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
    A.杂交、自交 B.测交和自交、杂交
    C.杂交和自交 、测交 D.杂交、测交
    【答案】C
    【分析】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发现子二代中出现性状分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然后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详解】孟德尔两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3∶3∶1,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说,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综上所述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用杂交和自交的方法,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测交。同样,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也是通过杂交和自交发现问题,并通过测交验证,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发展出各自的特点:猎豹奔跑速度快但是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是动作敏捷且耐力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
    B.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
    C.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
    D.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分析】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猎豹的存在对斑马起到了选择作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A正确;
    B、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最终发展出各自的特点,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猎豹与斑马的基因库发生了变化,C错误;
    D、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3.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B.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C.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答案】A
    【分析】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一般来说,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B正确;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是: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CFTR蛋白结构异常→功能异常,C正确;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如利用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D正确;
    故选A。
    4.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43
    262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高茎红花×高茎红花
    925
    328
    315
    108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507

    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通过第一、三、四组可以得出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通过第二、四组可以得出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
    B.以A和a分别表示茎高的显、隐性基因,D和d分别表示花色的显、隐性基因。则第一组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aaDd
    C.每一组杂交后代的纯合子的概率都相同
    D.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第五组
    【答案】C
    【分析】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3、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一、三、四组的亲本都是红花,但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第二、四组的双亲都是高茎,但杂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此外从第三组亲本是高茎与矮茎杂交,后代只有高茎,也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
    【详解】A、由第一组可知红对白显性,第二组可知高对矮显性,由第三组和第四组均可知高对矮显性,红对白显性,第五组不能确定两对性状的显隐性,A正确;
    B、第一组中高茎×矮茎→高茎∶矮茎=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红×红→红∶白=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B正确;
    C、据分析可知,第一、二、三、四、五组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Dd×aaDd、AaDd×Aadd、AADd×aaDd、AaDd×AaDd、Aadd×aaDd,因此每一组杂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分别为1/4、1/4、0、1/4、1/4,每一组杂交后代的纯合子的概率不都相同,C错误;
    D、据分析可知,每组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概率分别为1/8、1/8、0、1/16、1/4,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第五组,D正确。
    故选C。
    5.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由于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是9:3:3:1的特殊情况,因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红色窄叶AaBB、AaBb,红色宽叶Aabb,白色窄叶aaBB、aaBb,白色宽叶aabb。
    【详解】A、根据分析可判断: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因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红色和窄叶为显性性状,B错误;
    C、花的白色为隐性性状,后代有白色花,故控制花色的隐性纯合基因无致死效应,C错误;
    D、自交后代中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因此红色窄叶植株中有3份致死,无纯合子,红色宽叶植株中有1份致死,无纯合子,白色窄叶植株中有1份纯合子,白色宽叶植株为纯合子(1份),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只有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3×1/4+1/3×1/4=1/12+1/12=1/6,D正确。
    故选D。
    6.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正确;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后不一定会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因此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B正确;
    C、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概念能力,属基础题。
    7.S型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肺炎双球菌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
    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
    D.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答案】B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部分基因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此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B正确;
    C、只有将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才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C错误;
    D、肺炎双球菌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8.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中含有1.3×104 个氢键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数与只含31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B
    【分析】1、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5000个碱基对,A占20%,因此A=T=10000×20%=2000,C=G=3000,DNA分子复制2次形成4个DNA分子,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了8个DNA分子;2、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G、C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3、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DNA中A=T═2000,C=G=3000,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2000×2+3000×3=1.3×104,A正确;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000×(8-1)=2.1×104个,B错误;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是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在两个,只含31P的分子数是6个,二者之比是1:3,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特点的理解,并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荷斯坦牛的耳尖V形与非V形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下是荷斯坦牛耳尖性状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形耳尖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B.由Ⅲ2的表型可推定Ⅲ1为杂合子
    C.Ⅲ3中控制非V形耳尖的基因可来自Ⅰ1
    D.Ⅲ2与Ⅲ5交配生出V形耳尖子代的可能性为1/3
    【答案】C
    【分析】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都是V形耳尖生出非V形耳尖Ⅲ2,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控制耳尖性状的V形基因是显性基因,但是Ⅰ代的父亲为V形耳尖,而后代中女儿有非V形耳尖的,因此V形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由此判断各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详解】A、Ⅱ1和Ⅱ2耳尖V形,生下Ⅲ2耳尖非V形公牛,则耳尖V形为显性遗传,则V形耳尖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耳尖V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假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Ⅲ2的表现型为非V形耳尖,则可推断Ⅱ1和Ⅱ2都是杂合子,而Ⅲ1耳尖V形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B错误;
    C、Ⅲ3的非V形耳尖的基因来自Ⅱ3和Ⅱ4,Ⅱ3的非V形耳尖的基因来自Ⅰ1和Ⅰ2,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Ⅲ2的基因型是aa,Ⅲ5的基因型是Aa,二者生出V形耳尖子代的可能性为1/2,D错误。
    故选C。
    10.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 )

    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
    C.丙→戊的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甲图到乙图为DNA复制的过程,丙图到丁图可表示染色质螺旋缩短变粗,二者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戊图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详解】A、甲  乙过程中DNA分子加倍,但是复制得到的姐妹染色单体附着在同一着丝点上,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故A项错误。
    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丁时期,这时染色体形态较稳定,数目较清晰,易于观察,故B项错误。
    C、丁有染色单体而戊没有染色单体,则由丁到戊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数目减半,故C项正确。
    D、戊阶段每个着丝点分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则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相等,故D项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详解】A、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组织液增加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
    B、血液中钙盐过多会引起肌无力,钙盐过少会引起抽搐现象,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所以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但不会导致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12.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成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在A、B、C、D四点分别给予适宜刺激,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肌肉发生收缩
    B.刺激B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
    C.刺激C点时,指针不发生偏转,肌肉不收缩
    D.刺激D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收缩
    【答案】C
    【详解】A、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微电流计的左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两电极之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其方向是右→左,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两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左→右,可见,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肌肉,肌肉发生收缩,A正确;
    BD、刺激B点和D点时产生的兴奋均先后通过微电流计的两极,而且能够传递到肌肉,所以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BD正确;
    C、因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所以刺激C点时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微电流计的两极,指针不发生偏转,但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肌肉,肌肉收缩,C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相对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人体内,有机物分解有热能散失是能源的浪费
    D.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来进行
    【答案】C
    【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2.热量来源: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3.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详解】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A正确;
    B、体温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B正确;
    C、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能以维持体温,小部分形成ATP,C错误;
    D、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破坏B 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感染 HIV
    【答案】A
    【详解】A、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最终是由于多发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A错误;
    BCD、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HIV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B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D
    【分析】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详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
    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
    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1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且刺激点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故选A。
    1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以通过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促进植物个体的生长
    B.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生长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
    【答案】B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伸长,不是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B、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从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B正确;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C错误;
    D、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植物激素是由一定的部位合成的,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等,D错误。
    故选B。
    18.图示一棵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答案】D
    【详解】固定幼苗,旋转纸盒,左侧开口旋转到右侧受光,即植物为右侧受光,生长素集中分布在左侧,左侧生长快,表现为向右弯曲生长;固定纸盒,旋转幼苗,幼苗受光均匀,直立生长;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植物总是在开口受单侧光,表现为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综上所述,D正确。
    19.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d B.c>b>d >a C.d>a=b>c D.c>a=b>d
    【答案】D
    【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部分即伸长区。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玻璃隔板可以阻挡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还存在纵向运输。
    【详解】分析题图:左图中因玻璃隔板的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导致a和b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相同;右图中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此c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大于d。则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为c>a=b>d。
    故选D。
    20.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2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因为有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故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①正确;羊存在不同的物种,如绵羊是一个种群,山羊也是一个种群,故②错误;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③错误;蜣螂和腐生菌是分解者,故④正确。
    故选D。
    2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图(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c,b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c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必然达到最大值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错误;
    B、两种生物竞争不一定会导致一个种群灭绝,例如两种乔木的竞争,会形成共处的局面,B错误;
    C、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例如,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
    24.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由图可知:在该食物网的6条食物链“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中,丙是己唯一的食物来源,故若丙绝,必然导致己灭绝,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B.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c D.三者数量相互制约,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数量增加,b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a数量也增加;而c数量减少,b数量也随之减少,导致a数量也减少,说明c的营养级最低。又a、b、c三种生物中有一种为草,所以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c→b→a。
    【详解】A、题图分析,c数量增加,b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a数量也增加;而c数量减少,b数量也随之减少,导致a数量也减少,说明c的营养级最低,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c→b→a,A错误;
    B、a、b、c三者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正确;
    C、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者c,C正确;
    D、根据图示关系,三者数量相互制约,这属于负反馈调节,从而维持三者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26.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300只 C.200只 D.400只
    【答案】D
    【详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故选D。
    27.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A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竞争关系,进而争夺栖息地、食物等,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样方法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面积应设为1平米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土壤动物中的蚯蚓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保持稳定
    【答案】C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单子叶植物大多数为蔓生或丛生,不易统计个体数目,因此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
    B、蚯蚓的活动能力弱、范围小,所以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B错误;
    C、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数量特征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种群的数量除受年龄组成影响,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9.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光属于物理信息,题目信息只能说明蟑螂可以感受物理信息。
    【详解】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主要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光属于物理信息;该实验只能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并未说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0.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答案】A
    【详解】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并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
    B、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模拟性外激素的作用,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3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逐渐地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分析】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详解】从总计的物种数量看一直在增加,由28种增加到76种,故A正确;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变化,且原有的物种仍然得到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故B错误;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自然提高,故C正确;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故D正确;故选B。
    32.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逐渐增加,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过程。
    【详解】①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
    ②甲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但不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②错误;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增加,但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③错误;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
    故选B。
    33.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答案】C
    【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详解】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即摄入1千克草的能量,但摄入的能量并没有全部都流入兔子体内,粪便中的能量没有流入其体内,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
    C、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可循环,能量不可循环,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C。
    3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A
    【详解】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A,羊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同化的能量,因此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n。CD,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确定。
    36.紫茎泽兰具有外来引进植物的许多特点: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并能毒害动物。试判断引入紫茎泽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B.提高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
    C.改变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性 D.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D
    【分析】当一个物种去到一个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后,降低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固定的,大约在10%-20%之间,不会因物种的多少而改变,B错误;
    C、生物的习性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不会随便改变,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紫茎泽兰入侵后由于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并能毒害动物,甚至有的物种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37.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下表,由此可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最可能是(  )
    种群
    A
    B
    C
    D
    E
    DDT浓度(ppm)
    0.005
    2.0
    1.8
    25.5
    0.04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B、C是同一营养级,A错误;
    B、D是最高营养级不是生产者,B错误;
    C、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富集作用越强,由数据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E是初级消费者,而B和C应是第三营养级,D是最高的营养级,C正确;
    D、E不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38.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递减。
    【详解】因能量单向递减,所以如果只考虑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话,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也是单向递减。而曲线a消耗的氧气可以为负值,所以曲线a只能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b、c所反映的只能是消费者,b的耗氧大于c。故选D 。
    39.北极比目鱼中有抗冻基因,其编号的抗冻蛋白具有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该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多,越强,下图是获取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和比目录基因组测序
    B.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去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
    C.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缺乏标记基因,需要转入农杆菌才能进行筛选
    D.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答案】B
    【详解】A、图中①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但不能用于比目鱼基因组测序,A错误;
    B、将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相连形成的能表达的新基因不再是抗冻基因,所以得不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B正确;
    C、②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基因表达载体通常由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和标记基因构成,其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筛选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只能将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不能对重组质粒进行筛选,C错误;
    D、利用DNA探针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到受体细胞,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来,D错误。
    故选B。
    40.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答案】A
    【详解】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即为我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得基因B,再进行扩增以增加其数量,A正确;基因文库中保存的是各基因片段,提取时无须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错误;为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且能向下一代遗传,应先在体外使用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再导入大肠杆菌,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41.下图所示是人体体液调节的局部示意图,A细胞分泌的物质C作用于B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A细胞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若C物质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B是_____细胞。
    (2)若A细胞是浆细胞,则A细胞是由_____增殖分化来的,图中的B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属于_____。若C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则引起其分泌量增加的最直接因素是_____。
    (3)如果A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正常人在气温下降时,C物质的分泌量会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同时,C物质可以反馈作用于_____。
    (4)小王喜欢喝某品牌果醋饮料,在一次喝了250ml果醋饮料后,血管中血浆pH会_____。(上升、基本不变、下降)。
    【答案】(1)     组织液     垂体
    (2)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原     血糖浓度的下降
    (3)     神经一体液调节     下丘脑和垂体
    (4)基本不变

    【分析】试题解析:据图可知,C为A细胞的分泌物,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B靶细胞,故为体液调节的过程。
    (1)
    若A细胞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若C物质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B是垂体。
    (2)
    若A细胞是浆细胞,则A细胞是由B细胞(初次免疫过程)或记忆细胞(主要是二次免疫过程)增殖分化来的,图中的B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属于抗原,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若C物质是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则引起其分泌量增加的最直接因素是血糖浓度的下降。
    (3)
    如果A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正常人在气温下降时,C物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上升,该过程中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故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同时,C物质甲状腺激素由于分泌过多,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4)
    小王喜欢喝某品牌果醋饮料,在一次喝了250ml果醋饮料后,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在有酸碱物质的冲击时,缓冲物质一般能维持血浆pH基本稳定。
    42.图1表示某一人工鱼塘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对应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可能影响该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
    A.性别比例 B.营养 C.年龄组成 D.季节变化
    (2)为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物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_____点。
    (3)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其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_____,若该经济鱼类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4Kg的鱼需最多消耗植物_____kg。
    (5)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
    【答案】(1)ABCD
    (2)B
    (3)     生产者     分解者     呼吸作用
    (4)     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        1120
    (5)低

    【分析】1、据图1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先逐渐增加后基本不变,死亡率持续增加,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S型曲线。其中1D点表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B点表示K/2。2、根据图2分析,甲和二氧化碳箭头双向的,表示生产者,乙属于消费者,丙属于分解者,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
    (1)
    性别比例、营养、年龄组成和季节变化都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都能影响到种群密度,故选ABCD。
    (2)
    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捕捞的最佳时刻,能提高经济效益,即B点。
    (3)
    根据图可知,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与CO2双向交流,表示生产者,B表示呼吸作用,丙是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从理论上计算,该鱼增重4kg最多需要提供的物质量应按10%的传递效率,则该鱼增重4kg至少需要海洋植物提供的能量是:4×1/2÷10%+4×1/4÷(10%×10%)+4×1/4÷(10%×10%×10%)=1120(kg)。
    (5)
    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4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可由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d的作用是_____。
    (4)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至少答出两个)。
    (5)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_____病。
    (6)人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共同起源于_____。
    【答案】(1)     体液免疫     B细胞和记忆细胞
    (2)acd
    (3)     反应强、速度快、产生抗体多     识别并于抗原结合
    (4)胸腺、骨髓、脾脏等
    (5)自身免疫病
    (6)骨髓造血干细胞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分析题图可知,题图中的免疫过程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
    (1)
    由图可知是产生抗体的体液免疫,图中的b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2)
    图中a、b、c、d依次是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能识别抗原的是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故应是acd。
    (3)
    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是抗原引起的第二次免疫,因为有记忆细胞的参与,能更快、反应强烈、产生更多的抗体,d是抗体作用是识别并于抗原结合。
    (4)
    常见的免疫器官有胸腺、骨髓、脾脏等。
    (5)
    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6)
    人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共同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44.苏云金杆菌(Bt)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素蛋白。下图是转Bt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amp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HindⅢ与BamHⅠ酶切、DNA连接酶连接的过程,此过程可获得_____种重组质粒。
    (2)为使Bt毒素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需要把Bt毒素蛋白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 _____和_____之间。
    (3)与只使用BstⅠ相比较,使用HindⅢ、BstⅠ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基因的优点在于可以_____
    (4)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_____种DNA片段。
    (5)图中③的Ti质粒调控合成的vir蛋白,可以协助带有目的基因的T-DNA导入植物细胞,并防止植物细胞中_____对T-DNA的降解。
    (6)已知转基因植物中毒素蛋白只结合某些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使细胞膜穿孔,肠细胞裂解,昆虫死亡。而该毒素蛋白对人类的风险相对较小,原因是人类肠上皮细胞_____。
    【答案】(1)2
    (2)     启动子     终止子
    (3)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
    (4)4
    (5)DNA水解酶
    (6)没有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转Bt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其中①是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液DNA分子,其中含有限制酶HindⅢ、BamHⅠ和BstⅠ的切割位点,且BamHⅠ和BstⅠ的识别序列相同;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④表示目的基因的表达。
    (1)
    因HindⅢ切出的末端与BamHⅠ切出末端不同,所以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有2种。
    (2)
    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等组件,基因表达的起点是启动子,终点是终止子,为使目的基因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3)
    因为如果只使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则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质粒可以和目的基因进行重组,同时质粒也可以与质粒重组、目的基因也可与目的基因重组,这样就达不到试验的目的,因此使用HindⅢ、BstⅠ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
    (4)
    图①中,从苏云金杆菌的DNA被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形成3种DNA片段.而质粒被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形成2种DNA片段,其中有1种与目的基因相同,所以反应管中有4种DNA片段。
    (5)
    酶具有专一性,能降解T-DNA的酶为DNA水解酶。
    (6)
    生物的细胞表面的受体具有特异性,人类肠上皮细胞没有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所以该毒素蛋白对人类的风险相对较小。

    三、实验题
    4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
    某同学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取1 mL培养液 (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2)如所使用的某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_____个。
    (3)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_____。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等无关变量(至少答出两个)。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答案】(1)     抽样检测法     适当稀释菌液     盖玻片     不被
    (2)4×106
    (3)     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4)     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     减少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1)
    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菌液。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 (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由于台盼蓝染液不是酵母菌需要的物质,所以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已经死亡,只计算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属于活菌。
    (2)
    由于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数量是16个,则25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5×16=400个,这是0.1毫升的酵母菌数目,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400×104=4×106。
    (3)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量是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4)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双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