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课内外诗歌对比阅读最新模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①
    陈与义②
    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
    15.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16.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论语》记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被这两位隐者讥讽的事。
    1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可望而不可及。看似句意平淡却含蓄地表达了浓烈的情感。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一个“隔”字就流露了思乡之情,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一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3.本诗首联与杜甫《登高》的首联都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
    B.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
    C.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D.“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
    16.“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 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②。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獦獠,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
    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
    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
    D.这首诗与作者的《登快阁》都运用了典故,体现了作者善用典故的创作风格。
    16.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湖时所作,且都处在仕途不顺之时,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临江仙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
    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 和表达情感上相同。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①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②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高左藏使君]高左藏,作者友人;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黔中]即黔州。作者贬谪所在地。③[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二句下笔不凡,起调高昂。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写黔中气候,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次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登高远眺,斟杯痛饮,醉意酣畅,表明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C.下片首三句用“莫笑”一转,词情再扬,突出几分傲兀之气。又用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典故,借这种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D.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借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16.这首词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词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离开定州、南行途中触景而发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写残花败落、燕子低飞、柳絮乱飞、芳草萋萋的暮春景象,营造出凄清伤感的氛围。
    B.下片写佳人之“佳”,只见秋千影,但闻欢笑声,惹墙外行人驻足,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C.全词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墙里墙外之人,而后者与自然之景构成了特殊奇妙的暮春景观。
    D.苏轼词以豪放著称,但他的不少婉约词也很精妙,本词与《江城子·记梦》都属于后者。
    16.本词在表达的丰富思想情感意蕴中具有多重矛盾,试结合词句加以赏析。(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包祭酒
    孟郊
    岳岳冠盖彦①,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注】①彦,有才学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夸赞包祭酒为官刚正,文气过人,他的文章不同凡俗、世所罕见。
    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还赞美了包祭酒崇高的人格追求。
    C.第九、十两句诗人既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之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勤奋努力的品行。
    D.整首诗将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干谒之情表达得真诚而恳切。
    16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

    附:参考答案
    一、
    14.B15.①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悲伤之情更为浓烈。②陈诗以绿树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每点相近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误。“草草”是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阴,鲜艳美丽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跹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
    《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
    二、
    【答案】15.C “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错误。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
    16.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一个以冯唐自比,一个以谢艾自许,倾吐怀抱,表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表达了想要报国的迫切之情。
    三、
    【答案】12.C13.①都选取了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孟诗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等意象。杜诗选取了急风、猿啸、清渚,白沙等意象。
    ②都能用字精炼,点明作者的心境。孟诗中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渲染了秋天的寒意,又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杜诗中一个“哀”字,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悲愁之深。
    ③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全诗奠定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孟诗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杜诗为后文的羁旅孤寂之愁和忧国忧民情怀作铺垫。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家人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四、
    15.【答案】D
    【考查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析】(“应”是希望,是呼吁,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二字亦可佐证。)
    16.【答案】“碧云静”①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1分)。②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1分)。
    “生曾云”①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1分)。②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1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1分)
    【考查点】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析】碧云静,抓住景物特点,及所用手法,深层次感悟静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生曾云,抓住泰山云气象万千的特点。写出衬托手法及作用就可得满分。出该题目的是想回扣课本。
    六、
    【答案】15.C(并非"由衷感到高兴",仅仅是一种戏谑和苦中作乐。)
    16.①黄庭坚现在虽处于洞庭湖上,但要继续南行,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行矣勿迟留",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②张孝祥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沉浸于洞庭美景,内心变得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本题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七、
    【答案】15.C【解析】“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 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 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 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 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 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 (每点3分,手法1分,情感2分。意思正确即可)
    八、
    【答案】15.A16.同:①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莫笑老翁犹气岸”“风流犹拍古人肩”等语句直接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胸襟气度;苏词中“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句直接点出了作者从容洒脱的心态。②都采用即景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词通过黔中“一漏天”“似乘船”,写出了作者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胸怀;苏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见闻感受,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颓丧的性格。
    异:本词用典,苏词采用了“双关”的手法。本词用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表现了作者直追古人的豪迈气概;末句“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起调高昂”错,应为“起调低沉”。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先抑后扬。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直抒胸臆。本词,“莫笑老翁犹气岸”,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风流犹拍古人肩”,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这两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认为自己仍能追随古代英雄,建功立业。《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直抒胸臆,写出自己不怕风雨,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风流与洒脱。
    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本词“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借路上的景色,写出所处环境的恶劣;苏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写出了作者在路上遇到雨的情景,借雨后微冷、斜阳残照之景,写出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希望,不因被贬谪而沮丧的旷达。
    不同点:①本词,用典,“戏马台南追两谢”,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写出了想追随“两谢”驰马赋诗的豪迈气概。
    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了双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此处的“风雨”“晴”均为双关,“风雨”为语义双关,“晴”为谐音双关,写出了自己不畏官场上的“风雨”,依然故我的洒脱与不羁。
    九、
    【答案】15.A(上片暮春景象残花飘零与青杏初生,燕子低飞与春水盈盈,柳绵飞尽与芳草染遍天涯,句句一笔两道,写出自然的生长气息,并非一味凄清感伤)
    16.①情与情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极为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又如,下片“多情却被无情恼”作结,写出了“多情”之人满怀思绪,“无情”之人却全无所觉,是情与情的矛盾。
    ②情与理的矛盾。如人人皆知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仅在眼前,“天涯何处无芳草”,然而却仍不免感时伤逝,无法摆脱情感的桎梏,这是情与理的矛盾。又如佳人洒下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徒叹奈何;明知情思不能被人理解,却依然不免烦恼顿生,这是情与理的矛盾。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天涯”一句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旷达之思,可是在现实中,词人却屡遭迁谪,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如“佳人”能听其声闻其笑,然而却终不能见,体现与“美人”不能遇合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能结合文本分析即可,每小点均可得2分,不能总结出“情与情”“情与理”“理想与现实”也给分,写“墙里与墙外的矛盾”不给分)
    十、
    【答案】15.B
    16①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本诗中,“黄鹤翅”比喻包祭酒,“飞云空”比喻步
    入仕途。孟诗中,“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指张九龄。“羡鱼情”比喻从政的心愿。两首诗都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和举荐,进入仕途的心愿。
    ②不同点:本诗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更直接而强烈,“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意思是:希望能借助黄鹤的翅膀飞上九天,翱翔万里,被您举荐能够平步青云。孟诗表达此情委婉而含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我这个闲居的隐士不能够为您效力,备感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达一番羡慕之情罢了。

    相关试卷

    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