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675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675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675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
展开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
项目 | 设计内容 | |
教学理念 | 1.教学立意 主题线: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四个子目为知识线索,挖掘其在人文精神的升华和旧制度束缚破除过程中的递进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欧洲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推动这一鲜活案例上升到“文化兴国”这一上层立意,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情境线:本课以与达芬奇相关的历史作品入手,以人为依托,通过对作品的探究挖掘人文精神内涵的不断升华。也在情境上由《岩间圣母》引入文艺复兴的学习,由达芬奇手稿中的“镜像文字”引入宗教改革的学习,再由达芬奇手稿中的诸多发明设计引入科学革命的学习,最终由这种理性精神升华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引入启蒙运动。
唯物史观:在本课的学习中,中心立意就是让学生体会“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等唯物史观的角度,并在最后作业设置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以一个个人物为线索,他们身上本来就带有属于他们的时空标签,同一时间下有着不同的空间推进,同一空间中有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对人文精神的推进。又通过将小人物、小事件置于整体的时空布局中让学拓宽时空观念思维维度。 史料实证:本课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提供了很多史料(实物、文字、美术作品等),由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把握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表层上,对课程中的每一材料都可以体现历史解释;深层立意中,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和“文化兴国”等主题都体现出了对于本课内容的多样化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本课最后将主题上升到了“文化兴国”的高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之前学习到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因此在本课设计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学生活动和自自主探究的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推进教学进程。 | |
教材分析 |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从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从整体地位上看,本课是从中古时期的世界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思想准备阶段。尤其是通过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科学革命推动人文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人的理性不断觉醒,思想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从而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思想理论来源。 从本课内部子目间逻辑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子目,都属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另外一个子目“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不可忽视的重大历史事件。近代科学的兴起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过程中,并对启蒙运动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推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从教材整合和内容的取舍上看,在本课中,四个子目缺一不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稍有偏重,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主要做为推进主线逻辑需要,主要呈现思想实质,知识性内容简单处理要点,不做过多拓展。 | |
学情分析 | 从初高中衔接角度看,本课在初中教材中从属于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5课“文艺复兴运动”。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了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并未涉及。因此在第一子目“文艺复兴”部分处理上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基础,结合学案进行知识回顾和材料拓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落实文艺复兴运动的要点知识。而在其他子目中由于学生并未学习过,在知识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要点性和思维的递进性。 | |
教学目标 | 理解人文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古思潮,而是当时西欧政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诉求,从而站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变革的推进作用。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推动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思想文化准备,揭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 |
教学方法 | 教法:创设情境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案先修法、自主探究法、思维图像法、合作交流法 | |
教学设计过程 |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画吗?我们来对这幅画作做一个简单的赏析。首先我们先从直观上去判断,图片中左右两张的画是同一副画作吗?他们绘制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区别?这是什么时期的绘画?作者是谁? 小提示:这是一幅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像。大家可以整体感知绘画手法,并体会绘画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特色。 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右边一幅比左边一幅多了一个权杖,圣母头上多了一个光圈。 师:原来这是两幅不同的画,名字叫《岩间圣母》,左边这幅是达芬奇所绘,1483年受米兰教会的委托,他绘制了岩间圣母,目前收藏于卢浮宫。画中描绘的是年轻的圣母玛利亚在黑暗的洞窟里,右手搭着幼年的施洗者约翰,左手放在幼年的耶稣上方。 为什么相同内容的画作会有两幅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教会拒绝接受达芬奇的画作。为什么拒绝?因为画作中缺少表示神圣人物的光圈,也没有画出约翰的十字架。达芬奇彻底追求真实的想法和教会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分歧,这场和教会的争议长达20年。最后达芬奇让徒弟依据原画画出了第二幅,明确地按教会的要求画出了光圈和十字架。现收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一幅《岩间圣母》中隐藏了这么多故事,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处于怎样的时代,我们就来跟随的他们的足迹,重回那个辉煌的时代,去感知人的真正觉醒,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体会欧洲思想解放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
设计意图: 渗透美育教育,并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入课程的主要线索达芬奇和其所处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从而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
二、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12分钟) 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西北部的芬奇小镇。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值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除了达芬奇,还有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还有着非常多的文艺巨星。 环节一——基础知识处理 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列人物及其作品,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材料阅读后将有两分钟时间由你们依据材料和学案中课前案初高中衔接的内容进行要点信息自主整理。(提示:在美术作品欣赏时注意对比性,在文学作品欣赏时注意文字的审读和体会,整理时可以从时间、发展、领域、精神内核、方式、斗争对象、未来构想等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衔接:当我们把刚才的文艺复兴名人图谱进行翻折时,发现他们由一颗生长的树变成了一个人字形。这个人字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人文主义的表现。文艺复兴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人文主义呢?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又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内涵呢?我们需要了解时代背景,进行归因探析。 环节二——深化探究 深化探究1——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要求:阅读材料参考上述总结内容思考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材料 文艺复兴是古典的,因为它使罗马帝国衰亡以前的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些古典文化是那样富有理性精神,那样的厚重有力。文艺复兴也不仅是简单的“复古”,它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它具有一种把中古时期远远甩在后面的前进的冲击力,它预示着时代的进步和变革,是人性和理性的解放。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总结呈现: 1.文艺复兴的概念: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2、实质:名为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为创立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 3、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 (1)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深化探究2——文艺复兴的背景 材料一 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欧洲文化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修道院学校虽然为神学服务,但是在战乱的巨大破坏之后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的遗产,在这里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这些学生自身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王挺之《欧洲中世界的教育》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做买卖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即出身是次要的,金钱和财富才更加重要,决定着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城市居民在与封建领主斗争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城市的自我管理权利,这叫做“自治权”。到12、13世纪,这样的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去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动,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的文化产生。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总结呈现: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政治环境:意大利长期分裂,政治环境宽松,佛罗伦萨发展为城市共和国。 思想文化:教会神学禁锢人民的思想,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文化。 地理位置:意大利特殊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希腊罗马文化遗留)。 在深层次挖掘中可以发现文艺复兴处于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呈现出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转变的过渡性。 封君封臣制→共和国 领主附庸关系→国家臣民关系 庄园与农奴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新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引入主题线索——欧洲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环节三——主线梳理 文艺复兴在破旧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冲破神学观念对人的束缚,由达芬奇最终还是让学生绘制了第二幅《岩间圣母》可知,此时还无法达到冲破教权统治的程度。而在立新方面核心体现人文精神的复苏与张扬。并在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中推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发生。 | 设计意图:
| |
三、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8分钟) 衔接:我们回到达芬奇,他除了是著名的画家外,他在工程技术,物理学,生理学,天文学方面也做出非常多的贡献。他的全部成果都记录在他的手稿中,保存下来的有6000多页手稿内容全都是神秘的镜像字他用左手写出反字用镜子看才能读懂像是一串串密码。为什么达芬奇会写出这种镜像文字呢?一种解读是说因为达芬奇是左撇子,而另一种解读则更为深刻说出了个中原因——达芬奇的思想过于超前,他的很多学说会被教会视为异端,他需要通过这样常人无法看懂的文字来躲避来自教会的压力。在这一时期宗教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资产阶级成长过程中又有哪些宗教领域的革新呢?我们接下来学习宗教改革。 环节一:宗教改革背景探究 材料一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的年收入要高出好几倍。 ——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在当时,城市国家之外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到日常行为都深受教会的控制。因此,人的觉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教会控制,而整个社会深厚的宗教信仰传统使得要唤起广大民众的新意识,只能选择宗教改革这一条路径。 ——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轫——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 总结呈现: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环节二:宗教改革概况梳理(学生活动) 以时间轴的形态呈现宗教改革的主要事件。请学生依据人物事件及核心思想填表梳理知识。思考过程中可以对比文艺复兴时期表格填充内容,体会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共性和差异性。 环节三:深化探究 请学生依据所填内容和宗教改革的教义共性思考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总结呈现:实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冲破教会经济剥削,主张建立民族国家从而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保护的政治诉求。 环节四:主线梳理 将宗教改革的内容放入本课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宗教改革冲破了教会的统治,使人的思想意识突破教权的束缚而走向独立,同时冲破教权对民族国家的束缚,民族意志进一步觉醒。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在社会变革方面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科学和理性意识的增长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 设计意图:
| |
四、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5分钟) 衔接:在达芬奇手稿中涉及生物学、解剖学、地质、工程、军事等等内容。最为难得的是,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观察自然,并试图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他痴迷于几何、数学和寻找规律,手稿中布满了计算公式、几何图画和拼图。他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他本人的探索和理性的张扬就是这个时代人的崛起的最好例证。达芬奇所展示的工具和方法,将在帮助到在科学革命中展露头角的伽利略和牛顿。 环节一:科学革命精神的探究 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成就。并通过他们的成果对科学精神的推动作用和材料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升华。 材料 科学革命有着巨大的人文意蕴,它是现代世界和现代精神的真正起源。 第一,它改变了上帝的观念,上帝由万事万物的永恒统治者转变为神圣的钟表匠和第一推动者,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变为了真正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二,它改变了人的观念,理性不仅成为了人所具有的特殊认识能力,而且理解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近代科学以理性的权威战胜并取代了古代权威,这是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发出的最大挑战,逐渐确立了以合理性、功利性、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信仰进步等为基本价值观念的现代价值观。 ——程倩春《论近代科学革命的人文意蕴》 环节二:主线梳理 回归课程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科学革命冲破了人们对宗教思想的依赖,使人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理性,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科学解读,科学精神逐渐形成。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尤其它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这就直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科学革命并不在其列,教材中也只用了很小的篇幅介绍了哥白尼和牛顿,并强调了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一部分处理时适宜简练并抓住科学革命的精神内核,道出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 |
四、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拓展(10分钟) 环节一: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呈现: 材料一 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设置:结合材料信息填写表格,并思考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并绘制出启蒙运动时期的制度构想。 总结呈现: 小组合作探究——启蒙时期的制度构想(样例展示) 环节二:主线梳理 回归课程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启蒙运动冲破了封建统治的压迫,这里的封建统治既包括教会神权又包括专制王权。在立新方面理性思想延伸到社会制度构想领域,直接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政治蓝图。从而彻底推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设计意图:对于启蒙运动的处理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材料中使用了地图,通过启蒙思想家的时空分布培养时空观念。在关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呈现部分一定会有同学不理解,这里采用学生提问,现场解惑的形式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通过让学生绘制启蒙运动时期的制度构想图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
课堂小结和教学评价设计 | 课堂小结(2分钟) 该部分以树形图的形式梳理本课知识,学生应该理解人文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古思潮,而是当时西欧政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人文精神在不断拓展中在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政治上不断冲破封建桎梏,在思想文化上不够构建近代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学等)。这些都在人文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形成推进社会变革的动力。在梳理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从而布置作业。最后由作业内容升华主题,提升上层立意到“文化兴国”高度。
| 设计意图: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对于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本课在课程内容上容量非常大,要通过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教材整合能力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驾驭新教材。高中教师同时也要关注初中教材,通过初高中教材衔接来减轻课程容量大的压力。 第二,素养教学不是空架子,反而是教师传达理念给学生的有效工具。素养教学不能只存在于公开课中,它是学生接近历史学科,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巧思、精用,真正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关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审美能力,公民素养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让课程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必须从学情出发,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程。既要有知识明线,又要有情境暗线,还需要有他的课魂。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体会不单在知识层面上主干清晰、历史逻辑上思维顺畅,而且在情感上印象深刻,一节课上下来轻松,明白,有收获,印象深刻,这是设计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情的关注与了解,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 |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期,章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下: 这是一份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下,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