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德宏州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德宏州2020-2021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监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糖体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遗传物质DNA
C.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染色体 D.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A错误;
B、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其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
C、只有真核细胞才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拟核DNA,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只有真核细胞才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点睛】
2. 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关于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与核酸中都含磷元素 B. 胰岛素中含氮元素
C. 脂肪与脂肪酶中含硫元素 D. 血红蛋白中含铁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2.细胞的必需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等;(2)微量元素有 Fe、Mn、B、Zn、Cu、Mo等。
【详解】A、ATP与核酸中的组成元素相同,都为C、H、O、N、P,显然ATP与核酸中都含磷元素,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中含氮元素,B正确;
C、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C错误;
D、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标志性元素,D正确。
故选C。
3. 关于细胞中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钠离子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B.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高,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 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
D.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所含元素都属于微量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而引起相应的症状,A错误;
B、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高,会出现肌无力的症状,B错误;
C、由于钠离子与兴奋的产生有关,因此,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C正确;
D、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不是所有元素都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脂肪、淀粉、糖原都是人体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B. 几丁质是虾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
C.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D. 相同质量的糖原与脂肪比较,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壳多糖又称几丁质,为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
【详解】A、脂肪、糖原都是人体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脂肪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错误;
B、几丁质是结构多糖,虾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就是几丁质,几丁质可以用来净化污水、制作人造皮肤、制作食品的包装纸,B正确;
C、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细胞内细胞呼吸的底物主要是葡萄糖,C正确;
D、相同质量的糖原与脂肪比较,由于脂肪中的C、H比例高,而O少,因此,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D正确。
故选A。
5.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其中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
B. 高温时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C. 镰状红细胞的形成是由于血红蛋白某一处的谷氨酸缺失导致的
D. 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称为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A正确;
B、高温会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变得伸展、松散,暴露出肽键,易被蛋白酶水解, B正确;
C、在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位置的谷氨酸在异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被缬氨酸所代替,导致镰状细胞贫血,C错误;
D、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类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6. 科学研究发现,病毒疫情有“小概率、大危害”的特点,2019年末到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元素一定有C、H、O、N、P
B. 新型冠状病毒可在餐具上增殖,采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杀死病毒
C. 新型冠状病毒的组成有RNA和蛋白质,RNA能贮存遗传信息
D. 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碱基、1种五碳糖、1种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组成元素含有C、H、O、N、P,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不能在在餐具上增殖,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的组成有RNA和蛋白质, 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
D、新冠病毒的核酸为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A、U、G、C4种碱基、1种五碳糖、1种磷酸,D正确。
故选B。
7. 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分子a为亲水的头部,将该分子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B. 图乙分子的元素组成为C、H、O、N 4种
C. 图甲中的③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在所有细胞膜中其排列方式均相同
D. 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多糖,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为磷脂分子,其中a表示亲水的头部,b表示输水的尾部。
【详解】A、乙为磷脂分子,其中a表示亲水的头部,b表示输水的尾部,因此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A正确;
B、图乙为磷脂分子,其元素组成为C、H、O、N 、P5种,B错误;
C、图甲中的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中所有的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C正确;
D、图甲中的②可作为载蛋白,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为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如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D正确。
故选B。
8.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都与核糖体有关②细胞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③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④生物体内所有的膜结构统称生物膜,不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相同
⑤利用差速离心法能将细胞膜破坏后的细胞匀浆离心得到各种细胞器
⑥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是因为紫色色素遮盖了叶绿体中叶绿素的绿色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3.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详解】①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①正确;
②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的功能,②正确;
③溶酶体不能合成水解酶,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③错误;
④生物体内所有的膜结构不能统称生物膜,如视网膜、口腔黏膜等,细胞内不同的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相同,④错误;
⑤利用差速离心法可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⑤正确;
⑥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叶绿素,⑥错误。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9.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能作为细胞的“控制中心”是因为其含有遗传物质
B. 缺少细胞质的精子寿命很短,体现了“核质互依”的关系
C. 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细胞核的核仁有关
D. 大肠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染色体,只有染色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是因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含有遗传物质,A正确;
B、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其寿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体现了“核质互依”的关系,B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和染色质,D错误。
故选D。
10.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I和溶液II中,测得细胞中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I可能是蔗糖溶液,溶液II可能是甘油溶液。
B. 6min后,溶液I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能失去活性
C. 6min后,溶液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力逐渐增大
D. 6min时,溶液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开始吸收溶质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曲线分析,处于Ⅰ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Ⅰ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处于Ⅱ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详解】A、细胞在溶液Ⅰ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因此,溶液I不可能是蔗糖溶液;细胞在溶液II中只发生质壁分离,该溶液可能是蔗糖溶液,A错误;
B、6min后,溶液I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 而失去活性,B正确;
C、6min后,溶液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体积逐渐增大,说明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因此,吸水力逐渐变小,C错误;
D、6min时,溶液I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表现吸水,但在此之前都已经开始吸收外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这种方式为被动运输
B. 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排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这种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CO2、O2等气体进出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故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排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A。
12. 如图中甲、乙分别表示物质通过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运输,其中通过通道蛋白运输的速率比载体蛋白的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
C. 甲方式转运时,载体蛋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D. 乙方式转运时,溶质分子需与通道蛋白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题图分析,甲、乙两图物质跨膜运输特点是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不需要能量,都属于易化扩散。
【详解】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运输的物质不同,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A正确;
B、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能够运动的,B正确;
C、甲方式转运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该过程中载体蛋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正确;
D、乙方式转运时,需要离子通道的协助,该过程中溶质分子不需与通道蛋白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 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
C. 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
D. 酶的作用机理是为反应提供能量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
B、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导致不可逆失活,因此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B正确;
C、蛋白酶本身也是一种蛋白质,因此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不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C错误;
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酶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关于“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所用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
B. 肝脏研磨液和FeCI3溶液的滴加量属于自变量
C. 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属于自变量
D. 各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量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FeCl3溶液、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有常温、90℃、FeCl3溶液、肝脏研磨液,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以用一定时间内产生氧气的量(或气泡的多少)来反应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详解】A、实验用的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同,A项错误;
B、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即加入的催化剂种类属于自变量,但滴加量不是自变量,而是无关变量,B项错误;
C、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属于因变量,C项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量属于无关变量,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是考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的知识,通过对该实验中各组试管的处理方法的分析,得出实验的原理、自变量、因变量是解题关键。
15. 下列各种关于酶的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1份淀粉酶能催化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②植物体内的酶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变性失活,不能发挥良好的催化作用,说明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③人体内的酶在人的正常体温条件下能发挥良好的催化作用,说明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④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而不能催化淀粉分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详解】①1份淀粉酶能催化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说明酶具有高效性,①正确;
②植物体内的酶在过酸的条件下变性失活,不能发挥良好的催化作用,说明酶的作用条件温和,②正确;
③人体内的酶只能在人的正常体温条件下才能发挥良好的催化作用,说明酶的作用条件温和,③正确;
④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而不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说明酶具有专一性,④正确。
故选B。
16. 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最合理的是( )
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C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D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详解】A、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温度对可溶性淀粉水解影响不大,一般用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中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可溶性淀粉,所以材料选取不合适,C错误;
D、pH值不仅影响酶的活性,也会影响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7.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
B.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C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 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
D. 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
【详解】A、在A点时,提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上升,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A正确;
B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故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上升,B、D错误;
C、题图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得到的,提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则反应速率下降,C错误。
故选A。
18. 下列关于ATP-ADP的相互转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能量来源只有生物体内的放能反应
B.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使肌肉收缩
D. 过程①和②中用于催化反应的酶的种类不同,反应场所一般也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化学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详解】A、过程①是ATP的合成过程,该过程需要的能量来源可以来自生物体内的放能反应,也可来自光能,A错误;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是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实例之一,B正确;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供给细胞中耗能的生理过程,包括肌肉收缩,C正确;
D、过程①和②中用于催化反应的酶的种类不同,前者是合成酶,后者是水解酶,反应场所一般也不相同,前者往往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而后者发生在细胞中所有耗能的部位,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与ATP组成元素相同,所含糖类也相同
B.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活性保持不变
C. ATP中远离腺苷的那个特殊的化学键易断裂,也易形成
D.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元素组成: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为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作用:水解时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断裂,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DNA和ATP组成元素相同,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但所含糖类的种类不同,前者含有脱氧核糖,后者含有核糖,A错误;
B、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磷酸化,从而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
C、ATP中远离A的那个特殊的化学键容易断裂,释放能量,供应生命活动,同时也容易形成,C正确;
D、人在饥饿时,细胞代谢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仍然能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20. 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Ⅰ中的CO2
B. 在装置乙的Ⅲ中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 装置乙中的Ⅱ不需要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直接就可与Ⅲ连接
D. 可以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检测装置甲中Ⅰ是否产生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 分析,甲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乙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由于消耗等量的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两个实验组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
【详解】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除去通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A错误;
B、装置乙在Ⅱ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在Ⅲ处可检测到有CO2生成,B错误;
C、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开始时应让Ⅱ先静置一会以消耗其中的空气,然后再与Ⅲ连接,保证二氧化碳的产生是无氧呼吸引起的,C错误;
D、可以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检测装置甲中Ⅰ是否产生CO2,其发生的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黄,D正确。
故选D。
21. 图表示的是有氧呼吸过程,A~F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O2和CO2的分别是D和B
B. ①②③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③
C. 可表示水的是E和F
D. ①②③过程都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为丙酮酸,B为CO2,C为[H],D为氧气,EF为水。
【详解】A、D和B分别表示O2和CO2,A正确;
B、①②③过程都能产生能量,其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③,即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正确;
C、E和F均表示水,前者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后者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产物,C正确;
D、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D。
22. 人体肌肉细胞中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无氧呼吸其他阶段的部位与终产物分别是( )
A. 线粒体、丙酮酸 B. 细胞质基质、丙酮酸
C. 线粒体、酒精 D. 细胞质基质、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或有机物作为末端氢(电子)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
【详解】甜菜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其第一阶段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发生反应的部位还是细胞质基质。
故选D。
23. 下图表示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保存该器官时,氧气浓度越低越好
B. 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氧气浓度在5%时,该器官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在进行
D. 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曲线图分析: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对应的氧气浓度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吸收量相等,因此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为了延长保存的时间,应该在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的氧气浓度下保存该器官,使氧浓度保持在5%左右,A错误;
B、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
C、氧气浓度在5%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该器官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氧气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24. 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
B. 创可贴要求透气性好是为了促进好氧型细菌增殖
C. 利用麦芽和酵母菌在持续通气的发酵罐内生产啤酒
D.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晒干,主要是为了减少结合水以抑制细胞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4.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5.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因为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A正确;
B、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避免厌氧病原菌繁殖,B错误;
C、酵母菌酿酒是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作用,持续通气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错误;
D、作物种子贮藏前需晒干,主要是为了减少自由水以抑制细胞呼吸,从而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错误。
故选A。
25. 图为新鲜菠菜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加速研磨,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小
C. 甲、乙、丙和丁分别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D. 四种色素中,甲和乙主要吸收红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甲-乙依次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详解】A、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A错误;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扩散距离最远,其溶解度最大,B错误;
C、甲、乙、丙和丁分别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C正确;
D、四种色素中,甲和乙分别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C。
26. 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玉米地里,有时可以看到叶片中不含绿色色素的白化苗
B. 绿叶中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
C. 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D.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作用是吸收、传递或转化光能。
【详解】A、在玉米地里,有时可以看到叶片中不含绿色色素的白化苗,但这些白化苗是无法一直生活下去的,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绿叶中叶绿体内的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因此叶片呈现绿色,B正确;
C、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如秋天叶子变黄了,说明叶绿素分解,叶黄素没有分解,比例明显改变了,C正确;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不能吸收红外光和紫外光,D错误。
故选D。
27.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蓝藻中没有叶绿体分布 B. 叶绿体被膜由双层膜组成
C. 叶绿体分布于所有植物细胞 D.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正确;
B、叶绿体是具有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
C、叶绿体分布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有的植物细胞无叶绿体,如植物根尖细胞,C错误;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8. 恩格尔曼在证明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将其用于光合作用
B. 叶绿体释放出氧气,且吸引了好氧细菌
C. 本实验利用了好氧细菌的好氧特性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
D. 吸收光能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红光和蓝紫光对光合作用的效果最佳,而绿光最差。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利用好氧细菌的好氧特性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
【详解】ABC、本实验利用了好氧细菌的好氧特性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好氧细菌需要的是氧气,“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说明红光和蓝光最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了大量的氧气,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好氧细菌,ABC正确;
D、本实验并未探究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位置,且后来的研究表明吸收光能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故选D。
29. 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
B. 结构A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
C.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被NADPH还原
D. 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A为基粒,B为叶绿体基质,甲为有机物。
【详解】A、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供给14CO2,CO2中的碳通过CO2的固定进入C3,再通过C3的还原进入甲有机物中,A正确;
B、图中的结构A为基粒,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被有氧呼吸利用,B正确;
C、暗反应过程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被NADPH还原成C5和有机物,C正确;
D、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CO2的固定停止,会导致C3的来源减少,而去路正常,所以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降低,D错误。
故选D。
30.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学家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
B. 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C3的还原过程是一个吸能反应
C. 细胞呼吸的产物中若没有H2O的产生则为无氧呼吸
D.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详解】A、植物学家希尔用离体叶绿体给与适当条件下结果发现,发生了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过程,从而为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A正确;
B、C3的还原与ATP的水解相耦联,即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属于吸能反应,B正确;
C、有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三种细胞呼吸方式中只有有氧呼吸产生水,因此细胞呼吸的产物中如果没有水的产生,就一定是无氧呼吸,C正确;
D、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31. 用打孔器获取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最合理的单位时间内观察指标是( )
A. 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B. 浮起叶片的数量
C. 产生淀粉的量
D. 放出氧气的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实验原理是:叶片含有空气,上浮→抽气→叶片下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详解】抽气的圆叶片下沉,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可见,该实验是通过叶片沉水后浮起所利用的时间长短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度,以单位时间内浮起叶片的数量为衡量指标更为直观。
故选B。
32. 光合作用产物O2中的氧元素来自源于反应物中的( )
A. H2O B. CO2 C. CO2和H2O D. (C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详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光解形成氧气。因此,光合作用产物O2中的氧元素来自源于反应物中的H2O。
故选A。
33. 如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最适温度和CO2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若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所示的变化,则改变的环境因素是( )
A. 适当提高温度
B. 增大光照强度
C. 增加酶的数量
D. 适当增加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曲线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强,B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的浓度。
【详解】A、由于曲线a是最适宜温度,因此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降低而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点之后光照强度已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会增强,B错误;
C、酶的数量不是环境因素,而是植物内部因素,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点之后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以外的因素,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D正确。
故选D。
34. 为提高温室栽培的番茄和黄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制作温室的薄膜改成绿色
B. 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C. 提高温室中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1、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面积、光照时间等)、CO2浓度、温度、水和矿质元素等。
2、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们对绿光的吸收最少。
【详解】A、植物叶片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因此制作温室的薄膜不能改成绿色薄膜,否则会减产,A错误;
B、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这样可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产量,B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浓度可以通过促进暗反应效率进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因此为了增产可适当地提高温室中CO2浓度,C正确;
D、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A。
35.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它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B.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形成纺锤体的方式可能相同
C. 在分裂间期中染色体复制会导致其数量加倍
D. 若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的增殖方式不是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分裂间期为物质准备期,该时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主要进行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它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A正确;
B、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形成纺锤体的方式可能相同,都是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在分裂间期中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若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的增殖方式不是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C。
36. 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的比值都为1∶2∶1
B.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C. 乙细胞中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和核DNA的含量都加倍
D. 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细胞具有中心体,且没有细胞壁,应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甲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甲、丙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量比都为1:2:1,而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没有染色单体,A错误;
B、甲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从中心体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而中心体复制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的,B错误;
C、乙细胞中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而核DNA的含量不变,C错误;
D、甲细胞中染色体散乱的分布,乙细胞中发生着丝粒的分裂,丙细胞中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它们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
故选D。
37. 下列是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处于分裂前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该细胞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A正确;
B、该细胞处于分裂中期,B错误;
C、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C错误;
D、该细胞处于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A。
38. 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应选取长方形的细胞进行观察
②解离的目的是加大细胞膜通透性利于染色
③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
④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分散开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详解】①应选取正方形的细胞进行观察,①错误;
②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错误;
③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以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防止与碱性染料反应,影响染色效果,③正确;
④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形成单层细胞,以防细胞重叠,便于观察,④正确。所以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③④。
故选D。
【点睛】
39.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B.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C.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就叫细胞全能性
D.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各种组织细胞和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特点是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分化,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A正确;
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因而提高了多细胞生物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
C、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细胞 中包含了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因此,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就叫细胞全能性,C正确;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各种血细胞,不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和器官,D错误。
故选D。
40.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B.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C.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
D. 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详解】A、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A正确;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代谢速率减慢,B错误;
C、细胞凋亡也叫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正确;
D、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受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第II卷 非选择题
41. 下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溶酶体起源于乙_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
(2)为了研究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_→ 内质网→ __________→细胞膜及分泌物中。若3H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H2O,那么水中的O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_________(填写基团)。
(3)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写细胞器),它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_________合成的车间。细胞膜、_________以细胞器膜及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4)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高尔基体
(2) ①. 核糖体 ②. 高尔基体 ③. —COOH(或羧基)
(3) ①. 内质网 ②. 脂质 ③. 核膜
(4) ①. 一定流动性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然后专转运到其他部位起作用的蛋白质,如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和抗体。
题图分析: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菌。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是消化的车间,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小问2详解】
为了研究某分泌蛋白的合成,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通常是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根据分泌蛋白合成 和分泌过程可知,放射性依次出现在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及分泌物中。若3H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H2O,那么水中的O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可表示为—COOH,因为氨基酸的羧基参与了脱水缩合过程。
【小问3详解】
内质网是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内质网的存在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它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细胞膜、核膜以细胞器膜及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从而使细胞表现出结构上的完整和统一性,能高效、有序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小问4详解】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依赖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需要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糖蛋白)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这是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的体现。
42. 如图一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运输方式。图二表示物质通过膜的运输速率(纵坐标)随环境中O2浓度的变化。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甲代表_____;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膜。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
(3)图二代表物质运输方式与图一中的_____(填序号)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的主要原因是_____。
(4)柽柳是泌盐植物,其叶子和嫩枝可以将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为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C6H12O6的溶液中进行培养。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
c、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结果
结论
乙组吸收速率明显
小于甲组吸收速率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_____。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答案】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选择透过性 ③. 协助扩散 ④. ④ ⑤. 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⑥. 完全抑制呼吸 ⑦. 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 ⑧. 两组植株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相同
【解析】
【分析】1、分析图一,①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②、③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④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2、分析图二,AB段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速率增加;BC段由于载体的数量有限,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该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3、实验目的是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因此控制能量的有无是关键,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可以通过控制细胞呼吸达到目的。所以乙组实验抑制细胞呼吸,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若吸收速率相同,则为被动运输,若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快,则为主动运输。
【详解】(1)图中甲代表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
(3)图二的运输方式中需要能量,表示主动运输,与图一中④的代表的方式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氧气浓度增加,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4)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否需要能量,故能量(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物质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完全抑制细胞呼吸。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
②若两组植株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能量,为被动运输。若两组植株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3. 如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Ⅰ~Ⅵ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B阶段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A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中进行的,物质Ⅰ是__________,图乙中所示的物质Ⅵ是__________。过程④是在细胞的__________(具体场所)进行的。
(3)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外界因素都能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其中主要影响B阶段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该植物周围的CO2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宜浓度,短时间内甲图中的C5的含量将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的现象,这是因为细胞进行了图__________ (填“甲”或“乙”)过程产生了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反应阶段 ②. 暗反应阶段
(2) ①.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②. NADPH(或还原型辅酶Ⅱ) ③. CO2 ④. 线粒体内膜上
(3) ①. 温度、CO2浓度 ②. 减少
(4) ①. 乙 ②. 水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阶段表示光反应阶段、B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Ⅰ代表[H]、Ⅱ代表氧气、Ⅲ代表CO2;①代表CO2的固定、②代表C3的还原。图乙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Ⅳ代表[H]、Ⅴ代表O2、Ⅵ代表CO2;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⑤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的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二者是根据是否需要光照分成的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小问2详解】
图甲中A阶段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物质Ⅰ是NADPH,图乙中的物质Ⅵ是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该过程释放的能量最多。
【小问3详解】
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外界因素都能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主要影响B阶段,即暗反应过程,前者作为暗反应的原料直接影响,后者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暗反应速率,若将该植物周围的CO2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宜浓度,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上升,产生的C3增多,同时C3还原过程基本不变,即C5的生成速率基本无变化,因此甲图中的C5的含量将“减少”。
【小问4详解】
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的现象,这是因为细胞进行了图乙过程,即有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产生的水会导致粮堆湿度增加。
44. 下列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3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_个。
(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哪一段?______________。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______条。
(3)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____________。
(4)图3中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换上高倍物镜,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移动。该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剪取2~3 mm根尖,立即放入解离液中解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动物 ②. 中 ③. 12
(2) ①. 1~2 ②. 6
(3)DNA (4) ①. B ②. 右上 ③.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解析】
【分析】图1中A细胞没有细胞壁,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图B细胞具有细胞壁,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其中A表示根冠区细胞;B表示分生区细胞;C表示伸长区细胞;D表示成熟区细胞。
【小问1详解】
图A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且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细胞中央,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图,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尚未分开,一条染色体上含DNA分子2个,细胞中有DNA分子12个,染色单体12条。
【小问2详解】
图1中的B图中着丝粒发生分裂,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曲线中的后期对应1~2段,该段由于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根据图2可知,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6条。
【小问3详解】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蛋白质被水解,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DNA。
【小问4详解】
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因此图3中B属于分生区细胞。由于B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角,显微镜成像为倒立的虚像,因此装片应向右上方移动,物像就会移到视野中央。同一个体含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5详解】
将根尖放入解离液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保证在制片时能获得单层细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绿茶中含有锌、锰等无机盐,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