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孟子语录,--孟子,《孟子》,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再读课文梳理思路,主题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孟子,名 ,字 ,邹国人。 时期 、 、 、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 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政治上,他主张“ ”,提出“ ”的民本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 .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以:用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就有怜爱别人(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爱别人(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的心情——这不是因为要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是:这,此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是:这。犹:就像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而:表转折。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 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 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 非之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 出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 仁 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正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反面: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②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③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本善”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但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加强外在的道德约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仁政”“王道”,价值观,人性观,研读文本,文题解读,扩而充之,论证思路与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孟子语录,📚知人论世,🎓走进孟子,🎓后世评价,📚关于《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