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8843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8843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8843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语文七上 单元测试+单元知识+期中期末测试+专项测试(含答案)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五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试卷 3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试卷 2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试卷 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共9页。
第四单元检测卷(150分 150分钟)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 (《咏雪》) (3)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 (《陈太丘与友期行》) (4)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通过“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的优美诗句,把江水浩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李白生性喜爱明月,他的《峨眉山月歌》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两句诗,如画境一般,给人以宁静之美。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甲],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1)以上文段选自 吴承恩 (人名)创作的小说,[甲]指的是 芭蕉扇 。(2分) (2)“紧稠”在文中的意思是: 形容剑法急促绵密 。(2分) (3)选段主要采用了 对偶 的修辞手法。(2分)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②她因何“怀仇恨泼猴”?(6分)①“裙钗”指罗刹女(或:铁扇公主)。(2分)②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怀仇恨泼猴”。(4分)3.七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3分)(1)下面是针对全校学生而制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下表,写出一条调查结论。(3分)阅读目的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休闲娱乐(以言情、武侠、玄幻、穿越等网络小说为主)做人处事人 数150130220100比 例25%21.6%36.7%16.7% 示例:中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各异,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课外阅读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中学生占比最多。(任答一点即可,3分)(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4分)①下面是以规劝大家多阅读经典名著为目的的一副对联,请补充完整。(2分)上联:豆蔻年华,阅名著浸润心田,创美好未来下联: 青葱岁月,读经典陶冶情操,铸璀璨明天 ②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 水浒传 》《 西游记 》。(2分) (3)活动结束后,小婉同学写了一段感悟,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甲]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奥的理解。书藉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阅读不仅可以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人的修养。[乙]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不间断地开展下去。①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书藉 ,正确写法是“ 书籍 ”。(2分) ②[甲]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深奥 ”改为“ 深刻 ”。(2分) ③[乙]处画线句子语意重复,应将“ 持续 ”或“ 不间断 ”删去。(2分) 二、阅读(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19分)少年书架谷 煜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上,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书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有删改)4.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① “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② 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 ➡书架伴“我”成长 5.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4分)①“笑意”表明妈妈对“我”如此爱书(或:书架)而感到高兴,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②从“光泽”一词可以看出,妈妈因为“我”的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每点2分,共4分)6.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作两条批注。(6分)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进去”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批注一: 批注二: 示例一:“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示例二:“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示例三:通过“仿佛”引出“我”的想象,表现了“我”期待的心情。示例四:“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对书架的喜爱。(写出两条即可;每条3分,共6分)7.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久违的老友”:“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2分)“我的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架变得苍老;书架长久陪伴“我”,给“我”力量。(2分)8.文中是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又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示例:陪伴我的是台灯。它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像我的朋友。在我成功时,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给予我力量。(3分)[二](21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谢 云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的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读信,我的鼻子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有删改)9.文中三次写到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示例一: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2分)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2分)示例二: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的传统乡村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4分)10.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分)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2分)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或: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使炊烟也有了声音),(1分)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3分)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示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2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2分)抒发了对传统朴素的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13.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A.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解析】“实景”错误,不是“实景”,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三](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夫君子之行 夫: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达到 (3)年与时驰 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4)能服于人 服: 信服 (5)益人意智 益: 增长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通过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2分)(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2分)16.【甲】文作者立足于“静”,论述了 学习(或:治学) 和 做人(或:修身) 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 17.【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名篇,请你分别谈谈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4分)【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分)【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广泛读书,成就大德,增长智慧。(2分)【参考译文】【乙】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能和德行,才能使别人(敬佩和)信服。我德行微浅,你可不要像我这样。(你)应该读《汉书》《礼记》,空闲的时候逐一阅览诸子书籍和《六韬》《商君书》,(它们可以)增长人的学识和智慧。三、写作(55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曾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了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请以“从此,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审题可知,“从此”指明了叙述的时间范围,“不再”表明了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不再……”上。横线上的词语可填:孤独、脆弱、悲观、迷茫、自私、自卑、等待、懒惰等。写作此文,要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在结构的安排上,要略写过去,详写现在,重点突出转变之后的情况。在叙写转变过程中,适宜运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把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对比,有力地凸显文章的主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