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摘自《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1、下列对于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是说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不知筛选、甄别,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独立思考了。
B.第③段认为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但也要接受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
C.第⑤段是说网络只是改变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我们要着力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D.第⑥段是说只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人类智慧就能真正保持增长,人类文明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2、下列关于文章论点或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提出否定式观点,第①段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论点。
B.文章的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⑤段,使用的是相同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C.人不能甘为“信息传播者”,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思考者。
D.结尾引用名言,发出呼吁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勤于思考,克服思想懒惰。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项是( )
A.读到心灵鸡汤、励志美文时,不假思索立即转发。
B.依据“点击”“点赞”的数量决定自己的阅读内容。
C.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热衷于观看娱乐性的节目。
D.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特别注重系统性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呼吸的纸
苏沧桑
十月,霜降。
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落在富阳元书纸古法造纸第十三代传人朱中华身上。站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古籍部金色的雨里,隔着一层玻璃,他看到另一些金色的雨,落在阅览区的仿古书柜和桌椅上。影影绰绰的光亮,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将乾隆版《四库全书》中的一函在他眼前徐徐打开,两百多年前的旧时光呼啸而来。两百多岁的书,新得跟婴儿一样,闪烁着玉石般的润泽。鼻尖传来一缕熟悉的气息,是他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空谷、阳光、雾气、溪流、毛竹的气息,一张竹纸的深呼吸。
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龟甲、青铜、竹简、丝帛……荒野中,一个无名氏从一张破竹帘上轻轻揭下一层被太阳晒干的纤维物,惊异地发现可以在上面写字……灯影下,一个叫蔡伦的男人,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挫、捣、抄、烘,成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纸……船一样的纸,承载着唐诗宋词书法绘画,悬浮在浩浩汤汤的时光之河……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元日,北宋皇帝庙祭,风轻拂真宗手里的祭祀纸,散发着竹子的清香。这张从江南富阳跋涉千山万水抵达京都的元书纸,在风里舞蹈,召唤着祖先、神灵,以及大地上的一切……
“我能把手套脱了,用手摸一下吗?”
一段短暂的沉默。
“好。亲手摸过,说不定您真能把修复纸重新做出来。”
轻轻触及纸页的一刹那,食指中指和拇指指尖上传来丝绸般的凉滑,轻轻摩挲,则如婴儿的脸颊,细腻里又有一点点毛茸茸的凝滞。
“的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御用开化纸,洁白坚韧,光滑细密,精美绝伦。”
《四库全书》从修成至今已有两百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分别藏于台湾地区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其中文澜阁本屡经战火,后递经补抄,基本补齐,就是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一部。然而,当年所用的开化纸,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了。
可他觉得,这张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纸离他无比的近,像他失散多年的一个亲人: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它离我不远,我会把元书纸做得像它一样好。我尽力。”
富阳大源镇朱家门村,逸古斋古法造纸坊。四十八岁的朱中华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纸槽前,听见隔壁传来淅淅沥沥捞纸的水声,回响了一千多年的水声。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曾经,富阳的山山水水里,镶嵌着无数手工纸槽。元书纸古称赤亭纸,是以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要产于浙江富阳,北宋真宗时期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改称元书纸。又因大臣谢富春倾力扶持,又被称为谢公纸或谢公笺。
朱中华家族中最辉煌时,是抗战前,太公朱启绪拥有八个纸槽、五十个工人。而此时,曾经日夜回响着淅淅沥沥捞纸声的朱家门村,朱中华成了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
朱中华从裤袋里摸出一个盒烟和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烟。阳光从屋顶的塑料棚布间漏下来,将一个中年男人不高但很壮实的身影投到积水的地面上。深秋的寒意从脚底升起,他只穿着格子棉衬衣和单裤,却一点都不觉得冷,这几乎是他常年的衣着,砍竹、捞纸、晒纸、送货、谈生意,都这么穿。其实他最喜欢的是那套米色的唐装,穿起来站在纸堆里写字,很像个文人,但他怕村里人“晕倒”,从来不穿出门。烟雾绕上他长着老茧的食指和中指,绕上鬓角的白发,绕上紧皱的浓眉,挡住了他看向纸槽的目光,如时常挡在他眼前的一个个“难”。
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朱中华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用竹子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会呼吸的纸、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可是,很难。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
《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节选自《纸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泻xiè淅淅沥沥xī谢公笺jiān
B.承载zài影影绰绰chuò萦绕yíng
C.纤维wéi浩浩汤汤shāng摩挲suō
D.脸颊jiá一模一样mó老茧jiǎng
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6、“……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7、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宋)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8、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归:回家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去:离开
C.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略:大体,简略
D.余永无所依怙 怙:依靠
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后,轼有所忘/则瓠落无所容
B.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作《师说》以贻之
C.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蟹六跪而二螯
D.从轼官于凤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B.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C.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D.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11、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平二年五月丁亥”中“治平”是皇帝年号,“丁亥”则是干支纪日法。
B.文中的“明年”指第二年,和“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的意思一样。
C.“汝必葬诸其姑之侧”的“姑”和“便可白公姥”的“姥”含义是不同的。
D.“未期年而先君没”中的“期年”意思是“一整年”,“没”就是“殁”。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几则日常生活事件,突出了她贤敏睿智和她对生性率真的“我”的忠告与帮助。
B.文章用较多笔墨记述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表现她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然过人。
C.苏轼提出在人际交往时要对两类人应保持警觉: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一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D.本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叙简洁而感情深挚,结尾用两个“呜呼哀哉”,表达作者失去爱妻的悲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2)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侧重写废园春光美好的景象,“漠漠”形容春草无边,一片繁盛的样子。
B.写刺藤“牵衣”、飞絮“扑面”,暗含了诗人对于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感慨。
C.下片主要写“孤花”,“不合”即“不该”之意,“阳春”指的是温暖的春天。
D.整首词语言风格含蓄蕴藉,描绘废园之景,但却让读者看到时代的政治画图。
15、下列和“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表达感情一致的是( )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16、鉴赏画线的诗句。
四、默写题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荀子《劝学》)
18、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19、何以解忧,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2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杜甫《蜀相》)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戏楼,雕梁画栋,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集南北音律之( ),中国传统美学之大成,铸就了雅俗共赏的民族艺术瑰宝,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国粹”。清代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融合南方剧种与京腔之长,逐渐形成了京剧,传遍大江南北。京剧的表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门,略施脂粉的是“生角”和“旦角”,重施油彩的是“净行”,鼻梁上一抹白粉的就是俗称小花脸的“丑角”。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各具特色。传统京剧( )表现历史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聚着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戏文演绎的家国情怀,忠孝仁义,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个人命运到家国兴衰,京剧,在岁月( )中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精华擅长更迭
B.精华善于更叠
C.精粹擅长更叠
D.精粹善于更迭
24、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剧目丰富,表演考究,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
B.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剧目丰富,表演考究
C.表演考究,剧目丰富,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
D.既有整本的大戏,剧目丰富,表演考究,也有大量折子戏
六、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天空飘来一片七彩祥云,她立即冲到教室,暂停了晚读课,叫上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到走廊上欣赏美景。李老师说:其实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事情,大家要一起分享才好。
对于这件事,网上评论不一。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装满,而是点亮。”有人说:“课本上的知识很重要,但学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同样重要。”也有网友说:“这名教师只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走廊上去,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有人戏谑:“看完云后不用写读后感吧?”……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等信息。
七、基础知识
2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著的编年体著作,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春秋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是“五经”之一。
C.《庄子》常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庖丁解牛》《五石之瓠》均选自《庄子》。
D.《墨子》有上中下三篇,作者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八、改错题
27、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①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③在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运用,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一定的防治作用。④传统的中医知识大多以古籍文言文的方式记载,后人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⑤针对中医古籍文言文的信息抽取能降低学习成本,并且能有效地推广中医领域相关知识以促进其临床诊疗和应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独立思考了”错误。原文为“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原文是说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并没有说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独立思考了。B.“但也要接受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错误。原文为“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可见作者对“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是持否定态度的。D.“只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人类智慧就能真正保持增长,人类文明就一定能取得进步”错误,原文为“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思考者”说法错误,原文为“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是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思考者,而是证明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结合第一段“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可知读到心灵鸡汤、励志美文时,不假思索立即转发不属于“独立思考”。B.结合第二段“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可知依据“点击”“点赞”的数量决定自己的阅读内容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行为,不属于“独立思考”。C.结合第四段“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可知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热衷于观看娱乐性的节目不属于“独立思考”。D.结合第五段“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可知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特别注重系统性积累属于“独立思考”。故选D。
4、答案:D
解析:
5、答案:①即将见到开化纸时心情是激动的。②看到开化纸后,觉得无比亲切、熟悉。③决定造开化纸后痛心于人们几乎不关心一张纸本身,也没有人关心一种纸的消失、一门手艺的失传将意味着什么。④造纸的过程中朱中华充满了信心,他觉得能传承古法造纸。
6、答案:①内容上,这句话点出了开化纸的特点:洁白坚韧,光滑细密,造纸技艺已经失传,历史悠久,屡经战火,经历坎坷,造纸技艺失传。②结构上,照应前文朱中华触摸开化纸的感觉;表现了朱中华对开化纸深厚的感情,为后文他探索制造开化纸埋下伏笔。
解析:
7、答案:①对技艺的热爱。②对技艺的精益求精。③面对困难,勇于担当。④对传承的坚守。(意思对即可)
解析: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归:回家”错误。归,女子出嫁。句意: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B.以:介词,用、把。句意: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以:连词,表目的。句意:写《师说》来赠给他。C.而:连词,表并列。句意;由此才知道她贤敏、沉静。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D.于:介词,在。句意:她陪同我在凤翔做官。于:介词,在。句意: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未嫁时,侍奉你的父母,出嫁后,侍奉我的父母,都因为谨慎恭敬而闻名。“君之未嫁”对应“既嫁”,“事父母”对应“事吾先君先夫人”所以应该“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后分别断句。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两句中“明年”的意思均为“第二年”。句意分别为:第二年的六月壬午日。/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C.“含义是不同的”错误。含义相同,均为“婆婆”的意思。句意分别为:千万把她埋葬在她婆婆墓旁。/你这就禀告婆婆 。D.正确。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轼提出”错误,应是妻子对苏轼的忠告。故选C。
13、答案:(1)说:“你远离父母,做事不可以不小心。”
(2)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暗中听着,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子”,你;“去”,离开;“慎”,做事小心。(2)“轼与客言于外”,状语后置句;“间”,暗中;“反覆”,反复、重复、复述。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春光美好的景象”说法有误。“漠漠春芜春不住”,描写的是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故选A。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凄凉,同时又以身不逢时而自我宽慰。A.表达的是对有人到访的喜悦之情。B.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对往事的伤怀与悔恨。C.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孤独凄凉之情。D.表达词人对荷花开不逢时的同情,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及生不逢辰的悲哀。故选D。
16、答案:画线诗句借明丽孤花开在荒芜废园无人赏识的处境,表达对鲜花孤芳高洁品行的同情与赞扬。同时,作者在这里也是借此自喻,以鲜花无人赏识表现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画线句“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意思是,有花木的院子的主人是谁呢?一朵孤单的鲜花正在墙角里开的耀眼。在这里,作者描写了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培护,无人欣赏的孤独处境。在这里,我们既要看到这朵花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也要看到此处实际上的赏花人——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这里之所以会看到这朵孤花,是因为他也像这朵花一样,空有满身才华,却找不到赏识之人,没有才华施展之处。“绣院”暗喻的是当时的清王朝,荒芜的“绣院”就像清王朝,在那些“藤荆”之类的奸佞之臣当权下正走向末路和败亡。作者像那朵“孤花”一样盼望“圣主明君”招揽人才,改革时政,振兴国运,却不能如愿。所以这句是作者以花自比,抒发空怀救国救民之才而无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17、答案:而致千里
解析:
18、答案: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19、答案:唯有杜康
解析:
20、答案: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21、答案:而气候不齐
解析:
22、答案: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精华:意思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精粹:精美纯粹。京剧集中的是南北音律中最优秀的部分,应选“精华”。擅长:指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在某方面具有特长。语境是说传统京剧在表现历史题材方面很精通,应选“擅长”。更叠:一层一层不断叠加。更迭:更换;轮流。语境修饰“岁月”,表示轮换,应选“更迭”。故选A。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本的大戏”“大量折子戏”是从剧情长短上对照说的,不能分开,排除D;应先说“既有……也有……”才能说“剧目丰富”,“表演考究”属于细节,应放到后面,排除AC。故选B。
25、答案:
点亮心灵,感悟美好
在功利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李老师能不囿于尘俗,不被教室的围墙困住,向同学们分享美好,其做法令人赞叹。须知一个眼中无美、视野狭窄、灵魂干涸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出色的成就?
所以,请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人世间,体悟生命的美好,进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这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但很多同学早已丧失对美的感知能力。窗外四季更替、云卷云舒,他们从未关注过,只知道天冷加衣,下雨打伞。他们不知道春花夏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态,不知道秋果冬雪有一种怎样的意蕴。每天步履匆匆,双目无神,只惦记做哪些题、刷哪本书提分更快。他们背诗词,不是为品味诗词之美,而是为了默写句子;他们读名人故事,不是因受其精神的感召,而是为了丰富素材。
原因何在?除了学生自己缺少内驱力,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反思?都在宣称,要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除了应试,学校等教育机构部门,又做出过多少科学合理的努力?谁又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是不是赤地千里、一片荒芜?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做出过真正的尝试?
有人问,培养一个爱美、善感的心灵有什么好处?伤春悲秋,为赋新诗强说愁,于社会何益?
说此话的人恰恰不明白,古人感伤的不只是繁花凋谢、黄叶飘零,而且是生命流逝、人生短暂,他们是在为韶华不再、功业未成而悲叹。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励着他们惜时如金、建功立业,唯恐人生虚度。这难道不是拥有一颗爱美、善良的心带来的生命的激情?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批量制造做题的机器,那么这样一批心灵干涸、眼界逼仄的个体,将来走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如何能做出优秀的业绩?而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耽误了学生的做题时间,实际上却让学生意识到美无处不在,让学生葆有一颗能感知美、欣赏美的活泼的心灵,这难道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从来功业卓著者,都有一颗爱美、活泼的心灵。苏轼从小接受父亲的“放任”教育,亲近自然,感知美,培养出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在之后的人生中,高吟“老夫聊发少年狂”,高唱“明月几时有”,不管顺逆,从未消沉,活出了精彩;南仁东从小喜欢仰望星空,工作后也经常赏夕阳、看烟霞,在一颗爱美的心灵上,生出对国之重器的构想,功绩振山河;爱因斯坦热爱小提琴,他通过巴赫的严谨之美感悟支配世界的规律,开启了他研究物理的新视角,用爱美的头脑看到科学的奥秘。
威布莱克说:“富有生机就是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就是让学生葆有生机与活力,永远带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让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的学生是美的,这样的教育更是美的。
解析:
26、答案:C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A.《论语》是语录体;B.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墨子》的作者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27、答案:①:将“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改为“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它具有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征”。
②:将“促进健康发展”改为“促进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处,“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是特征,“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才是特征,所以①应改为“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它具有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征”。②处,“促进健康发展”错误,促进的应该是“健康”,所以②处将“促进健康发展”改为“促进健康”。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30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
02,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2,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