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82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展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 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表现
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2.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2)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生态退化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退化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其他生态退化问题的出现。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被挟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造成湖泊的面积减小、湿地萎缩;再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离家出走”,并于2021年8月返回适宜栖息地。下图为局部时间段象群迁移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期间,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我国日出时间逐渐变晚C.悉尼正值红叶观赏时期D.日落之前象影朝向东北
2. 关于此次亚洲象“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北迁B.保护区亚洲象繁殖速度较快C.西双版纳植被茂密食物充足D.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象栖息地
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3. 我国生态修复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1)在自然保护区中,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2)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50处,约覆盖我国陆地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2)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对于一般的生态修复措施,自然保护区具有明确的保护对象、区域范围和管理要求,以禁止或减少人为干扰为核心,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平衡能力,主要目标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乌裕尔河排水受阻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 )A.地势平坦、开阔 B.气候寒冷、湿润C.土壤板结、不易渗透D.地下水位低、含盐量低
2. 扎龙湿地今后发展的方向是( )A.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B.平整土地,开发房地产C.保留湿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D.保护湿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1.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3.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植被的破坏会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使地表裸露,导致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概率增加,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加重河流、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涝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
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3)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径流变率增大,增大了干旱和洪涝的危害程度。(4)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5)造成土壤的侵蚀程度加剧,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6)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治理先后经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土高原局部地区因过度退耕还林还草,导致人-地-粮食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农村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黄土高原作为西北经济落后地区,如何创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是一个重大科学课题。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是陕西省首个国家级土地整治重大项目。试题以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治理中的“治沟造地”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题目以文字和图的形式给出了延安治沟造地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试题从“治沟造地与打坝淤地的不同”“治沟造地的作用”“治沟造地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三个方面设置问题,层层递进,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第1题 治沟造地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从图中可以看出,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措施中,“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可以 耕地面积;“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可以防洪拦沙、改善耕作条件;“坡面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可以保持 、改善农田生态;“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宜居度。与传统的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除了可以实现防治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这些基本目标,还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乡村生产、 、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2题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措施上,一方面沟道覆土后,沟谷变宽、沟道土地更加平整;另一方面,打坝修渠使沟道内径流减少,流水侵蚀 ,泥沙 增多,也使沟谷更宽更平整。经过整治,当地的土地变得面积更 、更平整,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等更加集约高效的利用,所以方便田间耕作是对当地 条件的改善;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治沟造地的诸多措施增加了土地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墒情,打坝淤地工程形成的耕地肥力较高,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
答案 1. 2. 2.__
第3题 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雨季洪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放。 开垦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是该地开展治沟造地的主要背景。从图中的整治措施也可以倒推,“坡面退耕还林”说明 比例大,“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居住用地并不紧张。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亿利资源集团综合近30年保护、引种、驯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支持下,2015年在库布齐沙漠地区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完成1~2题。1.库布齐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是A.濒危沙生植物 B.耐寒植物C.沙生乔木 D.水生植物
2.库布齐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生态技术输出。其生态技术输出的重点地区可能是A.新疆塔里木生态修复工程B.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C.吉林长白山生态修复工程D.贵州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
(2022·江苏徐州模拟)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地区唯一基本保持原生状态的河口湿地,系中国自然生态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3.形成长江口众多沙岛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堆积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C.地壳下降运动 D.海平面上升运动
4.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A.为人类提供野生动植物资源B.净化长江口水质C.提高“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D.调节长江径流量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3题。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自我修复能力丧失C.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便于汇集雨水 B.降低爬山难度C.增加耕地面积 D.提高地面美观度
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A.耐涝、耐贫瘠 B.耐涝、耐盐碱C.耐旱、耐贫瘠 D.耐旱、耐盐碱
(2022·山东滨州市期中)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如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据此完成4~6题。4.与人工恢复方式相比,自然恢复不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A.生态环境较好 B.水源需求不能满足C.群落抗干扰能力弱 D.物种欠丰富
5.三种典型恢复方式中恢复利用方式物种丰富度最高,原因是A.土壤水分好 B.具有优势物种C.适宜的干扰强度 D.植被覆盖度高
6.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禁止动物踩踏、啃食C.自然恢复D.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
大鲵是一种两栖生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与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10月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地处武陵山脉东段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7~9题。7.根据其习性推测,下列各省区中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A.广东 B.贵州 C.四川 D.江西
8.张家界成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有A.研究院所众多,保护水平高B.旅游开发促进大鲵保护C.水质清凉,生存环境好D.水流较缓,利于幼苗野放
9.大鲵冬眠结束后,来年开始活动的时间大概是A.2月下旬 B.3月上旬C.3月下旬 D.4月上旬
10.(2022·福建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类动物,栖息于流速缓慢、水深较浅、水质好的浅滩和沙洲附近,以小型鱼类为食。近年来,受长江航运、工程建设、水质污染、过度及非法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衰减,长江江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湖泊中。长江天鹅洲原为长江主河道,由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了天鹅洲故道(天鹅洲牛轭湖),仅在汛期与长江相通。20世纪90年代早期,天鹅洲故道开始引进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经过30年的迁地保护,该种群从最初引进的5头江豚,发展到目前约80头,是小型濒危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范例。
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图,下表示意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1)根据沉积物特点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的大致年份,并说明判断理由。(10分)
答案 年份:1972年(前后)。理由:阶段一,沉积物颗粒粗,水流速度快,沉积速率慢,河流弯曲度不高;阶段二,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流速下降,沉积速率较快,河流弯曲程度增大;阶段三,沉积物粒度极细,河道弯曲程度已经达到最大值,河道淤积严重迫使河流裁弯取直;阶段四,天鹅洲故道成为牛轭湖,只有在汛期与长江相通,水流速度较快,粗颗粒较多,沉积速率较慢。
(2)简析选择天鹅洲故道作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有利条件。(6分)
答案 天鹅洲故道形状弯曲,水流速度慢,水深较浅,多沙洲和浅滩分布;与长江基本隔绝,受外界污染源影响小,水质好;环境与长江中下游河湖相似;生物丰富,有利于长江江豚栖息和捕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8章第2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8章第2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可再生,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良性循环,自我调节,保护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考点1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考点1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工业化,土壤侵蚀,物种灭绝,自然环境,2生态修复的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4部分 第4章 课时84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4部分 第4章 课时84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向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