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7819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7819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7819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多巴胺 B. 尿酸 C. 睾酮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A不符合题意;
B、尿酸是代谢产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不符合题意;
C、睾酮属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属于内环境成分,C不符合题意;
D、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符合题意。
故选D。
2. 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植物细胞内,下列正确的是( )
A. 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包括氨基酸和多肽
B. 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包括DNA、RNA、DNA聚合酶
C. 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 在细胞溶胶中合成的含氮的直接供能物质包括ATP和ADP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
2、叶绿体中含有的主要色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都是含镁的有机分子,除叶绿素外,叶绿体中还含有许多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合称为类胡萝卜素,其中最多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它们都是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多肽在核糖体上合成,氨基酸不是,A错误;
B、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主要在细胞核内完成,DNA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物是RNA,故DNA、RNA都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DNA聚合酶属于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的,B错误;
C、叶绿体中含有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但只有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有氮元素,C正确;
D、在细胞溶胶中可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的全过程,该过程中有ATP生成,ATP中含有氮元素而且是直接供能物质,ADP不是,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活动是( )
A. 溶酶体消化细菌 B. 胰岛素的合成
C. 胰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D.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和动物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溶酶体消化细菌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A错误;
B、胰岛素的合成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不发生在内环境,B错误;
C、胰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发生在消化道,不发生在内环境,C错误;
D、在血浆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尖细胞在黑暗和光下均产生[H],叶肉细胞要在光下产生[H]
B. 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该细胞没有进行呼吸作用的休眠状态
C. 肌肉细胞在剧烈运动时分解葡萄糖,吸收O2与释放CO2的速率不等
D. 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需氧呼吸速率并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D
【解析】
【分析】需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叶肉细胞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在黑暗下也能产生[H],A错误;
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该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同,B错误;
C、肌肉细胞在剧烈运动时分解葡萄糖,厌氧呼吸产物只有乳酸,而需氧呼吸吸收O2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即其吸收O2与释放CO2的速率是相等的,C错误;
D、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需氧呼吸速率并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水果保存一般为低温、低氧、适宜湿度,D正确。
故选D。
5. 下图表示某原核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中有三种RNA参与肽链的合成过程
B. 该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右往左
C. tRNA在转运氨基酸的过程中有磷酸的生成
D. 物质甲为RNA聚合酶,它从核孔进入后与DNA结合在一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物质甲是RNA聚合酶。
【详解】A、该图中有三类RNA参与肽链的合成过程,分别是mRNA(翻译的模板)、rRNA(核糖体的组分)、tRNA(氨基酸的运载工具),A正确;
B、翻译的方向是mRNA的5’-3’方向,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右往左,B正确;
C、由图可知:tRNA与氨基酸结合过程中消耗了ATP同时生成了ADP和磷酸,故tRNA在转运氨基酸的过程中有磷酸的生成,C正确;
D、图示为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没有核膜,更没有核孔,故物质甲为RNA聚合酶,在细胞质中形成后与DNA结合在一起,D错误。
故选D。
6. 人类在长时间户外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一些人中暑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头疼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应给中暑者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B. 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 大脑和下丘脑都是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D. 大量出汗时,大脑皮层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产生渴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中暑者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在给中暑者补充水分的同时,也应适当补充无机盐,A正确;
B、机体排汗是下丘脑的传出神经直接支配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都是下丘脑,C错误;
D、大量出汗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而产生渴觉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7. 人类在长时间户外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在运动中,人体血糖浓度会变化,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血糖浓度<肝细胞内葡萄糖浓度),肝细胞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外,但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血糖浓度>肝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转运葡萄糖需要消耗ATP
B. 该载体转运葡萄糖的速率会随浓度差的升高不断增大
C. 葡萄糖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 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被动转运(包括渗透、扩散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其中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ATP。
2、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详解】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转运葡萄糖是顺浓度梯度的转运,为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因为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除了浓度差外,还有载体蛋白的数量,所以该载体转运葡萄糖的速率不会随浓度差的升高不断增大,而是先增大后基本不变,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葡萄糖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由血糖浓度与肝细胞内葡萄糖的浓度差决定的,C正确;
D、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因此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肝细胞,D错误。
故选C。
8. 人类在长时间户外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但主要由无机盐决定
B. 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D. 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详解】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都有关,其中无机盐的数量居多,所以无机盐起决定作用,A正确;
B、酸碱缓冲物质(如H2 CO3和NaHCO3),用于维持细胞外液酸碱度的稳定,B正确;
C、Na+和K+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消耗能量,C错误;
D、运动后Na+和K+离子的排放量增加,但是机体的内环境所具有的调节能力仍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9. 人类在长时间户外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 )
A. 降低、CO2、NaH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不变、CO2、H2CO3 D. 不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BCD、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使血液pH维持在7.35-7.45之间;碱性的NaHCO3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 人类在长时间户外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下列有关组织水肿,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渗透压失衡有关
B.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组织水肿
C.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造成的
D. 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也会伴随浮肿主要原因是细胞间隙积聚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由于渗透压是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二者的平衡构成人体渗透压平衡,所以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失衡都有关系,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会加重组织水肿,B错误;
C、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多,C正确;
D、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由于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积累,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水分增加,形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11. 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倍体植物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详解】A、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多倍体的配子含有两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所以多倍体生物的配子发育的单倍体则可以含两个或多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C。
12. 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就进化史而言,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来自维尔茨堡大学和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对鲟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能够证明,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的变化非常小,鲟鱼基因组能帮助解开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比白鲟物种的灭绝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两个物种已实现了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上述事实为鳄鱼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的观点提供的证据是( )
A. 分子水平 B. 器官水平 C. 胚胎学 D. 比较解剖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地球上生物种类纷繁复杂,比较解剖学、细胞结构、分子组成以及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表明,丰富多彩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的祖先。
【详解】题目中的信息“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的变化非常小,鲟鱼基因组能帮助解开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所提到的遗传物质是DNA,属于分子水平,所以上述事实为鳄鱼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的观点提供的证据是分子水平,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3. 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就进化史而言,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来自维尔茨堡大学和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对鲟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能够证明,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的变化非常小,鲟鱼基因组能帮助解开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比白解物种的灭绝,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两个物种已实现了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关于鳄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鲟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 白鲟和长江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鲟鱼遗传物质变化小,世代遗传主要依靠表观遗传
D. 长江种群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种群一定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普遍性
(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原因:自然选择。
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白鳄灭绝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结果,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白鲟和长江鲟是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
C、鲟鱼遗传物质变化小,世代遗传主要依靠基因遗传,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长江种群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种群一定进化,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 血浆中的O2通过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也可通过扩散方式出红细胞
C. 被动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 低温不影响变温动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典型神经递质出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属于胞吐的过程,A错误;
B、气体分子进出细胞都是自由扩散,B正确;
C、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低温使物质运动速度减慢,也导致变温动物体温降低,酶活性降低,产生能量降低,影响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15. 下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弧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形成一个突触
B. 适宜强度刺激A点,可见位置③处电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膝反射发生时,④处电表未发生偏转,说明该处神经元无电位变化
D. 刺激A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有5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A、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根据图示该反射弧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形成一个突触,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但是在反射弧中是单向的,适宜强度刺激A点,兴奋会先后到达电流表的两极,所以会在可见位置③处电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电流表④所在反射弧中存在抑制,且作用于④神经元,增大了静息电位,更难兴奋,C错误;
D、反射需要经历完整的反射弧,刺激A 点引起的肌肉收缩未经历完整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C。
16. 下图表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II包V。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
A. I内分泌系统 II内分泌腺 III内分泌细胞 IV下丘脑
B. I血液 II血浆 III血细胞 IV血清
C. I体液 II细胞外液 III细胞内液 IV组织液
D. I传出神经 II内脏神经 III躯体运动神经 IV 交感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详解】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A错误;
B、血液主要成分就是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之后就称为是血清,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C正确;
D、传出神经能支配躯体和内脏的活动,据此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属于内脏神经,D正确。
故选A。
17. 如图表示正常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可表示泌尿系统,③→①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
B. ②大部分流回①中,因此与①成分相似,而③中蛋白质含量较低
C.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脑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脑细胞
D. 此图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即③→①过程,A正确;
B、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其中组织液大部分流回到血浆中,由于三者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因此组织液的成分与血浆和淋巴相似,但是血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的蛋白质含量较低,B错误;
C、K+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后进入A(循环系统),由①(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脑细胞,C正确;
D、在各系统的参与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等通过内环境进入外界环境,因此图示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做出应激反应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与糖皮质激素拮抗关系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定向运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使糖、脂肪分解速度加快,提高血糖浓度,可以提高应激能力,但不一定作出应激反应,A错误;
B、激素只有调节功能,胰高血糖素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提高血糖浓度的,B错误;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具有拮抗关系,C正确;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故选C。
19. 下图A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B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位计甲、乙的连接方式,只有乙可测量无刺激时的静息电位
B. 刺激图A中的C处,甲、乙电位计指针均可发生两次偏转,第一次偏转方向均向C处偏
C. 图B中b点数据由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决定,与钠钾泵对离子的运输无关
D. 如果增大了该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则静息电位数值会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表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测量时需要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接在膜内一个接在膜外,而甲、乙电流表电极都在膜外,测量的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B、刺激图A中的C处,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先传到甲的右侧(此时膜外为负电位)和乙的左侧(此时膜外为负电位),然后再传到甲的左侧和乙的右侧,因此甲、乙电流表的指针都偏转2次,第一次偏转方向均向C处偏,B正确;
C、图B中b点数据(动作电位峰值)由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决定,与钠钾泵对钠离子运出细胞外,有关,C错误;
D、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升高 ,则Na+内流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静息电位主要与K+外流有关,故增大该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不会改变静息电位数值,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①②③将随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各处细胞
B.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人体散热比走出房间前要少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人体产热增加
D. 通过反馈调节,②激素减少,会促进①③激素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据图可知,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A错误;
B、当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由于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有利于增加产热,C正确;
D、通过反馈调节,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D错误。
故选C。
21. 2021年10月4日,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outian)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温度和触觉的感受器,发现了感受疼痛的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辣椒素和高温激活,因此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属于基础的研究,他们发现了热、冷和触摸等刺激如何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启动信号传导,而这个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离子通道,对解释很多生理变化以及疾病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C以上的温度、pH小于6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离子通过TRPV1受体流入细胞内,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B. 嘴唇接触辣椒素后,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C. 该应激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有特异性,一种受体只能识别一种信号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人体产生痛觉的原因是TRPV1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以及43°C以上热刺激等激活,并最終令人产生痛觉。
【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C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可推知,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产生烫或辣的感觉,A正确;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即感觉区,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正确;
D、TRPV1受体能被43°C以上的温度、pH小于6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说明一种受体不只识别一种信号分子,D错误。
故选D。
22. 2021年10月4日,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outian)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温度和触觉的感受器,发现了感受疼痛的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辣椒素和高温激活,因此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属于基础的研究,他们发现了热、冷和触摸等刺激如何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启动信号传导,而这个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离子通道,对解释很多生理变化以及疾病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温度感知和触觉的分子机制的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常吃较辣的食物时,会产生热的感觉并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促进了汗腺分泌加强
B. 激活TRPV1引发的兴奋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引发热辣感
C. 该发现可以解释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缓解吃辣椒产生的热辣感
D. TRPVI可将辣椒素或高温刺激转化为电信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通常吃较辣的食物时,会产生热的感觉并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促进了汗腺分泌加强,A错误;
B、激活TRPV1引发的兴奋传导大脑皮层感觉发热辣感,不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感受疼痛的受体分子TRPV1能被辣椒素和高温激活,所以不能喝热水缓解吃辣椒产生的热辣感,应该喝冷水,C错误;
D、TRPV1受体接受辣椒素或高温刺激后产生了兴奋,即可让钠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23. 2021年3月5日,网红吃播博主“泡泡龙”于海龙先生去世,享年29岁。对此,有不少网友指出暴饮暴食、高盐饮食、高强度工作正是导致他去世的元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吃得多、体重增加、喝得多、尿量增加等症状
B. 高盐饮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释放更多抗利尿激素,维持水盐平衡
C. 高强度工作会导致人压力过大,精神紧张,使糖皮质激素释放水平升高参与机体应激反应
D.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包括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三个症状,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量增多、体重下降,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尿量减少,B错误;
C、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类激素,参与人体对环境压力、精神紧张等心理伤害刺激时做出的应激反应,能提高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C正确;
D、人体内环境维持平衡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能力会打破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24. 下图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曲线绘制的数据是由一个一端接膜内,一端接膜外的电位计测得
B. 图中A、B、C处膜电位已发生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的转变
C. 在DE段,神经纤维膜正处于复极化过程
D. 图中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可能比外侧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图中A、B、C处已发生过动作电位,CD段表示K+的外流,DE段表示Na+的内流,EF还没有发生动作电位。
【详解】A、该图是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绘制的数据是由多个一端接膜内,一端接膜外的电位计测得,A错误;
B、图中的兴奋从左向右传递,A、B、C处已发生过动作电位,B正确;
C、在DE段,Na+的内流,神经纤维膜正处于去极化的过程,C错误;
D、在D点,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此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仍然比外侧低,D错误。
故选B。
25.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高等动物每个细胞都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②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③低血糖和贫血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病症
④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突起是神经元接收信息的结构
⑤钠离子内流阶段的神经膜电位为反极化状态
⑥小分子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大分子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⑦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是自主神经
⑧并不是所有的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糖原、油脂等多种有机物的合成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详解】①高等动物的所有细胞,并不是都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①错误;
②人体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使血浆中pH不会明显下降,②正确;
③贫血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病症,③错误;
④神经元胞体发出的树突是神经元接收信息的结构,轴突是传递信息的结构,④错误;
⑤钠离子内流引起动作电位,此阶段的神经膜电位为先去极化再反极化状态,⑤错误;
⑥脂溶性激素,如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蛋白类激素如胰岛素等受体位于细胞膜上,⑥错误;
⑦支配心脏、血管等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一般不受意识的控制,统称为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⑦正确;
⑧并不是所有的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这一调控轴的调节,⑧正确;
⑨生长激素可使靶细胞对糖的利用减少,增加糖原生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⑨错误。
综上所述,②⑦⑧正确,B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图甲为黑藻在适宜温度下O2释放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乙是将该黑藻放在适宜温度的密闭环境中,(不同时间内光照强度不同)测得的密闭环境中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藻液泡是无色的,在显微镜下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利用黑藻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实验。
(2)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黑藻的氧气产生速率相对值为________;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该光强度称为________;此时若要提高黑藻光合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将图甲中光照强度相对值由6突然改为3,短时间内黑藻体内三碳酸含量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图乙中,有人想分析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有机物的含量是否上升,图中他可利用的数据是________。
【答案】(1)能 (2) ①. 2 ②. 光饱和点 ③. 适当增加CO2浓度 ④. 升高
(3)12h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起点和终点的差值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光照强度是自变量,当光照强度为0时,氧气释放为负值,代表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2时,氧气释放为0,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当光照强度大于2时,氧气释放量大于0,代表是净光合作用。
分析乙图:在0-6h内,黑藻所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增加,说明黑藻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在6-8h内,黑藻所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减少,说明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在8-10h内,黑藻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相等。
【小问1详解】
黑藻叶片小而薄外,只有一层细胞,细胞内有大而清晰的叶绿体,其原生质层呈绿色,所以常选用黑藻叶片作为质壁分离实验材料。
【小问2详解】
由图甲可知,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黑藻的氧气释放速率为0,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速率为2,所以其产生氧气的速率为2。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不能提高黑藻光合速率,该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已知黑藻处于适宜温度下,故可通过适当增加环境中CO2浓度来提高光合速率。将图甲中的光照强度相对值由6突然调整为3,即光照减弱,黑藻光反应产生的ATP与[H]减少,C3的还原速率减慢,而短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不变,则短时间内黑藻体内C3的含量升高。
【小问3详解】
据图乙可知,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密闭环境中CO2浓度低于0时,说明经过12h净光合速率大于0,所以黑藻有机物含量上升。故有人想分析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有机物的含量是否上升,图中他可利用的数据是12h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起点和终点的差值。
27. 请阅读以下病例,回答问题:病例一:某男,55岁,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多年;一周前左手发麻、无力,发作2次,自愈;3h前左下肢突感乏力,之后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神志尚清,送急诊。检查结果为: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说话不清,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脑部CT检查无明显梗死灶,有轻微脑局部肿胀,右侧大脑前区脑皮层沟回变浅(异常),左侧大脑正常。临床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超急性期。
病例二:某男,40岁,失足从高处坠落,臂部着地捧伤,CT检查第11胸椎压缩性骨折,脊髓受压。局部明显有压痛,双下肢瘫痪,感觉丧失,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
(1)病例一病人的左侧上下肢直接受脊髓控制,但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主要是由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说明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都是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水盐调节正常,是因为位于________的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病人自己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是由大脑皮层的________区障碍引起的。病人糖尿病史多年,检测发现其肝肾均有一定的损伤,肝脏细胞能参与血糖调节,其表面有________(填激素)的受体;同时血糖过高会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过程,使尿量增加,影响肾脏功能。根据病例分析,右脑异常,左侧偏瘫,说明大脑皮层对肢体控制的定位特点是 ________。
(2)病例二患者失足从高处坠落,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该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因此该患者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某些位于脊髓白质中的________损伤,推测该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膝跳反射。
【答案】(1) ①. 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 ②. 下丘脑 ③. 布罗卡 ④.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至少两个) ⑤. 支配对侧
(2) ①. 没有 ②. (上行)神经束 ③. 有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或者说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它由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和联合区三部分构成。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主要含有锥体形细胞、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颗粒细胞)及神经纤维。
【小问1详解】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活动;下丘脑是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因此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水盐调节正常,是因为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中枢功能正常;S区(布罗卡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肝脏细胞能参与血糖调节,说明其表面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受体;根据病例分析可知,该患者左侧大脑正常,右侧大脑异常,但是该患者的症状为左侧上下肢偏瘫,可知大脑皮层对肢体控制的定位特点是交叉性支配 (或左侧运动受大脑右侧控制;或左右交叉控制)。
【小问2详解】
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兴奋无法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尿意);该患者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某些位于脊髓白质中的(上行)神经束损伤,无法传递信息至大脑皮层;膝跳反射是低级的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因此膝跳反射正常。
28. 已知某种昆虫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粉色素合成,B基因存在时粉色素转化为紫色素,不存在显性基因时,前体物质不能转为这两类色素。某实验小组以粉眼雌昆虫和白眼雄昆虫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B、b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亲本中粉色眼雌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该个体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2)取F1中雌、雄昆虫相互交配,若存在b基因的雄配子只有50%具有受精活性,其他配子均正常,则F2中紫眼昆虫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F2杂合雌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图中粉眼雌性昆虫与粉眼雄性昆虫杂交产生子代的过程。________。
【答案】(1) ①. X ②. AAXbXb ③. 不会
(2) ①. ②. 4
(3)
【解析】
【分析】依据题意,紫眼个体的基因型应同时具有A、B基因,粉眼个体应具有A基因,白眼个体不具有A基因,根据子代中无白眼个体,可以推出亲代粉眼雌性个体应为AA的纯合子。再根据遗传图解分析,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且子代雄性与亲代雄性表现型不同,故两对基因基因中有一对应位于X染色体上,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亲本表现型会推导出后代中雌雄性均会出现紫眼和粉眼,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只能是B、b基因。因此亲本中的粉眼雌性基因型为AAXbXb,白眼雄性基因型为aaXBY,子代的紫眼雌性基因型为AaXBXb,粉眼雄性基因型为AaXbY。
【小问1详解】
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亲本表现型会推导出后代中雌雄性均会出现紫眼和粉眼,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只能是B、b基因,亲本中粉色眼雌性的基因型为AAXbXb,该个体为纯合子,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F1中雌、雄昆虫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相互交配,杂交后代中紫眼昆虫(A_XB_)所占的比例为:3/4×1/2=3/8。若存在b 基因的雄配子只有50%具有受精活性,其他配子均正常,影响的是雄配子中Xb与Y的比例,从1:1变为了1:2,但雌配子中XB:Xb仍为1:1,故后代中紫眼昆虫(A_XB_)所占的比例仍是3/4×1/2=3/8。F2雌性基因型共有6种,Aa和Aa的后代有两种纯合子,XBXb和XbY的雌性后代有一种纯合子,故纯合子有两种,杂合子有4种。
【小问3详解】
用遗传图解表示图中粉眼雌性(AAXbXb)昆虫与粉眼雄性(AaXbY)昆虫杂交产生子代的过程:。
29.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神经遗传病,属于人类遗传病中的单基因遗传病。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肌萎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1)如图是CMT患者体内的某反射相关结构,其结构基础称为________。其中S属于________。
(2)③处框内结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________,信号传递方向为单向,原因是________;若刺激Ⅲ处,能兴奋的部位有________(填数字)。
(3)该反射弧为三元反射弧,其中间神经元为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4)CMT的遗传方式有多种类型,现对某家系的CMT遗传进行了诊断。如图是该家系的CMT(相关基因用G、g表示)遗传图谱。Ⅱ—1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Ⅲ—2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研究表明,人群中该病患病率为0.01%,若Ⅲ—2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感受器
(2) ①.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①②③
(3)兴奋 (4) ①. GG或Gg ②.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S是感受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M是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突触(③)的结构以及①上有神经节,可以看出S属于感受器。
【小问2详解】
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信号传递方向之所以为单向,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由于Ⅲ处位于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Ⅲ处,能兴奋的部位有①②③。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可知,CMT患者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 肌萎缩,说明其不能进行正常的反射活动,而正常人能进行正常的反射活动,故中间神经元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小问4详解】
①由题意可知,该病属于人类遗传病中的单基因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均正常,Ⅲ—3患病,则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Gg,Ⅲ—2的基因型为GG或Gg。
②人群中该病患病率gg为0.01%,则g的基因频率为1%,G的基因频率为99%,GG的基因型频率为(99%)2,Gg的基因型频率为2×1%×99%,正常人中GG:Gg=99:2,Ⅲ—2的基因型为1/3GG、2/3Gg,正常男性为Gg的概率2/101,若Ⅲ—2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那么生育了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
30.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糖尿病有Ⅰ型和Ⅱ型之分,Ⅰ型由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所数。II型胰岛β细胞并未受损,能正常分泌胰岛素。Ⅱ型糖尿病的成因和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1)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激素,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决定于________其直接作用于胰岛。胰岛也受神经支配________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由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常常较肥胖,有人提出Ⅱ型糖尿病是一种肠道疾病,是因高糖高脂饮食,导致肠道内的一些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发生变化,为研究其成因,某研究组对大鼠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造糖尿病模型鼠并检测其体内的一种肠源性激素(GLP—1)的水平。GLP—1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GLP—1分泌后,一方面可以________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肝细胞分泌FGF21。抑制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通过该调节过程中的激素作用分析,FGF21与GPL—1表现为________。
(3)另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回肠切除术的大鼠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5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大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
____
正常大鼠+假手术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______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2:____;5:____。
若以上五组小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4>5>3=1则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该假说。
【答案】(1) ① 血糖浓度 ②. 副交感
(2) ①.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写全) ②. 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 ③. 协同
(3) ①. 糖尿病模型大鼠 ②.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 ③. 支持
【解析】
【分析】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小问1详解】
高浓度的血糖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副交感神经可以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
【小问2详解】
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可以看出GLP—1分泌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FGF21会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阻止血糖上升,维持血糖稳定;两者的作用都是降低血糖,因此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回肠切除术的大鼠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因此4的血糖较正常大鼠高而比糖尿病小鼠低,作为对照,应该有正常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正常大鼠+假手术;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要验证这一假说,第5组应设置为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且血糖应较4组低;若假说正确,GLP—1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则血糖浓度为2>4>5>3=1。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