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1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2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3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4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5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6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7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概念·自查,生物种群,种间关系,不同群落,物种数目,湿度和盐碱度,自然选择,自然资源,另一个群落,两种演替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概念导图】 一图知全局
    【概念梳理】 闭书测基础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_______的集合。(2)特征:包括物种组成、_________、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特征:是区别_________的重要依据。(2)指标:丰富度,即_________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丰富度___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_的充分利用。
    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进行。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研究方法:
    得出结论:(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_______,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_______。(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_____,群落结构也越_____。
    【概念辨析】 全面清障碍1.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正误:(1)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各种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分析:生物群落包含所有的生物种群,此岛屿还有微生物等各种生物。(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高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 )分析: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分析:苗是指农田中的庄稼,草是指杂草,二者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关系。(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分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所接受到光照的多少,所以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1)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而不是指一个种群。(2)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许多新的植物,属于初生演替。( )分析:因为沼泽中存在原来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3)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分析:群落演替是否加剧取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而不是时间。
    (4)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分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也会发生变化。
    3.判断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叙述的正误:(1)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分析: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诱虫器的装置中,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下一定的空隙。 ( )
    (3)在小动物的采集过程中,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大的可用吸虫器采集。( )分析:在小动物的采集过程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小的可用吸虫器采集。(4)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 )
    【概念活用】 教材命题源1.教材必修3 P72“资料分析”改编: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如图:
    (1)混合培养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生物学关系是_____,而大草履虫与杆菌是_____关系。(2)混合培养16天内,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密度_____。若继续培养,它的发展趋势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度繁殖,食物空间等有限,双小核草履
    虫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双小核草履虫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2.教材必修3 P78“思考与讨论”改编:(1)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_________(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___(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2)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提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典例精研引领】(2021·梧州模拟)某池塘中甲、乙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名师授法解题】 抓题眼练思维
    【解析】选D。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两种鱼生活在同一水域中,都需要一定的氧气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D 正确。
    【母题变式延伸】核心素养新命题(1)该池塘中,还有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有同学认为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提示:不对。因为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之间。(2)影响该池塘中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科学思维:概括与归纳)提示:光、氧气、温度。
    【备选典例】如图是生物1和生物2分别单独生长及共同生长时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1单独生长时,其种群数量符合“S”型增长B.生物2单独生长时,在第3周种内斗争剧烈从而导致其灭绝C.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生物2抑制生物1的生长D.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
    【解析】选B。当两种生物分开生长时,生物1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其在第6 周达到数量最大,即环境容纳量,A正确;生物2单独不能生长,并不是因为种内斗争加剧而死亡,B错误;生物1和生物2共同生长时,生物1生长受影响,说明生物2抑制生物1的生长;生物2单独不能生长,而生物1和生物2共同生长时,生物1的生长又受到影响,生物2能生长,综上可判定生物1和生物2的关系可能为寄生,D正确。
    【知能素养提升】1.利用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判断四种种间关系:(科学思维:比较、归纳)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升同降”,呈现出“同生共死”的_______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_________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关系曲线,有两种类型:①和寄生关系都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但是竞争是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寄生是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但双方都能存在。②在数量上“此消彼长”,两种生物一般是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
    2.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错点:(科学思维:分析、综合)(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如苔原、高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等,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但每一个自然群落中(如阔叶林)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热点考向演练】考向一 围绕种间关系,考查生命观念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观1.(2020·北京高考)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选C。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2.(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选D。题干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所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
    考向二 利用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考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能力3.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②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选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①正确;光线在森林中的分布,在外层光线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因此外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因此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关,②正确;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③错误;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如光照等充分利用,④正确;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利用程度进行套种,合理搭配种植作物,⑤正确;群落
    分层是指不同物种之间,而玉米是同种生物,是种内斗争。农业上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合理密植与植物的分层生长无关,与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⑥错误。
    【知识总结】合理密植和合理搭配种植(1)合理密植是一方面有效利用可耕种面积,尽量多种植农作物;另一方面,避免因作物过多,作物过度竞争营养、水分与阳光导致长势不好。合理密植就是在这两个方面中通过调整种植密度、采取合理株距使产量最大。(2)合理搭配种植有多种情况,如阳生与阴生的搭配、高秆和矮秆的搭配、深根系与浅根系的搭配、成熟时间不同的搭配、种植密度的一宽一窄等。其中阳生与阴生、高秆与矮秆都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不同种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从而合理搭配种植,增加产量。这样在农业生产上使不同种植物具有分层现象,进行间作套种,合理分享生存的空间。
    4.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是藻类的是乙物种B.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D.甲、丙物种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
    【解析】选C。由于丙随海水深度增加种群逐渐变小,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A错误;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B错误;据图分析,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C正确;甲物种的种群密度随着海水深度增加,逐渐增大,丙物种主要分布于浅海区域,不会因为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D错误。
    【加固训练·拔高】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它们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关系(丙)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乙所示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选C。据题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乙图是捕食关系图,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解析】选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题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典例精研引领】(2021·南昌模拟)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特点B.第5年至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初始丰富度,并没有出现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A错误;图中曲线乙下降幅度大于曲线甲,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B正确;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
    【母题变式延伸】 核心素养新命题(1)甲群落演替达到稳定状态,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改变吗?(科学思维:判断性思维)提示:演替达到稳定状态,群落也会有新物种的迁入和旧物种的淘汰。(2)自然界中所有的群落演替过程是否都能发展到甲、乙这种森林阶段?为什么?(生命观念:分析与综合)提示:不一定。环境因素,如气候干旱等可能导致演替只能发展到草原或灌木阶段。
    【知能素养提升】1.群落演替的三个过程:(科学思维:比较、归纳)(1)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衍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整,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科学思维:比较、分类)
    3.群落演替的原因分析:(科学思维:分析、概括)(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影响。
    【热点考向演练】考向一 结合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类型,考查信息获取、分析与综合的能力1.(2020·全国Ⅱ卷)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过程。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逐渐淤积,最终形成三角洲,即陆地,由此推测,最先出现的是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的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然后是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的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最后是生长在陆地环境中的草甸植物群落。
    2.(2021·深圳模拟)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
    【解析】选D。光裸岩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可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A正确;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为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营养来源,土壤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通气性会逐渐上升,D错误。
    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和d点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弃耕农田上植物固定阳光总量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解析】选C。图甲中,b点为草木阶段和d点为乔木林阶段,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该弃耕农田上植物固定阳光总量逐渐增加,C错误;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方法技巧】“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考向二 通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考查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选C。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该过程是人工干预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
    5.(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 沼泽化草甸 草甸 沙漠化地 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题表中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逐渐增加,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A正确;高大的乔木所占的空间远大于草本植物,其种群密度低于草本植物,B错误;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C正确;群落演替中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先后逐渐增加,群落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
    【加固训练·拔高】1.(2021·深圳模拟)研究人员连续若干年对我国特有物种攀枝花苏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干扰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即为K值D.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
    【解析】选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B正确;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不是K值,C错误;泽兰入侵后,攀枝花苏铁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据此可推知: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D正确。
    2.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及生态入侵。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在样地中随机取样,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取样会导致估算值偏大,A错误;一种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B正确;在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要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
    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典例精研引领】土壤小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小组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小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析】选D。土壤动物一般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数,A错误;由表格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绿地和某动物园第1层个体数明显比农用地第1层个体数多,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C错误,D正确。
    【母题变式延伸】核心素养新命题(1)根据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分析,小动物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还是下层?为什么?(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提示:上层。原因是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在大气中和水中运动困难得多,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2)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该如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科学探究:制订并实施方案的能力)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例如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使用网兜或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还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要相同。
    【备选典例】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C。任何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
    【知能素养提升】1.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科学思维、科学探究)(1)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跳蝻,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_______________,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___________,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3)样方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可能死活都有。
    2.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探究)(1)_________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_________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3.收集小动物的“两种”装置:(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诱虫器(甲图):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利用甲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2)吸虫器(乙图):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既可以杀死动物,又利于保存。
    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热点考向演练】考向 结合实验步骤、思路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考查实验探究能力1.(2020·全国Ⅰ卷)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及其相关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丰富度是衡量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的指标,因此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多为分解者,其代谢活动能分解有机物,产生无机盐,可以供植物吸收利用,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且在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D。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A正确;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B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正确;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D错误。
    【易错警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过程注意事项(1)土壤小动物的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分。(2)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的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要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样本时,要分别统计。(5)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加固训练·拔高】1.如表为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B.调查该土壤动物类群时,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D.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也会影响调查结果
    【解析】选B。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数(N)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A正确;根据调查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地方和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B错误;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C正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也会影响调查结果,D正确。
    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强,但身体微小,所以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有利于跳虫存活。(3)这三种动物均以酵母菌为食,争夺食物和空间,属于竞争关系。答案:(1)较强 微小(2)B 吸虫器中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有利于跳虫存活(3)竞争 
    【命题新情境】某热带雨林,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从空中俯瞰,雨林林冠连绵起伏,宛如堡垒,一场台风不期而至,一棵400多岁的托盘青冈(一种常绿乔木)被台风吹倒,形成了近400平方米的林中空隙,给森林堡垒打开了一个天窗,这就是林窗。研究者对该林窗中某些动植物进行了40年的调查,并在第40年对林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得到如表所示的结果。
    【命题新角度】1.林窗形成后产生了新的群落,该群落区别于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_____。 2.研究者调查林中植物和林下土壤动物物种种类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取样时都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 3.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了__________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4.随着时间的推移,40年之间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两点即可)。 林窗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保护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当林窗发展到30~40年时,为了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的人工措施是   。 
    5.结合图表数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植物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②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③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④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⑤林窗和林下动物种类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⑥土壤小动物如果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可以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
    【解析】1.该群落区别于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2.样方法适用于静止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植物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用取样器取样法,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3.林窗下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为光照强度,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分布不同,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同。
    4.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原因可能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等。林窗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保护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在0~10年物种丰富,在30~40年全部为乔木层,若增加物种多样性,需人为采伐老龄树种制造林窗。5.物种丰富度即物种数目的多少,植物物种丰富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先增加后减少,所以①②错误;从题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底层下小动物的种类,无法看出种群密度,所以④错误;③⑤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正确;土壤小动物如果个体大、种群数量少,就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如果个体小,数量多,多数动物名称未知,就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2.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保证调查结论可靠3.光照强度 空间(垂直)4.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为制造林窗(合理适度地砍伐林木)5.①②④
    【拓展视野】     群落的时间结构 植物种类组成,除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外,由于许多自然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都有极强的时间节律,因而物种在时间上也有分化。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群落结构的时间分化,主要表现在季节和昼夜的变化。温带地区的草原群落,冬季一片枯黄。春季,各种植物发芽抽叶,草原一片嫩绿。入夏后,炎热多雨,各种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背景的绿色色度加浓,此时,春季开花的植物进入结实期,夏季开花的植物占优势,使草原色彩更加艳丽。夏季后期,当禾草类抽穗开花而掩盖了双子叶植物,草原的色度又转向单调。秋季,草原上菊科植物陆续开花,使群落色彩以黄色为主。晚秋由于气候变冷,大多数植物开始枯死,使草原转为枯黄色。
    群落中动物种群的季节变化也很显著。冬季,迁徙性的候鸟飞到南方越冬,大多数变温动物进入休眠状态,多数昆虫死亡或进入地下层越冬;春季,南方的候鸟又逐渐飞回北方筑巢产卵,鱼类洄游,各种动物开始苏醒,使寂静的群落又开始繁盛起来。
    相关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2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衣阶段,灌木阶段,被植物覆盖,土壤条件,人类活动,速度和方向,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