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答案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上期学情调研高三地理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季节变化曲线图,该地区年降水量为682.4mm。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 该地区最干燥的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C. 秋季 D. 冬季2. 根据资料可以判断该地区A. 冬季河流无结冰期 B. 夏季伏旱现象严重C.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 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答案】1 A 2. C【解析】【1题详解】根据降水量为682.4mm,及降水集中在7、8月份可知,该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春季降水量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最大,故是最干燥的季节,A正确。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不会是最干燥的季节,B错。秋季、冬季虽然降水量较少,但是蒸发量也较少,故不是最干燥的季节,排除C、D。故选A。
【2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该地区位于中国北方的温带半湿润地区,冬季河流会结冰;伏旱出现在长江流域,与本地区不符合;资料和图中只体现了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只能推断出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太阳辐射强度与纬度、地形等多因素有关,通过所给条件不能判断,C正确,ABD错误。据此选C。【点睛】通过年降水量可判断出我国的干湿地区,若年降水量大于800mm,说明是我国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及东北山地;若年降水量大于400mm小于800mm,说明是我国的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若降水量大于200mm小于400mm,说明是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等;若降水量小于200mm,说明是我国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及(除去四川盆地以外的)三大盆地。青海湖,古称西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近3200米,总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同时,青海湖还是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我国8个重点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每年有十几万只各类飞鸟从天南海北来到青海湖畔繁衍栖息或作短暂停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 青海湖的成因是A. 断裂下陷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作用 D. 火山喷发4. 近年来水位持续下降,著名的青海湖“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A 利用湖水进行灌溉 B.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 入湖河流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 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5. 下列图示湖泊与青海湖相似的是A. B. C. D. 【答案】3. A 4. C 5. D【解析】【3题详解】青海湖原来是一个淡水湖,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青海湖的周围山脉强烈隆起,外泄河道中断,逐渐成为咸水湖。由于构造断陷,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成因是断裂下陷,A对,B、C、D错。【4题详解】近年来水位持续下降,著名的青海湖“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其入湖河流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C对。湖水是咸水,不能进行灌溉,A错。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不是水位下降的原因,B错。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冰雪融水增多,不是水位下降主要原因,D错。故选C。【5题详解】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青海湖是咸水湖,咸水湖只有流入湖泊的河流,没有流出湖泊的河流。读图,图A、图B、图C中都有河流流出湖泊,可能是淡水湖,A、B、C错。图D中,河流流入湖泊,是咸水湖,D对。故选D。【点睛】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成因是断裂下陷,是构造断陷形成。材料不能体现成因。入湖河流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冰雪融水增多,水位不一定会下降。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下图为某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 该气压分布形势一般出现在( )A. 1~2月 B. 5~6月 C. 7~8月 D. 9~10月7. 在这种气压分布状况下,A地盛行(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8. 图中的气压分布格局反映了( )A. 太阳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差异 B. 太阳直射点对气压带移动的影响C. 地势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D. 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答案】6. A 7. B 8. D【解析】【6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亚洲北部有高压中心,太平洋北部出现低压中心亚洲高压中心说明其气温低气压高,而太平洋低压中心说明其气温高气压低,亚欧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说明此时正值冬半年, A选项正确。夏半年亚欧大陆气温高气压低,排除B、C选项。秋季亚欧大陆并未形成强高压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选项。故选A。【7题详解】A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根据上题可知,此时正值冬半年,亚欧大陆东部冬季盛行西北风,B选项正确。亚欧大陆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此时正值冬季,排除A选项。东北风与西南风是亚洲南部季风的盛行风向,此地位于亚洲东部,故排除C、D选项。故选B。【8题详解】亚欧大陆高压与太平洋的低压是同一季节的不同下垫面气压中心, A选项错误。同一纬度出现高压、低压中心,并不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B选项错误。图中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属两个不同的下垫面,并不是地势起伏差异,C选项错误。亚欧大陆为陆地,太平洋为海洋,同一季节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 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东亚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东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读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 该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10. 由于该天气系统影响而形成的天气可能是(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③长江流域的梅雨④江南地区的伏旱天气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9. A 10. A【解析】【分析】【9题详解】图中显示,冷气团主动向前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降水主要在锋后,所以该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故选A。【10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都是冷锋过境形成的天气,①②正确。长江流域的梅雨是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出现的天气,③错误。江南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出现的天气,④错误。故选A。【点睛】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气温降低。冷锋过境前气温高,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冷锋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冬季的寒潮等都是冷锋过境出现的天气。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2. 阴天时,气温比晴天低是由于(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增强【答案】11. C 12. A【解析】【分析】【11题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主要指对流层,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对流层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暖大地的,A错误;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是暖大气的,C正确;④是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阴天时,气温比晴天低是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给大气的热量少,因此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低。即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A正确;②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增强,B错误;③地面辐射减弱,C错误;④大气辐射强弱是由于气温影响的,不是气温高低的原因,D错误。故选A。【点睛】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在天气晴朗时,珠峰峰顶常飘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 关于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 B. 其水汽来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面C. 其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类似谷风 D. 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14. 从珠峰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知道当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当旗云形状紊乱,且有丝状云(如上图)出现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对流旺盛,易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 B. 西风风力较大,不宜登山C. 对流弱,天气晴朗,适宜登山 D. 西风风力较小,适宜登山【答案】13. C 14. B【解析】【13题详解】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碎石面。水汽来自于高空西风的水汽输送。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类似于谷风,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4题详解】高空西风是从赤道地区上空北上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上升气流无关。旗云形态紊乱且有丝状云,说明此时高空西风强烈,风力很大,预示天气要发生变化,不宜登山,此时上升气流强,对流旺盛,但是不一定产生降雪,降雪还与水汽含量等条件有关,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珠峰旗云: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下表反映了12月至次年1月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变化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状况昼长变化状况甲减小→增大变长→变短乙增大→减小不变丙增大→减小变长→变短丁减小→增大变短→变长 15. 四地中,属于同一半球的是( )A. 甲、丙、丁 B. 乙、丙、丁 C. 甲、乙、丙 D. 甲、乙、丁16. 乙地最可能位于( )A. 0° B. 泰山站(77°S) C. 66°34′S D. 长城站(62°S)【答案】15. C 16. B【解析】【1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月至次年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先向南移再向北移。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先减小再增大,昼长变化为先变长再变短,甲地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增大再减小,昼长不变,说明是南极圈以南地点并且出现极昼现象;丙地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增大再减小,昼长变化是先变长再变短,说明是南回归线以南的地点并且没有出现极昼现象;丁地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减小再增大,昼长变化是先变短再变长,说明是北半球的地点,不包括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点。因此四地中,属于同一半球的是甲乙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地最可能位于南极圈以内,并且在12月到次年1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最可能位于泰山站(77°S),B正确;赤道地区在12月到次年1月,虽然昼长不变,但正午太阳高度角应是先减小再增大,A错误;66°34′S和长城站(62°S)在12月到次年1月时间内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增大再减小,昼长变化是先变长再变短,CD错误。故选B。【点睛】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近大远小,来增去减(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二、综合题:52分17. 读“澳大利亚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地位于地球五带中______带;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丙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填选项)。A. 季风水田农业 B. 乳畜业C. 混合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2)图中丁洋流的大致流向是______,按性质划分该洋流属于_____流,其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答案】(1) ①. 热 ②. 地中海 ③. C (2) ①. 自北向南(或从低纬向高纬) ②. 暖 ③. 增温增湿【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略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五带的划分、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洋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纬度,图中甲地位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乙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丙地是墨累-达令盆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C对,A、B、D错。故选C。【小问2详解】图中丁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致流向是自北向南,或从低纬向高纬。按性质划分该洋流属于暖流,其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采用黑、白(透明)条带地膜覆盖法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透明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和葡萄品质。(1)新疆繁殖山葡萄使用塑料膜保温的原理是____;这一原理削弱了右图中的____(填序号);黑色塑料膜保温作用差的原因是削弱了右图中的____(填序号),所以垄侧铺黑色塑料膜的作用主要是____。A.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降低温度,促进作物光合作用(2)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新疆葡萄品质高的原因。【答案】(1) ①. 太阳辐射进入塑料膜给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膜,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②. ③ ③. ② ④. B (2)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多晴朗天气,云层较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糖分和有机质的积累;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有机质的积累。【解析】【分析】本题以新疆葡萄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地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回答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透明塑料膜是铺设在垄中间,太阳辐射进入透明塑料膜使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透塑料膜,从而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流失,使热量保留在土壤里,起到保温的作用,这一原理主要是削弱了地面辐射③的散失。黑色塑料膜铺设在垄两侧,黑色塑料膜的透光度低,使地面增温不明显,因此保温作用差,故削弱了太阳辐射②,所以垄侧铺设黑色塑料膜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同时减少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抑制杂草滋生的作用,B正确,D错误。太阳辐射无法增加土壤肥力,A、C错误。故选B。【小问2详解】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因此多晴朗天气,大气云层较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地面增温快,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葡萄的糖分和有机质积累;夜晚由于大气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因此有利于葡萄的糖分和有机质积累,故新疆葡萄含糖量高,品质好。【点睛】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科雷马河是西伯利亚东北部重要的河流(如下图)。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冻土层深厚,河流的曲流形态高度发育。科雷马河每年9月底到翌年5月中旬封冻,下游每年6、7月经常泛滥。科雷马河的定期渡轮很少,由河口切尔斯基开到南部苏苏曼的客船一年仅一趟,可见当地生活的闭塞。(1)分析科雷马河下游每年6、7月经常泛滥的原因。(2)分析冻土对科雷马河中下游曲流形成所起的作用。(3)说明由切尔斯基到苏苏曼的客船一年仅一趟的主要原因。【答案】(1)每年6、7月气温回升,大量地表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下游多沼泽,地势低平,泄洪速度慢;上游解冻早,大量流冰壅塞河道形成凌汛,导致河水大面积泛滥。 (2)河床之下的底层永久性冻土坚硬,使得河流不易下切侵蚀;靠近河流两岸的上层覆盖季节性冻土,夏季河流水温高于0℃,对河岸季节性冻土起着融解作用,导致流水侧蚀作用加强,改变河岸的形态形成曲流。 (3)科雷马河结冰期长,一年中能够通航的时间短;两地路途远,往返时间长;流域内人口稀少,客运需求量小。【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科雷马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水泛滥的原因、冻土对科雷马河中下游曲流形成所起的作用、由切尔斯基到苏苏曼的客船一年仅一趟的主要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原因:每年6、7月气温回升,地表积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当地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下游多沼泽,地势低平,冻土广布,下渗量少,泄洪速度慢;河流自南向北流,每年上游解冻早,大量流冰壅塞河道形成凌汛,导致河水大面积泛滥。【小问2详解】作用:当地气温低,冻土层厚,河床之下底层永久性冻土坚硬,使得河流很难下切侵蚀,河床不深;而靠近河流两岸的上层覆盖季节性冻土,每当夏季,河流水温高于0℃,对河岸季节性冻士起着融解作用,上层覆盖季节性冻土消融,导致流水侧蚀作用加强,随着不断的侧蚀,河岸形态发生改变,不断变得弯曲,形成曲流,所以雷马河中下游曲流发育。【小问3详解】原因: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科雷马河结冰期很长,一年中能够通航的时间很短;两地路途远,客船往返时间长;流域内人口稀少,客运需求量小;当地有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速度较快。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解析】【分析】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详解】(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地理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此季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