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学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951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学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951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学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951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学案
展开一、考点突破
1. 考试说明要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考核目标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轨道、方向、周期、速度。
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并理解其意义。
掌握“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光照图”中节气、时间的判断。
能在“二分二至光照图”上,判读晨昏线,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状况;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状况。
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的相关判断和计算方法。
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判断自然现象。
掌握四季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3. 每个考点常出现的题型和大体分值
本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组的形式出现,尤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针对此考点出2道一组的选择题,许多时候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追问,所以分值为8分或12分。地理单科基本都会出现由2-3道题组成的选择题组。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理解晨昏线等基本概念,准确运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
熟练掌握地方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计算方法,力争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能够运动的地球模型。
一、重点知识梳理
1. 日照图的应用
2.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特别提醒:
(1)从命题特点来说,主要是给出特定的情境从三个层面进行设问:
一是针对题目情境,考查考生对规律的掌握水平;
二是随着情境条件的变化,考查考生运用规律的能力;
三是根据前面分析中所确定的时间、空间信息,拓展性考查考生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差异的能力。
(2)从情境的提供方式来看
传统的光照图已经不常见了,如:
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三类:空间位置关系图、坐标图、文字描述。
空间位置关系图,如: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
坐标图,如: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
文字描述,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
其实无论试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如何变换,解题的关键都在于是否能抓住核心信息,有效调动知识加以分析。
二、知识的拓展应用
1. 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造成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其影响
能力提升类
例 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º、高度为96m。完成下面两题。
1. 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A. 二层西部 B. 四层东部 C. 五层西部 D. 七层东部
2. 此后一个月内
A. 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B. 广东省进入雨季
C. 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D. 云南省昼短夜长
一点通:本题考点主要是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从题目情境中提取出足够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从正南照射过来,结合题目所给日期可知,此地为北半球,时刻为当地12点。有了这两点信息,第1问很容易解决,25小时后,为11月23日13时,太阳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太阳高度降低,故楼影向东北方向移动,且楼影变长。第2问,有了时间线索“此后一个月内”,可以判断仍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运用相关原理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
要注意的是,面对地球表面各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尤其要关注其中描述南半球的选项,必要时加以标注,以免出现失误。
答案:1. B 2. D
综合运用类
例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下面三题。
1. 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10时 B. 13时 C. 16时 D. 19时
2. 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
3. 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 9月21~30日 B. 10月1日~10日
C. 10月11~20日 D. 10月21~30日
一点通: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是否理解“极夜后的首次日出”的含义,想象一下,此时晨昏线应和78°55’N相切,切点过11°56’E,即11°56’E处为12点。有了这个基础,第1问很容易就可以求出了。同样在这个背景下,该日黄河站夜长仍为24小时,12点日出,12点日落,所以太阳在正南方地平面。第3问主要考查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两者有时间上的对称性。黄河站极夜结束时距春分日的时间应和极夜开始时距秋分日的时间相等,本题可解。
本题给我们的提示是,一定要深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当你有效地将这种信息和所学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时,你就会发现高考试题的实质都是对最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考查。
答案:1. D 2. C 3. B
思维拓展类
例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 S地的纬度
A. 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 高于N地 D. 低于M地
2. 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 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 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3. 若R点沿直线RS
A. 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 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C. 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 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一点通: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此类题建议画辅助线或辅助图像进行分析,切忌凭空想象。第1问据题意可画出下左图,纬线是直线,说明视线与地轴垂直;纬线m是一条直线,应从纬线m所在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看下去,而垂直投影是相对于地心而言的,故S地的纬度应低于M地和N地(见下右图)。
第2问关键在于由题目信息分析得出时间信息,此时“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n为昏线,可推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有了这样的时间背景,各选项的分析就较容易了。应注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少雨,所以火险等级高。第3问的难点在于考查了学生在变化中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掌握,首先,m、n两交点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昼长(或夜长),不会因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若R点沿直线RS上升,观察者位置位于m纬线所在的平面之上时,m纬线应呈现出向南弯曲的形状,所以C选项正确。
答案:1. D 2. B 3. C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地球运动部分的题看起来千变万化,但其实变的只是题目的设问情境,考的仍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所以在复习和练习时我们需要关注:
1. 基本概念内涵要明确,如黄赤交角、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垂直投影……
2. 基本计算方法要熟练,如时间计算,昼(夜)长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算法,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夜)的纬度的关系……
3. 基本原理、规律要清晰,本讲重点是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尤其要关注在现象中如何应用规律。
自己做练习题时,应先将题目文字和图像中信息转化成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再进行题目的解答,出现错误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信息没有提取出来,还是规律没有用对,对典型题要进行记录和积累。
面对地球运动的题目,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做,没有思路,怎么办?
这是考生们最常见的一个问题,首先,关于地球运动的原理和规律一定要完全理解,尤其是特殊日期、特殊时间所代表的含义要非常清晰,保持做题时思维的连贯有序。第二步,掌握一些常用读图的切入点,例:如果图像呈现的是晨昏线,切入点就是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一般有三种情况,与赤道交点,可以推知某地时间;与极圈交点,可以推知日期范围;与任一纬线交点,通过昼(夜)的范围推知时间。第三步,对题目中文字、图像提示的信息要认真解读,找出解题的突破点。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
如A经线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如D经线
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处地方时为6点
如C点处为6点
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
如C>A>B>D>E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如B点为10点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度
如C、D点
越接近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如A>C>D>E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纬线
晨昏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示意图
春分日
秋分日
3月21日
9月23日
赤道
和经线重合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
夏至日
6月22日
北回归线
与经线夹角达最大,与极圈相切
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越往南白昼越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
[来源:学*科*网Z*X*X*K]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与经线夹角达最大,与极圈相切
越往南白昼越长,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
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
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
偏向
向右偏
向左偏
气旋
逆时针方向流动
顺时针方向流动
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流动
逆时针方向流动
三圈环
流风向
①信风带形成东北信风
②西风带形成西南风
①信风带形成东南信风
②西风带形成西北风
季风环流
①东亚冬季吹向阿留申低压,形成西北季风
②南亚冬季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季风
③东亚夏季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
④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南半球大陆面积不如北半球的大,
季风环流不典型
洋流
①东北信风吹拂下形成北赤道暖流
②中纬西南风吹拂下形成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暖流
③北印度洋冬季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①东南信风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②南纬40º附近,海面广阔,终年受中纬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河流沿岸
河道右偏左岸泥沙堆积
河道左偏右岸泥沙堆积
时间
7月初
1月初
地球公转速度
慢
快
太阳直射点移动
向南移动
向北移动
亚洲大陆上气压
印度低压强盛
亚洲高压强盛
北太平洋上气压
夏威夷高压强盛
阿留申低压强盛
北印度洋洋流流向
顺时针
逆时针
大陆等温线凸向
向北凸出
向南凸出
海洋等温线凸向
向南凸出
向北凸出
天山南麓牧场
在森林带以上
在森林带以下
北半球高山雪线
上升
下降
干湿地区举例
旧金山炎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多雨
南亚季风与干湿季
西南风、雨季
东北风、旱季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9单元 第2讲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9单元 第2讲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案,共12页。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3讲 中国的气候: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3讲 中国的气候,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2讲 中国的地形: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2讲 中国的地形,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