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当太阳落至地平线下0°到18°之间时,西方的天边仍可看到舰丽渐暗的暮光(如下图所示,同理日出前为曙光)。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昼夜交替的过渡区间。太阳高度低至地平线下18°以后,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夜晚才正式降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存在昼夜过渡区间的原因是( )
A.大气的反射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太阳直射的原理 D.月球反射太阳光
2.夏至日新加坡地区的“夜晚”时间约为( )
A.9.6小时 B.10.8小时 C.11.2小时 D.12小时
3.某一段时间内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发现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该时间段可能在( )
A.春节期间 B.劳动节前后 C.建军节前后 D.国庆节前后
【答案】1.B 2.A 3.B
【分析】1.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线被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向四面八方散射,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然明亮,即由于大气对太阳光具有散射作用使日出前或日落后天空明亮。B对。如图所示,太阳位于地平圈线以下,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角到达不了地平线上,A错;太阳直射的原理即太阳光入射角度(即 太阳高度角 )为90度,太阳落下地平线,不能可产生太阳直射现象,C错;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与地球关系甚微,D错。故选B。
2.新加坡地区接近赤道,全年昼夜等长,约为12小时,故夏至日其“夜晚”所占弧度约为180°-36°=144°,15°/1小时,约为9.6小时。A对。故选A。
3.太阳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有关,根据题设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说明日出东北,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说明日出在提前,昼长在变长,直射点向北移,因此该时间段可能在劳动节前后,B对;春节期间、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D错。建军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C错。故选B。
【点睛】太阳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有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二分日,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同一经度地区,直射点纬度越高,升落方向越偏北或偏南同一季节(直射点纬度不变)纬度越高,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区呈正北或者正南升落。
图a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图b为沿图a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该模式是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图b中,A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侧栽种小树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b中A埂的作用是( )
A.拦蓄径流 B.减弱树苗光照 C.增强焚风效果 D.减弱风力侵蚀
5.一年中正午时分图b中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80天 B.180天 C.110天 D.340天
【答案】4.B 5.C
【解析】4.由材料可知,图中A埂是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成,位于南面,可以减少正午阳光对沟内小苗的照射,有利于成活,B正确;树苗种在沟内,沟本身就有拦截地表径流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培土作梗,而且若积水过多,树苗不易成活,B错误;A埂遮挡了光照,因此沟内温度偏低,C错误;增加地表粗糙度主要是为了防风,A埂对风力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5.读图b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沟内小树苗就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40°N,计算得知,太阳直射点位于10°N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的时间是太阳直射点从10°N移向北回归线再回到10°N,所需时间约为110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纬度数是(23.26°×2×2),那么,太阳直射点每移动一度约需的天数是:365天÷(23.26°×2×2)≈3.8天/度。
这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大湖周边是银杏、松杉等高大乔木组成的森林,林间有蕨类植物顽强地生长。完成下面小题。
6.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7.该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后期原始鱼类灭绝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答案】6.C 7.A
【解析】6.根据材料,可知此年代的生物有恐龙、银杏、松山、蕨类为主,对应地质年代表可知,此时应为中生代,C正确;古生代为古代生物的时期,早古生代为藻类的时代,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着门类众多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为主。动物界出现了三叶虫和珊瑚、腕足类等。三叶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寒武纪是三叶虫的全盛时代。到奥陶纪时出现了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主要生物门类还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等,不符合材料,B错误;太古代还没有出现鱼虾、鸟、翼龙及高大乔木等生物,A错误;新生代恐龙已经灭绝,D错误;故选C。
7.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蕨类植物极度兴盛是古生代,B错误;后期原始鱼类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中期,C错误;第三纪晚期是喜马拉雅山形成时期,此时属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 1. 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 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下图为某地的锋面气旋系统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乙之间虚线为锋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乙间锋线表示的是( )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 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
9.M地未来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是( )
A.天气转阴,气温升高 B.天气转阴,气温下降
C.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D.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答案】8.C 9.B
【解析】8.依据图中表示风向标符号可知,性质不同的两股气流交汇,形成锋面,再依据气流流向,可以推断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如图),南部冷气团主动向北部暖气团移动,可以推出该锋面系统为冷锋,即为南半球冷锋。故选C。
9.依据上题推断,图中M位于冷锋前方,因此未来短时间内将受冷锋锋面过境影响,M地多阴雨大风降温天气,即天气转阴,气温下降。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刻。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11.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答案】10.A 11.B
【解析】10.据图可知,大约9时(北京时间)之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9时之后偏西风出现频次降低(仍大于偏东风的频次),大约至12时(北京时间)偏东风出现频次超过偏西风,12时以后以偏东风为主。据材料可知,日出以后的2-3个小时,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候,因此9时-12时(北京时间)应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刻,故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为偏东风,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11.据图可知,偏西风(山风)出现频次高于偏东风(谷风)时为(北京时间23时—次日11时)说明此时盛行山风,其风速明显比偏东风(谷风)出现频次高于偏西风(山风)时(北京时间12时—22时),说明当地此时盛行谷风,整体风速要弱,因此谷风大于山风,A错误,B正确;正午为山谷风转换时刻,风速不是最大的,风速最大的出现在18时(北京时间)前后,故C选项错误;傍晚不是风速最小的,风速最小值出现在4时前后(北京时间),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白天,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省北部,由公元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某科考团队绘制了废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断面5米和10米等深线距离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仅考虑水域条件,图中港口建港条件最好的是( )
A.浦港 B.新中港 C.新生港 D.双洋港
13.1855年黄河北归后,废黄河口近岸海域5米等深线大致(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位置稳定 C.向海洋方向推进 D.反复进退
【答案】12.C 13.A
【解析】12.根据废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断面5米和10米等深线距离示意图可知,数值越大,5米和10米等深线距离越远,代表越平缓,反之越陡,图中,四个港口中新生港数值最小,代表最陡峭,港阔水深,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3.黄河北归后,废黄河口缺少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作用,再加上海水侵蚀,使海域变深,5米等深线大致向陆地方向推进,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港口区位分析: (一)自然条件:①陆域: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②水域:港阔水深、风浪小(位于港湾或背风坡),便于船舶的航行停泊。河流侵蚀侧河道淤积少易发展建设港口。(二)社会经济条件:运输需求量大;完善的交通运输网;③靠近…等大城市,以大城市作为依托;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经济腹地广,客货运输量大,便于客货的集散。④政府政策支持。⑤交通便捷,对外联系方便,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某些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科学研究发现,早在20世纪的时候,墨西哥湾暖流就基本失去稳定性,目前它的情况更加糟糕,已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支暖流正处于这一千多年来最弱的时期,且正处于发生完全崩溃的边缘。如图为墨西哥湾暖流分布图,完成问题。
14.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甲、乙两处相比( )
A.甲处水温低 B.甲处降水少 C.甲处密度低 D.甲处深度大
15.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将引起( )
A.欧洲西部风力增强 B.大西洋海平面升高
C.欧洲能源消耗减少 D.欧洲农业条件改善
【答案】14.C 15.A
【解析】14.甲处纬度低于乙处,因此甲处水温高于乙处,A错误;甲处水温更高,蒸发量更大,水汽多,降水多,B错误;墨西哥湾暖流在向高纬度地区流动释放热量的同时,温度降低导致高纬度地区海水密度增大,甲处密度低于乙处,C正确;甲、乙两处深度与洋流无关,D错误。所以选C。
15.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会使欧洲西部南北温差增大,风力增强,A正确;海平面升高是全球变暖引起,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不会引起大西洋海平面升高,B错误;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冬半年欧洲能源消耗增加,C错误;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会使欧洲极端天多发,农业条件变差,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墨西哥湾暖流的成因:1、受信风的影响:赤道洋流由于受到信风的影响,于是便在大西洋的西侧积聚了大量的海水,使得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的水位被抬高,在此过程中,海水发生了大规模的运动,于是产生了洋流。2、受入海河流的影响:由于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南部,部分区域是被为陆地所环绕的,因此有大量的河流注入,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3、受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差的影响:高纬度海水与低纬度海水的密度差同样也是墨西哥湾暖流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趵突泉时写道,“池子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济南泉水的枯水期,影响泉水喷涌的最直接因素是降雨。历史上喷出流量基本稳定,1971年后出现阶段性停喷。2003年后山东省政府设计退耕还林、绿化引水灌溉等方案,但效果不甚明显。下图为趵突泉补给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指出图中乙代表的区域为( )
A.直接补给区 B.间接补给区 C.汇集排泄区 D.直接排泄区
17.推测趵突泉停喷最多的月份( )
A.11-12月 B.1-2月 C.3-4月 D.5-6月
18.趵突泉补水恢复到清朝刘鹗所述“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周期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趵突泉周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②地势高处的不透水层,需丙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才能回补泉区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补水困难④济南周边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地下水位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6.A 17.D 18.B
【解析】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趵突泉位于甲区域,所以甲区域为汇集排泄区;乙区域为透水岩层,向甲区域倾斜,所以该地为直接补给区;丙区域为透水岩层,但是与乙区域之间有断层,岩层向乙区域倾斜,但乙区域的不透水岩层高于丙区域的透水岩层,所以丙为间接补给区。故选A。
17.根据材料信息“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济南泉水的枯水期,影响泉水喷涌的最直接因素是降雨。”可知,每年的5、6月份,为趵突泉的枯水期末期,该时段水量最小,水量损失最为严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我国华北地区还没有进入雨季,降水量较少,补给水源较少,但是气温以较高,蒸发量较大。导致5、6月份,趵突泉出现停喷的现象。故选D。
18.根据材料信息“设计退耕还林”可知,趵突泉南部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量较少,而非趵突泉周围植被破坏导致,①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直接补给区与间接补给区之间有断裂带,导致直接补给区的不透水岩层高于间接补给区的透水岩层,只有间接补给区地下水水位较高时才能补给直接补给区,②正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区域蒸发量增加,地下水减少,补给趵突泉更加困难,③正确。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硬化比例增多,补给地下水量减少,④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们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等,都会改变地下水的港流方向。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蒸腾。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涉,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响地表水的下渗。
非洲西北部加那利群岛上有一处人工引水形成的“钙华梯田”——通过开挖引水渠,将地下水导入坡面,沿坡流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淀,形成如梯田般的钙华堆积地貌。在“钙华梯田”的下方开凿蓄水池,利用“钙华梯田”硬度较低的来水灌溉。左图示意该人工“钙华梯田”所在山体剖面,右图为“钙华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岩浆活动为钙华地貌的形成提供了( )
①裂隙 ②火山灰 ③岩浆 ④可溶性盐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根据地理位置推测,该地“钙华梯田”来水灌溉主要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答案】19.B 20.C
【解析】19.在“钙华梯田”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活动导致地下水上涌,岩浆并没有沿着地下引水渠流出或喷涌出地表形成火山灰,因此无法提供②③;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导致地下岩层出现裂隙,同时岩浆中包含大量可溶性盐类,溶于地下水后随地下水上涌,因此岩浆活动提供①④。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选项,本题选B。
20.非洲西北部地处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区域,形成地中海气候类型,因此加那利群岛上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是其地处北半球,农作物主要生长期在夏季,夏季又干燥少雨,所以“钙华梯田”来水灌溉的时间主要发生在7~8月。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选项,本题选C。
【点睛】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燥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农作物主要生长期在夏季,因此该区域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以引水灌溉,灌溉用水的来源包括冬季的大气降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等。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读“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
22.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与山岳冰川相比,大陆冰川的终碛堤( )
A.海拔较高,长度小 B.海拔较低,长度大
C.海拔较高,长度大 D.海拔较低,长度小
23.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21.D 22.B 23.D
【解析】21.据材料和图分析,终碛的物质是由冰川上游搬运而来,有些是冰川前进过程中,沿途携带的,碎屑物质来源丰富。读图中终碛沉积物图片可知,终碛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一,也没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沉积物颗粒有明显的棱角,磨圆度较差。故选D。
22.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纬度高的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等面积大的陆地上,较为平坦,冰川面积大;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的山地上,面积较小呈条带状;可判断大陆冰川的终碛堤较山岳冰川分布的海拔比较低,长度大。故选B。
23.据材料和图分析,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即是先有冰川侵蚀,再经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堤;冰川融化,冰水搬运,流水侵蚀破坏终碛堤,在下游较低的地方堆积形成冰水扇。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冰川作用。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黄壤的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5.燥红壤分布在该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沿海,地形平坦 B.蒸发旺盛,降水较少
C.终年高温,草原广布 D.流域较小,河流短小
【答案】24.D 25.B
【解析】24.材料信息表明,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而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属于热带地区,图中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因地势较高,在热带地区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从而形成了当地的黄壤,图中黄壤的分布是在地方性地形差异影响下形成的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因此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图中黄壤的分布不是因纬度差异导致的分异规律,不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错误;图中黄壤的分布不是因水分条件差异导致的分异规律,不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错误;图中黄壤的分布没有体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出现逐渐更替的现象,不属于垂直分异规律,C错误。故选D。
25.材料信息表明,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读图可知,燥红壤分布在该岛西南部,说明海南岛西南部出现了干热的气候特征。地处沿海,地形平坦,没有高大地形阻挡,容易获得海洋水汽,因此不是气候干热的原因,A错误;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海南岛中部多山,西南部为当地盛行风的背风坡,多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从而形成干热气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形成燥红壤,B正确;当地面积狭小,不存在草原广布,C错误;流域较小,河流短小,与干热环境、燥红壤分布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在地方气候、地方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如沙漠中出现绿洲,山地不同坡向植被,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不同等等。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下左图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3)在下图中绘出背景风较小时夜晚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空气环流方向和近地面等压线走向。
【答案】(1)石质地面增温快,林木增温慢,(前石质后林木)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增强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
(2)常绿阔叶林。理由: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树木四季常绿才能“夏遮阳,冬挡风”。
(3)
【分析】本题以“穿堂风”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相关知识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石质地面和林地的比热容不同,石质地面比热容较林地小,石质地面增温快,林木增温慢,(前石质后林木)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房屋前地面气压降低,屋后气压升高,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后向屋前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
(2)房屋后的山林既要在夏季遮荫,又需要在冬季挡风,则要求四季常绿,应该为常绿阔叶林。
(3)石质地面和林地的比热容不同,石质地面比热容较林地小,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林木降温慢,故石质地面垂直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林地垂直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近地面气流由石质地面流向林地,高空由林地流向石质地面。如图: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几内亚岛(如下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屿,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多港湾。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下表为甲城市气温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7.1
27.5
27.2
26.9
25.3
25.4
24.8
24.9
25.2
26.6
27.0
27.3
(1)简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___。
(2)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甲城市的气温特征___,并分析原因___。
(3)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请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___。
【答案】(1)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海岸线曲折,沼泽广布。
(2) 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近海,气温受海洋调节明显。
(3)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分析】本题以新几内亚岛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地形特征的描述,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主要基本地形与地势角度分析,基本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中央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地势角度,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地势落差大;从海岸角度,海岸线曲折,多岬湾;观察图例可以看出,沿海地区沼泽广布。
(2)从表格数据中可知,甲城市全年高温,最冷月均温大于24°C,全年均温在24.8°C-27.3°C,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一般而言气温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气温年较差小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甲城市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年太阳辐射量大,全年高温;甲城市靠近海洋,气温受海洋调节明显,气温年较差小。
(3)整体性原理即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整体性,其中一个要素变化时,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要结合地理环境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河流季节变化大易产生河流决堤,威胁周边人民安全;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失去植被的保护,加之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河口地区流速下降,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泥沙淤积,河流排水不畅,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河流易发生改道。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左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流城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结冰期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溯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
秋冬之际,赛里木湖天气多变,湖面开始缓慢冻结,湖滨出现许多“冰蛋”聚集在一起(右图),美轮美奂。冰蛋是小冰体在湖中磨圆形成的冰球,其形成和发展受气象、水动力和水滨地形条件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必须在短时间内有多因素协同才能形成冰蛋聚集。
(1)中国西北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分析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
(2)说明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
(3)根据材料,推测赛里木湖最有可能出现“冰蛋”的位置,并说出形成冰蛋的具体条件。
【答案】(1)湖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受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湖面结冰期长,蒸发历时较短。
(2)湖岸岩性抗侵蚀能力弱;湖岸相对陡峭;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气候暖湿化,湖泊水位上涨。
(3)位置:湖泊东南侧或东侧。条件:冬秋交际,气温下降,出现降雪,有利于湖面形成小冰体;多大风天气,风浪动力强,有利于冰体相互碰撞,磨圆成冰蛋;迎风岸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冰蛋堆积。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蒸发量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周围高山环绕,地处内陆盆地,地形封闭,赛里木湖湖面面积在整个流域内占比大,受其影响,空气湿度较大,湖水不易蒸发;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受西侧的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蒸发弱;该湖结冰期长达6个月,结冰期长,蒸发时间较短。
(2)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受风浪和湖冰的冲击侵蚀程度大;由材料可知,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西侧湖岸河流携带泥沙的沉积,湖岸较缓,湖岸相对陡峭;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涨,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增强。
(3)位置:湖泊东南侧或东侧。条件:冬秋交际,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半球移动,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出现降雪,有利于湖面形成小冰体;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多大风天气,风浪动力强,有利于冰体相互碰撞,磨圆成冰蛋;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迎风岸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冰蛋堆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地理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地理试题docx、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地理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