毛♀为正反交,若①子代均为白毛,②子代均为黑毛,说明正反交子代均与母本相同,所以为细胞质基因遗传,A正确;
B、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正反交结果相同,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正反交结果不同,B正确;
C、若相关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假设白毛对黑毛为显性,则①XAXA×XaYa→XAXa、XAYa,②XAYA×XaXa→XAXa、XaYA,正反交结果相同,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正反交结果不同,C错误;
D、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实验①、②子代均为Aa;若相关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白毛对黑毛为显性,则杂交实验①、②子代分别为XAXa、XAYa,XAXa、XaYA;①、②子代分别自由交配后,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①和②子二代表型比例为3∶1,且与性别无关;若相关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白毛对黑毛为显性,则杂交组合①的F1自由交配XAXa×XAYa→XAXA、XAXa、XAYa、XaYa,F2会出现白毛雌性∶白毛雄性∶黑毛雄性=2∶1∶1,杂交组合②的F1自由交配XAXa×XaYA→XAXa、XaXa、XAYA、XaYA,子代会出现白毛雌性∶黑性雌性∶白毛雄性=1∶1∶2,与性别相关,D正确。
故选C。
12.研究表明雌性蜥蜴在繁殖期承受压力会缩短其后代的端粒,从而缩短后代的寿命。某科研机构为探究其机理,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处于繁殖期雌性蜥蜴随机均分成两组,第一组做皮质酮(固醇类激素)处理,第二组不接受皮质酮处理,结果发现第一组后代的端粒比第二组短20%以上。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可用PCR技术和凝胶电泳测量端粒DNA的长度
B.端粒是指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
C.繁殖期雌性蜥蜴受到捕食者攻击时体内可能会产生更多皮质酮
D.实验表明繁殖期雌性蜥蜴端粒长度会受到皮质酮影响进而缩短后代寿命
【答案】D
【分析】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的RNA能逆转录形成DNA,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
【详解】A、端粒含特殊序列的DNA,所以可用PCR扩增特定序列后,用电泳法检测核酸序列的长度,A正确;
B、端粒是存在于线性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学说认为随细胞不断分裂,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不断的缩短,当缩短至染色体的临界长度时,细胞将失去活性而衰老死亡,B正确;
CD、繁殖期雌性蜥蜴经过皮质酮处理后子代端粒缩短,说明雌性蜥蜴在繁殖期承受压力后会产生更多皮质酮,进而缩短其后代的端粒,缩短后代寿命,而不是缩短雌蜥蜴端粒长度,C正确,D错误。
故选D。
13.可遗传变异是由亲代生殖细胞内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下列关于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可能遗传给后代
B.F1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种类,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
D.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配子发生的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A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发生的突变叫做自然突变(自发突变),这种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由外界因素因素诱发而导致的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详解】A、环境如果引起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变异是可能遗传给后代的,A正确;
B、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F1高茎豌豆白交发生性状分离是因为F1高茎豌豆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再随机结合得到,该过程未发生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即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B错误;
C、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所以基因种类增加,染色体变异中倒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而不会改变数量,C错误;
D、体细胞发生的突变可能通过无性繁殖传给后代,配子发生的突变可遵循遗传规律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A。
14.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的大龟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壳隆起,颈短;一是长颈长腿,前部壳隆起,便于抬头和抬颈。前者生活在潮湿的岛屿上,地面上的草和其他矮生植物较多,后者生活在干燥的岛屿上,大龟必须拾起头才能吃到灌木和仙人掌。达尔文还发现,在没有大龟的岛上,仙人掌长得很矮、刺是肉质的,在有大龟分布的岛屿上,仙人掌长得较高、刺是坚硬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类大龟形态、分布和食性存在显著差异,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两类大龟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活在干燥岛屿上的大龟与仙人掌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性特征
D.大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多种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A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两类大龟形态、分布和食性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活在干燥岛屿上的大龟与仙人掌是捕食关系,为了食用仙人掌,大龟进化出长颈长腿,而为了避免大龟的捕食,仙人掌长得较高、并且长出坚硬的刺,两者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性特征,C正确;
D、大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这些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故选A。
15.在雌性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会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由这个祖先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该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分子机制之一与XIC位点中的一个关键基因——XIST有关(如图所示),活性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高度甲基化,而失活的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是去甲基化的,其转录出来的RNA与失活的X染色体结合抑制其他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表达情况不同是因为两个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B.XIST基因的转录产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过程消耗能量
C.HPRT基因的转录产物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多种蛋白质
D.据题干信息推测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患者患病程度可能低于男患者
【答案】D
【分析】正常的雄性动物的体细胞中只有两条性染色体XY。正常的雌性猫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但由于存在两条X染色体,所以其中一条要高度螺旋失去活性。
【详解】A、两条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表达情况不同是因为活性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高度甲基化,无法转录出对应的RNA;而失活的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是去甲基化的,能够进行转录,A错误;
B、XIST基因转录出来的RNA会滞留在细胞核内与失活的X染色体结合,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
C、HPRT转录出来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蛋白质相同,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患者基因型为XDXD或XDXd,在人类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会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由这个祖先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该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所以基因型为XDXd的女患者体内部分细胞不表达致病基因XD,使得患病程度小于XDXD和XDY,D正确。
故选D。
16.美丽星杆藻和针杆藻是两种淡水硅藻,如图为两种硅藻单独培养(a、b)以及混合培养(c)时种群密度和培养液中硅酸盐含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硅藻吸收硅酸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单独培养时,随着种群的增长,硅藻的出生率不断减小、死亡率不断增大
C.最终的种间竞争结果由两种藻类的初始接种量决定
D.混合培养时,针杆藻将硅酸盐的浓度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导致美丽星杆藻无法存活而被淘汰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c和 d 表示两种硅藻混合培养,其中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更强,故针杆藻和星杆藻混合培养时,针杆藻是优势种,而美丽星杆藻将被淘汰。
【详解】A、两种淡水硅藻单独培养时硅酸盐的浓度均不断下降,最终趋于0,所以判定硅酸盐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单独培养时,受到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两种硅藻呈现S形增长,增长率不断减小,即出生率不断减小,死亡率不断增大,B正确;
C、据图c可知,不论两种硅藻的初始接种量相同还是针杆藻小于美丽星杆藻,最终的种间竞争结果均为美丽星杆藻被淘汰,C错误;
D、混合培养时,针杆藻吸收硅酸盐的能力更强,短时间内硅酸盐的浓度便小于美丽星杆藻生长所需的硅酸盐浓度,使得其无法存活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17.自然生态系统都属于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如果具有调节其功能的反馈机制,该系统就成为控制论系统。要使反馈系统能起控制作用,系统应具有某个理想的状态或置位点,系统就能围绕置位点而进行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自然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正常功能
B.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得其能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C.生态系统围绕其置位点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D
【分析】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不是绝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有可能通过自身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生态系统存在能量散失,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A正确;
B、生态平衡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D。
18.胚胎工程本质是模拟动物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的技术,下列有关哺乳动物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卵子排出后需获能处理才能参与受精作用 B.雌、雄原核的出现是卵细胞受精的标志
C.囊胚外的透明带将发育形成胎盘和胎膜 D.受体母牛胚胎移植前需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答案】B
【分析】1、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2、胚胎发育过程: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
【详解】A、精子需要进行获能处理才能参与受精作用,卵子由卵巢排出后需要在输卵管进一步成熟,到MⅡ期才能受精,A错误;
B、胚胎工程操作中,常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或者雌、雄原核作为受精的标志,B正确;
C、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外层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形成胎盘和胎膜,C错误;
D、供体母牛胚胎移植前需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受体母牛胚胎移植前需进行发情处理,保证外源胚胎能在受体母牛子宫壁着床,D错误。
故选B。
19.酵母菌的品质影响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为分离出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进行了如图I所示实验,甲、乙、丙、丁锥形瓶内分别加入100mL完全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缺氧酸性环境、酵母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酒精等可抑制杂菌的繁殖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出葡萄酒过滤液的活菌数为6.8×109个/L,此数值可能低于实际的活菌数
C.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菌种接种过程中的试管口、瓶口等需灼烧灭菌
D.由图Ⅱ可知,丙瓶培养基浑浊的原因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丁组酵母菌产酒精能力比乙强
【答案】B
【分析】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材料的选择和处理→灭菌→榨汁→发酵。利用葡萄皮表面野生型酵母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产酒精。若对菌液计数,需选取菌落数处于30~300的培养皿计数。平均菌落数除以涂布体积乘上稀释倍数求的是每毫升发酵液的微生物数量,还应该再乘10算每升发酵液的微生物数。
【详解】A、利用葡萄皮表面野生型酵母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产酒精。次生代谢不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产生的酒精不是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物质,所以是次生代谢物。大多数杂菌在缺氧、有酒精的环境下无法繁殖,A正确;
B、若对菌液计数,需选取菌落数处于30~300的培养皿计数。平均菌落数除以涂布体积乘上稀释倍数求的是每毫升发酵液的微生物数量,还应该再乘10算每升发酵液的微生物数,故先求平均菌落数为(62+68+74)÷3=68,除以涂布体积0.1mL后等于680个/mL,稀释倍数为1×105,再乘10,最后为6.8×108个/L,计数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连在一起,平板上生长出一个菌落,所以数目偏小,B错误;
C、培养基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玻璃器皿、接种用具可采用干热灭菌,接种时的玻璃瓶口等都需在酒精灯火焰处进行灼烧灭菌,C正确;
D、乙、丙、丁挑取不同的菌落培养,丙瓶与乙、丁瓶相同条件培养,但培养液没有酒精产生,且瓶内活菌数量不低,推测丙瓶内的微生物可能不是酵母菌,结合丙瓶培养基浑浊,推测葡萄酒制作过程的灭菌可能不彻底;丁组的活菌数比乙组少,但是产生的酒精和乙组一样多,所以丁组产生酒精能力比乙强,D正确。
故选B。
20.一种杂交瘤细胞只能产一种抗体,抗体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科学家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两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A和B)融合形成双杂交瘤细胞AB。双杂交瘤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AB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将杂交瘤细胞A、B混合并诱导融合后,利用选择培养基无法筛选出双杂交瘤细胞AB
B.双杂交瘤细胞同时识别α、β抗原后,才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
C.对培养到一定密度的双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无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D.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腹水能为细胞提供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条件
【答案】B
【分析】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分别产生的α、β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
【详解】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能在特定培养基生长且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双杂交瘤细胞本身就是由两个杂交瘤细胞融合而成,无需使用选择培养基筛选,A正确;
B、杂交瘤细胞是由以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无需接触抗原就能产生抗体,B错误;
C、杂交瘤细胞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胞之间并未接触,若要传代培养,细胞培养液直接离心,去除上清液培养基,加入新鲜培养基即可,C正确;
D、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水中培养,腹水作为天然培养基,为细胞提供各种生长条件,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
21.为探究干旱胁迫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通过使用20%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环境,探究干旱胁迫对三种不同品种的甘薯(潮薯1号、福薯7号、徐薯18号)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PEG处理对三种甘薯光合作用的影响
品种
组别
气孔导度[mol/(m2·s)]
胞间CO2浓度(μmmol/mol)
净光合速率[μmol/(m2·s)]
可溶性糖(%)
有机酸(%)
潮薯1号
CK组(对照)
0.034
298.8
2.18
13.85
0.49
PEG组
0.01
548.3
-1.06
11.79
0.58
福薯7号
CK组(对照)
0.077
254.6
6.31
16.77
0.27
PEG组
0.009
607.7
-1.15
9.15
0.61
徐薯18号
CK组(对照)
0.044
291.2
2.69
14.56
0.45
PEG组
0.014
586.9
-1.75
10.89
0.52
(1)由表中结果可知,干旱胁迫后甘薯风味变差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三种甘薯中,适应干旱能力相对最弱的是___________。
(2)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限制分为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前者是指环境因素使气孔导度降低,CO2吸收减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后者是指环境因素影响色素含量、酶的活性等而直接抑制光合作用。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确定干旱胁迫抑制甘薯光合作用存在非气孔限制,理由是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对甘薯的光合作用体系还会造成一系列影响。
①干旱胁迫可导致甘薯叶绿体中类囊体数量减少,形态膨胀弯曲,基质片层模糊等,这些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可通过____________(仪器)观察鉴定。
②干旱胁迫可导致甘薯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这种变化将导致甘薯对_____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的吸收能力下降得更加明显。
③干旱胁迫会导致暗反应中固定CO2的酶的活性降低,最终导致强光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剩,不能全部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过剩的光能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叶绿体中自由基增多,从而对植物产生危害。请从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解释该酶活性降低导致光能过剩的原理:___________。自由基可通过___________等方式直接影响光反应阶段,甚至导致植物细胞衰老、死亡。
【答案】(1) 干旱胁迫后甘薯的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有机酸增多 福薯7号
(2)实验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后甘薯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降低,但是胞间CO2浓度增大,说明干旱胁迫导致了光合作用利用CO2的能力下降,存在非气孔限制
(3) 电子显微镜 红光 该酶活性降低,CO2固定减慢,生成的C3减少,对ATP和NADPH的消耗减少,导致ATP和NADPH积累,进一步使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光能过剩 攻击类囊体薄膜的磷脂分子(或攻击类囊体薄膜中的光反应酶)
【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种不同品种的甘薯在用20%聚乙二醇处理后均表现为胞间CO2浓度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增加。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干旱胁迫后甘薯的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有机酸增多,导致其风味变差。三种甘薯中,受干旱胁迫后,相比于另外两种甘薯,福薯7号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最多,胞间CO2浓度增加得最多,说明其适应干旱的能力最弱。
(2)实验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后甘薯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降低,但是胞间CO2浓度增大,说明干旱胁迫导致了光合作用利用CO2的能力下降,存在非气孔限制。
(3)①叶绿体中类囊体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需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②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可通过对红光的吸收情况来验证叶绿素含量的下降。
③该酶是暗反应中固定CO2的酶,活性降低,固定减慢,生成的C3减少,对ATP和NADPH的消耗减少,导致ATP和NADPH积累,进一步使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光能过剩。自由基可攻击生物膜的磷脂或蛋白质(光反应酶)来影响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进行。
2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同时也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某知名美食主播想体验藏区美食,到青藏高原一段时间后出现精神恍惚、头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送往医院后立即进行血液生化检查,部分指标如图:
(1)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肌肉细胞被利用,经过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需要参与的系统有___________。
(2)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稳态___________。该病患pH值偏离正常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
(3)医生告诉该患者有患痛风的可能,需清淡饮食。血液尿酸值长期偏高,使得体内的尿酸形成尿酸盐结晶积聚在关节处。尿酸盐结晶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无法水解,进而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引起细胞以___________方式死亡。炎症相关物质从细胞内释放出来,使得关节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___________进而关节肿大。
(4)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根本原因,别嘌醇与苯溴马隆均能降低尿酸浓度,是治疗痛风的有效药物。某研究小组欲探究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在降低尿酸浓度方面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利用多只尿酸程度相同的高尿酸血症小鼠进行试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
【答案】(1) 组织液、血浆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2) 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部分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大量进入血液,超过机体调节范围,血浆pH低于正常值
(3) 细胞坏死 组织液增多(或组织水肿)
(4)将高尿酸血小鼠分为4组,第一组小鼠饲喂(注射)适量别嘌醇;第二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苯溴马隆;第三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四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的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液中尿酸含量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1)O2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将其带至肌肉细胞附近,因此需要经过的内环境成分包括血浆和组织液,无需经过淋巴液。
(2)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据题干描述“到青藏高原一段时间后出现精神恍惚、头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高原氧气稀薄,患者细胞O2供应不足,缺氧导致无氧呼吸产乳酸增加,乳酸大量进入血液,超过机体调节范围,血浆pH低于正常值。
(3)尿酸盐结晶在吞噬细胞内无法消化水解,其晶状结构容易造成吞噬细胞溶酶体破裂释放内容物质,导致整个吞噬细胞裂解,死亡方式为细胞坏死,吞噬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物质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4)欲探究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在降低尿酸浓度方面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则需要设置单独使用别嘌醇与苯溴马隆的实验组,以及同时使用二者的实验组,实验中还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因此还应该设置不用药物处理的对照组,故实验思路为:将高尿酸血小鼠分为4组,第一组小鼠饲喂(注射)适量别嘌醇;第二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苯溴马隆;第三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四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的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液中尿酸含量。
23.2022年8月,全国出现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重庆多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其中北碚缙云山是山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最美逆行者”——摩托大军的协助下,在“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消防战士的作战下“以火攻火”扑灭了山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缙云山物种丰富,风景优美,是观日出、赏云海的绝佳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2)缙云山火烧地所发生的演替为___________演替,该过程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来年春天去种树”的号召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____,在选择树种时,一般不选择外来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
(3)森林作为“地球的肺”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到植被中来。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程度的山火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通过在不同程度的火烧迹地及相邻的未火烧林,设置固定样地,于火灾结束1年后测定植被的碳密度,实验结果如图:(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中碳元素的重量,单位为t·hm-2)
据图分析:随着山火强度的增大,植被的总碳密度逐渐减小,该变化主要由___________(填“乔木”“灌木”或“草本”)碳密度的变化导致。随着山火强度的增大,草本植物碳密度逐渐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答两点)。
【答案】(1)直接
(2) 次生 恢复力 速度 可能引起生物入侵,降低本地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乔木 火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分析】1、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基)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1)缙云山物种丰富,风景优美,是观日出、赏云海的绝佳去处,体现了缙云山有旅游观赏的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2)森林发生火灾后原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有种子和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火灾干扰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体现了其恢复力稳定性。种树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加快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选择树种时,一般不选择外来物种,原因是可能引起生物入侵,降低本地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随着山火干扰程度的增强,乔木碳密度从100t·hm-2多减小到20t·hm-2,而灌木和草本碳密度的变化(看左侧柱形图数据)仅在2t·hm-2以内,所以植被总碳密度的影响程度主要受乔木碳密度的影响。随着山火强度的增大,草本植物碳密度逐渐增大,原因是火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24.某二倍体的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叶形有缺刻叶、全缘叶(由基因A/a控制),花色有白花、紫花、红花,为培育稳定遗传的全缘叶紫花品系,某学习小组用全缘叶白花植株与缺刻叶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缺刻叶红花,F1个体自交得到F2,F2中缺刻叶红花∶缺刻叶白花∶全缘叶红花∶缺刻叶紫花∶全缘叶白花∶全缘叶紫花=27∶12∶9∶9∶4∶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形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从结果看,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该学习小组用F2的全缘叶紫花与植株X进行杂交,结果子代均未得到所需类型,则F2中植株X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这些植株在F2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为获得目标品系,该团队决定在F2的基础上继续杂交育种,你的育种思路是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细菌中毒蛋白基因W的表达产物可导致该植物的害虫死亡,该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个W基因导入一条染色体上获得了缺刻叶抗虫植株,其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缺刻叶抗虫∶缺刻叶不抗虫∶全缘叶抗虫∶全缘叶不抗虫=1320∶180∶180∶320,则W所导入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_(填“A”或“a”)所在染色体,且缺刻叶抗虫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___________(填比例)的细胞发生了互换。
【答案】(1) 缺刻叶 F1红花自交,F2中红花∶紫花∶白花=9∶3∶4,为9∶3∶3∶1的变式,性状分离比的和为16,所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 19
(3)选择F2中全缘叶紫花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4) A
【分析】 据题分析,全缘叶白花植株与缺刻叶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缺刻叶红花,F1个体自交得到F2,F2中缺刻叶∶全缘叶=3∶l,红花∶白花∶紫花=9∶4∶3,说明缺刻叶为显性性状,植株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1)用拆分法分析题目,亲代全缘叶和缺刻叶杂交,F1全为缺刻叶,F1个体自交得到F2,F2中缺刻叶∶全缘叶=3∶l,则缺刻叶为显性性状,全缘叶为隐性性状;亲代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F1个体自交得到F2,F2中红花∶白花∶紫花=9∶4∶3,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所以植株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假设花色受B/b、D/d两对基因控制,结合(1)F2的全缘叶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dd或aabbD_(并不是两种情况,而是B、D基因并未确定,因此只能说其中之一),做计算时可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即可,如F2的全缘叶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dd,则后代未得到所需类型即全缘叶紫花品系纯合子aaBBdd,若植株X是AA基因型的植株,一定不能产生aa,植株X基因型可有AAB_D_、AAB_dd、AAbbD_、AAbbdd,一共9种,比例为1/4;若植株X是Aa基因型的植株,则子代可产生aa,所以子代不能产生BBdd,则植株X不能产生Bd基因型的配子,植株X基因型可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一共5种,比例为1/2×7/16=7/32;若植株X是aa基因型的植株,则子代可产生aa,所以子代不能产生BBdd,则植株X不能产生Bd基因型的配子,植株X基因型可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一共5种,比例为1/4×7/16=7/64;植株X基因型共有9+5+5=19种,比例为1/4+7/32+7/64=37/64。
(3)杂交育种思路即为选择F2中全缘叶紫花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4)拆分法分析F1缺刻叶∶全缘叶=3∶1,抗虫∶不抗虫=3∶1,但缺刻叶抗虫∶缺刻叶不抗虫∶全缘叶抗虫∶全缘叶不抗虫不等于9∶3∶3∶1,所以两种性状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而后代全缘叶不抗虫植株比例为4/25,大于缺刻叶不抗虫和全缘叶抗虫,所以W基因是导入到A染色体上,且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假如互换细胞比例为m,则不互换的细胞比例为1-m,则产生基因型为a的配子概率为1/4m+(1-m)/2=1/2-m/4,根据棋盘法计算可知aa=(1/2-m/4)=全缘叶不抗虫个体的比例4/25,则m=2/5。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解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油脂高产的四尾栅藻,是获取生物柴油的新途径。科学家欲从紫苏中提取DGAT1基因(催化油脂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导入到四尾栅藻细胞,获得转基因油脂高产的四尾栅藻,流程如图。质粒pCAMBIA与PCR扩增出的DGAT1的酶切位点如图所示。现有BamHI、BglⅡ、EcoRI三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它们识别并切割的碱基序列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BamHⅠ
5'G↓GATCC3'
BglⅡ
5'A↓GATCT3'
EcoRⅠ
5'G↓AATTC3'
(1)①与②过程使用的酶分别是___________。
(2)将DGAT1与pCAMBLA分别用限制酶切割后进行连接可形成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和质粒能连接成重组质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可向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筛选出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
(3)筛选出的重组质粒存在DGATI基因,但DGAT1在四尾栅藻细胞中表达出的肽链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重组质粒,选用___________限制酶对不同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处理,得到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___组重组质粒为所需质粒。
【答案】(1)逆转录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 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卡那霉素
(3) 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到质粒 EcoRI A
【分析】首先提取紫苏细胞的总RNA经逆转录得到的cDNA,再获得DGAT1基因,将DGAT1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然后将其导入经CaCl2处理后的处于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并接种到添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筛选。
【详解】(1)①是RNA逆转录形成单链cDNA的过程,需要利用到逆转录酶,②是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DGATI的过程,使用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用BamHI与Bg1Ⅱ分别切割质粒与目的基因,质粒与目的基因能连接的原因是酶切后的黏性末端相同,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重组质粒上存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中生长。
(3)构建重组质粒过程中,目的基因与质粒均进行单酶切操作,有可能发生载体自连或者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利用EcoRI限制酶切割重组质粒进行鉴定。A组条带分别为2400bp与800bp,B组条带2000bp与1200bp,根据质粒和DGAT1基因的长度可知,A组重组质粒为所需质粒。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生物 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生物 PDF版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