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1页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2页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枢榆植被类型为,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
    高频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模拟预测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 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 000 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沙丘1~2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 C.坡脚>坡中>坡顶 D.坡中>坡脚>坡顶
    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1.A 2.C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蒸发量旺盛;冬季积雪厚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因而春季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故A项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坡顶地势高,多流沙,而水分不易存留,则土层中水分含量最少;坡中有坡顶积雪融水、山地降水,植物涵养水源作用使部分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储存在土壤中;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而储水能力强,加之有坡顶、坡中土壤水渗入以及地表水下渗,使土壤含水量最大。
    第3题,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物分布,但植被稀疏,对调节气候作用不大,A项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B项正确;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C项错误;该地水分条件差,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很少有洪涝灾害,D项错误。
    (2020·宁夏银川模拟)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5.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 ②陡坡 ③阳坡 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总体来看,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总的储水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因而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总体来看,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因而选D。
    (2020·广东梅州模拟)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答案】6.D 7.C
    【解析】第6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
    第7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2020·安徽安庆模拟)有学者据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里描述,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顺次绘制出树木分布图。读下图完成8~9题。

    8.枢榆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9.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
    A.光照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热量的差异 D.土壤的差异
    【答案】8.B 9.C
    【解析】第8题,由“按照现代华北地区”,图示枢榆位于海拔500米以下(为基带)等信息,结合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可判断枢榆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第9题,图示不同高度树种不同,而不同高度热量必然有差异,同时影响树种类型最主要的因素是热量,故C正确。光照对植被种类影响不大;土壤影响树木生长速度,对树种影响不大。
    (2020·秦皇岛六校检测)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0题。

    10.有驴友从成都出发,沿宝鸡、兰州至酒泉旅行,途中观察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是(  )
    A.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甸、草原
    C.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答案】10.D 
    【解析】第10题,从成都出发,沿宝鸡、兰州至酒泉旅行,气候变化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沿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020·江苏南通模拟)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驯鹿的越冬地和繁育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
    C.苔原、冰原 D.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12.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洋流分布 D.地面状况
    【答案】11.D 12.B 
    【解析】第11题,加拿大北部为苔原气候,往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D正确。
    第1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可知,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2020·成都市高三诊断)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是依据我国某山地众多山峰雪线的高度绘制而成的“雪线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武夷山 C.南岭 D.横断山
    14.27°N附近雪线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纬度 C.坡向 D.植被
    【答案】13.D 4.A 
    【解析】第13题,该山地在27°N~33°N之间,海拔高达5 000米以上,四个选项中只有横断山符合。
    第14题,横断山区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雪线海拔低。因此27°N附近雪线低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2019·青岛市月考)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完成15题。

    15.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  )
    A.带谱更加复杂 B.荒漠面积扩大 C.林带界限下移 D.草原面积缩小
    【答案】15.C 
    【解析】第15题,气候趋于冷湿时,从图乙找到对应图甲的时间段,从图甲可以看出,自然带的垂直带谱缺少荒漠带,复杂性明显降低,说明荒漠的面积明显缩小甚至没有。而针叶林生长的下限,通过与之前时间段和之后时间段的对比,海拔明显降低,草原面积明显扩大。
    (2019·浙江省金丽联考)下图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山地位于(  )
    A.新 B.晋 C.鲁 D.川
    17.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坡向 C.热量 D.水分
    【答案】16.B 17.D 
    【解析】第16题,图中显示,该山山顶海拔约3 000米,山麓海拔约1 000米,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新疆(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山地基带应为温带荒漠带,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山西(晋)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山麓海拔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图示信息相符,B符合题意。山东(鲁)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山麓海拔较低,最高山峰(泰山)海拔仅1 500多米,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四川(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 000米左右的基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
    第17题,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是由水热状况差异导致的。图中山体东西两侧海拔没有明显差异,不会导致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坡向对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图中山体东西两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热量条件相似,因此热量不是导致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该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坡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东坡多于西坡,水分条件差异明显,因此导致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2020·河北石家庄测试)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b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
    A.亚高山草甸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带
    20.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
    A.在针阔、乔灌过渡地带较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
    C.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21.贡嘎山东坡(  )
    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
    B.林线附近枯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
    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
    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
    【答案】19.C 20.A 21.D 
    【解析】19题,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的降低,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向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过渡;可判断图中b为针阔叶混交林,选C。
    第20题,从图中看出,在2 500~2 900 m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大,对应的是a、b植被过渡地带,即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乔灌林过渡,A正确;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有时增加,有时减少,B、C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多少均受植被类型的影响,D错。
    第21题,贡嘎山东坡次生阔叶林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小,说明微生物活动强,分解快,A错;林线附近3 700 m左右处,温度低,枯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B错;a植被在2 900 m处,有机质含量大于1 900 m处的落叶林,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小于落叶林,C错;图示2 900 m处的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1 700 m处的次生阔叶林,选D。
    (2020·莆田模拟)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背风坡
    23.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答案】22.A 23.B 
    【解析】第22题,根据等高线、等温线、雪线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一般山地迎风坡水汽较充足,降水较多,雪线分布比背风坡低一些。由图可知,相对于北坡来说,南坡的气温较高,为阳坡,而雪线分布较北坡低(南坡在海拔5 500 m处),应该为迎风坡,故选项A正确。
    第2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②两地之间的地区位于山地背风坡和阴坡,太阳光照时间短,雨水少,而且①②之间海拔大约是在4 800~6 200 m,温度较低,高寒气候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应该为高寒荒漠,故选项B正确。
    (2019·临沂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山地南坡较北坡(  )
    A.热量少 B.海拔高 C.雪线低 D.降水少
    25.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为南坡(  )
    A.距海近,降水多 B.海拔高,坡度大
    C.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D.坡向朝南,温度高
    【答案】24.C 25.C 
    【解析】第24题,北半球南坡纬度较低且为阳坡,热量更多,A错误;南坡、北坡同属一个山地,海拔没有差异,B错误;读图可知,南坡较北坡自然带丰富,可判断南坡降水较多,D错误;根据高山冰雪带的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可判断南坡雪线较低,C正确。
    第25题,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水热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题意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纬度较低,热量更充足;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山地南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C正确。
    (2020·广州市调研)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26~27题。

    26.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7.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26.B 27.C
    【解析】第26题,图示区域位于45°N,位于西风带,距海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27题,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距海近,是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D项错误;45°N处为温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位于亚热带,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植被,与该地纬度位置相一致,C项正确。
    (2019·26省联考甲卷)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28~30题。

    28.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29.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为温带荒漠带
    C.c为山地针叶林带 D.d为山地草原带
    30.博格达山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  )
    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 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 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
    【答案】28.A 29.C 30.B
    【解析】第28题,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故A项正确。
    第29题,图示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髙,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针叶林带,C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D项错误。
    第30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线低,读图可知,P、Q两坡的坡度相差极小,但Q坡的雪线却明显低于P坡,说明其影响因素不是坡度,D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是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
    (2019·长沙模拟)天岳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最高峰海拔1 596米,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右图),是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分。湖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针叶林—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完成31~32题。

    31.天岳幕阜山出现草山草坡属于(  )
    A.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B.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C.垂直地带性的表现 D.非地带性的表现
    32.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土壤
    【答案】31.D 32.B 
    【解析】第31题,天岳幕阜山海拔1 500米左右,按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分布,山顶主要是阔叶林,不会出现草山草坡。因此山顶草山草坡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第32题,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是因为当地光照终年充足,能满足常绿林生长。区域环境中的水分、热量和土壤条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2020·四川成都月考)下图为“北美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3~34题。

    33.与②地相比,③地(  )
    A.夏季气温较低 B.夏季水源紧缺 C.森林覆盖率较高 D.冬季气温更低
    34.图中南北走向的山脉使该山脉以西的水平自然带(  )
    A.出现缺失 B.发生改变 C.分布受限 D.东西展宽
    【答案】33.B 34.C
    【解析】第33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美国西部地区,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③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水源紧缺,故B项正确。
    第34题,图中南北走向的山脉使该山脉以西的水平自然带东西方向的分布受限,故C项正确。
    (2019·湖南长郡测试)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35~37题。

    35.下列地点降水最丰富的是(  )
    A.贡山 B.德钦 C.奔子栏 D.香格里拉
    36.科研工作者在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海拔1 300米至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这一现象属于(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37.这一片新的热带雨林形成的可能原因(  )
    ①西南季风 ②东南季风 ③河谷地形 ④盆地地形 ⑤全球变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35.A 36.D 37.B 
    【解析】第35题,根据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可知贡山、德钦、奔子栏、香格里拉四地中,贡山降水最丰富。
    第36题,科研工作者在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现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只是呈点状分布,说明它是非地带性现象,选D。
    第37题,热带雨林一般发育在高温多雨地区,图示地区的降水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此地区山河相间,河谷地区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所以新的热带雨林形成的可能原因是为①③⑤,选B。
    (2020·太原阶段性检测)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8~39题。

    37.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
    A.植物分布更连续 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 D.径流流动遭阻隔
    38.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排除水分 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 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37.C 38.D
    【解析】第37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即通道,地下径流不受阻碍。
    第38题,由材料可知,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故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输入水分,A项错误;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项错误;出露岩石对土壤温度几乎没有影响,C项错误;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项正确。
    (2019·浙江绍兴诊断考试)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39~40题。

    39.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0.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39.B 40.B
    【解析】第39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经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项错误;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项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项错误;富铝土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第40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读图可知,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两项错误;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B项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项错
    (2019·河南洛阳联考)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山地的阴阳坡植被的差异悬殊。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完成41~42题。

    41.与阴坡相比,该森林植被阳坡所占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阳坡(  )
    A.坡度陡,土层薄 B.光照强,气温高
    C.蒸发弱,水分少 D.腐殖质少,土壤贫瘠
    42.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41.B 42.D
    【解析】第4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造成水分条件差,故B项正确。
    第4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林带分布高度为1 800~1 900 m,过渡带之上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故该森林植被为针叶林。
    (2019·江西上饶二模)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据此完成43~44题。

    43.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 C.1 900~2 799 m D.大于2 800 m
    44.600 m以下和2 800 m以上区域物种数都偏少,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②气候干旱水分不足 ③地形陡峭土地面积小 ④冰川积雪覆盖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3.D 44.A
    【解析】第43题,根据图例,图示曲线从下到上依次是藤本、灌木、乔木、草本植物,图示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海拔大于2 800 m区域,D项正确。
    第44题,600 m以下区域物种数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①正确;2 800 m以上区域物种数偏少,主要原因是地形陡峭土地面积小,冰川积雪覆盖少,③正确,④错误;该地位于湿润地区,600 m以下区域气候湿润,②错误。故选A项。
    (2019·河南阶段性测试)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近年来,梵净山山顶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下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45~46题。

    45.梵净山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差异小 B.水热条件差异较小 C.风速差异较小 D.光照差异较小
    46.导致近年来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体高度较低 B.山顶风速较大 C.居民过度破坏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45.B 46.D
    【解析】第45题,据材料可知,梵净山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梵净山南、北坡水热条件差异较小,从而导致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
    第46题,植被分布范围和高度的变化主要受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尤其是热量条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热量条件改善,梵净山中部的阔叶林、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导致高山草甸和灌丛的分布范围缩小。
    (2020·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47~48题。

    47.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按一定顺序填入a、b、c三个方框内,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8.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47.D 48.B
    【解析】第47题,本题考查地理要素关系图的判读。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受气候、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土壤。
    第48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森林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2020·广州模拟)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气候的演变,其中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9~50题。

    49.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  )
    A.物理风化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50.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现反映了气候(  )
    A.变干 B.变湿 C.变冷 D.变暖
    【答案】49.B 50.D
    【解析】第49题,根据材料“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说明其地貌的形成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且根据材料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析,降水稀少,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作用较弱。
    第50题,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湖泊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图示水上雅丹地貌说明湖泊水域面积增大,冰雪融水量增大,应为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融雪量增大,湖泊水域面积增大。
    (2019·安徽定远调研)区域内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读图,完成51~52题。

    51.图中M代表(  )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破坏 D.修建水库
    52.M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  )
    A.地下水水量增多 B.气温年较差变大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 .下游河床向“V”型发展
    【答案】51.C 52.B
    【解析】第51题,据图可知,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加大,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加重,据此可判断M为植被破坏,故选C。
    第5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M为植被破坏,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量减少,A错误;气温年较差变大,B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严重,下游河床不会向“V”型发展,D错误。
    (2019·梅州模拟)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沙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53~54题。
    53.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54.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
    【答案】53.D 54.D
    【解析】第53题,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对。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错。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演化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形成过程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C错。第54题,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水蚀,D对。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A、B、C错。
    (2019·广州高三联考)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据此,完成55~56题。
    55.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东南丘陵亚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56.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55.B 56.B
    【解析】第55题,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消耗的有机质多,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积累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枯枝落叶多,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答案选B。A、C项的纬度比大兴安岭西侧草原低,热量条件优于该地,故A、C项排除;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植被稀疏,枯枝落叶少,有机质含量低,D排除。第56题,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中纬度大陆的东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多少不同,从而导致自然带呈现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规律,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或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答案选B。
    (2019·洛阳联考)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据此,完成57~58题。

    57.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冬暖夏凉 B.木材短缺 C.降水稀少 D.地广人稀
    58.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美化
    【答案】57.C 58.B
    【解析】第57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季能够保暖,夏季能够保持凉爽,说明该地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土地深厚是建设“四合院”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B错误;该民居反映的为北方聚居的生活方式,不能反映地广人稀的特点,D错误;该地位于北方,土层深厚、直立,降水稀少,才适合开凿窑洞,C正确。第58题,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但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故选B。
    (2018·浙江4月选考)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59~60题。

    59.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可塑性 D.临界性
    60.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CO2
    【答案】59.A 60.B
    【解析】第59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
    第60题,读图可知,自然界中影响绿色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热、水、土、气等。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在25 ℃以上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由于热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多,光合作用是化学反应,其速率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图像信息看,气温25 ℃以上,说明该地以晴热天气为主,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好;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说明只有一个条件制约着,即气温愈高,土壤蒸发愈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故选B。
    61.(2019·湖北荆调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 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

    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
    (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4分)
    (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8分)
    (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6分)
    (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6分)
    61.【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2分)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2分)
    (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2分)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2分)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2分)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2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2分)(任答四点)
    (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2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2分)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2分)
    (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2分)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2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2分)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2分)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2分)(任答三点)
    【解析】第(1)题,特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
    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
    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
    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
    62.(2019·广州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6分)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6分)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4分)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6分)
    62.【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2分)冬季温和干燥。(2分)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2分)土层较薄,保水性差(2分);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2分)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2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2分)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2分)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2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2分)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2)题,山顶对水分、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
    第(3)题,季雨林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而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说明沟谷改善了水热条件,适合季雨林的生长。
    第(4)题,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山顶土层流失,肥力降低,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山谷地区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造成山顶、谷地植被的垂直差异。
    63.(2019·成都摸底)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和人民。位于尼罗河干流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对埃及的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下图示意埃及河流、城市、铁路线分布。

    (1)描述埃及城市空间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尼罗河为埃及种植业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8分)
    (3)简述阿斯旺大坝对尼罗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8分)
    63.【答案】(1)沿河(尼罗河)分布;(2分)沿海(地中海、红海)分布;(2分)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2分)
    (2)塑造了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2分)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2分)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2分)提供了便利的水运。(2分)
    (3)海水倒灌,水质恶化;(2分)土壤肥力下降;(2分)土壤盐碱化加剧;(2分)海岸线后退,尼罗河三角洲面积萎缩;(2分)渔业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任答四点)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埃及的城市主要沿尼罗河分布,沿海(地中海、红海)分布,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
    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源是其限制性条件;沙漠广布,土地贫瘠。尼罗河对农业的影响,可以从提供灌溉水源,尼罗河定期泛滥,提供肥沃土壤;提供了便利的水运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也会带来弊端:大坝截流河水,再加上大量蒸发致使下游汇入水量大量减少,使得河口三角洲海岸线退缩,水质变差。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重。径流的流速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使得土壤肥力减少,农民被迫大量使用化肥,再加上蒸发旺盛,使得盐碱化更加严重。泥沙的减少也使得三角洲的面积不断缩小。泥沙淤积在上游大坝,将造成下游地区淤积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阿斯旺大坝会阻碍洄游鱼类的正常产卵与繁衍。对某些濒临灭绝的鱼类来讲,阿斯旺大坝更是雪上加霜。
    64.(2019·江门模拟)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完成各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4分)
    (2)写出甲地所在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非洲大陆的原因。(4分)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0分)
    64.【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热量。(2分)
    (2)热带雨林带。(2分)未横穿非洲大陆是因为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不能满足热带雨林发育的条件。(2分)
    (3)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2分)再加上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2分)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量小(或分布有季节性河流);(2分)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2分)动植物稀少。(2分)这些都体现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1)据图可知,从甲到乙地,自然带为南北方向的更替,所以遵循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纬度差异而导致的热量差异,从而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2)据图可知,甲应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甲地东侧为东非高原,因地势高,改变了水热状况,从而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3)据图可知,丙为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应从大气环流、洋流角度分析: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可以从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入手分析: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量小(或分布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
    65.(2020·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6分)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8分)
    65.【答案】(1)热带雨林;(2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2分)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2分)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2分)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2分)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2分)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2分)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共8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4个要点即可)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
    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66.(2019·湖北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为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6分)
    (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6分)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6分)
    (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6分)
    66.【答案】(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自然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岩石表层。
    (2)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纬度较低,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3)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西侧主要受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红石滩海拔较低,温度适宜;多河谷,水汽湿度大;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径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人为破坏较少。
    【解析】第(1)题,可从气温、自然地理环境、原石表层特征等方面分析。
    第(2)题,可从地形、气温等方面分析。
    第(3)题,图示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原因可从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角度分析。
    第(4)题,可从温度、湿度、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67.(2020·广东广州综合测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5分)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6分)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6分)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7分)
    67.【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2分)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3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2分)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2分)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2分)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3分)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3分)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3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2分)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第(1)题,由纬度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
    第(2)题 ,土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
    第(3)题,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
    第(4)题,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注意比较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变化。

    相关试卷

    高频考点精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精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枢榆植被类型为,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此时,北京时间是,当新疆阿克苏某农场,当北京市郊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1 地球与地图-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1 地球与地图-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乙地可能位于,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