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乌鲁木齐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练习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乌鲁木齐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乌鲁木齐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外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B.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C.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D.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6.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朱光潜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丏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文本二: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的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都觉得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散文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突出他的随性洒脱。B. 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崇敬。C. 作者描写丰子恺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善良和侠义的性格。D.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8. 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文本二指出,散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注】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非群聚以御外患”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B. “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C. “乃实欲更相依庇”与“更相为命”(《陈情表》)两句中的“更相”含义相同。D. “然后社稷可固”与“固不如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 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 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D. 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2)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王适徐州赴举苏辙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B.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友人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C. 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钱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D. 由诗题及尾联的“杨柳春风”可以推知,尾联中的“榜”是春闱的杏榜。15. 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婚嫁风俗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种子,是城市的文化根脉正因为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滞留在城市肌体里,广大市民的文化情感才得以寄托,每个城市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标识。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历史文化保护的责任,如何___ ①   _ 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城市的建设与保护,并不是,       的关系。妥善保护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不能盲目拆除,也不必圈禁封闭,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         的路径。比如,上海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特色建筑被      地修旧如旧,既守住了历史文化,也不妨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功能,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持续活化利用,并完美融入了现代城市功能,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维度。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B.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说起来,茶,原本是中国人的爱物。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只要是中国人,很少有不爱喝茶的。          ,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不错:(甲)江浙有绿茶,云贵有沦茶,广东有早茶,西北有奶茶,闽南有乌龙茶,北京有大碗茶,          :绿茶太淡,沦茶太粗,奶茶是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则只能叫“牛饮,”(乙)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丙)又有派。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水也无妨;(丁)有派,则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在茶馆里喝茶,和在家里泡茶,大不一样。在家里泡茶,谁不会?显然,在成都人眼中,           ,才真正算得上是爱茶。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下列选项中,各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四、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以“负重和减重”为主题的周一班会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25页。

    2024乌鲁木齐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乌鲁木齐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乌鲁木齐第六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乌鲁木齐第六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2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