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
B.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D.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答案】D
【分析】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7世纪
列文虎克
用显微镜发现了活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3、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这体现了细胞具有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B正确;
C、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以完善细胞学说,C正确;
D、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但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如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为胸腺嘧啶,则b一定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B.在大肠杆菌和人体内b均为8种
C.若a为核糖,则m可能为尿嘧啶
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HIV中
【答案】D
【分析】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分析题图:题图是核苷酸的构成图,其中a表示五碳糖,b表示核苷酸,m表示含氮碱基.
【详解】若m为胸腺嘧啶,由于只有DNA中才含有T,故b一定为脱氧核糖核苷酸,A正确;在大肠杆菌和人体内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故b均为8种,B正确;若a为核糖,则m可能为尿嘧啶,因为RNA中含有尿嘧啶,C正确;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为DNA,则不可能存在于HIV中,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结合核苷酸的构成图,考查核酸的知识,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组成、分布,明确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泌蛋白由核糖体运至内质网的过程发生了“膜流”现象
B.蓝细菌和酵母菌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C.溶酶体内含有较多的水解酶,与“膜流”无关
D.“膜流”现象说明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
【答案】D
【分析】1、无膜结构细胞器:核糖体和中心体。
2、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原核生物细胞内除了细胞膜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膜。
【详解】A、“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分泌蛋白由核糖体运至内质网的过程中没有不同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即没有发生“膜流”现象,A错误;
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除了细胞膜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膜,不可能存在不同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不能发生“膜流”现象,B错误;
C、溶酶体内含有较多的水解酶,其水解酶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由囊泡转运到溶酶体内的,此过程中存在不同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因此与“膜流”有关,C错误;
D、“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膜流”现象能说明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方法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顺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C.若用H2O2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应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溶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先加底物还是先加酶的顺序会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条件,若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就要水浴加热,破坏原来设定的温度条件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B错误;
C、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对而言的,因此如果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C正确;
D、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2之间,因此利用胃蛋白酶、蛋清为材料探究最适pH,不能将pH设定为3、7、11,D错误。
故选C。
【点睛】
5.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
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图1中的A代表腺苷
B.图2中进行过程①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图2中的①②若表示某种物质,则①②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图2中过程②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图1所示为ATP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表示腺嘌呤碱基,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P表示磷酸基团,b、c表示特殊的化学键;图2所示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其中过程①表示ATP的水解,过程②表示ATP的合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A表示的是腺嘌呤,A错误;
B、图2中过程①表示ATP的水解,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特殊的化学键断裂,释放大量能量,供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B正确;
C、图2中的①②若表示某种物质,则两者都为酶,都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D、图2中过程②表示ATP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
故选A。
6.下列所述生产与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做面包时加入酵母菌并维持密闭状态
B.用透气的消毒材料包扎伤口以避免感染
C.水稻田适时排水晒田以保证根系通气
D.白天定时给温室大棚通风以保证CO2的供应
【答案】A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做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面包暄软多孔,所以不需要密闭,A错误;
B、用不透气的消毒材料包扎伤口会导致厌氧菌繁殖,因此应该用透气的消毒材料包扎伤口,以避免厌氧菌感染后繁殖,B正确;
C、水稻田适时排水晒田以保证根系通气,防止根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为酒精积累会造成酒精中毒,C正确;
D、白天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光合作用利用的CO2多于呼吸产生的CO2,大棚内CO2浓度降低,会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定时给温室大棚通风可保证二氧化碳的供应,以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D正确。
故选A。
7.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三种血细胞,其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B.端粒学说认为,细胞衰老的原因是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
C.感染病原体的细胞被清除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植物体的分生组织细胞没有分化,不具有全能性
【答案】B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进而细胞逐渐衰老。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三种血细胞,其所含的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端粒学说认为,细胞每次分裂,端粒DNA序列会缩短,DNA受到损伤,最终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
C、感染病原体的细胞被清除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植物体的分生组织细胞(发生了分化,保留了分裂能力)保留了全套的遗传物质,依然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B。
8.下列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①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将实验温度设置为酶的最适温度
②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其中一支试管的温度设置为90℃
③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置0℃、37℃、100℃三种温度
④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时,两组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答案】C
【分析】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详解】①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需要设置为相同且适宜,①正确;
②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其中一支试管的温度设置为90℃,此时的温度属于自变量,②错误;
③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温度属于自变量,③错误;
④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时,温度属于无关变量,④正确。
故选C。
9.下图是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中基因A经交叉互换产生 B.细胞②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C.细胞③中含有2个四分体 D.细胞④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分析】图示分析: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处于MⅠ前期图像;②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MⅠ后期;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且着丝点处在细胞中央,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④细胞中无染色单体,且细胞膜像内凹陷,细胞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属于MⅡ后期。
【详解】A、不知道此动物的基因型,则细胞①中基因A可能由交叉互换产生或者基因突变产生,A错误;
B、细胞②处于MⅠ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分离而分离,B正确;
C、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无四分体,C错误;
D、细胞④属于MⅡ后期,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B.F2中,纯合子占1/4,基因型不同于F1的类型占3/4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受精时,F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9种,F2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答案】B
【分析】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F2基因型:YYRR、YYrr、yyRR、yyrr 各占1/16,共占1/4 ;YyRr,占1/4 ;YYRr、YyRR、Yyrr、yyRr 各占2/16,共占1/2 。
【详解】A、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数量远远多于卵细胞的数量,A错误;
B、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F2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4,基因型为YyRr的类型占1/4,基因型不同于F1的类型占3/4,B正确;
C、F1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受精时,F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F2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D错误。
故选B。
11.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控制毛色芦花(B)与非芦花(b)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性别的是( )
A.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B.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非芦花雌鸡×杂合芦花雄鸡
D.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A、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
B、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
C、非芦花雌鸡(ZbW)和杂合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和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
D、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D正确。
故选D。
12.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⑤①③ B.⑥②④ C.⑤①② D.⑥③④
【答案】B
【详解】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tRNA一端上与密码子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⑥②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历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B.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克里克借助数学模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B
【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未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
B、摩尔根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B。
14.下图表示生物遗传信息流动和调控的图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一定都能发生a、b、c过程
B.在乳酸杆菌中b、c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C.某种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能进行d和e过程
D.a~e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都不相同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是DNA分子的复制,b是转录过程,c是翻译过程,d是逆转录过程,e是RNA复制过程。
【详解】A、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病毒才含有RNA逆转录过程和RNA复制过程,细胞生物含有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但a(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能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因此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一定都能发生b(转录)、c(翻译)过程,A错误;
B、乳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发生边b(转录)边c(翻译)过程,故在乳酸杆菌中b、c过程可以同时发生,B正确;
C、某种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只能发生d(逆转录)或e(RNA复制)过程,C错误;
D、a~e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是DNA分子的复制,其碱基配对方式有A-T、T-A、G-C、C-G;b是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G-C、C-G;c是翻译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有A-U、U-A、G-C、C-G;d是逆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有A-T、U-A、G-C、C-G;e是RNA复制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有A-U、U-A、G-C、C-G,D错误。
故选B。
【点睛】
15.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通过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的复杂调控,实现细胞中基因在时间、空间上高度有序的选择性表达,进而形成生物体复杂的性状表现。蜂群受精卵发育幼虫取食蜂王浆最后发育成蜂王,这种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科学家发现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推测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后转录会被抑制。
【详解】A、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从而抑制
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使该基因正常表达,则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B正确;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转录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不变,但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种内斗争与互助、种间斗争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属于协同进化
B.猎豹追捕羚羊不利于两个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而种内斗争与互助不属于协同进化,A错误;
B、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因此猎豹追捕羚羊有利于两个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仅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D正确。
故选D。
【点睛】
17.下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C.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
【答案】A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环境,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的C是单向箭头进出,表示淋巴液,则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A错误;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正确;
C、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内环境中的HCO3-等某些离子,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
D、人体大多数细胞都直接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D.血浆蛋白、Ca2+、膜上载体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是内环境的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O2、CO2、H+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和激素、H2O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B错误;
C、Na+、HPO42-等无机盐离子,葡萄糖和氨基酸是营养物质,都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
D、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Ca2+属于内环境中的无机盐离子,膜上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19.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答案】A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孕妇身体浮肿主要是由于孕妇吸收的营养要供给孕妇和胎儿利用,往往会造成营养不足,由于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故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故选A。
2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减少
【答案】D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
B、①是血浆,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正确;
D、肾炎导致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D。
2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
B.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饮水过多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会导致稳态失调。
【详解】A、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先降低再升高,这是正常的稳态调节,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7℃,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超过了体温调节的范围,属于稳态失调,B符合题意;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毒作为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分泌抗体消灭病毒,这属于正常的体液免疫,C不符合题意;
D、饮水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此过程为正常的水平衡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系统参与
C.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B。
23.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
B.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C.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减慢,胃肠蠕动减慢
D.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分析】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可以增进胃肠的活动,所以胃肠蠕动加快;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大脑
B.下丘脑、小脑、小脑、大脑、脊髓、大脑
C.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D.脑干、小脑、下丘脑、下丘脑、脊髓、大脑
【答案】C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故选C。
25.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B
【详解】由于脚趾皮肤分布有传入神经末梢,即感受器,因此环割剥除脚趾皮肤可以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26.下列关于人体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发挥作用
B.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
C.抗利尿激素可刺激膀胱内相关感受器,从而引起机体排尿量的变化
D.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D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是反射。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是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就会发挥作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递质并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A错误;
B、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B错误;
C、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会引起机体产生尿量的减少,C错误;
D、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时,体现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体现了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27.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5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干信息,刺激p点,电流表先向左偏,再向右偏,向左偏定为正电位。
【详解】A、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其电位变化对应图5,B正确;
C、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有突触,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
D、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表向右偏,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且为负电位,而图中没有对应的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B。
28.阿尔茨海默病是由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患者逐渐丧失记忆,语言与思考能力受损,情绪也不稳定。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病人不能用语言表达,可能是言语区的S区病变
B.长时记忆可能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C.病人有消极情绪时,可通过周边人的帮助得到缓解
D.病人走路不稳,可能是小脑也发生病变
【答案】B
【分析】1、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是学习的认知侧面,一般分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过程。
2、语言中枢:(1)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听觉上的失认),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3)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角回受损使得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大脑长期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形式为主),导致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详解】A、病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说明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A正确;
B、短时记忆可能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错误;
C、病人有消极情绪时,可通过周边人的帮助得到缓解,C正确;
D、小脑维持平衡,故病人走路不稳,可能是小脑也发生病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
29.对验证码的记忆和对自己姓名的记忆分别属于人类记忆的哪个阶段( )
A.第一级记忆 第二级记忆 B.感觉性记忆 第二级记忆
C.第二级记忆 第三级记忆 D.第一级记忆 第三级记忆
【答案】D
【分析】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感觉性记忆是转瞬即逝的,有效作用时间往往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并不构成真正的记忆。感觉性记忆的信息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对于某一信息加以注意,如老师讲话的听觉刺激,或书本上文字的视觉刺激,则可以将这个瞬时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第一级记忆保留的时间仍然很短,从数秒到数分钟,如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的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年不等,储存的信息可因之前或后来的信息干扰而遗忘。想要长久地记住信息,可以反复重复,并将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整合。有些信息通过长年累月地运用则不易遗忘,就储存在第三级记忆中成为永久记忆,如对自己姓名的记忆。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第一级记忆保留的时间仍然很短,从数秒到数分钟,如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有些信息通过长年累月地运用则不易遗忘,就储存在第三级记忆中成为永久记忆,如对自己姓名的记忆。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0.已知动物的雌、雄性激素分别是由卵巢和睾丸分泌的,为了研究动物性行为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实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阉割后的公鸡重新植人睾丸 B.阉割后的母鸡饲喂雄性激素
C.阉割后的公鸡注射促性腺激素 D.阉割后的母鸡重新植入卵巢
【答案】C
【分析】研究“性激素对动物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性激素的有无,因变量是性行为的有无,可采用手术摘除、移植性腺或饲喂性激素的实验方法。例如:在性成熟前,选择正常公鸡将其睾丸摘除,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 性(或求偶)行为消失,如果将睾丸重新植入(或饲喂睾丸酮),就会观察到公鸡的性行为恢复了。
【详解】A、阉割公鸡是指切除睾丸,故该公鸡缺乏睾丸,不能产生雄性激素,然后再重新植入睾丸,可以根据植入前后动物性行为判断其与性激素的关系,A正确;
B、阉割母鸡是指切除卵巢,故该母鸡缺乏卵巢,不能产生雌性激素,然后饲喂雄性激素,可以根据饲喂前后动物性行为判断其与性激素的关系,B正确;
C、促性腺激素主要促进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阉割公鸡是指切除睾丸,该公鸡缺乏睾丸,注射促性腺激素不起作用,C错误;
D、阉割母鸡是指切除卵巢,故该母鸡缺乏卵巢,不能产生雌性激素,然后重新植入卵巢,可以根据植入前后动物性行为判断其与性激素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点睛】
31.如图表示人体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切除性腺——促性腺激素
C.饭后0.5h——胰高血糖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食物缺碘时,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会减少,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类(多肽类),A错误;
B、切除性腺后性激素分泌不足,通过机体的负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
C、饭后0.5h,食物中的糖类转化为血糖,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故温度过高时,为维持机体温度平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明确各种激素的作用并能读懂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32.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神经调节的过程
B.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C.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则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D.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特点、激素化学本质的理解程度。
【详解】该图表示激素通过血浆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为激素调节,A项错误;细胞1分泌的,可能是蛋白质类激素,也可能是氨基酸类激素,还可能是固醇类激素,B项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C项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转化葡萄糖,其靶细胞是肝细胞和全身所有细胞,D项错误。
【点睛】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此在靶细胞上含有相关激素的受体。但这些受体不一定都在细胞膜上,例如性激素的受体就在细胞内。
33.图示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反馈调节
D.图中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激素③分泌过多,A正确;
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B正确;
C、图中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C错误;
D、图中下丘脑通过垂体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34.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B.饮水后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减少
D.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共同完成的
【答案】B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正常。
【详解】A、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保钠排钾,因此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A正确;
B、当机体缺水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最终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
C、饮水不足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合成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正确;
D、人体内水和无机盐调节的过程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D正确;
故选B。
3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寒冷环境中,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广泛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命活动,当神经调节站主导作用。
【详解】A、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正确;
B、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
C、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窄但迅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它们之间的调节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答案】C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详解】A、许多细胞都能释放溶菌酶,A错误;
B、该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淋巴T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不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D错误。
故选C。
【点睛】
3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能发挥免疫作用
B.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抗原的加工处理和传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中
D.非特异性免疫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B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详解】A、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B正确;
C、抗原的加工处理和传递过程也存在于细胞免疫中,C错误;
D、非特异性免疫能针多种的病原体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38.目前我国接种的新冠疫苗中有一种是利用非洲绿猴肾细胞进行病毒扩增培养,病毒经灭活后保留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提高人群接种率,可有效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风险
B.灭活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失去增殖能力,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
D.接种2剂或3剂的目的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B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提高人群接种率,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风险,A正确;
B、灭活病毒含有抗原,可以刺激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含有相应抗体,可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C正确;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的速度更快,强度更强,所以接种第2剂或3剂可以刺激机体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39.一些人对猫过敏。研究发现,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Fel d1(简称F蛋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F蛋白进入机体后会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处理
B.在F蛋白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
C.细胞因子可以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D.对F蛋白过敏的人可能是第一次接触F蛋白
【答案】D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F蛋白是一种过敏原,过敏原属于抗原,进入机体后会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处理,A正确;
B、F蛋白是抗原,在F蛋白的刺激下,B细胞会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
C、细胞因子可以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C正确;
D、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抗原时,所以对F蛋白过敏的人并非首次接触F蛋白,D错误。
故选D。
40.免疫失调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关于免疫失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
B.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C.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入侵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D.将自身物质当成抗原攻击会得自身免疫病
【答案】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人体的过敏反应是因为抗体吸附在人体某些细胞表面引起的过敏,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A正确;
B、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即免疫监视功能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实现的,B正确;
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最终会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错误;
D、抗原将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当成抗原攻击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并出现症状,表现为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41.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_______的蔗糖溶液中。
(2)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盆在阳光下正常生长的植物迅速移入暗室,立刻停止的过程是__________ ,稍后__________过程也随着停止。
【答案】(1) 下降 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0.2 mol•L-1
(2)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
(3) 光反应 暗反应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先增强,达到一定值之后又会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外界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详解】(1)由图可知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后,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进行。
由图可知当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这一浓度中的叶肉细胞处于光合作用最适状态,减少蔗糖溶液浓度对该过程的影响,利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由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所以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3)将一盆在阳光下正常生长的植物迅速移入暗室,因没有光照,光反应阶段立刻停止,稍后,暗反应阶段因没有ATP供能和NADPH供氢也随着停止。
42. 如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该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引起的。
(3)神经递质由图丙中4释放到_____________(填内环境成分)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使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不能由6传到4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数量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答案】(1) ⑤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 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 Na+内流
(3) 组织液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减少
【分析】1、分析题图: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2)刺激甲图中的④,该处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膜电位由于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3)图丙中的6是突触后膜。一般由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的膜构成。神经递质由图丙中4突触前膜释放,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中,释放过程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功能特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从而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使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43.已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体的食欲。下图是关于瘦素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瘦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接受瘦素刺激后,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这一调节方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__,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可以推测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3)图中A刺激、B刺激代表血糖浓度的变化,则B刺激为________,a激素是___________。
(4)肥胖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瘦素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1) ② 神经和体液
(2) 增加 抑制
(3) 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
(4)因为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蛋白酶消化(或水解)而失去作用,所以不能通过口服瘦素达到瘦身的目的
【分析】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
题图分析,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得糖原分解加强,说明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①表示传入神经,②表示下丘脑,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大脑皮层。
【详解】(1)图中显示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即瘦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图中的②下丘脑;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故下丘脑接受瘦素刺激后,产生兴奋,传至结构④大脑皮层,使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该调节方式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可以推测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时,才可减少脂肪的合成,进而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3)A刺激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刺激是血糖降低;B刺激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B刺激为血糖升高,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4)肥胖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瘦素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理由是因为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过程会使瘦素被蛋白酶消化(或水解)而失去作用,所以不能通过口服瘦素达到瘦身的目的。
三、实验题
44.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表现型
表现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体
甲
黑檀体
体呈乌木色、黑亮
ee
III
乙
黑体
体呈深黑色
bb
II
丙
残翅
翅退化,部分残留
vgvg
II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答案】 灰体长翅膀 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II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EeBb 灰体 会 BBXAXA、bbXaY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甲为eeBBVgVg,乙为EEbbVgVg,丙为EEBBvgvg。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子代为EEBbVgvg,即灰体长翅。F1雌雄交配,由于BbVgvg均位于II染色体,不能自由组合,故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
(2)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即eeBBVgVg×EEbbVgVg,F1的基因型为EeBbVgVg,表现型为灰体。F1雌雄交配,只看EeBb这两对等位基因,即EeBb×EeBb,F1为9E_B_(灰体):3E_bb(黑体):3eeB_(黑檀体):1eebb,发生性状分离。
(3)子二代雄蝇:直刚毛:焦刚毛=(3+1):(3+1)=1:1,雌蝇:直刚毛:焦刚毛=8:0,表明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子二代雌蝇都是直刚毛,表明直刚毛是显性性状,子一代雄蝇为XAY,雌蝇为XAXa,亲本为XAXA×XaY。关于灰身和黑身,子二代雄蝇:灰身:黑身=(3+3):(1+1)=3:1,雌蝇:灰身:黑身=6:2=3:1,故B和b位于常染色体,子一代为Bb×Bb。综上所述,亲本为BBXAXA、bbXaY。
【定位】遗传定律
【点睛】运用遗传定律相关方法解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5.有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可以在机体的细胞内存活、繁殖,并在细胞间传播,称为胞内感染。研究人员为了探讨机体对这些胞内感染病原体的免疫作用,用小鼠做了下表所列的实验。
分组
处理
A
幼年时被切除胸腺,成年后让其接受某种胞内感染病原体的感染
B
幼年时_____①___46___,对成年后小鼠的处理同A组
C
幼年时被切除胸腺,成年后注射来自同种小鼠的T细胞并接受胞内感染病原体的感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病原体相当于抗原,抗原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A组小鼠成年后体内抗体水平下降、从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B组中小鼠幼年时的处理①是_________________。
(4)C组小鼠处理后,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填“只有细胞免疫”或“只有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恢复正常。
(5)对上述三组小鼠进行异体器官移植,移植物更易在_________________组小鼠体内存活。
【答案】(1)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切除胸腺后的小鼠体内缺少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使抗体水平降低
(3)被施行类似切除胸腺的手术,但不切除胸腺
(4)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A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1)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A组小鼠幼年时被切除胸腺,则T细胞的数量减少,而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因此A组小鼠成年后体内抗体水平下降、从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原因是切除胸腺后的小鼠体内缺少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使抗体水平降低。
(3)由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胸腺和是否注射来自同种小鼠的T细胞,因变量为抗体水平等免疫情况,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合,三组都进行了手术,因此B组幼年时应被施行类似切除胸腺的手术,但不切除胸腺。
(4)C组成年后注射来自同种小鼠的T细胞,T细胞数量正常,因为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了细胞免疫,因此C组小鼠处理后,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恢复正常。
(5)异体器官是抗原,会引起体内的免疫反应,免疫功能越弱的越有利于器官移植,对比三组实验,因为A组被切除了胸腺,且成年后没有注射来自同种小鼠的T细胞,因此A组小鼠的免疫功能越弱,则移植物更易在A组小鼠体内存活。
【点睛】本题考查了机体免疫调节以及相关实验设计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对进行判断,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