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时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时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达标测试
展开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
A.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B.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
D.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
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3.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置义田以养家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是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王阳明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提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他还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5.据说,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6.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他著的书是
A.《焚书》
B.《天下郡国利病书》
C.《明夷待访录》
D.《读通鉴论》
7.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以及《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折射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C.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8.(2018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9.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C.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30分,14题10分)
10.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黄仁宇最想表达的是
A.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来获取利益
C.明朝经济区域性分工已日益明显
D.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11.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2.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13.(30分)(2016·全国卷I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
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约50种
1种
约5种
约11种
2种
约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复习练习题,共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们评说昆曲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测评,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万千新象的经济,承古萌新的文化,明朝科技巨著,新旧嬗替的挑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