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三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单糖、二糖等各种糖类甜味剂,不包括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二糖的形式存在
B.糖尿病人的饮食要严格限制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非甜主食也需要限制
C.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都为2:1
D.添加到食物中的单糖、二糖都为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被人体细胞吸收
【答案】B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米饭和馒头中含大量淀粉,淀粉水解可得到大量葡萄糖,也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的饮食米饭和馒头等非甜主食也需要限制,B正确;
C、并非所有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都为2:1,如脱氧核糖分子(C5H10O4),C错误;
D、添加到食物中的二糖需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D错误。
故选B。
2.载体蛋白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层中,与物质转运有关的一类蛋白质。因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图是其中一种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位置上的示意简图。以下有关载体蛋白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载体蛋白在转运时不需要和相应的物质结合而使构象发生改变
B.参与葡萄糖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相同
C.为满足细胞对多种物质的需求,一种载体蛋白往往可以转运多种物质载体蛋白
D.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有时需要ATP供能,有时不需要
【答案】D
【分析】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C、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只允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AC错误;
BD、载体蛋白转运葡萄糖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供能,转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ATP供能,所以载体蛋白不同,B错误,D正确。
故选D。
3.衰老和死亡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和死亡
B.衰老的细胞因体积变小,其物质运输效率加快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发生在细胞衰老之后
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
【答案】D
【分析】1、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代表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会大量凋亡。
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多种酶活性降低等。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不一定都发生在细胞衰老之后,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衰老之后,没有凋亡基因的表达。
【详解】A、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和死亡,但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则不是一回事,A错误;
B、衰老的细胞因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其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错误;
C、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成熟之后失去了细胞核中的基因,其凋亡基因表达发生在细胞衰老之前,C错误;
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D正确。
故选D。
4.系统的边界对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以下有关细胞膜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细胞需要的物质更容易进入
B.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实现的
C.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转运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多种相互作用
【答案】B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为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A正确;
B、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受体不一定在细胞膜上(例如性激素受体在细胞内),B错误;
C、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转运,C正确;
D、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多种相互作用,D正确。
故选B。
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共同由来学说”,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为此达尔文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其观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
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也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
C.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从这一点来说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
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
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
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A正确;
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这从细胞水平上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B正确;
C、人和鱼有共同祖先,在胚胎发育早期人也会出现裂和尾,只是后面消失了,C错误;
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
故选C。
6.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犹如汽车的油门与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B.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完全自主
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一般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并非完全自主,C错误;
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正确。
故选D。
7.研究发现莴苣种子交替暴露在红光(R)和远红光(FR)下,其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其机理如下图。光敏色素有Pr型(吸收红光)和Pfr型(吸收远红光),Pr与Pfr在不同光谱下可以相互转换,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Pr在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
B.最后一次光照类型是红光时,其种子的萌发率较高
C.黑暗下生长的莴苣中,光敏色素以无活性的Pfr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D.光诱导莴苣种子的萌发,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C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据图分析,红光诱导光敏色素发生空间结构变化,使Pr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A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莴苣种子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最后一次处理若是红光,则萌发率较高,B正确;
C、光敏色素有两种形式,无活性的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黑暗条件下以Pr形式存在,光照会促进Pr转化为Pfr,C错误;
D、光作为信号分子诱导莴苣种子的萌发,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正确。
故选C。
8.种群的“S”形增长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大于或等于环境容纳量的时候,种群就会停止增长。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描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种群其环境容纳量不同
C.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详解】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
B、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种群其环境容纳量不同,B正确;
C、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9.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下列关于群落的演替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而代之
B.弃耕的农田总是朝着森林群落演替
C.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发生改变但水平结构未改变
【答案】C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A错误;
B、弃耕的农田如果在干旱环境等不利的条件下就很难形成森林,B错误;
C、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发生改变,水平结构也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10.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的分化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荒漠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重叠
C.生态系统遭到严重地破坏后,更容易存活下来的是乙物种
D.若甲物种与乙物种资源重叠部分减少,其种间竞争会减弱
【答案】B
【分析】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强。
【详解】A、生态位的分化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荒漠群落的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也有少量的生态位重叠,B错误;
C、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乙物种占有的资源最多,更容易存活下来的是乙物种,C正确;
D、若甲物种与乙物种资源重叠部分减少,其种间竞争会减弱,D正确。
故选B。
11.野生型青霉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其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纯化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D、E为菌落
A.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
B.A操作的目的是导致基因突变,增加突变株的数量
C.B的正确操作是用接种环把菌液接种到②的表面
D.经C过程培养后,可从③中挑取D进行纯化培养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据此利用培养基的种类便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
【详解】A、野生型青霉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A正确;
B、紫外线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A操作的目的是提高突变菌株的浓度,即增加突变株的数量,B错误;
C、B操作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②表面,C错误;
D、从图中可看出,D在基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可生长,说明D是氨基酸缺陷型菌落,故经C过程影印及培养后,可从④培养基中挑取D菌落进行纯化培养,D错误。
故选A。
12.植株甲金花菜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另一种远缘植株乙青花菜存在抗除草剂基因,欲将植株乙细胞中抗除草剂基因引入植株甲中,进行了如下操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A取顶芽细胞的操作有利于获得脱毒苗
B.过程B中常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两个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细胞壁
D.在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细胞会出现接触抑制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A为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可用酶解法;B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以用聚乙二醇处理;C为培养筛选出所需的杂种细胞;D为脱分化。
【详解】A、顶端分生组织几乎不带毒,因此,过程A中取顶芽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有利于获得脱毒苗,A正确;
B、B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过程可使用聚乙二醇(PEG)促融,B正确;
C、两个植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细胞壁,C正确;
D、在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细胞不会出现接触抑制,接触抑制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D错误。
故选D。
13.图1、2是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在进行分裂时所对应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表示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各1次,图2曲线表示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分别为1次和2次
B.图1中A1B1段对应的时期,细胞内核糖体活动最活跃
C.图2中B2C2和F2G2曲线下降的原因不同
D.图2中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C1D1段变化相同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1曲线既能表示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也能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数。
【详解】A、图1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由1变2,又由2变为1,如果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图1曲线表示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各1次,如果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图1曲线表示染色体分别为1次和2次,图2染色体数减半两次,加倍一次,故图2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分别为1次和2次,A错误;
B、图1中A1B1段对应的时期正在进行DNA复制,核糖体在DNA复制前后较活跃,B错误;
C、图2中B2C2和F2G2曲线下降都是因为细胞一分为二,原因相同,C错误;
D、图2中D2E2与图1中C1D1段的染色体变化都是着丝粒分裂,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1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排斥反应,受到很多基因、蛋白质以及细胞的影响,免疫失调会引起许多疾病。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其功能越强越好
B.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所引发的免疫反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
D.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B淋巴细胞,使其数量大量减少
【答案】B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其功能不能过强,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A错误;
B、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所引发的免疫反应,B正确;
C、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自身免疫病,C正确;
D、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使其数量大量减少,D错误。
故选BC。
1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就是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细胞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的遗传信息。下列有关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完全一样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至少需要筛选两次,筛选的方法相同、目的不同
D.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需放到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答案】AC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聚乙二醇诱导、电融合法、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等。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至少需要两次筛选,最终获得既能产生专一抗体,又能大量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4、动物细胞的培养需要用到CO2恒温培养箱。
【详解】A、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不完全一样,都利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植物体细胞杂交还利用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错误;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B正确;
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至少需要筛选两次,筛选的方法不相同、目的也不同,第一次筛选获得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进行抗性检验,C错误;
D、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属于动物细胞,需放到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维持pH稳定,D正确。
故选AC。
16.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已知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且在人群中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0%(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a,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3的基因型Ⅲ5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B.Ⅲ3与Ⅲ7近亲结婚,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C.Ⅲ3与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婚配,所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2
D.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多出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答案】ABC
【分析】1、乙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且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0%,所以Xb频率为10%。
2、甲病为单基因遗传病,由图可知,Ⅱ4、Ⅱ5患甲病而所生女儿Ⅱ7正常,“有中生无”,“有”为显性,因此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4、Ⅱ5均患有甲病而所生女儿Ⅱ7正常,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已知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AaXbY,Ⅲ5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A正确;
B、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7的基因型为l/2aaXBXB或1/2aaXBXb,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C、Ⅲ3的基因型为aaXBY,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基因型为aaXBX-,又因为人群中Xb的频率为10%,所以正常人群中,该个体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2/11,所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11×1/4=1/22,C正确;
D、其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又因其不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为XBX-Y,X-可来自其父亲或母亲,D错误。
故选ABC。
三、综合题
17.对于小麦等绿色植物来说,在暗反应阶段,一分子CO2被一分子五碳化合物(C5)固定以后,形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C3)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C3途径,小麦这样的植物被称为C3植物。科学家在研究玉米等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发现在这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首先转移到含有四个碳原子的有机物(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科学家将这类植物称为C4植物,将其固定CO2的途径,称为C4途径,如下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固定CO2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据图1推测C4植物中叶肉细胞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
(2)图1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中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循环,其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C4途径中能够固定CO2的酶对CO2有更高的亲和力。现将相同条件下光合速率相同的小麦和玉米植株放到图2所示装置中,推测先停止从装置内吸收CO2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4)请结合以上信息分析,玉米比小麦更适合生存在热带地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基质 固定CO2,将CO2传递给维管束鞘细胞
(2) 卡尔文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3) 小麦 随着装置内小麦和玉米光合作用的进行,装置内CO2浓度越来越低,玉米(C4植物)能够固定CO2的酶对CO2有更高的亲和力,能够在更低的CO2浓度条件下利用CO2
(4)在热带地区,由于光照较强,温度较高,植物为了防止水分过多蒸发,常常会关闭叶片上的气孔,这样就减少了CO2的进入,拥有C4途径的玉米等植物,能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小麦(C3植物)则不能
【分析】1、图1是C4植物固定CO2的途径,CO2被叶肉细胞转运给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参与卡尔文循环。
2、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膜,卡尔文循环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光反应中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卡尔文循环中能量变化是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1)
固定CO2的过程属于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据图1推测C4植物中叶肉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固定CO2,并且将CO2传递给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
(2)
图1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中的过程为暗反应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暗反应发生的能量变化是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3)
在密闭容器内,随着装置内小麦和玉米光合作用的进行,小麦和玉米吸收CO2产生O2,装置内CO2浓度越来越低,玉米(C4植物)能够固定CO2的酶对CO2有更高的亲和力,能够在更低的CO2浓度条件下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
(4)
在热带地区,由于光照较强,温度较高,植物为了防止水分过多蒸发,常常会关闭叶片上的气孔,这样就减少了外界CO2的进入,拥有C4途径的玉米等植物,能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小麦(C3植物)则不能,所以玉米更适合生存在热带地区。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形成知识网络,结合题文解决相关问题。
18.某植物的花色有黄色、红色和紫色三种,该性状的遗传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某花卉培育员利用黄花(甲)、黄花(乙)、红花(丙)、紫花(丁)4个纯合品种进行了如下实验:
亲代
F1代
F2代
实验一
黄花(甲)×紫花(丁)
紫花
F1自交:9紫花:4黄花:3红花
实验二
黄花(乙)×红花(丙)
黄花
F1自交:12黄花:3紫花:1红花
且已知基因对此性状的控制途径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黄花(甲)和黄花(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将实验一中的F1代紫花植株测交,则其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3)实验二中F2代的黄花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黄花植株占全部黄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
(4)该花卉培育员继续进行实验三:利用黄花(甲)和黄花(乙)杂交得到F1代,F1代自交得到F2代。发现F1代和F2代植株都表现为黄花,根据实验一、二、三分析,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5)通过上述事实,请从数量关系和代谢的角度,描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__________。
【答案】(1) aabbdd AABBDD
(2)黄花:红花:紫花=2:1:1
(3) 6 1/6
(4)A/a、D/d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生物性状不都是受一对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分析】根据实验一的子二代分离比,可知黄花甲和紫花丁杂交形成的子代紫花个体含有两对等位基因,根据实验二的子二代分离比,可知实验二中黄花(乙)×红花(丙),子一代黄花也含有两对等位基因。
(1)
据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不同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分别是黄花(aa_ _ _ _或A_ _ _D_)、红花(A_bbdd)、紫花(A_B_dd),已知黄花(甲)、黄花(乙)、红花(丙)、紫花(丁)为4个纯合品种,根据实验一的子二代紫花占9/16,可知子一代紫花基因型为AaBbdd,故亲本黄花(甲)的基因型为aabbdd,紫花(丁)的基因型为AABBdd;根据实验二的子二代红花占1/16,可知子一代黄花基因型为AABbDd,则亲本黄花(乙)基因型为AABBDD、红花(丙)的基因型为AAbbdd。
(2)
实验一中的F1代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dd,将AaBbdd与aabbdd测交得子代AaBbdd(紫花)、Aabbdd(红花)、aaBbdd(黄花)、aabbdd(黄花),所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紫花=2∶1∶l。
(3)
实验二中的F1代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Dd,F1自交得到的黄花植株基因型有AAB_D_或AAbbD_共2×2+2=6种,其中纯合子AABBDD和AAbbDD占(1×1/4×1/4+1×1/4×1/4)÷(1×3/4×3/4+1×1/4×3/4)=1/6。
(4)
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A/a与B/b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b与D/d基因的遗传也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而实验三利用黄花(甲)aabbdd和黄花(乙)AABBDD杂交得到的F1代和F1代自交得到的F2代都表现为黄花,则可知A/a与D/d基因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关系是A/a、D/d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
据图可知,数量上反映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生物性状不都是受一对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代谢角度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9.人类的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可分为1、2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血糖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其相关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
(2)推测图中胰高血糖素对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理由是__________。
(3)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主要是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荔枝核皂苷可能是荔枝核产生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胰岛素敏感性可通过检测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情况进行判断。某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荔枝核皂苷具有改善小鼠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材料与用具:患2型糖尿病小鼠成熟的脂肪细胞悬液、添加高糖的含胰岛素的动物细胞完全培养液、一定浓度的荔枝核皂苷溶液、生理盐水、移液器、CO2培养箱、培养瓶若干等。
①写出实验思路(要求与说明:具体实验操作过程和用量不做要求)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
【答案】(1) 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和转移至细胞膜上 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和脂肪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
(2) 促进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升高,使细胞能利用的血糖增加,细胞需要在胰岛素的促进作用下才能更好的利用血糖,所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 实验思路:将若干培养瓶平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向两组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添加高糖的含胰岛素的动物细胞完全培养液和患2型糖尿病小鼠成熟的脂肪细胞悬液;甲组添加适量一定浓度的荔枝核皂苷溶液,乙组添加等量生理盐水,将两组培养瓶置于温度适宜的CO2培养箱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检测并记录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预期实验结果:甲组葡萄糖下降较乙组明显
【分析】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1)
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和转移至细胞膜上,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和脂肪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
(2)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原因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升高,使细胞能利用的血糖增加,细胞需要在胰岛素的促进作用下才能更好的利用血糖,所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
①要通过实验验证荔枝核皂苷具有改善小鼠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荔枝核皂苷,因变量是培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实验步骤及思路如下:将若干培养瓶平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向两组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添加高糖的含胰岛素的动物细胞完全培养液和患2型糖尿病小鼠成熟的脂肪细胞悬液;甲组添加适量一定浓度的荔枝核皂苷溶液,乙组添加等量生理盐水,将两组培养瓶置于温度适宜的CO2培养箱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②该实验为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是确定的,甲组添加一定浓度的荔枝核皂苷溶液,葡萄糖含量下降较明显。
20.目前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是放牧,不同的牲畜种类、放牧强度、年限和制度等,会影响草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进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为了研究羊草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最佳载畜量,科研人员开展调查与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__进行的。
(2)放牧过程中,羊草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少部分可供给牲畜,该营养级能量的其他去向包括: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检测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kg/m3)
对照组
160
6.1
轻度放牧
135
5
中度放牧
112
5.9
重度放牧
87
3.2
注: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上的有机物量
①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放牧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
②研究发现中度放牧促使植物将生物量向地下部分转移,植物的这种生存策略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食物链与食物网
(2)自身呼吸作用散失、被其他初级消费者同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3) 放牧过程中,牲畜采食、践踏及排泄影响草地植被 可以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分析】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光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
(2)
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
①放牧过程中,牲畜采食、践踏及排泄影响草地植被等都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
②使植物将生物量向地下部分转移可以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21.随着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不断进化,欧美国家疫情一再反复,一些国家确诊和死亡病例再现高峰。但是新冠病毒变异再快,也是在冠状病毒这个大类里,通过生物信息学或大数据挖掘找到共用的靶抗原、发病机制或受体,可以快速指导疫苗的改良。研究发现,刺突蛋白(S蛋白)是新冠病毒非常重要的抗原蛋白,与病毒的传染能力密切相关;N蛋白在新冠病毒中含量丰富,是一种高度免疫原性蛋白。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新冠病毒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刺突蛋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是遏制新冠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多款新冠疫苗,其中腺病毒疫苗的制备技术要点是:将腺病毒的复制基因敲除,将以新冠病毒的__________(填“S”或“N”)蛋白基因为模板合成的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作为疫苗。该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内通过表达相应蛋白,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与蛋白质疫苗相比,该疫苗能够更有效的诱发_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
(2)腺病毒疫苗、重组蛋白质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制备技术的原理都利用到了基因重组。已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表所示,DNA片段序列和质粒结构如下图所示:
限制酶
Nco Ⅰ
Sph Ⅰ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5'—C↓CATGG—3'
5'—GCTAG↓C—3'
限制酶
Nhe Ⅰ
BamH Ⅰ
识别序列和切测位点
5'—G↓GATCC—3'
5'—G↓CTAGC—3'
根据DNA片段序列可判断需要用限制酶__________切割质粒B。
(3)基因测序也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一把利刃,“实时荧光定量gPCR”通常在1~2h内即可得到检测结果,其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如下图所示:
①“实时荧光定量qPCR”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__________、Taq酶、荧光探针、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缓冲剂等。
②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___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上述技术还可以检测基因__________(填“复制”“转录”或“翻译”)水平。
【答案】(1) S 细胞
(2)Nco Ⅰ和Nhe Ⅰ
(3) ①逆转录酶 Mg2+ ②正 转录
【分析】限制酶: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构: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1)
构建的重组腺病毒作为疫苗,该疫苗由于含有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所以进入人体细胞内可以表达出新冠病毒的蛋白,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与蛋白质疫苗相比,该疫苗由于可以进入细胞内,使其表达S蛋白,能够更有效的诱发细胞免疫。
(2)
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5'—GATC—3'、5'—CATG—3',推知酶的两个切割位点5'—G↓GATCC—3'和5'—CCATGG—3',故分别使用Nhe Ⅰ和Nco Ⅰ限制酶。
(3)
①新冠检测基本原理是:将新冠病毒RNA逆转录为DNA,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进行鉴定,因此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逆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荧光探针、引物、dNTP、Mg2+、缓冲剂系等。②题干中提出“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并且“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若以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cDNA,以其作为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