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各学科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
渝东六校共同体高2025届(高一上)联合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学校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自行保管本试卷,用于讲评使用,答题卡由监考教师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只会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完全取代了文字表述。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青莲石 三石
①韦老,县一中退休老师,教的是高中地理。大学时韦老学的是地质勘探,却误打误撞成了教书先生。学的是地质,教的是地理,韦老却是嗜石。经常下河滩、上矿山、逛市场,数十年下来,家中收藏了不少石头,其中不乏珍奇。
②而一普通退休教书匠,却与时任教育局长颇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③局长姓龚,上任不久便来韦老家讨教治学之道。韦老的学生,县教育局办公室周主任曾先行告知韦老,龚局长亦喜奇石。韦老明白过来,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讨教,其实为石头而来。
④次日,龚局长如约而至。院里几株月桂,一张石桌摆在葡萄架下,两人端坐在被岁月打磨发亮的竹椅上。龚局长极为谦和儒雅,与韦老探讨教育事业事宜。原先安排一个小时,不想两人聊得极为投机,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关于石头,龚局长自始至终没吐一个字,却在韦老意料之外,怀疑周主任传来信息是否有误。
⑤或许因为韦老家与县教育局办公楼仅一街之隔,两人碰面机会不算偶尔,渐渐熟络起来。龚局长常来韦老小院中品茶聊天,聊得多了,自然会聊及石头。韦老说:“曾听闻龚局长喜欢石头,交往许久不见提起,以为消息有误,原来龚局长还真是同道之人。”龚局长无奈地说:“只敢偷偷喜欢,不然外人知道,定有趋炎附势之人,省得麻烦。”
⑥韦老几十年的奇石珍藏,着实让龚局长叹为观止。
⑦不过韦老却是怪人,从不带龚局长进入藏石的里屋。每次龚局长驾临,韦老便取出一枚摆于院中石桌,一边喝茶,一边说着石头的来历、意境、象征。韦老娓娓道来,龚局长频频点头,不时插嘴谈些看法,韦老感觉龚局长还真不是附庸风雅之辈。韦老曾提出观赏龚局长的珍藏,龚局长一脸无奈地说:“不瞒韦老,早年也有过几枚,后来捐给博物馆了。虽然仍旧喜欢,却不敢再玩,只能饱饱眼福。”
⑧曾有一次,韦老观察龚局长满面愁容,心想定是遇到什么为难之事。联想近日县一中搬迁项目的流言蜚语,猜想恐与此有关。想到这,韦老进屋捧来一枚产自本地茅山一带的青莲石,几片大小各异、颜色翠绿的荷叶舒卷有度,一枝红花点缀其间,摇曳生姿,端得是惟妙惟肖。龚局长一看,不觉信口咏出了曹寅的“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诗句来。韦老扶须微笑,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赋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莲成为清正廉明的象征,备受人们青睐,成为托物言志的绝佳对象。“我这枚青莲石也是早年入茅山偶得,算不上名贵,却是深有寓意。每每观赏,便感清风拂面,我虽一介老夫,却也能时时警醒自己洁身自好。”龚局长豁然开朗,握紧韦老的手说,今日得以观精美青莲石,得韦老肺腑言,可谓拨云见日。
⑨不久,项目如期开工,流言蜚语却是烟消云散。
⑩这次以后,龚局长再来时,便经常求观青莲石,听韦老谈青莲品格、为政之要。韦老虽不是从政之人,却有许多独到见解,龚局长听得津津乐道。
⑪还有一次,一个老板,也是韦老的学生,不知从哪儿得知韦老与龚局长的关系,跑来讨要一枚奇石当敲门砖。韦老倒也爽快,取出那枚青莲石告诉老板学生,龚局长最喜欢这枚,你既然坚持,便拿去一试。也就当天夜里,老板学生兴奋地告诉韦老,龚局长收下了,却让韦老颇感失落。然次日清晨,龚局长捧着青莲石来到韦老家,笑着说物归原主。韦老感叹不已:“唉,总归是我学生,算我教导无方啊。”
⑫一晃数载,龚局长即将荣升市教育局副局长。
⑬临别前夜,龚局长来韦老家辞行。韦老烫了一壶邵兴老酒,弄了些花生米、猪耳朵,两人相对而斟。酒至半酣,韦老竟然有些唏嘘,取来青莲石要赠与龚局长,并说:“承蒙龚局长瞧得上,几年来由得我胡言乱语。所谓宝剑赠英雄,老夫乞望龚局长异地高就之后,仍能常观此石,常思为官之要。这,不能算贿赂吧?”
⑭龚局长脸色凝重,郑重接过青莲石,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端详片刻;轻轻摆至石桌,意味深长地说:“石头终归是石头,再有灵性也是人赋予的。有幸与韦老从相识到相知,无数次聆听韦老谆谆教诲,这石中青莲早已刻印在心中了。至于这石头嘛,还是请韦老亲自收藏吧。”
⑮韦老先是一愣,然后笑声朗朗。
文本二:
“人物”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作家赋予他们生命,让其有了性格,并且很独特很有趣,最后也就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地步。实际上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越深,这个“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一个作家有很大的雄心和能力,就会塑造出与以往文学画廊里所有的“人物”都不一样的形象。这当然是很难的。谁如果做到了这一步,他笔下的形象也就永远地活了下来,读者过了很久以后还要谈论——对作家来说,也可能因此而写出了一部杰作。
我们读小说,常常觉得有些“人物”虽然也算鲜明和生动,可就是有点似曾相识,好像类似的形象在哪里出现过。这样我们就容易将他们混到一块儿,时间一长,一个个面孔也就模糊起来。可见这些形象还不够奇特和深刻,没能更强烈地打动我们。
评论家分析一部小说,常常要从“人物”入手,围绕着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可见一部作品没有丰满独特的形象,其他也就谈不上了。小说中再高明的见解,最后都要归结在“人物”上,通过他们体现出来。比如说“思想”,如果仅仅是说出来的,是作家本人的议论,那就很难在读者心里生根,也很难打动人。理论文章的“思想”则不同,它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那是以理服人,不是以情动人,不会伴随着人的情感深入读者的内心。而小说把情和理紧密结合了,将这二者黏合到一块儿的,就是“人物”。
(节选自《张炜小说八讲之人物》,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中龚局长“只敢偷偷喜欢(石头)”将石头“捐给博物馆”等细节,是为了表现龚局长清正廉洁,也暗中批评了那些投机取巧的行贿之人。
B.“青莲石”本来是韦老收藏的一枚石头,在文中象征清正廉明,托物言志,以此来告诫广大干部要引以为鉴,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韦老洁身自好的形象,以及龚局长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
D.韦老与龚局长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意外”是指在世人眼中两人的身份不相当,“情理之中”是指两人都对石头有研究。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越深,这个‘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旨在表达塑造人物应更具独特意趣,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B.有时我们容易将小说中的“人物”混到一块儿,时间一长,一个个面孔也就模糊起来,就是因为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够鲜明和生动。
C.评论家分析一部小说,常常要从“人物”入手,进而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可见一部作品首先需要有丰满的形象。
D.理论文章的“思想”可以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不是以情动人,不会伴随着人的情感深入读者的内心,这点不同于小说。
8.小说中韦老的学生讨要青莲石送给龚局长,龚局长又将青莲石“物归原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9.你认为文本一的主要人物是韦老还是龚局长?请结合文本二说说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丁继母忧,庐于墓侧,毁瘠加人。服阕,补河间郡司法书佐。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遗之。贞观初,迁著作郎。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令文学褚亮为之赞曰:“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傅縡、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征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思廉以藩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太宗将幸九成宫,思廉谏曰:“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因赐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曰康,赐葬地于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姚思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B.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C.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D.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簿:古代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
B.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C.太宗:我国古代帝王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多为“高祖”。
D.男:我国周代爵位大致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男”属于爵位中最低的一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思廉讲求孝道。他先后遭遇父亲与继母去世,父亲去世后退职奔丧,继母去世后还在其坟墓旁造房子服丧,身体因而更加羸弱瘦削。
B.姚思廉十分忠勇。义军攻占代王杨侑的殿堂,作为其侍读的姚思廉不但没有逃离,反而斥责唐军的无礼行为,大家都十分敬服他的话。
C.姚思廉学识渊博。他年少时跟随其父学习汉史,能继承家业,勤学寡欲,从来没有谈到家里的财产;后来续成父书,完成其父的遗愿。
D.姚思廉深受信任。太宗当政时期,让姚思廉上奏国家政策上的过失及官员的隐私;对他的劝谏不但不治罪,反而是耐心地加以解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4分)
(2)魏征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4分)
14.太宗对姚思廉的奖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卜算子慢,词牌名,又名“卜算子”。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后来词和音乐失去联系,词牌只作为一种固定的文字声韵格式。
B.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
C.“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眼前之景深深地触动诗人的感情,承上启下,承上文的写景,启下文的抒情。
D.“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秋雨初停,天高山青,将山峰望穿,词人的怀人之情也在这雨后晴景中得以消解。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2)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的雄心,也难免“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媒体报道,家长们在令人_______的童书市场上为孩子尤其是为幼儿选书时,就会发现这不是件容易事。儿童该读什么书?当然是适合他们的书,儿童读物( )。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而要结合其特点选择读物,实际上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
家长们的选择焦虑也与市场上童书的_______有关。一些刊载不适合儿童的露骨情节的图书还不时出现,一些_______、题材和内容高度重复的出版物依然屡见不鲜。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今年暑假“双减”落地,减轻的是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开拓的是他们的阅读空间。孩子博览群书、邀游书海,写文章时也可兴之所至、_______,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眼花缭乱 良莠不齐 粗制滥造 随手拈来
B.纷繁芜杂 鱼龙混杂 粗制滥造 唾手可得
C.眼花缭乱 鱼龙混杂 粗枝大叶 随手拈来
D.纷繁芜杂 良莠不齐 粗枝大叶 唾手可得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既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又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
B.除了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
C.既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又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
D.除了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还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B.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C.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D.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研究显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儿童近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专家的研究表明,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① 。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
睡眠不足。10-13 岁是近视眼形成的高峰期。 ②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为了预防儿童近视,父母该怎么做?请结合上文概括说明。(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金黄,稻谷已经成熟了。细心的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凡是颗粒饱满的谷粒,总会垂下沉甸甸的头,而那些颗粒并不饱满的稻穗却高傲地仰着头。
材料二: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1.5米,宽40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渝东六校共同体高2025届(高一上)联合诊断性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是“似乎”;
B. “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D.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原文为“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作家和文学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B.阐述了精美的图画艺术在审美感染力方面比语言艺术具有优越性,没有体现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C.阐述的是图像化的写作的优势,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
D.阐述的是图像化封面的作用,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
4. 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④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即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②“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即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③“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即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④“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即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5. 不同点:
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
②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三段“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第二段“在图像化时代……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②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最后一段“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说法错误,小说中没肖像描写。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就是因为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够鲜明和生动”说法错误,原文中写的是:有些“人物”虽然也算鲜明和生动……可见这些形象还不够奇特和深刻,没能更强烈地打动我们。可见原因不是“不够鲜明和生动”而是“还不够奇特和深刻,没能更强烈地打动我们”。
8. ①情节更加生动曲折。龚局长先收下青莲石,后返还,使故事更具波澜。
②与前后文围绕“青莲石”展开的故事相互照应,使情节更加集中。
③丰富人物形象。强化龚局长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④突显本文主旨。表现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主题。
(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9. 示例一:韦老。
①韦老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韦老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韦老的石头展开的。
②韦老个性鲜明生动独特,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③韦老突出了文章思想性,揭示了主题。小说结尾龚局长意味深长地说,“石头终归是石头,再有灵性也是人赋予的。有幸与韦老从相识到相知,无数次聆听韦老谆谆教诲,这石中青莲早已刻印在心中了”,正是韦老平时的教诲,才让龚局长内心时刻保持清正廉洁。(每点2分)
示例二:龚局长。
①龚局长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龚局长找韦老讨教治学之道,一起把玩石头,聆听韦老教诲展开的。
②龚局长个性鲜明生动独特,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刻画了龚局长清正廉洁的形象。
③突出了文章思想性,揭示了主题。小说通过塑造龚局长清正廉洁的形象,以此来告诫广大干部要引以为鉴,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原文标点: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11.C (“开国皇帝的庙号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多为‘高祖’”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12.D (“官员的隐私”错误,文中“常遣密奏之”是指让他秘密上奏)
13.(1)观看的人都赞叹说:“(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义之人有勇气,这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吧!”(得分点:“咸”“仁者”“此之谓乎”各1分,句意1分)
(2)魏征虽然裁定总论,但它们的编辑修改,都是姚思亷的功劳,赏赐(给姚思廉)五百段彩绢。(得分点“裁”“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各1分,句意1分)
14.①描绘姚思廉的画像,收入《十八学士图》,让褚亮为他写赞词;
②经常赞叹表扬姚思廉,多次赏赐物品给他;
③姚思廉去世后,太宗深切悼念惋惜,停止朝事一天,追赠姚思廉为太常卿,谥号为“康”,并在昭陵赐给他墓地。(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姚思廉,字简之,是雍州万年人。姚思廉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汉史,能够完全继承家业,他勤学寡欲,从来有谈到家里财产。姚思廉在陈时担任扬州主簿,入隋后任汉王府参军,后因服父丧退职。为继母守丧,他在坟墓旁结庐居住,哀伤消瘦超过常人。居丧期满,任河间郡司法书佐。姚思亷上表陈述其父遗言,隋炀帝下诏准许他继承父志续撰梁、陈史书。姚思廉后来成为代王杨侑的侍读,正巧碰上义师平定京城,代王杨侑的府僚纷纷逃奔,只有姚思廉陪伴代王,不离他的身旁。义军就要登上王府殿堂,姚思廉厉声说道:“唐公高举正义之旗,本意在于匡正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大家都很敬服他的话,于是在殿堂的台阶下排列。高祖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姚思廉很忠义,允许他扶持杨侑到顺阳阁下,他流着眼泪行过拜礼才离开了杨侑。观看的人都赞叹说:“(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义之人有勇气,这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吧!”高祖即皇位之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后太宗征伐徐圓朗,姚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曾从容谈到隋代灭亡的事,感慨地赞叹说:“姚思廉不惧怕兵刃,敢于宣明大节,在古人之中寻找,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于是寄赠给他三百件物品。贞观初年,姚思亷升任著作郎。描绘他的画像,收入《十八学士图》,朝廷又让文学褚亮为他写赞词说:“刻苦勤奋,记载实录面临危难献身正义,留下风范劝勉习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征共同修撰梁、陈二史。姚思廉又吸取谢炅等诸家梁史著述成果,续成父书,并推求硏究陈史,删改増加傅绊、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征虽然裁定总论,但它们的编辑修改,都是姚思廉的功劳,赏赐(给姚思廉)五百段彩绢姚思廉因为是秦王府旧僚,深受太宗礼遇,政策上有何过失不当,让他秘密上奏,姚思廉也直言不隐。太宗将巡幸九成宫,姚思亷谏道:“离宫游玩,是秦皇、汉武做的事,本不是尧、舜、禹、汤这些圣明君主所做的事。”太宗解释说:“我有气病,天热病就马上加剧,本来不是生性喜好游乐玩赏。”于是赐姚思廉五十匹帛。贞观九年,赐爵为丰城县男。贞观十一年姚思廉去世。太宗深切悼念惋惜他,停止朝事一天,追赠姚思廉为太常卿,谥号为“康”,并在昭陵赐给他墓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D项“词人的怀人之情也在这雨后晴景中得以消解”错误。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怀人之情让这雨后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将山峰望穿亦难消解。
16. 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情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交代时间:暮秋时节;交代地点:江边;交代眼前所见之景: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点明诗人身份:楚客。这几句写出诗人在暮秋时节漂泊在外,眼前皆是凋零秋景,内心更加伤感。
②“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写诗人面对这傍晚景象,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萧瑟秋景引起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③“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写诗人登临远眺,无人理解其凭高远望,思乡怀亲的心意。更为恼人的是,即使能够写出万种离殇,却无人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每空1分,写错别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8.A (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纷繁芜杂: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或者是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眼花缭乱”。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文中描述的对象是童书,第二空应填“良莠不齐”。粗制滥造: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粗制滥造”。随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文中是指孩子写文章时的情境,第四空应填“随手拈来”)
19.A (根据后文“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应该是先说年龄特点,再说阅读能力,因此排除C、D两项;两个分句之间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且“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表述不准确,故排除B项)
20.D (A项,“提高”与“力度”搭配不当,应是“加大……力度”。B项,“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成分残缺,应在后面补出“力度”;“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把“为了”去掉。C项,“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把“为了”去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①爱吃甜食;②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③有保护视力的作用。(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面说的吃甜食的危害,以及“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可知这里是说孩子“爱吃甜食”,句子格式要与“睡眠不足”一致;
第二空,讲的是睡眠不足的危害,结合后面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这里是说“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
第三空,联系前文的“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是说充足的睡眠“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22. ①培养孩子良好用眼习惯; ②使孩子远离噪声环境;
③监督孩子少吃甜食; ④使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四、作文(60分)
解析:本次作文有两则材料,考生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建构起两则材料之间的相关联系,精准立意:材料一的内容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饱满、低头;不饱满,仰头。材料二则是孟买神学院新生入校时的“规则”——侧身弯腰进入。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两则材料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低头、弯腰。据此,可以进行如下立意:
①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②低头弯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③低头是为了更好地仰头;
④低姿态——人生新姿态;
⑤低调为人,高调做事。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