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尿素与CO2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中的途径一般是不同的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A
    【分析】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正常人的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依赖细胞的生命活动才能完成,A错误;
    B、尿素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中的途径是泌尿系统和汗腺,CO2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中的途径是呼吸系统,所以排出途径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
    C、内环境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内环境渗透压与溶质微粒数目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且90%以上与钠离子与氯离子有关,D正确。
    故选A。
    2.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C.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
    D.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
    【答案】D
    【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②为肝细胞;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若营养不良,则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④中的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液由①→⑤流动的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CO2不断进入血液,因此①处的CO2的浓度低于⑤处,C项正确;饭后4小时,因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钠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分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激素释放到组织液,通过体液运输,抗体可存在于血浆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是组织液,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肝糖原分解只可发生于肝细胞中,C错误;
    D、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C。
    4.冬天的清晨,同学们从温暖的家里出来,走在寒气袭人的上学路上,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
    B.寒冷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
    C.寒冷的室外,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无法相对平衡,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收缩,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因此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尿量增加,A正确;
    B、寒冷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量,B正确;
    C、寒冷的室外,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的过程达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寒冷刺激引起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活动,引起骨骼肌收缩,可见该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做出的调节,为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C。
    5.一般来说轻微的失温症可能会使人发抖,甚至会意识模糊;中度失温症时发抖的现象反而会消失,但是会导致精神错乱变得严重;重度失温症时会发生反常脱衣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快要冻死的人的体温中枢神经麻痹,导致这些人出现了热感,所以会不自觉的脱衣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失温症的发生
    B.与常温环境相比,正常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更大
    C.重度失温者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和感觉功能均异常
    D.人体生理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平衡的机理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调节过程如下: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失温症是因为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所致体温降低的现象,A正确;
    B、与常温环境相比,正常人在0℃寒冷环境中散热量更大,此时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机体的产热量增大以维持与散热量的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更大,B正确;
    C、重度失温症时会发生反常脱衣现象,据此可推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异常,但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C错误;
    D、失温症的发生说明人体生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要尊重自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避免生态平衡在人为作用下被打破,D正确。
    故选C。
    6.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答案】D
    【分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和乳酸钠),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它们共同调节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详解】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高,但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血浆中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7.下列关于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收缩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
    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
    C.青霉素作为抗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基础知识,题目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详解】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舒张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B错误;
    C.青霉素作为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C错误;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
    【详解】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关键要熟悉水平衡调节过程:

    9.如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不同物质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可表示反射弧,则各个字母的含义为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若表示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若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其中巨噬细胞起着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而c为B细胞,B细胞活化后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发挥免疫作用,即该过程可表示体液免疫,A正确;
    B、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B错误;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
    D、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都为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A。
    10.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②下丘脑是体温感觉调节的高级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③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④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一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⑤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平衡的功能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C
    【分析】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①正确;
    ②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②错误;
    ③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③正确;
    ④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④正确;
    ⑤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同时其中也有渗透压平衡的中枢,且下丘脑中有血糖平衡中枢,因而能通过调控胰岛的分泌活动间接调节血糖平衡,⑤正确;
    故选C。
    11.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答案】C
    【详解】抗利尿激素能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尿崩症患者的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导致尿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而不是该激素的产生异常,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为正常值,C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九肽激素,口服时会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所以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D错误。故选:C。
    12.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以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调节的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分别测量15min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所示(“+”表示进行相应处理;“-”表示没有进行相应处理)。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水平衡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实验中的M2组实验小鼠比M1组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M1组实验小鼠的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饮水量增加
    D.即使体内不缺水,光激活X神经元后可诱导饮水增加
    【答案】B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引起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进入血液,而后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见水平衡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实验中的M1组在测量前48小时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所以M1组实验小鼠比M2组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B错误;
    C、由于M1组在测量前48小时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因此,M1组实验小鼠的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饮水量增加,C正确;
    D、M3组没有经过限水处理,而在光刺激后,其摄入的水量也较多,因此,根据M2组和M3组的结果可知,即使体内不缺水,光激活X神经元后可诱导饮水增加,D正确。
    故选B。
    13.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图示为脑组织,则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B.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C.如果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I端葡萄糖含量低、CO2较多
    D.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液的流动方向是I端→Ⅱ端。
    【详解】A、图中的血流方向为Ⅰ→Ⅱ,血液经过脑组织时,脑组织细胞要摄取葡萄糖和O2,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A正确;
    B、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Ⅱ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B正确;
    C、饥饿时,肝脏细胞会在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作用下,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而且由于肝细胞本身的呼吸作用是会消耗O2,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比I端高,CO2较多,C错误;
    D、肺为呼吸器官,血液经过肺时,肺摄入的O2进入血液中,同时肺部组织要摄入葡萄糖,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D正确。
    故选C。
    14.下图是健康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C.曲线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依赖体液调节
    D.曲线ef段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降低;de段时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ef段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体内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曲线ab段血糖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从消化道中吸收葡萄糖所致,而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A错误;
    B、曲线bc段血糖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升高所致,曲线de段血液中血糖下降主要原因是运动过程中机体动用葡萄糖过多所致,此时段血液中胰岛素应逐渐下降,因此这两段胰岛素变化趋势不相同,B正确;
    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即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但不可以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15.下图表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激素甲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细胞内肝糖原分解
    C.调节激素乙合成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
    D.激素甲和激素乙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
    【答案】B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题图分析:激素甲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激素乙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详解】A、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另外,血糖浓度上升还会刺激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中枢,通过神经直接调节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活动,胰岛素发挥作用,引起血糖水平下降,可见,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激素甲是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分解葡萄糖,作用于肝细胞会促进肝糖原的合成,B错误;
    C、图中显示,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受到血糖浓度下降和神经的共同调节,因此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C正确;
    D、激素甲胰岛素能使血糖水平下降,激素乙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水平上升,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17.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参与的阶段有两个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⑤⑥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血糖的平衡和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详解】①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运输,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完成的,④错误;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⑤错误;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由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抗原与抗体形成的细胞集团或沉淀还需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排出,所以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的阶段有两个,⑥正确。
    故选C。
    18.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答案】D
    【详解】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正确;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中暑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C正确;
    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错误。
    【点睛】
    19.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D
    【详解】A.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A错误;
    B.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B错误;
    C.家兔静脉中的血糖浓度升高后,肝糖原分解会减少,C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其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D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浆细胞结合 ②皮肤黏膜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的在第一道防线   ③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④排斥移植器官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⑤有T细胞参与的就是细胞免疫   ⑥淋巴因子可加强吞噬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⑦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 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物质异常敏感 ⑨HIV攻击T细胞造成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A.③④⑧⑨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⑦ D.①⑤⑧⑨
    【答案】A
    【分析】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①浆细胞不能和抗原结合,①错误;
    ②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的免疫功能的第二道防线,②错误;
    ③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
    ④排斥移植器官主要是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起作用,④正确;
    ⑤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⑤错误;
    ⑥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杀伤能力,⑥错误;
    ⑦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分裂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⑦错误;
    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的击了自身的结构,⑧正确;
    ⑨艾滋病病因是HIV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而患各种感染而死亡,⑨正确。
    总上分析正确的有③④⑧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在肿瘤发生的中后期,肿瘤细胞产生的TGF-β蛋白能够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的产生和功能。下列关于该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B.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C.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过程 D.提高肿瘤细胞的存活机率
    【答案】A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详解】A、TGF-β蛋白能够抑制吞噬细胞的产生和功能,而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见该蛋白能抑制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A错误;
    B、TGF-β蛋白能够抑制B细胞的产生和功能,而B细胞作为体液免疫的中心细胞,显然该蛋白质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
    C、TGF-β蛋白能够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和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因此该蛋白质能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C正确;
    D、TGF-β蛋白能够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和功能,因而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离不开细胞免疫,可见该蛋白质能提高肿瘤细胞的存活机率,D正确。
    故选A。
    2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和淋巴因子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分
    B.人体第三道防线仅与淋巴循环有关,不涉及血液循环
    C.效应T细胞可以使癌变的细胞裂解
    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过度反应所引起的病症
    【答案】C
    【分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B错误;
    C、效应T细胞可以使癌变的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失调病中的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免疫过强引起的;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过度反应所引起的病症是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23.如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甲能够识别抗原
    B.细胞乙不能识别抗原
    C.细胞甲、乙、丙,发生基因突变可能性最大的是细胞丙
    D.细胞丙在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
    【详解】A、细胞甲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能够识别抗原,A正确;
    B、细胞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
    C、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是吞噬细胞,两者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细胞甲能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基因突变常常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C错误;
    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24.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刺激机体启动免疫应答,下列细胞或物质中不能识别或结合破伤风毒痉挛毒素的是(    )
    A.抗体 B.吞噬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答案】D
    【分析】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对机体来说相对于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其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不符合题意,A错误;
    B、 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不符合题意,B错误;
    C、T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发生相应的反应,不符合题意,C错误;
    D、浆细胞不具识别抗原的作用,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25.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A
    【分析】淋巴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参与,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
    故选A。
    26.体液免疫中根据B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将抗原分为TD抗原和TI抗原,大多数病原体(如病毒等)属于TD抗原。下图为TI抗原产生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病毒侵染会引起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I抗原只会引起体液免疫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体内没有T细胞,但不会影响TI抗原的免疫过程
    C.体液免疫过程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吞噬细胞
    D.针对TI抗原引起的免疫,当相同抗原再次侵染,体内抗体水平与初次侵染大致相同
    【答案】C
    【详解】A、据图可知TI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并不会刺激T淋巴细胞,不会引起细胞免疫,A项正确;
    B、TI抗原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据图可知该体液免疫不需要T淋巴细胞参与,所以当体内没有T淋巴细胞,不会影响TI抗原的免疫过程,B项正确;
    C、吞噬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C项错误;
    D、据图可知TI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没有分化形成记忆细胞,所以当相同抗原再次侵染与初次侵染相同都只被B淋巴细胞识别而产生免疫反应,D项正确。
    故选C。
    27.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HIV通过攻击细胞C,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⑨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⑩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详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使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T细胞,即图中的细胞B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即图中的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是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使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该过程与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⑧有关,B正确;
    C、HIV通过攻击人体的T细胞,即图中的细胞B,进而导致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引发艾滋病,C错误;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即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相应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C。
    28.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佑。两位科学家分别研究的是两种蛋白质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效应T细胞攻击
    B.可以通过提高CTLA-4和PD-1的活性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临床上通过增强这两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用于治疗癌症
    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引起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可清除体内病变的癌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等,已知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这两种蛋白的活性使机体的免疫活性减低,以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
    【详解】A、依据题目信息,癌变细胞会成为抗原,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B、由于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CTLA-4和PD-1的活性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从而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通过题干信息“两种蛋白质CTLA-4和PD-1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故增强他们的生理活性,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免疫系统消除癌细胞,C错误;
    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9.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答案】C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未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为0,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b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所以兴奋不能由a→b传递,C正确;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是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D错误。
    故选C。
    30.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答案】C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A正确;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 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有抓痒行为,B正确;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C错误;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或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都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 结合,没有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
    31.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的外部有外壳蛋白(保护内部核酸)及表面蛋白(使HIV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构成,内部有RNA和逆转录酶,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感染者死亡率极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刚感染了HIV,意味它已突破了人体的_____道防线。HIV侵染T细胞时,进入细胞的物质是_____。
    (2)在抵御HIV的过程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既有分工又相互协助。通过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阻止其在血液中的扩散,作用方式为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一旦其侵入宿主细胞,则需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予以消灭,作用方式为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暴露出病原体。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了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其原因是由于_____大量减少导致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瓦解。
    【答案】     第一、第二     RNA和逆转录酶     体液免疫     浆     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T(淋巴)细胞     防卫、监控及清除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1)依题意,某人刚感染了HIV,意味它已突破了人体免疫防卫功能中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机体需动用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进行防卫。HIV侵染T细胞时,作为遗传物质的RNA肯定进入T细胞,而逆转录酶是HIV在细胞内增殖所必需的,也进入T细胞。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通过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的扩散;而一旦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需要细胞免疫予以消灭,作用方式是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将其裂解;吞噬细胞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同时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吞噬)。
    (3)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是由于HIV入侵人的T细胞导致其减少,因而使免疫系统失去了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免疫的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32.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下图是其调节生理活动的示意图,①~④代表相关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饥饿状态下,下丘脑的某一区域会产生兴奋,此时兴奋部位的膜外为______电位,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依靠的结构是_______,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末梢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________,促进______分解为葡萄糖,同时抑制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升高。
    (2)若图中腺体A为甲状腺,则激素①为______。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激素③分泌量会______。下丘脑和垂体调节激素③分泌的过程体现了_____调节的特点;激素③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调节。
    (3)大量饮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激素④______会减少,从而引起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1)     负     突触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增加     分级     反馈
    (3)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分析】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题图分析,如果腺体A是甲状腺,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TSH),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TH),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激素④的 靶器官为垂体,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1)在饥饿状刺激,血糖水平下降,会直接引起下丘脑的某一区域会产生兴奋,此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状态,即此时的膜外电位是负电位,而后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即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末梢作用于胰岛细胞,此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促进肝脏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
    (2)若图中腺体A为甲状腺,则激素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即相当于接受寒冷刺激,此时细胞中甲状腺激素,即激素③分泌量会增加,且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抵御寒冷;图中下丘脑和垂体共同调节激素③分泌的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当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寒冷上升时,甲状腺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下降,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
    (3)大量饮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从而使得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即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尿量增加。
    33.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NE)等都是常见的神经递质,它们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或降低;它们发挥作用后可被再回收或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是以________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 ______ (单向、双向)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___________;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γ-氨基丁酸以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为________。
    (3)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肾上腺髓质合成分泌的NE通过_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储存NE的突触小泡与_________融合后,NE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4)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据此推测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肌肉将__________。
    (5)ATP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研究表明,神经末梢突触小泡内储存着ATP并可使之释放,突触后膜上有ATP的特异性受体存在,ATP在突触间隙中可被迅速地酶解清除。据此推测,ATP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双向的     相同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2)     胞吐     正
    (3)     体液     突触前膜
    (4)持续收缩
    (5)ATP是一种神经递质(或ATP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1)兴奋是以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由反射弧中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
    (2)γ-氨基丁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神经递质被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引起氯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得更大,从而对兴奋的产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因而此时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依然表现为正电位,说明该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
    (3)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肾上腺髓质合成分泌的NE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储存NE的突触小泡与神经元轴突末梢处的细胞膜(即突触前膜)融合后,NE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而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调节作用。
    (4)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而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进而会持续对突触后膜起作用,导致肌肉持续收缩。
    (5)研究表明,神经末梢突触小泡内储存着ATP并可使之释放,突触后膜上有ATP的特异性受体存在,据此可推测ATP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后ATP在突触间隙中可被迅速地酶解清除,可见,该过程中ATP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起作用的。

    相关试卷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