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实验设计与评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8025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实验设计与评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8025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实验设计与评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80254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
9.实验设计与评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
展开
这是一份9.实验设计与评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设计与评价,62g食盐固体,6mL某溶液,1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期末必刷常考题
9.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1秋•如皋市月考)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①充分查阅料;②设计合理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正确顺序为( )
A.③①④⑤② B.⑤③①②④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②⑤④
2.(2019秋•建湖县校级月考)鉴别与除杂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下列设计的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硬水与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过量氧气,点燃
C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D
除去CuO粉末中混有的少量C粉
在氧气流中加热
A.A B.B C.C D.D
3.(2021秋•江阴市校级月考)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
通氧气,点燃
C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稀盐酸
D
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看火焰颜色的不同
A.A B.B C.C D.D
4.(2021秋•江阴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设计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实验用冷碟子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产生炭黑,说明蜡烛含有炭黑
C.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5.(2021秋•徐州期中)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实验1
实验2
目的
A
压缩空气
压缩水
比较空气和水的分子间空隙大小
B
H2O2分解制氧气
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
比较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C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比较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D
加热高锰酸钾
加热碳酸氢铵
比较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A.A B.B C.C D.D
6.(2020秋•武进区期中)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B.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检验氧气是否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鉴别CuO和Fe3O4﹣﹣取样,观察粉末颜色和状态
7.(2019秋•姑苏区期中)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天然水中含钙、镁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的高低
B.用等体积6%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相同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多少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往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8.(2022秋•苏州期中)用如图设计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乙、图丁中通入的气流缓慢。
A.装置甲中活塞最后停留在12mL处,可推知室温下10mL水大约能溶解8mLCO2
B.装置乙中石蕊试纸A由紫变红,可推知CO2能使石蕊变色
C.装置丙中石蕊试纸A由红变紫,可推知碳酸不稳定
D.装置丁中下方的火柴先熄灭,可推知CO2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9.(2019秋•南京期中)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A.A B.B C.C D.D
10.(2017秋•亭湖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④
方案
结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CO2
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白烟的成分
不是二氧化碳
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
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11.(2022秋•灌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B
C
D
实验方案
目的
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12.(2017秋•姑苏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 )
A.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B.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微粒运动
13.(2016秋•清河区校级期中)如表涉及蜡烛燃烧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根木条放在火焰中,观察木条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14.(2019秋•江都区月考)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用20mL试管盛10mL水加热至沸
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
C.用普通温度计标定某液体温度为25.62℃
D.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15.(2017•溧阳市模拟)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A.A B.B C.C D.D
16.(2018秋•崇川区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区分硬水和软水
D.配制氯化钠溶液
17.(2018秋•靖江市校级月考)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就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8.(2021秋•盱眙县期中)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不同,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 (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2)然后,由 (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
(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19.(2022秋•江都区月考)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 。
(5)评价优点: 。
20.(2020秋•灌云县校级月考)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
因是① ;
② 。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期末必刷常考题实验设计与评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1秋•如皋市月考)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①充分查阅料;②设计合理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正确顺序为( )
A.③①④⑤② B.⑤③①②④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②⑤④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①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阐明实验原理,分析现有仪器和药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
②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装置草图,掌握充分的资料;
③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除杂及尾气处理等);
④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进行反思、评价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9秋•建湖县校级月考)鉴别与除杂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下列设计的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硬水与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过量氧气,点燃
C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D
除去CuO粉末中混有的少量C粉
在氧气流中加热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二氧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引铜;
在氧气流中加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A、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浮渣多的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引铜,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在氧气流中加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2021秋•江阴市校级月考)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
通氧气,点燃
C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稀盐酸
D
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看火焰颜色的不同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C、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D、将气体点燃,火焰分别为淡蓝色、蓝色,区别不明显,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2021秋•江阴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设计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实验用冷碟子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产生炭黑,说明蜡烛含有炭黑
C.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B、根据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而不是蜡烛含有炭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中实验,乒乓球碎片先燃烧,可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而不是质量比)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5.(2021秋•徐州期中)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实验1
实验2
目的
A
压缩空气
压缩水
比较空气和水的分子间空隙大小
B
H2O2分解制氧气
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
比较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C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比较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D
加热高锰酸钾
加热碳酸氢铵
比较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A.A B.B C.C D.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
【解答】解:A、空气容易压缩,而水不容易被压缩,是探究不同物质在相同情况下的比较,属于对比实验,故A正确;
B、H2O2分解制氧气与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是探究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放出氧气速率的快慢,属于对比实验,故B正确;
C、空气与氧气的区别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所以通过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比较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故C正确;
D、加热高锰酸钾、加热碳酸氢铵,不同物质不能比较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不属于对比实验,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提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再设计实验时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
6.(2020秋•武进区期中)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B.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检验氧气是否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鉴别CuO和Fe3O4﹣﹣取样,观察粉末颜色和状态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
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支持燃烧;
D、氧化铜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
【解答】解: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两种物质,该选项不正确;
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支持燃烧,验满时,应该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该选项不正确;
D、氧化铜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观察颜色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2019秋•姑苏区期中)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天然水中含钙、镁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的高低
B.用等体积6%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相同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多少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往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加入肥皂水时,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的是硬水;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解答】解:A、应该加入体积相同的同种肥皂水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用等体积6%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该选项设计合理;
C、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以比较相同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多少,该选项设计合理;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往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2022秋•苏州期中)用如图设计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乙、图丁中通入的气流缓慢。
A.装置甲中活塞最后停留在12mL处,可推知室温下10mL水大约能溶解8mLCO2
B.装置乙中石蕊试纸A由紫变红,可推知CO2能使石蕊变色
C.装置丙中石蕊试纸A由红变紫,可推知碳酸不稳定
D.装置丁中下方的火柴先熄灭,可推知CO2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气体减少的量为溶解的量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分析;
C、根据碳酸不稳定受热易于分解分析;
D、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装置甲中活塞最后停留在12mL处.可推知室温下10mL水大约能溶解CO2的体积为20mL﹣l2mL=8mL,故正确;
B、湿润的石蕊试纸A由紫变红,干燥的石蕊试纸B不变色.可推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与水作用能使石蕊变红色,故错误;
C、装置丙中石蕊试纸A由红变紫,可推知碳酸受热分解,不稳定,故正确;
D、装置丁中下方的火柴先熄灭,可推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设计实验考查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实验较新颖,同学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此题难度中等。
9.(2019秋•南京期中)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A.A B.B C.C D.D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是石蜡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
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
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
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实验方案设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
10.(2017秋•亭湖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④
方案
结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CO2
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白烟的成分
不是二氧化碳
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
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蜡烛燃烧实验;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①根据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蜡烛熄灭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④水加热蒸发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说明呼出气体中O2含量较空气中的少,故选项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
②蜡烛燃烧实验中,刚熄灭蜡烛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点燃白烟,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
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
④水加热蒸发,至沸腾时试管口有水雾产生,故选项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
故选项②④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1.(2022秋•灌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B
C
D
实验方案
目的
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空气组成的测定;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B、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分子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解答;
C、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行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可以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故A正确;
B、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放入倒扣的大烧杯中时,会看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从而能够说明氨气的分子从氨水的烧杯进入到盛有酚酞试液的烧杯,能够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故B正确;
C、向左推动活塞,若玻璃导管中液面上升,或向右拉动活塞,若玻璃导管中有气泡冒出,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故C正确;
D、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12.(2017秋•姑苏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 )
A.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B.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微粒运动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
B、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C、根据蜡烛熄灭的顺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梗两端先变黑,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实验现象为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但氨水与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2016秋•清河区校级期中)如表涉及蜡烛燃烧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根木条放在火焰中,观察木条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故A错误;
B、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故B错误;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故C错误;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
14.(2019秋•江都区月考)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用20mL试管盛10mL水加热至沸
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
C.用普通温度计标定某液体温度为25.62℃
D.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分析。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
C、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
D、根据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C、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用普通温度计无法测得某液体温度为25.62℃,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D、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量筒选择合理,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可以量取,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天平、量筒的使用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15.(2017•溧阳市模拟)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A.A B.B C.C D.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A、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故A错误;
B、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正确;
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属于解释原因,故C错误;
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
16.(2018秋•崇川区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区分硬水和软水
D.配制氯化钠溶液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C、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配制氯化钠溶液是向两烧杯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钠,且溶剂的质量不同,是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不存在对比实验。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17.(2018秋•靖江市校级月考)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就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项正确。
B、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不是设计实验,故选项错误。
C、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不是获得结论,故选项错误。
D、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认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8.(2021秋•盱眙县期中)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不同,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 A (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2)然后,由 B (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
(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 。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要从导管中呼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3)根据(1)、(2)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3)由(1)、(2)的实验现象,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由导管B吹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
故答案为:
(1)A;
(2)B;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22秋•江都区月考)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 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上升至1刻度处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 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5)评价优点: 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故填: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至1刻度处。
故填:上升至1刻度处。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填: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0.(2020秋•灌云县校级月考)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
因是①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②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飞出,造成安全事故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你赞同的预测是 甲 (填“甲”或“乙”),理由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 。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专题】综合实验题;综合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改进与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思与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
(2)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分析可得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拓展与迁移】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分析。
【解答】解:因为b试管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b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已经达到其着火点,但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故填: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因为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容易扩散,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
故填: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2)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橡皮塞有可能飞出,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故填: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飞出,造成安全事故。
【拓展与迁移】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
故填:甲;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气密性良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0.推断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断题,64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6.计算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计算题,2g,0g氯酸钾样品和2,6克?,5 kg,6 g;,92g ,8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化学用语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必刷常考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用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