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9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展开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课时9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1.中国的地形(1)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①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②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eq \b\lc\{\rc\ (\a\vs4\al\co1(c大兴安岭—太行山—, 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③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g祁连山、阿尔泰山。④南北走向的山脉:h贺兰山、横断山脉。⑤弧形山脉:i喜马拉雅山。(3)主要地形区分布①四大高原: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②四大盆地:E四川盆地、F柴达木盆地、G塔里木盆地、H准噶尔盆地。③三大平原:L东北平原、M华北平原、N长江中下游平原。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2.中国的气候(1)气候类型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E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大陆性显著。(3)气温①气温特征eq \b\lc\{\rc\ (\a\vs4\al\co1(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 置、地形以及冬季风的影响,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最热的地方是吐鲁, 番盆地))②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降水①降水特征eq \b\lc\{\rc\ (\a\vs4\al\co1(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和, 年际变化大))②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2)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作为长江水北上的输水通道。(4)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4.中国的自然资源(1)特点: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2)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3)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1.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2020·全国文综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从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河”反映出位于某河流附近,体现了水文要素;“梁”是黄土高原地貌“塬、梁、峁”之一,体现了地貌要素;“柳”体现了植被要素,选A。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地名主要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命名,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口迁徙关系不大,A、C错;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植被和土壤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B错;由图可知,乙地区现在河流较少,而由乙地地名推测原来沟、河、湾较多,推测自然环境由湿润变为干旱,变化较大,选D。(2020·山东地理)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3~5题。3.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4.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5.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答案 3.B 4.A 5.B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太行山的针叶林只在1 000~2 800 m的海拔有分布(黔桂喀斯特山区各海拔均有分布),垂直分布高差较小;总面积占比较小;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在海拔2 200~2 400 m处,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在海拔600~800 m处。B正确。第4题,黔桂喀斯特山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较低海拔地区水热充足,农耕条件相对优越,农田总占比较大,但该地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广布,异常陡峭,陡峭的地形加上较多的农耕活动,导致该地较低海拔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贫瘠,保持水土的能力较弱,一般树木难以在此地存活,而针叶林较其他树种耐旱、耐瘠薄、适应性更强,所以在此处占比较高,A正确。第5题,从图中农田分布来看,太行山区农田分布上限较低,仅在2 000 m以下有农田分布,而黔桂喀斯特山区各海拔段均有分布,两山差异较大,主要跟所处的纬度有关,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山麓地带的水热条件差于黔桂喀斯特山区,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先增后减),2 000 m以上的海拔已不适合农耕,导致其分布上限较低,B正确。(2022·山东枣庄市模拟)江苏中部的盐城沿海一带是我国海相沉积地貌发育最特殊、潮滩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滩涂上广泛发育的潮沟,像是一排生长在金黄地平线上的树林,有“潮汐森林”之称。其中南部的条子泥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面积广阔,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流强,潮水中含沙量大,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图1示意盐城滨海湿地(围垦区)潮沟分布变化,图2示意条子泥位置与潮滩形状。完成6~8题。6.关于图1中“潮汐树”和“潮汐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潮汐树”杈向陆,根部向海B.“潮汐森林”整体沿海岸线分布C.“潮汐树”主沟与海岸线大致垂直D.“潮汐树”的形成主要因涨潮冲刷7.图1中“潮汐森林”萎缩的原因是( )①大规模围垦 ②互花米草入侵 ③潮汐作用减弱 ④河流携带泥沙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条子泥湿地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关键区域的原因是( )①位置适中,面积广阔 ②食物来源充足 ③互花米草茂密 ④“潮汐森林”发育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6.D 7.A 8.C解析 第6题,在落潮时滩面水流在向地势较低处汇集的过程中,冲刷出的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形成树根,所以“潮汐树”的树杈向陆,根部向海,其主沟大致与海岸线垂直;落潮时水的流速较大,侵蚀能力更强,“潮汐森林”受潮水在落潮过程中冲刷而形成,整体沿海岸线分布,所以“潮汐树”的形成主要是因落潮冲刷。故选D。第7题,注意对图1信息的获取,该区域有大面积的围垦区域以及互花米草泛滥区,受大规模围垦以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自1992年至2010年,图中“潮汐森林”逐渐萎缩,①②正确;潮汐作用主要受引潮力的影响,潮汐作用并不会减弱,③错;河流携带泥沙减少,更有利于潮水的入侵,不会导致“潮汐森林”萎缩,④错。故选A。第8题,条子泥湿地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致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中段位置,位置适中,面积广阔。且该地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水中含沙量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该地“潮汐森林”发育,食物来源充足,有利于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栖息与觅食,①②④正确;互花米草属于入侵植物,如果该地互花米草茂密,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候鸟的食物来源减少,③错,故选C。课时精练读下图,完成1~2题。1.山脉②两侧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东侧为水稻,西侧为谷子B.东侧为水稻,西侧为冬小麦C.东侧为春小麦,西侧为水稻D.东侧为冬小麦,西侧为谷子2.以下关于图中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内B.都位于两省区的交界处C.东南侧降水都比较丰富D.两侧的农业类型都相同答案 1.D 2.C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经纬度判断,山脉②为太行山,东侧为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西侧为黄土高原,盛产谷子,选D。第2题,读图可知,①为大兴安岭,②为太行山,③为巫山,④为武夷山。①②③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④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大兴安岭不在省区交界处,B错。四条山脉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或者季风区内,山脉东南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C对。大兴安岭东侧为种植业,西侧为畜牧业,两侧的农业类型不同,D错。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 mm。下图为“1980年~2005年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3~5题。3.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 )A.①—春季 B.②—秋季C.③—冬季 D.④—夏季4.与其他季节相比,①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量小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C.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D.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5.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测该地区( )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B.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D.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答案 3.B 4.D 5.B解析 第3题,贺兰山东麓为夏季风迎风一侧,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夏季为图中①;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分较缺乏,而秋季降温快,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相对较多,故秋季植被覆盖度高于春季,春季为图中③,秋季为图中②。冬季寒冷干燥,植被覆盖度最低,为图中④。选B。第4题,①季节为夏季,夏季植被覆盖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加上气温高,植被生长好,植被覆盖度高,D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生态环境形势变得严峻;植被覆盖度降低,可能会增强流水侵蚀,使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B正确。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重大改道6次。其中,公元1194年人为决堤,南流夺淮河支流泗水入黄海,至1855年期间先后经泗水、濉水、汴河、涡河、颍河入黄海。现今的淮河大部分河水在洪泽湖附近经大运河南流入长江到东海。为缓解洪泽湖东部、东北部江苏境内的水灾,人工开挖河道排水入海。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改道情况。据此完成6~8题。6.历史上的黄河下游干流易改道的根本原因是( )A.善淤 B.善决 C.善徙 D.多水7.在黄河夺淮河入海期间,干流决口的位置主要移动方向是( )A.向东 B.向南 C.向北 D.向西8.淮河入海河道防洪压力最大的月份为( )A.4~5月 B.6~7月C.8~9月 D.10~11月答案 6.A 7.D 8.B解析 第6题,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河水含沙量很高,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淤积,河床迅速抬高,逐渐形成“地上河”,遇到较大洪水时容易决口,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较高的河床而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因此历史上的黄河下游干流易改道的根本原因是善淤,善决是改道的直接原因,善徙是黄河经常改道的表现,故选A。第7题,材料信息表明,黄河先后经泗水、濉水、汴河、涡河、颍河入黄海,图中显示,泗水、濉水、汴河、涡河、颍河与黄河干流“交汇”处大致由东向西排列,因此黄河干流决口的位置主要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选D。第8题,淮河入海河道防洪压力最大的月份应是淮河径流量最大的时期,淮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雨水,淮河流域的降雨主要集中在6~7月,选B。气流顺着一座高耸、孤立的山峰抬升凝结成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像大帽一样戴在山顶上的这种特殊的地形云被称为帽状云。下图为某摄影师于夏季拍摄到的帽状云戴在雪山顶上的奇特画面。据此完成9~10题。9.能正确表达帽状云形成条件的是( )10.与藏南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很少出现帽状云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相对高差大 ②气温高,水汽不易凝结 ③缺少孤立高峰 ④丘陵众多,气流复杂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9.C 10.B解析 第9题,在山峰顶部,上升气流逐渐冷却,再遇到下沉气流,云体才不会继续向上发展,加之稳定无风的环境,才可以让帽状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因此C正确。第10题,我国东南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不大,①错误;东南地区气温高,但水汽充足,阴雨天较多,②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帽状云的形成需要“高耸、孤立的山峰”和稳定的气流,③④符合题意,故B正确。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山脉西坡有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具体资料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1~12题。11.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厚度有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区域( )A.坡向朝向 B.坡度大小C.气温高低 D.风力大小12.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观测到( )A.降雪时间短 B.融雪时间早C.年融雪量小 D.积雪时间长答案 11.C 12.D解析 第11题,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坡向朝向相同,A错。坡度大小无法判断,B错。森塔斯气象站海拔比阿勒泰气象站高,气温较低,导致积雪较厚,C正确。风力大小从题目中无法判断,D错。第12题,该地水汽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降雪时间长,融雪时间晚,年融雪量大。因此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观测到积雪时间长,选D。1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结合下图中的气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比较上海、哈尔滨秋季(9~11月)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4分)(2)上海与成都纬度位置相近,但成都的冬季气温高于上海,试分析其原因。(4分)(3)夏季到拉萨旅游,游客必备防晒用品和较厚衣物。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 (1)9~11月上海降水量为260 mm左右,哈尔滨降水量为70 mm左右,上海秋季降水量大于哈尔滨。原因: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或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南移,所以上海秋季降水较哈尔滨多。(2)成都地处盆地,北部山地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上海地处平原,北部没有山地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3)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红花尔基镇以上为上游河段,是该河主要产流区。伊敏河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高原,河道宽浅。伊敏河春季流量最大,冬季流量非常小,中下游经常出现“连底冻”现象,导致河流断流,每年11月封河,次年4月上旬自上游到下游依次开河。开河分“文开河”和“武开河”,“武开河”是指春季气温快速回升,河槽水量突然增加,在气温及冰上水和底水的作用下,厚大的冰层突然破裂,迅速解冻,并顺流而下的现象,它会对沿岸产生巨大的威胁。下图为伊敏河流域示意图。(1)分析伊敏河流量主要来自上游河段的原因。(6分)(2)简述伊敏河中下游冬季易出现“连底冻”现象的原因。(6分)(3)说明伊敏河形成“武开河”现象的条件。(6分)(4)为减少“武开河”带来的危害,指出当地可以采取的措施。(4分)答案 (1)伊敏河的河水主要来自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上游河段地处大兴安岭,冬季降雪量大;冬季气温低,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融雪量大。(2)下游河段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中下游河道宽浅;冬季为枯水期,河流流量小。(3)河流封冻前水位较高,结冰厚度大;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积雪消融形成大量径流。(4)加强监测和预报;利用水库调控水量防凌;破冰行凌;分水分凌;分段拦冰。[课程标准] 1.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2.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特征。[体系架构][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我国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措施。地形地势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影响有利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不利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长江黄河珠江水利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水害中下游洪涝灾害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整治措施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