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设计
展开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史料提供,适度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探讨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认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根源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培养忧患意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成就,认识时代变革与思想文化特点的关系,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时。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属最后一课,明清时期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的末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基本成型,同时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在经济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新变化,与西方社会一样,新的因素增长,社会面临转型。与此同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大势所趋,但中国却依然固守着传统体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埋下伏笔。
本课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四大板块内容。四大板块之间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既要明确明清时期经济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更要理解在当时世界大势下这些变化与挑战、危机相伴相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已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知识储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还缺乏深度。对中外历史的联系也是割裂的,不容易理解18世纪中后期中西历史潮流。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明清的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1.明清经济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重难点分析】
本课学习重点是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经济和文化领域。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运用地图资源和文献资料来认知。
本课内容涉及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思想、小说、戏曲、科技众多领域,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如果逐一讲述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而且有些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学习过。故本节课着重对经济与文化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梳理和原因分析,进而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是如何相对衰弱于西方的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文本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1.在教学中突出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如运用时空定位,分析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通过史料实证,具体认识这些新变化的表现。运用唯物史观,解释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从全球史观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树立忧患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恪守着过去的哪些东西?这时的中国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古老的中华有没有带来冲击,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教学环节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阅读本课P83-P84导言、历史纵横和图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
1.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材料体现了明清农业具有什么特点?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1)雇佣农民劳动说明有雇佣关系,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农副产品出卖,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繁荣。
2.农作物有了什么新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有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识读地图回答:
高产作物迅速推广,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3.手工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设问:
4.商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出现了商帮,长途贩运等现象,商业集资等经营方式,诚信等商业精神。
(重难点突破策略——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获取信息,确定明清经济的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在明清时期的局限性。)
课堂讨论: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夕阳之美”,请结合本目内容加以说明。
微课讲解(教师提前录制)——总结本环节问题,突破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环节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ppt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心学思想及其特点。
2..ppt展示相关资料,介绍明清进步思想家及其主张。
3.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2:史料二中顾炎武对当时的心学提出了怎样的批判,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教师总结性提问:
阅读教材及史料中的思想主张,思考这些主张和传统的主流思想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些新倾向的出现?
学生讨论并回答(自由、批判君主专制等新倾向,从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思考)
(重难点突破策略——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即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思想的变化,并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环节三 小说与戏曲的繁荣:
-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主干知识。
(重点突破策略——列表法归纳总结)
2. 思考探究: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结合唯物史观理解)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上述小说主人公身份的转变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等诸多社会现实发生变化的结果。
教学环节四 科技的成就与特点:
-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主干知识。
(重点突破策略——列表法归纳总结)
2.思考探究:ppt展示相关史料
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材料,思考明清科技有什么新特点和局限性?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① 总结性著作居多,但创新不足;
② 西方科技传入,但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小结:ppt展示明清时期中西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学习资源】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
【学业评价】课后下发相关表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评与互评(见附表)
【教学反思】
《明清经济与文化》这一课线索清晰,内容较多,备课过程中,有几点感受:
1.这一课的内容老教材中分散在三个必修模块,单单一个明清思想就占有一课的分量。如果按照旧的教学思路是不可能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对明清经济文化的特点又不能因为教材叙述比较简单而忽视。因此,备课必须跳出旧思维,梳理新教材的编排逻辑,重新考量教学重点难点,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而明清经济的发展教材线索清晰、简洁明了,便重在对现象叙述,所以教学的重点在几个知识的深度的拓展,以及对明清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
2.史料的选取。我认为史料的选取首选应该是教材史料,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新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史料非常丰富,在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六幅图片,一个历史地图,三则文字史料,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需求。而补充史料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选择短小精悍,阅读难度不大的。
3.总体设计后,还是感觉内容较多,如何精减是个问题。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经济的发展和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设计,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