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九)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九),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九)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余波 震动 B.盼望 逐渐 C.据说 河提 D.滚动 依旧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纳(nèi)凉 柔(róu)和 模(mú)糊B.庭(tíng)院 仿佛(fó) 怀(hái)抱C.船舱(cāng) 坠(zhuì)落 微(wēi)笑3.有关批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批语。B.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C.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D.只有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才叫批注。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动会快到了。”老师微笑着问大家:“你们准备参加哪些项目?”B.国庆节,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C.“张老师,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D.阅读有很多好处:能扩大知识面,能陶冶情操,能提高审美能力。5.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作梦 画妆 红颜 嫩红B.冬眠 清峰 葱绿 光滑C.尾巴 芦苇 灵巧 滋润 二、填空题6.把词语补充完整。( )云( )雾 上( )( )地 ( )机( )算各( )神通 三( )六( ) 眼观( )( )听八方 ( )不入 ( )力竭7.写出下面的词语的含义,并在括号里写出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腾云驾雾_______( )上天入地_______( )神机妙算_______( )各显神通_______( )三头六臂_______( )眼观六路_______( )耳听八方_______( )刀枪不入_______( )8.填空。“鼎”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鼎”在词典中有以下解释: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②借指王位、帝业。③锅。④大。⑤正当;正在。在“三足鼎立”中的意思应选( ),在“人声鼎沸”中应选( ),在“鼎力支持”中应选( )。9.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想象_____时蝴蝶藏在哪里,而为蝴蝶____,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____之情。(2)把下列问题按提问角度进行分类。①“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②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应该为蝴蝶做些什么呢?③蝴蝶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④为什么要反复写“我”为蝴蝶着急?(1)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_________(2)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_________(3)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________10.形近字组词。架( ) 航( ) 楚( ) 僻( )驾( ) 船( ) 禁( ) 避( ) 三、语言表达11.按要求写句子。(1)两只旋转的陀螺奋勇搏斗,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赛陀螺每次都是体重个大的一方占上风。只有小陀螺的大多在自家院子里玩。(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师对我说:“现在开始排练。你把老虎头套上。”(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 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12.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从文中找到答案,用波浪线画出。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对句中 “终于”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很容易被发现。B.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C.表明了科学家对能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感到很幸运。14.根据课文填写示意图,写一写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_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__________。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_________ 。 (4)雷达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现代化设备呢? 请列举两个: ①________。②________。 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完成练习。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15.仿写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读一读,说说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出有什么发明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19.习作。 题目:他(她) 了要求:在横线补充上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如高兴、感动、生气、恼羞成怒……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其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1.C2.C3.D4.A5.C6. 腾 驾 天 入 神 妙 显 头 臂 六路 耳 刀枪 筋疲7. 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孙悟空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本领非常大,也形容决心大,竭尽全力去做。 《西游记》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 各自显示出高超的本领。 八仙过海 比喻了不起的本领。 哪吒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封神演义》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封神演义》 指身体强壮,能抵御刀枪等兵器的伤害。也比喻自有主见,能抗拒外界的干扰。 阿喀琉斯8. 目 7 ① ③ ④9. 雨天 着急 幼小生灵的关爱 ③ ①④ ②10. 书架 航行 清楚 偏僻 驾驶 船只 禁止 躲避11. 两只旋转的陀螺像两个英勇的士兵一样奋勇搏斗,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因为赛陀螺每次都是体重个大的一方占上风,所以只有小陀螺的大多在自家院子里玩。 老师对我说,现在开始排练,让我把老虎头套上。1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3.B 14. 嘴 超声波 耳朵 人们根据萤火虫的光发明了冷光灯。 人们根据青蛙的眼晴发明了电子蛙眼。 15.谁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父母。 16.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7.飞机 电话 18.晚霞把芦苇映成红色。 19.范文:他高兴了他叫王明,是我们班的插班生。个子不高,圆圆的脑袋,他很害羞,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最近,我们班突然刮起了一阵“魔方风”。下课后,同学们总是聚在一起研究魔方,每当这时,总有一双大眼睛盯着我们,那就是王明。他总是羡慕地看着我们玩魔方,眼睛里闪着光,却从来不靠近我们。有一次,他又一次地看着我们玩魔方,被张烁看见了,张烁对他说:“王明,你要加入我们吗?”,“可……可以吗?”王明的脸涨得通红。“当然可以,”张烁把魔方递给了王明。没想到,他竟然玩得如此应手。魔方一到他手上,就像鱼儿见了水,鸟儿见到了天。张烁见他这么厉害,就说:“王明,我们来比赛吧,把魔方转成六个面同色,怎样?”王明点点头,答应了。比赛开始,几乎全班同学都围了过来,大家屏息凝神,眼睛看着王明和张烁。只见魔方在他们两个人手上,上下左右地转来转去。突然,王明停住了,嘴巴里一直嘟囔着,似乎在说着什么。难道他公式背错了?此时张烁正在飞快地转动魔方,我紧张地站了起来,但王明没有乱,突然王明手中的魔方飞快地转了起来,比刚才更快了,一眨眼的功夫,王明拼好了。我喊了一句:“一分钟,王明,你太厉害了!”他笑了,笑得很灿烂,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眼里装满了快乐。从此以后,他交了许多“魔友”,大家纷纷找他请教快速转魔方的办法,他更加自信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十三),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十四),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试题(十六),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