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雨这时已经化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___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___大地,但它变得更吝sè( )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sè( )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___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____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降临
访问
莅临
一幅
B.莅临
访问
降临
一副
C.降临
造访
莅临
一副
D.莅临
造访
降临
一幅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B.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C.而池畦里近处的油菜,经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D.而池畦里近处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2.(2分)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安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续写《陈太丘致太丘书》中使用,但有一处谦敬词使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愚弟此次到寒舍拜访,感触良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弟言语不周,还望见谅。
将 改为
3.(3分)鲁迅写人常常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朝花夕拾》中下列人物描写,选出对应人名正确的一项( )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④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⑤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⑥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长妈妈 衍太太
B.藤野先生 寿镜吾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衍太太 长妈妈
C.寿镜吾先生 我的父亲 范爱农 藤野先生 衍太太 长妈妈
D.藤野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寿镜吾先生 长妈妈 衍太太
4.(5分)古诗文默写。
古人登山临水,往往会生出种种情思,曹操在《观沧海》时,通过“ , ”这样水波荡漾,山岛耸立的景象,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时,看到“ , ”的开阔江面,不禁引发了思乡情怀;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 ”一句则描写月亮倒映在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的景致,也传达出了诗人江行的独特感受。
二、现代文阅读。
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十九 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摘编自刘少华、郭超凯《人工智能,中国加速前进》)
【材料二】
一些有识之士参与了“人工智能”讨论,如物理学家霍金认为:“人工智能可能自行启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局限于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本无法竞争,最终将被超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特斯拉公司总裁马斯克则表示:“如果不能战胜人工智能,那就加入他们。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最佳结果就是共生,意即人类自身转变为人工智能。”然而,这些讨论都或多或少脱离了我们的现实。霍金等人虽然很聪明,但他们毕竟没有亲自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
(摘编自《2017•菠萝科学奖 人工智能主题解读》)
【材料三】
1993 年,科幻作家弗诺•文奇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线”设想。(如图)
【材料四】
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类知识生产加剧变化,知识增量呈现指数级态势。教育的传承性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继承,而强调知识创造与创新,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其一,人工智能强大的知识发现能力缩短了知识生产周期。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加快知识的生产、访问和利用,还可以从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知识),从而扩展知识创造的能力。其二,人机协同的智能模式扩大了知识创造的机会与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促进人的群智协同创新,而且可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代理协同,后者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可以极大加速知识生产,催生知识的众创,以及人机协同知识创新。人工智能催生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教育的挑战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承,而更是知识的创新。未来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合作,呵护学习者“能学”,以及高度重视学生辨析知识能力的培养,召唤学习者“会学”,促进学习者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更新与创造。
(摘自《光明日报》2022.08.05)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当前全球新形势及中国经济发展很快速,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B.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工智能将为建设强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C.相比马斯克,霍金比较悲观,他认为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D.人工智能催生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教育产生的挑战是,教育不再是知识传承。
(2)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6.(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3)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4)文中在提及“母亲”“儿子”“妻子”时,有的前面有定语“我的”,有的没有。若删去,语言更简洁,表意也清楚,但作者却保留了一部分,你觉得累赘吗?请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例,探究作者保留“我的”的用意。
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素年锦时,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
①夜深了,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今夜注定不会平静,这不仅仅因为是除夕。刚刚那档节目,点过我沉睡的湖心,瞬息,那一点一滴像荡开的波纹,渐次散开。那些有关外婆的记忆,断断续续,由模糊逐渐清晰起来。
②外婆已去世多年,但在我心里,她一直都未曾远离。想念外婆的时候,我会时常翻看那些珍藏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会让我联想到从前的某段时光。直到现在,在梦里,我依然能够时常梦见外婆在大锅台做饭炒菜,灶膛里燃烧的麦秸或柴草发出“哔哔吧吧”的声响,炊烟顺着烟囱升上天空去追赶云彩。梦里的外婆有时候一边手里做着针线活儿一边给我讲故事,有时候和邻里乡亲拉家常,有时候在批评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从梦中醒来的我,会一遍遍回想梦里的情景。
③外婆纺棉花的手艺在镇子上是屈指可数的,她纺出的棉线总是供不应求,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一有空儿就坐在纺车前纺棉花,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等从木拐把线拿下来时,棉线就一把一把地整理好了。我问外婆为啥那么多人都来家里买她纺的线,外婆笑呵呵地说:“只要用心、坚持干好一件事,旁人就会认可你。”于是,在之后的人生中,我都力争干好每一件我职责范围中的事,我知道,外婆说的“用心、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④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不大好,照看不过来,就把我寄养在外婆家,我和外婆朝夕相处,自然是跟外婆最亲,以致于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后,一到放寒暑假,我跑去外婆家住,直到假期结束。在外婆的影响下,我不仅学会了打理家务、做各种饭菜,还学会了种植甜瓜。每当我满头大汗干完一样活儿,外婆便会向我竖起拇指:“劳动最光荣!”
⑤暑假的时候,我告诉外婆我要靠劳动赚钱,外婆问我怎么赚,我就让外婆给我备好小方桌和小凳子,再烧两大壶开水,带着茶叶和干粉饮料,我便去街头叫卖:“茶水、饮料、凉白开咯!渴了累了坐下来喝喝咯!”我像模像样地吆喝着,来往的路人看我一个小姑娘认真地叫卖,便会上前问我几句话,顺便买杯水喝。到了傍晚,我把卖茶水的钱数一数,装到外婆给我手工缝制的布钱包里,在小本子上记上当天的收入。等到开学的时候,便拿自己挣的钱买些学习文具,有时也会在学校门口买了米花糕带回家给外婆尝,还会问:“外婆外婆,米花糕甜不甜?”这时,外婆会乐呵呵地说:“俺家红红挣钱买的,肯定甜!”
⑥同街的一个小孩见我在街头卖水,对着我喊“财迷卖水!财迷卖水!”听得我气不打一处来,外婆却劝我说:“劳动赚钱不丢人,劳动光荣着哩!”。
⑦外婆烙的锅盔是最好吃的,上面的焦花细碎均匀,锅盔馍的皮又薄又脆,闻一闻,麦香盈鼻,咬一口,松软筋道,不需任何下饭菜都觉得是一顿美味。我有时故意拿着一小片外婆刚烙出的锅盔馍跑到邻家去馋莹莹小妹妹,惹得莹莹口水欲滴地对着妈妈喊:“妈妈,我想吃锅盔馍哩!”
⑧多年过去,我再没有吃过如同外婆烙出的那般美味的锅盔馍,但却对锅盔馍情有独钟。在所有的主食当中,我最喜爱的就是锅盔,因为每每吃着锅盔,我便会觉得很亲切,便会想起外婆燃起的灶火,还有那架在大锅台上的烙饼锅,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熟悉的情景,熟悉的味道,还有外婆熟悉的坐在纺车前的身影。
⑨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
(摘自《散文在线网》,有改动)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外婆一有空儿就坐在纺车前纺棉花,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等从木拐把线拿下来时,棉线就一把一把地整理好了。
(2)文中回忆了“与外婆在一起”的哪些事件?
(3)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说说文章第⑨段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外婆”的形象,并结合你自身体验说说你对外婆常说的“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8.(4分)古诗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明了 ,又营造出 的氛围。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妙处?
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有朋自远方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人不堪其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根据这十二章,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哪些观点?
(5)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这种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成就了一代圣贤。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10.(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难兄难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______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词语。
(2)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都爱互相为难对方。
B.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生活都过得很为难。
C.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的功德都很难成就。
D.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的功德难以分高下。
四、写作。
11.(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
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雨这时已经化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___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___大地,但它变得更吝sè( )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sè( )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___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____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降临
访问
莅临
一幅
B.莅临
访问
降临
一副
C.降临
造访
莅临
一副
D.莅临
造访
降临
一幅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B
A.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B.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C.而池畦里近处的油菜,经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D.而池畦里近处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的严冬。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吝sè”写作“吝啬”,“干sè”写作“干涩”,“咄咄逼人”中的“咄”读作“duō”,“池畦”中的“畦”读作“q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一空:莅临:来临(多用于贵宾)。降临:来到,来临。结合语境可知,作者将“雪花”形容为化了妆的雨,充满对雪花的喜爱,用“莅临”更合适。
第二空:访问:拜访,有目的地探望。造访:前往访问(一般指不熟悉的人之间)。结合语境可知,“雨”偶尔下,不是有目的的,故用“造访”更合适。
第三空:莅临:来临(多用于贵宾)。降临:来到,来临。根据词语搭配习惯,“一种特殊的温暖”应是“降临”。
第四空:一幅: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如:一幅国画、一幅壮锦等。一副:一是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担架;二是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木刻”应用“一幅”形容。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语是“油菜”,“冬雨一洗”缺介词,应在“冬雨”前面加“经”;“甚至忘记的严冬”误用助词,应将“的”改为“了”。故应修改为:而池畦里近处的油菜,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故选:D。
【解答】答案:
(1)啬 涩 duō qí
(2)D
(3)D
2.(2分)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安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续写《陈太丘致太丘书》中使用,但有一处谦敬词使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愚弟此次到寒舍拜访,感触良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弟言语不周,还望见谅。
将 寒舍 改为 贵府
【分析】本题考查谦敬辞的运用。“寒舍”使用不妥,“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请光临~一叙。这里应将“寒舍”改为“贵府”。
【解答】答案:
寒舍 贵府
3.(3分)鲁迅写人常常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朝花夕拾》中下列人物描写,选出对应人名正确的一项( )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④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⑤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⑥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长妈妈 衍太太
B.藤野先生 寿镜吾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衍太太 长妈妈
C.寿镜吾先生 我的父亲 范爱农 藤野先生 衍太太 长妈妈
D.藤野先生 范爱农 我的父亲 寿镜吾先生 长妈妈 衍太太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名著阅读,要对主要情节和人物做到了然于心。
【解答】①出自《藤野先生》,写的是藤野先生;
②出自《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写的是寿镜吾先生;
③出自《范爱农》,写的是范爱农;
④出自《五猖会》,写的是“我”的父亲;
⑤出自《琐记》,写的是 衍太太;
⑥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的场景。
故选:B。
4.(5分)古诗文默写。
古人登山临水,往往会生出种种情思,曹操在《观沧海》时,通过“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这样水波荡漾,山岛耸立的景象,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时,看到“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的开阔江面,不禁引发了思乡情怀;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一句则描写月亮倒映在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的景致,也传达出了诗人江行的独特感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书写)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二、现代文阅读。
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十九 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摘编自刘少华、郭超凯《人工智能,中国加速前进》)
【材料二】
一些有识之士参与了“人工智能”讨论,如物理学家霍金认为:“人工智能可能自行启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局限于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本无法竞争,最终将被超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特斯拉公司总裁马斯克则表示:“如果不能战胜人工智能,那就加入他们。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最佳结果就是共生,意即人类自身转变为人工智能。”然而,这些讨论都或多或少脱离了我们的现实。霍金等人虽然很聪明,但他们毕竟没有亲自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
(摘编自《2017•菠萝科学奖 人工智能主题解读》)
【材料三】
1993 年,科幻作家弗诺•文奇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线”设想。(如图)
【材料四】
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类知识生产加剧变化,知识增量呈现指数级态势。教育的传承性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继承,而强调知识创造与创新,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其一,人工智能强大的知识发现能力缩短了知识生产周期。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加快知识的生产、访问和利用,还可以从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知识),从而扩展知识创造的能力。其二,人机协同的智能模式扩大了知识创造的机会与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促进人的群智协同创新,而且可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代理协同,后者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可以极大加速知识生产,催生知识的众创,以及人机协同知识创新。人工智能催生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教育的挑战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承,而更是知识的创新。未来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合作,呵护学习者“能学”,以及高度重视学生辨析知识能力的培养,召唤学习者“会学”,促进学习者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更新与创造。
(摘自《光明日报》2022.08.05)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D
A.当前全球新形势及中国经济发展很快速,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B.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工智能将为建设强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C.相比马斯克,霍金比较悲观,他认为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D.人工智能催生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教育产生的挑战是,教育不再是知识传承。
(2)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教育不再是知识传承”曲解原文,原文是说“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承,而更是知识的创新”。
故选:D。
(2)材料一中提出“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可见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众多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材料二中两位有识之士提出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材料三中的图表是科幻作家弗诺•文奇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线”设想。材料四中介绍“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类知识生产加剧变化,知识增量呈现指数级态势。教育的传承性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继承,而强调知识创造与创新,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综合四则材料所述内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工智能将为建设强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并且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然而我们不能任由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思考,而是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创造。
答案:
(1)D
(2)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工智能将为建设强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并且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然而我们不能任由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思考,而是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创造。
6.(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3)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4)文中在提及“母亲”“儿子”“妻子”时,有的前面有定语“我的”,有的没有。若删去,语言更简洁,表意也清楚,但作者却保留了一部分,你觉得累赘吗?请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例,探究作者保留“我的”的用意。
【分析】《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①结合“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可见作者因为极度盼望春天,“总算”表露出“我”盼春至的欣喜之情。母亲已经上了年纪,而冬天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很有可能熬不过去的,所以作者其实一直在隐隐担心着,而现在春天总算来了,作者为母亲能撑过寒冬而庆幸不已。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②根据句子意思,可知这里的“总算”指的是好不容易,句子意思是说春天终于来了。可见“我”对春天的盼望。再根据“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两个句子,可知“我”如此盼望春天的到来,原来是为了母亲的健康着想,表现出“我”对长辈的关爱。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不同,①意思是:表示理所当然;②意思是:不拘束,不呆板。
B.不同,①意思是:小心,当心;②意思是:详细,清晰。
C.意思相同。
D.不同,①意思是:情趣,趣味;②意思是: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3)本题考查结尾分析。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速度慢,走得非常小心。结合文章主旨,它有象征意义,“我”象征着一代人,即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必须稳稳地负起责任。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分析。首先回答:不累赘,然后分析原因。“我的”即自己拥有的、与自己相关的,结合文章主旨——母子之情分析,可知因为连用两个“我的”,意在强调“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①“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也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②“又”“熬”二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2)C
(3)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寓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4)不累赘。因为连用两个“我的”,可以更好的强调和突出“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和挚爱之情,也更好的突出了主旨。
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素年锦时,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
①夜深了,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今夜注定不会平静,这不仅仅因为是除夕。刚刚那档节目,点过我沉睡的湖心,瞬息,那一点一滴像荡开的波纹,渐次散开。那些有关外婆的记忆,断断续续,由模糊逐渐清晰起来。
②外婆已去世多年,但在我心里,她一直都未曾远离。想念外婆的时候,我会时常翻看那些珍藏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会让我联想到从前的某段时光。直到现在,在梦里,我依然能够时常梦见外婆在大锅台做饭炒菜,灶膛里燃烧的麦秸或柴草发出“哔哔吧吧”的声响,炊烟顺着烟囱升上天空去追赶云彩。梦里的外婆有时候一边手里做着针线活儿一边给我讲故事,有时候和邻里乡亲拉家常,有时候在批评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从梦中醒来的我,会一遍遍回想梦里的情景。
③外婆纺棉花的手艺在镇子上是屈指可数的,她纺出的棉线总是供不应求,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一有空儿就坐在纺车前纺棉花,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等从木拐把线拿下来时,棉线就一把一把地整理好了。我问外婆为啥那么多人都来家里买她纺的线,外婆笑呵呵地说:“只要用心、坚持干好一件事,旁人就会认可你。”于是,在之后的人生中,我都力争干好每一件我职责范围中的事,我知道,外婆说的“用心、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④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不大好,照看不过来,就把我寄养在外婆家,我和外婆朝夕相处,自然是跟外婆最亲,以致于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后,一到放寒暑假,我跑去外婆家住,直到假期结束。在外婆的影响下,我不仅学会了打理家务、做各种饭菜,还学会了种植甜瓜。每当我满头大汗干完一样活儿,外婆便会向我竖起拇指:“劳动最光荣!”
⑤暑假的时候,我告诉外婆我要靠劳动赚钱,外婆问我怎么赚,我就让外婆给我备好小方桌和小凳子,再烧两大壶开水,带着茶叶和干粉饮料,我便去街头叫卖:“茶水、饮料、凉白开咯!渴了累了坐下来喝喝咯!”我像模像样地吆喝着,来往的路人看我一个小姑娘认真地叫卖,便会上前问我几句话,顺便买杯水喝。到了傍晚,我把卖茶水的钱数一数,装到外婆给我手工缝制的布钱包里,在小本子上记上当天的收入。等到开学的时候,便拿自己挣的钱买些学习文具,有时也会在学校门口买了米花糕带回家给外婆尝,还会问:“外婆外婆,米花糕甜不甜?”这时,外婆会乐呵呵地说:“俺家红红挣钱买的,肯定甜!”
⑥同街的一个小孩见我在街头卖水,对着我喊“财迷卖水!财迷卖水!”听得我气不打一处来,外婆却劝我说:“劳动赚钱不丢人,劳动光荣着哩!”。
⑦外婆烙的锅盔是最好吃的,上面的焦花细碎均匀,锅盔馍的皮又薄又脆,闻一闻,麦香盈鼻,咬一口,松软筋道,不需任何下饭菜都觉得是一顿美味。我有时故意拿着一小片外婆刚烙出的锅盔馍跑到邻家去馋莹莹小妹妹,惹得莹莹口水欲滴地对着妈妈喊:“妈妈,我想吃锅盔馍哩!”
⑧多年过去,我再没有吃过如同外婆烙出的那般美味的锅盔馍,但却对锅盔馍情有独钟。在所有的主食当中,我最喜爱的就是锅盔,因为每每吃着锅盔,我便会觉得很亲切,便会想起外婆燃起的灶火,还有那架在大锅台上的烙饼锅,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熟悉的情景,熟悉的味道,还有外婆熟悉的坐在纺车前的身影。
⑨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
(摘自《散文在线网》,有改动)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外婆一有空儿就坐在纺车前纺棉花,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等从木拐把线拿下来时,棉线就一把一把地整理好了。
(2)文中回忆了“与外婆在一起”的哪些事件?
(3)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说说文章第⑨段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外婆”的形象,并结合你自身体验说说你对外婆常说的“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本文记叙了外婆纺棉线、教“我”打理家务、鼓励“我”劳动赚钱、烙锅盔给“我”吃。文章表现了外婆是一位勤劳能干、踏实敬业、注重对晚辈教育的老者,表达了“我”对外婆深深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是动作描写,准确运用“搓”“拉”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在刻画了外婆熟练纺棉线的过程,赞美了外婆的能干。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一有空儿就坐在纺车前纺棉花,她先是把棉花搓成长条状,然后拉出线头,转动纺车轮,让线顺着车轮不断地缠绕在捻掂上,缠得差不多了,再把线整齐地绕到木拐子上,等从木拐把线拿下来时,棉线就一把一把地整理好了”,概括为:外婆纺棉线;结合“在外婆的影响下,我不仅学会了打理家务、做各种饭菜,还学会了种植甜瓜”,概括为:外婆教“我”打理家务;结合“俺家红红挣钱买的,肯定甜”“劳动赚钱不丢人,劳动光荣着哩”,概括为:外婆鼓励“我”劳动赚钱;结合“外婆烙的锅盔是最好吃的,上面的焦花细碎均匀,锅盔馍的皮又薄又脆,闻一闻,麦香盈鼻,咬一口,宣软筋道,不需任何下饭菜都觉得是一顿美味”,概括为:外婆烙锅盔给“我”吃。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内容上,再次描绘了除夕热闹场景,由回忆转到现实,暗示作者心绪难平,对外婆的思念不能平息;结构上照应开头“夜深了,窗外,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外婆纺棉花的手艺在镇子上是屈指可数的,她纺出的棉线总是供不应求”“外婆说的‘用心、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表现了外婆勤劳能干、踏实敬业。“俺家红红挣钱买的,肯定甜”“劳动赚钱不丢人,劳动光荣着哩”表现了外婆注重对晚辈教育。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对“劳动最光荣”的理解即可。
答案:
(1)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在刻画了外婆熟练纺棉线的过程,赞美了外婆的能干。
(2)纺棉线;教“我”打理家务;鼓励“我”劳动赚钱;烙锅盔给“我”吃。
(3)内容上,再次描绘了除夕热闹场景,表达了对外婆的思念;结构上照应开头。
(5)从外婆纺的棉线最受欢迎、外婆鼓励我劳动及劳动赚钱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位勤劳能干、踏实敬业、注重对晚辈教育的老者。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只要我们想进步,想拥有,想改变,劳动一定能够帮我们实现。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最光荣!
三、文言文阅读。
8.(4分)古诗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明了 时节 ,又营造出 伤感 的氛围。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妙处?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作答时要结合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既点明了时令,又营造出黯淡、凄楚的氛围,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答案:
(1)时节 伤感
(2)这两句诗,诗人托千里与共的明月去陪伴夜郎西的友人,既将明月拟人化,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想象奇特,令人称道。
参考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有朋自远方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人不堪其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根据这十二章,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哪些观点?
(5)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这种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成就了一代圣贤。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按时/当时;
B.诚信;
C.有/同“又”;
D.否定/同“否”。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
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停顿:吾/日 三 省 吾 身。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夺,改变;志,志气。句意: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注意文章所表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其含义进行解答。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了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讲的是学习要及时回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要主动学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讲的是广泛学习还要专心致志。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文具句中,可见孔子具有明确的学习志向、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的过程自然不觉得厌烦。第二问自己的体验,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可以列举自己学习中收货快乐的事例谈感受。
答案:
(1)B
(2)吾/日 三 省 吾 身。
(3)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4)①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②“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③要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④要广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专心致志的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5)示例:因为孔子具有明确的学习志向、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的过程自然不觉得厌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这样的体验。当克服了一道道难题时,我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感到身心愉悦。
10.(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难兄难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______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词语。
(2)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D
A.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都爱互相为难对方。
B.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生活都过得很为难。
C.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的功德都很难成就。
D.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的功德难以分高下。
【分析】【参考译文】
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上文“咨于太丘”可知,此处是太丘的回答。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中的“难”意思是困难,指陈元方、陈季方两兄弟的功德难以分高下。
故选:D。
答案:
(1)太丘。
(2)D
四、写作。
11.(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
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分析】【审题立意】所谓芬芳,就是一种味道,一种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心中温暖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来看自己的亲人,比如母亲。也可来自于自己的朋友,还可以来自公交车上偶遇的一个人。但不管是谁,他总是给我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意义。所以题目中的“芬芳”应有双关意,既指某人的味道,还指某种精神品质。以此立意构思即可。
【文体选择】记叙文
【思路点拨】文首应点题,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我对这种芬芳的难忘,总领全文,并为下文奠定感情的基调。文中写人记事。描写我感受到这种芬芳的情境和内心的感受。文末议论抒情,起到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并与首段相呼应的作用。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细节描写】要使文章富有表现力,我们还不能忽略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都可以在构思时下一下功夫琢磨。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我们也不妨“移花接木”,将古诗词经典,乃至广告语、流行歌词等移接到自己的文章中,使文字显得生动活泼。如鲁迅《社戏》中的“至于我看那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句中的“远哉遥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恐怕要比“很遥远”“免念《诗经》”生动许多。
【解答】【示例】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气,但它的最终任务,是把自己献给你。
﹣﹣题记
有那样一种味道,油腻腻的,还伴有淡淡的油烟味,但其中的温馨也是无法忽视的,这就是妈妈的味道,一种别样的芬芳。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缠着妈妈,把头埋进她的臂弯,晃来晃去,爱极了那股芬芳。
可随着岁月逝去,我已渐渐长大,似乎再也无法理解那股芬芳,不过就是油烟味嘛。我是这样想,也就这样开始隔绝了它。
上初中以来,三点一线,没有时间再去念顾什么芬芳了。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清闲的周末,老师难得一见的减轻了作业,我倒也乐在其中。晚饭后,我耳朵里塞满了Bigbang那富有节奏性的音乐,妈妈则在一旁收拾着衣服。
“那个……女儿,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妈妈停下手中的动作,突然提议道。
我抬头,看了眼窗外,天空灰蒙蒙的,就好像不喜白云一样,乌云占据了天空,赫然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嘴里便含糊地拒绝:“外面马上要下雨了。”
妈妈一听,我有搭话,以为有希望,便兴冲冲地说:“带把雨伞就行了,以前你不是很喜欢在雨中散步吗?”
我有些烦躁,一口回绝了她:“那都是小时候了,我现在不喜欢那股味道了,而且最近要期末考试,我要复习。”
这下妈妈终于没了声,我顿了一下,有些于心不忍,抬头看了眼她。妈妈蹲在那儿,手中是我最喜欢的那件针织衫,她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就像小时候安慰痛哭的我一样。
鼻尖是那股芬芳,心里酸涩涩的,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这样对待妈妈了,我……真的排斥那股芬芳吗?
一阵窸窸窣窣,妈妈把衣服放进衣柜,转过身去,又像想到了什么,停了下来,“不要……复习太晚了。”
就算是恶语相对,妈妈也不会放弃我的。我终于醒悟过来,那股芬芳原来一直都是我心底里不愿接受的最爱,“妈妈……等下,拿上雨伞,我们走吧。”
妈妈显然有些惊喜:“呃,你……不是还要复习吗?”
我笑了笑,挽住妈妈的手说:“复习以后也可以的,但今天的散步,以后都不会有了。”
冷风中,雨依旧下着,只是乌云好像消散大半了,有的是留在记忆里的芬芳,油腻腻的,还很温馨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理解与欣赏,三简要分析,默写题,综合性学习,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2-2023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