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8讲 轨迹与方程[配套课件]
展开1.(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点 B 是 l 上的动点,若过点 B 垂直于 y 轴的直线与线段 BF 的
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M,则点 M 的轨迹是(
解析:由已知|MF|=|MB|,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点 M 的轨迹是以点 F 为焦点,直线 l 为准线的抛物线.答案:D
3.(选修2-1P50第2题改编)已知动圆M过定点A(-3,0),并且内切于定圆B:(x-3)2+y2=64,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动圆 M 半径为 r,根据两圆相切的充要条件,得|MB|=8-r,|MA|=r,所以|MA|+|MB|=8.这表明动点 M 到两定点 C2,C1 的距离之和是常数 8,根据椭圆的定义,动点 M 的轨迹为椭圆,这里 a=4,c=3,则 b2=7,
故选 ACD.答案:ACD
解析:设 AB=2a(a>0),以 AB 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D55 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答案:x 2+y2+26x+25=0
3.已知 A,B 为平面内两定点,过该平面内动点 M 作直线
解析:以 AB 所在直线为 x 轴,AB 的中垂线为 y 轴,建立坐标系,设 M(x,y),A(-a,0),B(a,0),则 N(x,0).所以y2=λ(x+a)(a-x),即λx2+y2=λa2,
当λ=1 时,轨迹是圆;
当λ>0 且λ≠1 时,轨迹是椭圆;当λ<0 时,轨迹是双曲线;当λ=0 时,轨迹是直线.
综上,动点 M 的轨迹不可能是抛物线.故选 C.答案:C
【题后反思】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即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 x,y 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了.
[例 1](1)已知圆C1:(x+3)2+y2=1和圆C2:(x-3)2+y2=9,
①动圆M同时与圆C1及圆C2相外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②若动圆M同时与圆C1及圆C2相内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③若动圆M与圆C1外切及圆C2相内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④若动圆M与圆C1内切及圆C2相外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图 7-8-1,设动圆 M 与圆 C1 及圆 C2 分别外切于点
A 和点 B,根据两圆外切的充要条件,得
|MC1|-|AC1|=|MA|,|MC2|-|BC2|=|MB|.∵|MA|=|MB|,
(2)已知点 M(-3,0),N(3,0),B(1,0),动圆 C 与直线 MN 切于点 B,过 M,N 与圆 C 相切的两直线相交于点 P,则 P 点的
解析:设另两个切点为E,F,如图7-8-2所示,则|PE|=|PF|,|ME|=|MB|,|NF|=|NB|.从而|PM|-|PN|=|ME|-|NF|=|MB|-|NB|=4-2=2<|MN|,所以点 P 的轨迹是以M,N 为焦点,实轴长为 2 的双曲线的右支.
动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BF 于点 P,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
【题后反思】定义法: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可先设定方程,再确定其中的基本量,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考法全练】(多选题)已知圆 O 的半径为定长 r,A 是圆 O 所在平面内一个定点,P 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 AP 的垂直平分线 l 和直线
OP 相交于点 Q.当点 P 在圆上运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当点 A 在圆 O 内(不与圆心重合)时,点 Q 的轨迹是椭圆B.点 Q 的轨迹可能是一个定点C.当点 A 在圆 O 外时,点 Q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D.点 Q 的轨迹不可能是抛物线
解析:对 A,如图 D56(1),连接 QA,由已知得|QA|=|QP|.所以|QO|+|QA|=|QO|+|QP|=|OP|=r.又因为点 A 在圆内,所以|OA|<|OP|,根据椭圆的定义,点 Q 的轨迹是以 O,A为焦点,r 为长轴长的椭圆;
对 B,如图 D56(2),当点 A 在圆上时,点 Q 与圆心重合,
对 C,如图 D56(3),连接 QA,由已知得|QA|=|QP|.所以||QA|
-|QO||=||QP|-|QO||=|OP|=r.
又因为点 A 在圆外,所以|OA|>|OP|,
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点 Q 的轨迹是以 O,A 为焦点,r 为
对 D,由于当点 A 与圆心 O 重合时,点 Q 的轨迹为圆,综合 A,B,C 可知点 Q 的轨迹不可能为抛物线.故选 ABD.答案:ABD
利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题后反思】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0,y0)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数式表示x0,y0,再将x0,y0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得出要求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相关点法(也叫转移法).
⊙轨迹方程中的分类讨论[例 3](1)(多选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动点P到两个定点F1(-1,0)和F2(1,0)的距离之积等于8,记点P的轨迹为曲
A.曲线 E 经过坐标原点B.曲线 E 关于 x 轴对称C.曲线 E 关于 y 轴对称D.若点(x,y)在曲线 E 上,则-3≤x≤3
平方得(x2+y2+2x+1)(x2+y2-2x+1)=64,(0,0)不满足方程,故A错误;用(x,-y)换(x,y),方程不变,所以曲线E关于x轴对称,故B正确;同理用(-x,y)换(x,y),方程不变,所以曲线E关于y轴对称,故C正确;令y=0,得(x+1)2(x-1)2=64,即x2-1=8,所以x=±3,故-3≤x≤3,故D正确.故选BCD.
(2)(多选题)数学中的数形结合,也可以组成世间万物的绚丽画面.一些优美的曲线是数学形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结合产物,曲线C:(x2+y2)3=16x2y2恰好是四叶玫瑰线(如图784).
给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曲线 C 经过 5 个整点(即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B.曲线 C 上任意一点到坐标原点 O 的距离都
C.曲线 C 围成区域的面积大于 4πD.方程(x2+y2)3=16x2y2(xy>0)表示的曲线C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
由曲线的对称性可知,该点的位置是图 7-8-5 中的点 M,把(1,1),(1,2)和(2,1)代入曲线 C 的方程验证可知,等号不成立,所以曲线 C 在第一象限内不经过任何整点,
再结合曲线的对称性可知,曲线 C 只经过整点(0,0),即 A 错误;
所以x2+y2≤4,即B正确;以 O 为圆点,2 为半径的圆 O 的面积为 4π,显然曲线 C 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小于圆 O 的面积,即 C 错误;因为 xy>0,所以 x 与 y 同号,仅限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即 D 正确.故选 BD.
【高分训练】(2019 年北京)数学中有许多形状优美、寓意美好的曲线,曲线 C:x2+y2=1+|x|y 就是其中之一(如图 7-8-6).给出下列三个结论:①曲线 C 恰好经过 6 个整点(即横、纵坐标均为
②曲线 C 上任意一点到原点的距离都不超过③曲线 C 所围成的“心形”区域的面积小于 3.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如图 D57,易知 A(0,-1),B(1,0),C(1,1),D(0,1),
(1)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检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方程的化简是不是同解变形;二是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
(2)求点的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不同的需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
三种方法: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即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 x,y 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了.
(2)定义法: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可先设定方
程,再确定其中的基本量,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7讲 抛物线[配套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7讲 抛物线[配套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组一,走出误区,答案CD,题组二,走进教材,题组三,真题展现,答案C,B经过点P,C平行于直线OP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6讲 双曲线[配套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6讲 双曲线[配套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2+b2,等轴双曲线,题组一走出误区,答案CD,题组二,走进教材,题组三,真题展现,考点1,双曲线的定义及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4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配套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总复习》数学 第七章 第4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配套课件],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