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9 地质构造与地貌
展开第2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及实例,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其对地表形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区域认知:结合相关的图文材料,明确六大板块的位置,解释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体系架构] 课时29 地质构造与地貌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2)类型 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 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类型:有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两种。(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2)具体方法 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 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450170B520140C450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2020·全国文综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其发生演化具有时间先后性,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演化过程。岩石的成因及分类、地质构造的判读、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考查考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第1题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灰岩、页岩、粉砂岩→受到内力挤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据此①②③④按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是:④①②③。第2题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下方是更为古老的沉积岩层,由于曾遭受过内力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在褶皱、断层形成之初,地表也是起伏不平的,图中呈现的平坦状态,说明其形成之后遭受了长期的外力侵蚀,说明当时以外力作用为主,内力作用较弱,地壳运动稳定,在稳定的持续侵蚀后,该地地壳下沉,接受稳定的持续沉积才有了上覆的砂砾石层。 答案 1.D 2.C(2022·山东泰安市期末)某地质考察队对重庆某地进行考察,测得其东西向且相邻不远的甲、乙、丙三地的气温和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测地区的地形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C.背斜谷 D.向斜谷2.图示地区白天风向和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甲→乙 流水侵蚀 B.乙→甲 流水沉积C.甲→乙 流水沉积 D.乙→甲 流水侵蚀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甲、丙温度低,乙温度高,说明该地的地形是谷地。乙地岩层埋藏深度 200米,甲、乙温差2 ℃,大约相差333米,甲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600>333+200),同理丙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500>167+200)。岩层中间高两侧低,是背斜。故图中地区地形是背斜谷,C对。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是背斜谷,乙为谷地。白天,近地面气流从谷地流向两侧山坡,盛行谷风,所以白天风向为乙→甲,A、C错;该地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弯曲,顶部裂隙发育,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所以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可能是流水侵蚀,而不是流水沉积,B错,D正确,故选D。九嶷山地区位于湘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成矿区之一。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不同走向断裂不仅反映了断裂构造的时空演化关系,还体现了断裂构造的成矿作用。出露地层依次为海相沉积的Z地层、E地层及浅海台地相沉积的D地层,后期在一些断陷盆地中发育陆相沉积的K地层。区内花岗质岩体出露广泛,自西向东由金鸡岭、砂子岭、西山等岩体组成。下图示意九嶷山地区断裂分布。据此完成3~4题。3.图中锡矿带易出露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4.a、b、c、d四处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a B.b C.c D.d答案 3.A 4.C解析 第3题,岩层断裂处矿产易出露,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①③靠近断裂,B、D错误;由材料可推测,锡矿的成矿条件与内力作用有关,而③位于的E地层为海相沉积的沉积岩层,因外力作用而形成,C错误;①位于花岗岩体断裂附近,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易形成锡矿且锡矿易出露,A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图中Z、E、D、K地层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而a、b断裂穿过E地层,a、b形成晚于E;d断裂穿过K,d形成晚于K;而c断裂穿过b、d,可知c形成晚于b、d,所以形成最晚的应该是c断裂,故选C。图形判读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看沉积岩: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2.地质构造的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2021·天津地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2.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答案 1.D 2.A解析 第1题,砂岩、页岩、石灰岩、黄土均为沉积作用形成的,一般而言下老上新。读图可知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为①④③②,选D。第2题,岩溶地貌主要是可溶性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读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水热条件较差,溶蚀作用较弱,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所以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A正确。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为沉积岩,丙、丁为岩浆岩(包含侵入岩和喷出岩)。据此完成3~5题。3.甲处地质构造是(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4.乙沉积层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经历了( )A.气候异常 B.洪涝灾害C.地壳下沉 D.山体滑坡5.丙处岩浆岩( )A.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早B.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晚C.属于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早D.属于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晚答案 3.B 4.C 5.C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甲处地质构造是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B正确;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岩层应向下弯曲,A错误;张裂作用下不会导致岩层弯曲变形,不会形成向斜和背斜,C、D错误。故选B。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图中乙为沉积岩,沉积作用发生在地表低处,图中显示,乙沉积层较厚,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地壳下沉明显,C正确;没有信息表明乙沉积层形成过程中该区域经历了气候异常、洪涝灾害,排除A、B;由于沉积作用发生于地表地势低平之处,因此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故选C。第5题,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形成了明显的锥形地貌,应为火山地貌,岩浆喷发才能形成火山地貌,因此丙处岩浆岩属于喷出岩,A、B错误;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位于乙沉积层之下,说明其形成比乙岩层早,根据形态判断,丁属于侵入岩,丁岩石侵入到乙岩层之中,表明丁形成比乙沉积岩晚,由此判断,丙处岩浆岩比丁形成更早,故选C。(2022·山东枣庄市模拟)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①~⑥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6~7题。6.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 )A.Ⅰ、Ⅱ B.Ⅱ、ⅢC.Ⅲ、Ⅳ D.Ⅳ、Ⅴ7.该地( )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左降右升B.大致为背斜地质构造C.甲处岩体可能是花岗岩D.辉绿岩形成早于生油岩答案 6.D 7.A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Ⅳ、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形成油气藏,D正确;Ⅱ附近有断层,Ⅰ、Ⅲ是普通沉积岩层,不是圈闭构造,故选D。第7题,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左侧岩体有所下降,相对于右侧岩体有所上升,A正确;由材料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B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影响,甲处发生变质作用,可能是变质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D错误。故选A。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8~9题。8.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9.对岩石②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C.地壳下降→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地壳上升→外力侵蚀→堆积作用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答案 8.D 9.C解析 第8题,据图可知,岩层③在岩层①、②的下面,所以岩层③最早形成。①为玄武岩,为喷出岩,后被②覆盖,故形成顺序为③→①→②,故选D。第9题,据图可知,②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其形成后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地壳上升,导致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最后经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故选C。课时精练(2022·江苏扬州模拟)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台湾山脉东部的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是( )A.俯冲和碰撞 B.抬升和张裂C.风化和侵蚀 D.沉积和固结成岩2.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A.冷却凝固—挤压断裂—变质作用—风化侵蚀B.沉积固结—冷却凝固—变质作用—挤压断裂C.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冷却凝固—挤压断裂D.沉积固结—变质作用—挤压断裂—风化侵蚀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混杂岩处,洋壳向陆地板块一侧俯冲,碰撞挤压产生断裂抬升,A正确;图中是断裂后岩体上升,不是张裂,B错误;混杂岩形成后会受到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但这些外力作用不是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C、D错误。第2题,由图例可知,甲处地形为山地,岩石为板岩,板岩是页岩变质而成,而页岩是沉积岩,故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是:沉积固结形成页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板岩,甲处受大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故选D。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 )A.甲为背斜山 B.乙断层形成早于褶皱C.丙为火山岛 D.丁由板块碰撞形成4.图中①岩石( )A.经冷却凝固形成 B.为沉积岩C.由变质作用形成 D.有气孔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甲处为向斜山,A错误;弯曲的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说明乙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错误;丙处和陆地连为一体,是大陆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抬升,再加上海峡处断裂下陷,形成岛屿,C错误;丁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沟状地貌,即海沟,故选D。第4题,据图,根据所学知识,①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A正确,B、C错误;该类岩石是侵入型岩浆岩,致密坚硬,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D错误。故选A。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据图可推断( )A.甲地是向斜成山 B.①岩层垂直抬升C.②是花岗岩 D.③是石灰岩6.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C.变质作用 D.褶皱隆起7.图中地区( )A.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乙地可能有丰富矿藏C.丙地适宜修建大型水库 D.丁地宜扩大耕地面积答案 5.D 6.D 7.B解析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山,A错误。①岩层发生断裂下陷,B错误。②处岩浆喷出,为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③处有石钟乳出现,是石灰岩分布地区,故选D。第6题,由图可知,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A错误。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大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C错误。断层作用晚于岩浆侵入,B错误。岩层沉积后发生褶皱隆起,后有岩浆侵入,故选D。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误。乙地有岩浆侵入,可能有丰富矿藏,B正确。丙地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C错误。丁地有石灰岩分布,地表水容易下渗,不宜扩大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B。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据此完成8~9题。8.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是( )A.甲 B.乙 C.丙 D.丁9.推测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是( )①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 ②丁为背斜构造,岩层不易被风化侵蚀 ③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微弱 ④丁处岩石的性质与其他地方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答案 8.A 9.B解析 第8题,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故选A。第9题,据图可知,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①正确;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②错;该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③正确;丁处为沉积岩,岩石的性质与其他地方相同,④错,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