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 (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点13 免疫调节
易错题【01】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实际上阻挡了入侵人体的绝大部分病菌病毒等,但突破了这两道防线的病原体将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这时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起作用。要正确认识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
易错题【02】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足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在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上都有许多联系,因此要注意两者联系考虑。
易错题【03】 对免疫学的应用的各个方面认识不足
免疫学在医学上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疫苗接种、器官移植、免疫异常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结合我们学习的基本原理设计的题目会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些还涉及实验。
01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
(2017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错因】考生对非特异性免疫需要哪些细胞或结构参与不是很明确,故而选错。
【问诊】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答案】C
【叮嘱】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考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皮肤、粘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
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相同的MHC分子
B.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
C.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D.效应B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详解】
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分子,A错误;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若皮肤大面积烧伤,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B正确;哺乳动物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02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足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错因】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抗体是由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原仅仅是引起免疫反应过程的物质,不会决定抗体的产生,对这一点理解有误则会选错。
【问诊】
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
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答案】D
【叮嘱】
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2019浙江4月选考·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天花病毒侵人细胞,会诱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体图解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中,S蛋白和a分别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 X和CTL分别是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2)图中甲型免疫与乙型免疫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____免疫。图中初始B细胞还会分裂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接种牛痘病毒作为疫苗也能够预防天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 抗体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2)细胞 体液 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
(3)二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种类的抗原
【解析】
【分析】
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
(1)图中显示,S蛋白经过辅佐细胞的处理能刺激初始T细胞分化为活化T细胞,因此S蛋白激起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即S蛋白为抗原,a为抗体,根据图中显示的X细胞和 CTL细胞的功能可知,二者分别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2)图中甲型免疫为细胞免疫,而乙型免疫为体液免疫。图中初始B细胞除了能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之外,还会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够产生对抗原的记忆,当相同的抗原进入机体时,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3)由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或相似种类的抗原,因此,人类接种牛痘病毒作为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也能够识别天花病毒的相应抗原。
【点睛】
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掌握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结合所学免疫知识正确分析图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03 对免疫学的应用的各个方面认识不足
(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错因】对疫苗和抗体的理解不到位会导致选择错误。
【问诊】
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选A。
【答案】A
【叮嘱】
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 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
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 T 细胞结合被裂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A、提前接种是减弱二次免疫的效果,可能是产生的记忆细胞数目减少,不是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A错误;
B、浆细胞本来就不能识别抗原,与是否提前接种无关,B错误;
C、提前接种会减弱二次免疫的效果,可能是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裂解抗原,是裂解的靶细胞,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疫苗、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可将注射抗原和注射疫苗相互进行比较,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2.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普通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别并不大,因此运用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确诊十分必要,其检测原理是采集患者的血液,肺部分泌物或咽拭子等样本,提取样本中的RNA,与试剂盒中的DNA片段进行配对,如果为阳性就可以确诊。该检测方法灵敏度很高,测试出结果只需要几个小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增殖所需的原料、能量来自于_______。对病毒基因组测序是制备核酸检测试剂盒必不可少的步骤,该病毒的基因组是指病毒体内以核苷酸序列形式存储的_______________。
(2)试剂盒中的DNA片段是以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分子为模板,经_________过程形成。用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003年的“非典”中,核酸检测试剂盒技术尚未普及,当时对“非典”的临床诊断主要是在患者产生抗体后,通过抗原与抗体杂交实验来完成免疫学测定,该检测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抗体在患者体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体(宿主)细胞 全部遗传信息
(2)逆(反)转录 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3)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宿主活细胞中。
【详解】
(1)新冠病毒需要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增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来自于人体(宿主)细胞;该病毒的基因组是指病毒体内以核苷酸序列形式存储的遗传信息。
(2)以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分子为模板,经逆(反)转录过程形成DNA;用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较高的原因是逆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3)患者产生抗体后,通过抗原与抗体杂交实验来完成免疫学测定,该检测方法的原理是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抗体在患者体内当作用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点睛】
注意逆转录过程的的碱基互补配对是U与A配对,A与T配对,C与G配对、G和C配对。
错
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
【详解】
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
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2.科学家发现许多T细胞都能表达CTLA-4蛋白,CTLA-4蛋白会和其他蛋白协同作用,使T细胞活性降低,其目的是防止免疫系统过于活跃从而对机体造成破坏。例如经基因工程改造体内缺乏CTLA-4蛋白的小鼠因为正常器官也被破坏仅能存活4周。科学家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向有黑色素瘤的实验鼠体内注入制备的CTLA-4抗体,同时给实验鼠注射一种试验性疫苗(该疫苗是由经过修饰的黑色素瘤细胞制造的)后,实验鼠身上的黑色素瘤显著缩小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体内缺乏CTLA-4蛋白的小鼠仅存活4周,是严重自身免疫病的结果
B.注射试验性疫苗的目的是激起实验鼠的特异性免疫以监控黑色素瘤细胞
C.给实验鼠注入CTLA-4抗体的目的是阻断CTLA-4蛋白的活性,从而降低T细胞的活性
D.制备CTLA-4抗体时应以CTLA-4蛋白做抗原,使受刺激个体发生特异性免疫,最终获得抗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而得。体液免疫中T细胞能识别和呈递抗原,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
A、CTLA-4蛋白和其他蛋白协同作用可以降低T 细胞的活性,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正常组织造成破坏,这符合自身免疫病的特点,A正确;
B、注射疫苗可使免疫系统将黑色素瘤细胞当作抗原,并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
C、CTLA-4蛋白的抗体与 CTLA-4蛋白结合,使CTLA-4蛋白的功能受限,进而使 T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C错误;
D、以CTLA-4蛋白为抗原才能获得相应抗体,产生抗体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也属于特异性免疫,最终获得抗体蛋白,D正确。
故选C。
【点睛】
掌握体液免疫的基本内容和自身免疫病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某兴趣小组将小鼠分成两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对第二次注射后A组小鼠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的物质导致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
B.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刺激A组小鼠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C.提取液中的物质阻碍了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D.提取液中的物质使A组小鼠细胞不能正常产生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
分析题干,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说明A组出现的现象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小鼠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B正确;呼吸困难与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无关,C错误;A组小鼠呼吸困难,但是能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以实验现象为载体,考查了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题干中对照实验的结果准确判断。
4.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为 MHCⅠ类和 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与胞内蛋白、核蛋白和病毒蛋白形成抗原-MHCⅠ类复合物,并呈递给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诱发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MHC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B 细胞等),主要作用是以抗原-MHCⅡ类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辅助性 T 淋巴细胞,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MHC 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
B.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呈递的是抗原-MHCⅡ类复合物
C.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Ⅱ类分子的巨噬细胞
D.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Ⅰ类复合体,因而可以被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特异性识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病原体侵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它们消化,病原体(如细菌)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为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这些巨噬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一旦与人体中已经存在的淋巴细胞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详解】
A、在胚胎发育中有MHC分子,因此在发育成个体后,所有的身体细胞都存在MHC分子,A正确;
B、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后将其抗原蛋白分泌出来,呈递的是抗原-MHCⅡ类复合物,B正确;
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作用是特异性杀伤嵌有抗原-MHCⅠ类复合体的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不会杀伤嵌有抗原-MHCⅡ类复合体的巨噬细胞。,C错误;
D、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是由抗原-MHCⅠ类复合物引起,所以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Ⅰ类复合体可以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D正确。
故选C。
5.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
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
B.米酵菌酸是一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
C.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此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下次注射不会出现红肿,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项有( )
①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裂解靶细胞
②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
③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
④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多个来源
⑤过敏反应需要有效应T细胞参与,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⑥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功能
A.④⑤⑥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①错误;自身破损、衰老或癌变的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②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但淋巴因子不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③错误;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只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除了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可以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④正确;过敏反应需要浆细胞参与,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⑤错误;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功能,⑥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7.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咨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 进行第二次注射,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不考虑病原菌发生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未引起免疫应答
B.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缺乏产生相应抗体的记忆细胞
D.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由题意可知: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B正确;产生相应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因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再次免疫,极少数只经过初次免疫,前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强,后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弱,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死亡,绝大多数鸡存活,D错误。
8.小鼠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确定A~D组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检测相应的抗原
B.抗原甲和抗原乙都能引发体液免疫,且引发路径都相同
C.再次注射抗原的目的是验证被同种抗原刺激才能再次发生免疫应答
D.理论上只有在A组与D组小鼠的体内才能检测到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AB先注射抗原甲,然后A注射抗原甲,B注射抗原乙,能产生二次免疫的是A,同理推断D能产生二次免疫。
【详解】
A.为确定A~D组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检测相应的抗体,A错误;
B.抗原甲和抗原乙都能引发体液免疫,但引发路径未必相同,有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有的需要吞噬细胞处理与呈递等,B错误;
C.再次注射抗原的目的是验证被同种抗原刺激才能再次发生免疫应答,C正确;
D.理论上四组小鼠都受到了抗原刺激,四组都检测到相应的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熟知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如下:
9.(2019全国卷III·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及过敏反应的有关知识。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综合征。
【详解】(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和D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点睛】是否能够发生二次免疫,需要看两次注射的抗原是否相同,若相同,可以发生二次免疫;若不相同,则不能发生二次免疫。
10.(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2)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11.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右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________; 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调节。
(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 该病可以通过注射______来治疗。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病。
【答案】(1)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或神经—体液)
(2)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详解】(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B细胞组成;从图上可以看出,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以上说明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产生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解题关键是识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为硒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则相应的实验结果为甲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高于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中信息得出结论,应注意的是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2体液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2体液调节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2体液调节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