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共四个部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 写作 11.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八讲 一文多用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 写作 11.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八讲 一文多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导航,技法导读,名师示范,学习借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多用,即是拿自己的已有美文,变化角度来适应考题,创出新美文。这和设计当中运用自己已有的优秀作品,略加修改,结合市场最新走向,创作出市场需要的商品是一样的道理。注意:运用的作品必须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是比较优秀的。“借用”别人的佳作,很可能落入“抄袭”的嫌疑,作文得分会非常低的,请同学们谨记。那么,一文如何多用呢?让我们以下面的名师示范为例子,来逐步领悟。
前提:学习鲁迅先生的名文《风筝》。风 筝鲁 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假设:鲁迅先生想要择校,所以他实际要参加两次中考语文测试。考题:两次作文考题的写作主题分别是——道歉、出错。对策:面对不同的中考作文题,鲁迅先生准备对《风筝》一文多用。
思考:具体该如何修改以适应新主题呢?(请仔细揣摩下列两篇文章,看看老先生是如何修改的,我们又从中有何收获?)
修改后成形的新文章一:主题是道歉。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了蕾,和孩子们在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每当故乡的天空上升起这些风筝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对弟弟所做的一件错事……(引出下文)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当时的我,居然把错误当作正确,以为那样教育弟弟理所当然,甚至还洋洋得意……(简单议论,收束往事,过渡到下文)
然而上天给我的惩罚终于来了,过了几个月,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几个月前的那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以时间的推进进行叙事切换)
但让我去向弟弟道歉么?那我大哥的面子哪里放呢?而且我该怎样开口呢?我又迟疑起来了。 一天,爸爸带我们两兄弟出去户外旅行,有人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我看了看弟弟,想提起话头:“弟,想放风筝么?我……”“不想放了!”弟弟截住我的话头,冷淡地回答了我,然后跑开了。于是,不善于道歉的我再也没有勇气提起类似话题,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想道歉而失败,只得继续沉重)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空中弥漫了,那些在天空中飞翔着的风筝无一不在提醒着我:直接地去向弟弟道个歉吧,不要再拐弯抹角地试探了,拿出自己的真诚和实意,相信弟弟是会理解的。这样想着,我不由微笑了。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我已经准备好了。(结尾点题,深化主旨)
修改后总结及感悟:此次的新题作文与原材料的契合点:将“哥哥犯错,踩踏弟弟风筝”这件事与“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对弟弟做了错事,所以想要道歉,道歉的过程并不顺利,从而更突出“真想”这个题目里面的重要词语。
这篇新题作文虽然叙述的过程似乎与原文类似,但在结尾部分“画龙点睛”:不善于道歉的“我”已经准备好了,“真想向弟弟道个歉”,由此点题扣题,深化主题,从而体现出了“我”的自省精神,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
修改后成形的新文章二:主题是出错。原来,是我错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当时的我,以为那样教育弟弟理所当然,甚至还为此而洋洋得意……(简单议论,突出当时“以为正确”的心理,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然而上天给我的惩罚终于来了,过了几个月,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几个月前的那一幕(以时间的推进进行叙事切换。),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原来,是我错了……(至此才真正点题,与前文形成认识上的对比,突出题目中“原来”这个关键词语代表的一种恍然大悟。)
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弟弟道歉,讨他的宽恕,对他说:“弟弟,是我错了,我不该毁坏了你的风筝。”(再次点题。)当我等着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时,却听见弟弟惊异地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他似乎什么也记不得了。不知道他是真的忘了,还是不想再提起,总之,对我而言,已没有什么宽恕可言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空中弥漫了,既让我想起了这段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即使当我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时,时光也不再能倒回,从而让我修正自己的行为了……(结尾再次点题,表达深切而无奈的惆怅与遗憾。)
修改后总结及感悟:中考命题的主题是“原来,是我错了”,而原文《风筝》本来主题就是出错,因此,“修改设计”就变得阻碍很小。本文的修改也正抓住了这个特点,做法极致简单,只是注意了三点:点题、过渡、改动少数文字使之更切合当前中考的实际。
为了突出题目中“原来”这个关键词,在做局部改动的时候,特地设置了一个明显的前后对比的心理活动,既达到过渡的作用,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后面再围绕“我错了”继续点题,从而使这篇修改后的文章更切新题。结尾一处则既点了题,也抒发了无限惆怅的感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方法总结】1.找出新题与旧文的契合点,确定一文多用的可能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旧文能否用在新题里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如果旧文所用材料与新题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那么是不能运用在新题里的。
以上文为例,《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的主题其实也是对“犯错的反思”,但在情节的设置上与原文有所不同,这篇文章重点着点在“道歉”上面。《原来,是我错了》这个题目,与《风筝》有契合点,那就是原文讲的就是哥哥对弟弟所做的一件错事。
2.打造一条鲜明的线索,使之能贯穿全文,符合新题要使用“一文多用”的方法取得高分,新文章一定要依照题目打造好一条鲜明的线索,再在这条线索的指引下,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以上面两篇文章为例,它们所用的故事是类似的,但是它们的线索是不一样的:
原文《风筝》的事件线索比较明显:引出回忆,点出沉重——儿时摧毁弟弟的风筝,还以为自己正确——中年时发现自己错了——请求原谅而弟弟已忘却——沉重的悲哀。《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事件与原文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是:请求原谅的过程。“我”由一个不善于道歉的人成长为一个敢于道歉的人,体现出“我”的一种成长,一种自省精神。
《原来,是我错了》的情感线索比较明显:事件与原文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是:更加突出了前后文的“以为正确”和“发现错误”之间的对比,并反复点题“是我错了”。所以,把这句话看做一条情感线索更合适。由上可见,即使是同一材料,但因题目不同,打造的线索也应不同,应随题目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反复扣题点题“一文多用”要转换成功,学会点题、扣题很重要。不但开头、结尾要点题扣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如有必要,也要不断地点题扣题,避免跑题、偏题之嫌。同时这也是突出文章主题、中心的最好办法之一!
我们来看看示范的两篇文章的点题扣题:《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开头:每当故乡的天空上升起这些风筝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对弟弟所做的一件错事……行文过程:(这里扣题扣的是道歉)当时的我,居然把错误当作正确,以为那样教育弟弟理所当然,甚至还洋洋得意……
于是,不善于道歉的我再也没有勇气提起类似话题,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那些在天空中飞翔着的风筝无一不在提醒着我:直接地去向弟弟道个歉吧,不要再拐弯抹角地试探了,拿出自己的真诚和实意,相信弟弟是会理解的。这样想着,我不由微笑了。结尾: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我已经准备好了。
《原来,是我错了》:行文过程:当时的我,以为那样教育弟弟理所当然,甚至还为此而洋洋得意……原来,是我错了……弟弟,是我错了,我不该毁坏了你的风筝。 结尾:即使当我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时,时光也不再能倒回,从而让我修正自己的行为了……
4.随着题目的改变,学会局部调整并能依题突出重点如果完全按旧文生搬硬套的话,可能会导致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等问题,因此,局部调整很重要。建议“一文多用”时,最好简单列下提纲,标注一下各部分的详略,确定好需重点突出的内容,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新题作文。
我们依然以上面的两篇文章为例:《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的局部调整:由原文的“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改为了“过了几个月”,时间上的改变更符合了“假如鲁迅参加中考”的年龄身份。
由原文的直接去道歉改为“犹豫着要不要去道歉——拐弯抹角想道歉而失败——真想向弟弟直接而真诚地道个歉”,这里改变了一个情节,从而能够将“我”克服心理障碍,由“不善于道歉”到“准备好了真诚道歉”的过程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是一个成功的局部调整。
由原文的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改为“弟弟截住我的话头,冷淡地回答了我,然后跑开了”,拒绝了“我”拐弯抹角的试探,从而引起下文“我”对真诚道歉的思考,与上面情节的调整相适应。 由原文的“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的结尾改为“我真想向弟弟道个歉!我已经准备好了”为结尾,点题扣题,非常自然、流畅,符合新题的主题。
《原来,是我错了》的局部调整:由原文的“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改为了“过了几个月”,时间上的改变更符合了“假如鲁迅参加中考”的年龄身份。 由原文的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改为“他似乎什么也记不得了。不知道他是真的忘却,还是不想再提起,总之,对我而言,已无什么宽恕可言了……”,改后使人物的反应更符合事件发生于几个月前的设定,也不那么费解和拗口。
由原文的对比不那么突出,改为前后认识的对比更加突出,更好地扣住“原来”这一关键词。综上所述,要成功地实现“一文多用”并且要取得较高分数,则一定要掌握好以上所述的方式方法。
在我们将自己的主题作文打造好以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做好,那就是:多熟悉自己的主题作文,并且在平时多思考:这个主题作文所用到的素材还可以用到哪些题目里去?怎么用?并且可以把想法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多探讨一下。这对于我们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注意事项】1.“一文多用”是在“打造属于自己的高分主题作文”的基础上实施的,一定要注意是用“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到一定水平以后的灵活使用。并非是让大家去背诵作文书的作文来进行套用,如果一旦发现是套用他人作文的话,中考作文的得分是极低的,绝不可因此耽误自己。
2.“一文多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你原有的这篇文章与考试新题是有切合点的,是有转换的可能的。绝对不可勉强使用原有材料,如果旧文与新题之间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勉强使用上去也只能导致偏题、跑题。所以,拿到新题,一定要认真思考,有没有使用旧文改造的可能,如果实在不行,也无需勉强。
3.“一文多用”是对原有材料的灵活运用。由于题目不同,原有材料的详略、重点、主题等都会随之改变,所以要认真掌握好“一文多用”的相应技法,尽量多次尝试,在尝试中熟悉掌握,使自己的中考作文既能够有备而来,又能够有技可用。
下面,我们就选取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来看看如何修改,以适应2019年广东省题的中考作文题。 选文首要原则:材料个性、独特。最好是独特的事件+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悟,这样不容易在“阅兵场”上“撞车”。否则,事倍功半,意义不大。
从那一刻开始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在一旁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找不到方向”,显示是自身心路历程;“宣纸”可知具体指书法方向。选材独特。)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
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我自然体会不到书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诸多相关材料糅合起来写心路遇阻,事件始末真实清楚,概括力强。叙事处理得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调,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
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那一刻,我被“刷字”深深触发,此后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遍百家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描写“刷字”极为专业,选取这种体会和感悟,的确“独此一家”!但更重要的是用“明朗”“触发”,显示“那一刻”的心理转变,依托这个才能体现文章主题。)
当我重新提笔的一刻,墨汁竟在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了书法的方向。(选取对“刷字”的体会写心理的“触发”和转变,为表现主题服务。)
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繁忙的复习阶段,我总把自己困于成堆的资料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本真。或许换了思考角度,就会有柳暗花明。(由书法到人生,由一物到万物,升华了自身体验,也升华了主题。)
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宣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声,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点评: 材料关乎书法,这本来就少见;书法又紧扣提升技巧形成风格的“心路历程”,这材料不独一无二也不可能。体验源自自身生活,因此有这样佳妙的文章。本文写出了思想的精华,用真实的细节托起了“那一刻”的体验和转变,这样的文章既充实,又多彩。
这样的文章,最适合一文多用。一是材料独特,可以转换的角度相当的广,结合新题稍微改改,就是一篇考场佳作;二是这文章原本就是高水平的佳作,假设它是我们自己的作品,那必定是下了大力气才能准备成这样,那么,我们一定是非常熟悉它的,既然这样,修改起来简直就是得心应手了。有个好底子,是“一文多用”中选文的关键。
新题:突破发展的瓶颈(2019年广东省题)主题:围绕“突破”确定主题。新题与原文的契合点分析:原作者追寻自己书法方向的过程,其实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的过程,这便是新题与原文的契合点。
【“一文多用”后的文章】突破发展的瓶颈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在一旁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开篇抑笔,找不到方向的迷茫)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直接点出发展的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
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望着满地的憔悴破损,我陷入了没有边际的焦躁之中。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我自然体会不到他所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但如今,我却被困在这瓶颈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继续抑笔)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
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那一刻,我被“刷字”的这种独特的个性美感深深触发。而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遍百家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触发”一词显示了“我”心理的转变,为下文的“突破瓶颈”做铺垫)
当我重新提笔的一刻,墨汁竟在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如深山中缭绕的清雾。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这都有赖于米芾对我的启发!我不再自困于“相似”的瓶颈,我知道只有继续向前走去,才能突破现状,迷茫地停留在原地,那是毫无益处的。米芾用他的经历,指引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点题,呼应开头)
或许,人生亦是如此。当我们困于发展的瓶颈时,继续向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点题,再次突出“继续向前,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这个主题)
我将一张张书写好的宣纸平铺于书房,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声,突破瓶颈,重新找到方向的我内心又归于平静了。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议论收结,再次点题,富有哲理)
♦一文多用后总结及感悟:作者追寻自己个性的书法方向与“突破发展的瓶颈”有其相契合的地方,所以改写的力度不需太大。开篇用抑笔,体现“一时找不到学习书法的方向”的苦闷、迷茫;然后再写“领悟到‘继续向前,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的道理”的过程及之后心态的调整和行为的改变。倒数第二、三段的改写更突出了“继续向前,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的主题,使其更富有哲理之美。
结尾再次点题,以内心的平静与开头的迷茫形成对照,表现了“突破瓶颈”之后的新生。全文先抑后扬,主要在后面部分反复体现“突破”一词,紧密扣题,从而使新题作文完全贴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 写作 9.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六讲 结尾课件,共24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 写作 8.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五讲 开头课件,共29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 写作 7.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四讲 结构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技法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