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课件
展开(2021·辽宁·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别把我当陌生人尉克冰 ①去年夏天,我去外地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3000多公里的路途,我没有同伴。 ②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独自出行,注意安全。路上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置,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弄得我还没出门就倍感紧张。 ③我刚走进火车包厢,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跟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男人的女儿。过了一会,一个七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刚上车的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随后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⑤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 ⑥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 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 ⑦“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她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大人聊了会儿,孩子们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包厢里显得很热闹。
⑧“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吃的。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同时我更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⑨接着小姑娘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此刻我拿着荔枝,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顾虑。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 ⑩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同荔枝皮,坚硬、粗糙,常有顾虑;孩子的世界如同荔枝瓤,柔软、晶透,充满善意。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⑪第三天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 ⑫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的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③~⑫段,完成下面表格。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 3.选文第⑥段结尾句提到“我”没有拿零食给孩子们吃,请从文中找出原因。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②段和第⑧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6.结合选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原因。
1.【答案】A:平静 B:“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 C:惭愧 D:“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2.【答案】夸张。强调了时间之长,突出表现了“我”的害怕与不安。3.【答案】①丈夫嘱咐“我”旅途中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②“我”觉得他们的父母一定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4.【答案】“反复”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突出表现了丈夫对“我”独自出行的担忧和关切。“颤抖”指哆嗦,发抖。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我”面对小姑娘的善意时诧异、激动的心情。5.【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热情(善良、善意、友善、友爱、真诚、纯朴、乐于分享、好心、坦诚等近义词)和天真(纯真、单纯、可爱、活泼、无戒心、无防备、无芥蒂、对人信任)。 6.【答案】写出了“我”与小姑娘的亲密,以及小姑娘的爸爸对“我”的帮助,与前文“我”刚上车时对他们的戒备形成对比,突出主题: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小说一直以来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近年来全国各地中招考试中对小说的考查通常有3-5个小题。各地分值不等,一般为12-16分。题型为简答题,尽量覆盖四个能力层级; 题目灵活,难度较大,重视思维和阅读感悟能力,阅卷还看重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从选材看:文本内容基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命题导向重视文本 细读,关注细节,深挖主题。
考点一 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考点三 把握故事情节
考点四 分析写作技巧
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面对考试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题型: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答题规范:环境 + 人物 + 情节 + 主题(1)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2)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小说中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它在作品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主要命题形式有: (1)概括全文或部分情节。 (2)分析某一重要情节的作用。 (3)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答题指要 (1)解题技巧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2)答题思路: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二、结构方式;三、表现手法。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常用的表现手法 夸张、对比、拟人、比喻、象征、联想、想象、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点面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悬念铺垫、借古讽今、开门见山、伏笔照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烘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最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赏析写作技法思路 概括地讲: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具体地说:①判断小说在构思布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运用了什么技法。②分析这种技法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表现了什么内容。③用心揣摩,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这种技法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旨表达所起的作用。 提示:赏析写作技法,一定要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来谈采用这种技法的好处,不要做“架空”分析,只是笼统地点出这种技法的规律性作用是不够的。
(2021·贵州遵义·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哥哥的妹妹崔立 ①妹妹有一个哥哥。妹妹从来没见过哥哥。妹妹只在母亲的说话中,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哥哥。 ②母亲说,你哥哥,高高的个儿,可帅气了。 ③母亲说,你哥哥,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 ④母亲说,你哥哥,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我干活,可勤快了! ⑤母亲的话儿,说得11岁的妹妹一愣一愣的。 ⑥中午,坐在饭桌前的妹妹,看着手上的碗儿,还有母亲面前的碗儿。妹妹用响亮的声音,说,妈妈,今天我来洗碗吧。母亲说,好啊,好啊。你真像你哥哥一样懂事呢!母亲脸上笑着,笑得额头上都是皱纹。 ⑦妹妹说,妈妈,那我的哥哥——他去哪儿了呢,我怎么从没看见过他呢? ③母亲说,哦,你哥哥出差去了,他,他很快呀就要回来的,对,早上你记得吗?电话铃响过,他还给我打电话呢,他在电话里说呀,妈妈,你要好好的,我在外地呀,我很快就要回来了,帮我也向妹妹问个好…… ⑨妹妹楞了半晌,早上她可一直在客厅呢。电话根本就没有响过啊,妹妹看着母亲,母亲的脸上都是快乐。 ⑩妹妹走到了大街上,好多人和妹妹打招呼,比如黄伯。妹妹说,黄伯,你知道我哥哥吗?黄伯说,当然——
⑪黄伯说,你哥哥呀,是个好小伙。有一次呀,我搬个液化气罐,从自行车上拿下来,往房间里搬,但在卸下来的时候,我一个人没办法弄。你哥哥看到了,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还喊着,黄伯,等等,我来……你哥哥到了后,帮我扶住了自行车,让我可以把液化气罐拿下来,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⑫妹妹说,黄伯,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黄伯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⑬妹妹还碰到了周阿姨。妹妹说,阿姨,你知道我哥哥吗?周阿姨说,当然—— ⑭周阿姨说,你哥哥啊,真的挺不错的,有一个大夏天,连空气都是烫的。我有一份文件忘在了单位,但我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我和你哥哥说了。你哥哥说,没问题,我去拿。过了一会儿,你哥哥回来了,满头大汗。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⑮妹妹说:阿姨,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周阿姨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⑯妹妹又碰到了刘阿婆。妹妹说,阿婆,你知道我哥哥吗?刘阿婆说,当然—— ⑰刘阿婆说,你哥哥呀,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哥哥看我买菜不方便,经常上门来。说,阿婆,你要买菜吗?我可以帮你去买的。你哥哥帮我买了好多次菜,买的莱呀,既便宜又好。我还问你哥哥,你是不是往里贴钱了?你哥哥说,哪有呀,阿婆。你哥哥呀,肯定是往里贴钱了,他还真以为我是老糊涂了呀! ⑱妹妹说,阿婆,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刘阿婆犹豫了一下,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⑲妹妹回到屋里时,母亲躺在沙发上,正在睡午觉。母亲睡得很香。妹妹蹑手蹑脚地进了屋,又进了哥哥的房间。 ⑳房间里,有一个大箱子,母亲说过,这是哥哥的箱子。妹妹一直都很好奇。今天,妹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箱子。箱子里,妹妹翻到了哥哥的许多东西,也翻到了几张发黄的报纸。 ㉑其中一张,是一场大火的报道,有消防兵在大火中不幸遇难,有一张帅帅的年轻的消防兵的脸……还有一张,是失去消防兵儿子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可爱女儿的报道,有一张母亲抱着婴儿的照片…… ㉒妹妹轻轻地合上了箱子,揉了揉湿湿的眼睛。 ㉓妹妹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叫思思了!(选自《劳动时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妹妹”探寻“哥哥”“出差”真相为线索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构思巧妙。B.第⑥段“母亲”的“笑”,含有对女儿行为的肯定,也有因女儿像儿子一样懂事的欣慰。C.“妹妹”名叫“思思”,表现了母亲对英雄儿子的思念,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D.作者采用冷静的叙述方式,不着个人情感,在刻画“哥哥”时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哥哥”的形象。3.“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4.第(23)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刻画哥哥时,是通过妹妹与母亲、黄伯、周阿姨、刘阿婆的对话,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故选D。2.【答案】“哥哥”在家是一个孝敬父母,懂事勤快的好孩子;在社会是一个乐于奉献,热心助人,不计回报的大好人;在工作中,是一个冲锋在前,敢于担当的大英雄……【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中第④段“你哥哥,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我干活,可勤快了”,第⑥段“你真像你哥哥一样懂事呢”看出哥哥时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从哥哥帮助黄伯、周阿姨、刘阿婆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哥哥时一个热心助人,不计回报的大好人。从段“有消防兵在大火中不幸遇难”可知哥哥是一个在工作中奋勇向前的大英雄。以上分点概括即可。3.【答案】这句话在小说中起到线索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围绕妹妹探寻“哥哥出差”之谜,“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向前发展,使“哥哥”的形象在妹妹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高大……【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出现在文章中间部分,分别出现在黄伯、周阿姨、刘阿婆的语言中,使得“哥哥”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清晰,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且这句话贯穿全文始终,妹妹由探寻哥哥去哪里出差,到发现哥哥因公殉职,这句话又是文章的线索。由此概括即可。
4.【答案】这段文字在小说中既是小说的结局,又是小说的高潮;从妹妹的角度,这段是顺叙,在妹妹的不断追寻下,哥哥“出差”有了答案,使故事情节完整;从哥哥角度(其实是主人公),这段是补叙(插叙),交待了哥哥壮烈牺牲的经过,使“哥哥”的形象瞬间更加高大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解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从妹妹的角度看,她找到了哥哥出差哪里的答案,使故事情节完整。从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哥哥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在内容上交代了哥哥牺牲的经过,使得哥哥这一形象更加高大,是小说的高潮。从记叙顺序来看,这段文字是补叙(插叙),使故事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34个鸡蛋 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⑤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剩下的那两公里路,他一直在跟我说李暖暖,恭敬地一口一个小李老师。我忍不住地怀疑他说的到底是不是李暖暖。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小李老师教书的学校。” ⑥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⑦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发。
⑧“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⑨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⑩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⑪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在电视上也没见过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⑫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趁机拿过了她的行李……
⑬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⑭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彻底唤醒了。 ⑮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⑯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再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⑰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⑱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B.文章标题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2)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3)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李暖暖的性格特点。
【答案】(1)B “‘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错误,“34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情节。(2)环境描写。作用:写出山村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衬托出李暖暖支教的勇气和爱心,反映出村民对教育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重,为后文写学生们拿鸡蛋作铺垫。(3)①任性、直率。与父亲赌气从家里跑出去,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要父亲给20万为自己赎身等。②执着、坚强(诚信)。在穷困的地方教书,变得朴素;坚持要将学生送到初中才走。③善良、真诚、有爱心。想离开看到家长的鞠躬走不动;带学生一起吃饭,仔细给孩子们分食物;为学校集资;原谅父亲。④细致入微。制止“我”点菜,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丁香开未开 从镇中学到小村庄,我年轻了二十岁。小麦才长到膝盖那么高,乡间田园呈现的是一片黄褐色,这也使得张涓家地里的一小簇白色的丁香花更加耀眼,淡淡的芳香杂糅在麦子青涩的味道中,让骑车欲行的我再次陶醉。这要是有束花在枕边,不就是睡在家乡的土地上了吗? 我的家在东北,一座小山城,丁香是城市的象征,遍布了大街小巷。花开时节,幽幽香气弥漫了整座城市,连天上的白云都会迷醉…… 一束花递到眼前,我回过神来,语气中已有微嗔:“张涓,不是说好了,不许摘花给我吗!”拿花的女孩个子瘦高,此时被阳光晒得面色微红,笑着说:“这是我妈摘的,特意挑带花苞的,回家养两天就能开。她说要谢谢刘老师来家访,还有,我妈也是东北人。” 我接过花,赞叹了一句:“要是这里都种上丁香花,那可就是真正的花海了。”临行前又郑重地嘱咐一句:“虽然市级三好学生能加10分,但这次中考出题是和市里统一,难度较大,一定不能大意。你可是咱们镇中学为数不多的可能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学生。” 一路骑行,丁香花插在电动车前面的车筐中,虽有花香相伴,我的脑子里却全是数据:前年全镇考到市重点有六名同学,去年考题统一,成绩最惨,只有两个人。今年呢……张涓的两次模拟考试都名列前茅,如果再加上规则允许的三好学生加分政策,说是板上钉钉也不为过!我来家访,就是给张涓鼓劲的,因为我清楚得很,留在镇上读高中的学生,未来考上重点本科大学的希望很渺茫。
选举在上午最后一节课进行,两个候选人的名字下面画着多多少少的“正”字,比张涓少两票的是班长程名。这是同事家的孩子,爸爸是物理老师,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可惜与张涓的品学兼优比起来,总是逊一筹。我心里有点惋惜,但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程名默默无语,其他同学已经在向张涓祝贺,我拿着最后的投票结果去了校长办公室。听完汇报,校长从办公桌上拿起了一封信——感谢信,一位在马路上栽倒的老奶奶家属写来的,感谢程名及时搀扶并打了120救护车,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我的头“轰”的一下,投票前刚刚和校长谈过话,那时还没有这封感谢信!按学校规定,一封感谢信可以加三票,这信来得可真及时!看到我在犹豫,校长把信往前一递:“刘老师,程老师好像在门口,是在找你的吧。” 程名的爸爸拉着我进了办公室,聊几句老感情,又感谢我这段时间的付出,程名的成绩很稳定。末了,说了句:“下个月就要一年一度的‘晋职称比武大会’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刘老师咱们都得加油啊!”一句都没提“三好学生”的事,但每一句都没离开过“三好学生”。我知道“晋职称”后面的玄机,程名的舅舅——程老师的大舅兄——就是教委的,是个能坐在评判席上观看“比武”的人。 从物理办公室走到班级门口,我突然老了,老迈得连抬脚都困难。程老师一直把我送到走廊里,不远不近地看着,像是在我后背安了一个摄像头。我在推门的时候感觉到指尖麻木,以至于怎么推也推不动。铃声响了,我竟然松了口气,像一坨从铁锨上被刮掉的稀泥,几乎瘫软在地。学生推开门相继出来,我才意识到,这门在外面是要拉开的。张涓最后一个出来,眼睛亮亮的,看着我,没说话,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叫住了她,像下了天大的决心,字眼咬得很重:“我听说你帮助过不少人,你让他们给你写封表扬信——越快越好!”
从食堂到教室楼,这条路永远走不完。手上的饭盒沉甸甸的,其实里面空荡荡的,心里装了太多,反而没空间去装饭菜。张涓怯怯地跟在后面:“老师,三好学生……我弃权。” 我急了:“什么时候还胡闹!表扬信呢?上次拾金不昧的好事——事主就是学校超市的店主吧,这时候还不赶紧去!” 张涓的声音平淡,我却听出了细微的颤音:“老师,您教过我做好事不留名,不图人家感谢,现在……要是考不上重点,我就回家种丁香去,您呀,别为难了!” 我站在讲台上,表扬信平铺在讲桌上面,学生定定地看着我,教室的窗口处,似有人影晃动。我感觉喉结上下蠕动着,推动着我发出干燥的声音:“这次三好学生的得主是……” 从天黑到半夜,睡得起起伏伏,梦做了不少,家乡也梦到了,花也梦到了,不过花总没有开在家乡的土地上。后半夜拉亮了灯,暮然发现桌子上待放的丁香花苞蔫了不少。我记得自己浇水了,拿出手机查查才知道,凉水浇多了也伤花。把花搬到窗台上,窗外的星忽明忽昧,希望明天的太阳能充分照到它们……(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9期,作者:刘江波)
(1)文章中的刘老师与程老师显然不是同类型的人,请你概括他们的特点。(2)文章中的如下三个语句除了表明“我”的行踪外,它们还有什么作用。①从镇中学到小村庄 ②从物理办公室走到班级门口 ③从食堂到教室楼 (3)文章中的这样两个细节耐人寻味,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①投票前刚刚和校长谈过话,那时还没有这封感谢信!②学生定定地看着我,教室的窗口处,似有人影晃动。 (4)文章从标题到正文,从开头到结尾,反复写到的“丁香”有什么深意。 (5)文章故意隐去了“三好学生”的得主姓名,请你作出猜想并阐明依据。我猜想“三好学生”的得主是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1 记叙文阅读——小说(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1 记叙文阅读——小说(复习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概况,主要考查点,考点五句子的赏析,命题解读,考点1,揣摩人物形象,考点2,环境描写,考点3,把握故事情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课件10专题十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课件10专题十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组教师专用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赏析故事情节,赏析小说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