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B)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B)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呼吸酶 B.DNA聚合酶 C.尿素 D.胃蛋白酶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呼吸酶位于组织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
B、DNA聚合酶位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不符合题意;
C、尿素可存在血浆和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符合题意;
D、胃蛋白酶从胃部细胞中合成后分泌到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B.大量运动产生乳酸,会使人体的pH呈酸性,导致患病
C.多摄入碱性食物,使人体pH呈碱性,有利于身体健康
D.人体血浆中存在多种缓冲对,可使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答案】D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在神经-体液一 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 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不包含细胞内液,A错误;
B、大量运动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并不会使人体的pH呈酸性,B错误;
C、多摄入碱性食物,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人体的pH并不会呈碱性,C错误;
D、人体血浆中存在多种缓冲对,可以缓冲酸碱,可使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D正确;
故选D。
3.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K+决定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晶体渗透压
C.组织液和淋巴液中没有胶体渗透压
D.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升高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决定,A错误;
B、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因此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晶体渗透压,B正确;
C、组织液和淋巴液中有少量的蛋白质,故存在胶体渗透压,C错误;
D、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升高,使血浆从组织液吸收水分增加,不会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B。
4.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运动过程中,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O2量会增加
B.体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肉细胞收缩利用
C.人体剧烈运动会使血浆中O2浓度下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
D.运动过程中人体体温会略微升高,说明内环境失去了稳态
【答案】A
【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详解】A、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血液循环和呼吸频率的加快,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O2含量会增加,以满足细胞对氧气的需求,A正确;
B、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只能利用细胞质基质分解后的丙酮酸,B错误;
C、人体剧烈运动会使机体产生的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C错误;
D、运动过程中由于细胞呼吸加强,释放的热量增加,会导致人体体温会略微升高,但内环境仍能维持稳态,D错误。
故选A。
5.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浓度的变化对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无任何影响
B.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D.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因此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会随着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BD、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海蟹在浓度低于0.2mol·L-1的海水中,血液浓度保持稳定,海水浓度超过0.2mol·L-1后,其血液浓度显著升高,而丙海蟹在浓度高于0.45mol·L-1的海水中,血液浓度才显著升高,说明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丙海蟹的内环境调节能力最强,B正确、D错误;
C、乙海蟹的血液浓度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其调节能力最弱,C错误。
故选B。
6.常规体检时,血液生化六项的测定值与参考值的大小关系是医生做出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改变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
C.内环境稳态离不开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和协调一致
D.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与个体差异有关
【答案】B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改变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A正确;
B、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正确;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因此内环境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但这个变化范围与个体差异有关,D正确。
故选B。
7.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胰岛素、尿素、维生素等物质
B.血浆的理化特性保持不变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C.血浆中的酸碱缓冲对直接参与胃液中pH的调节
D.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
【答案】D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
C、胃液属于外界环境,酸碱缓冲对不会直接参与其pH的调节,C错误;
D、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浆蛋白外渗,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D正确。
故选D。
8.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某校学生集体观看了这个过程,当时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
B.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C.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
【答案】B
【分析】1、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AB、学生集体观看了载人飞船发射过程,当时学生的情绪激动,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B正确;
CD、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观看这伟大时刻时,学生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CD错误。
故选B。
9.人的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的神经中枢,使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某人大脑皮层语言中枢H区受损,则其看不懂文字
B.感觉性记忆经过反复运用、强化才可能转化为第一记忆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若人大脑皮层语言中枢H区受损,则其听不懂话,大脑皮层语言中枢V区受损,则其看不懂文字,A错误;
B、若对感觉性记忆加以注意,则可以将这个瞬时记忆转化为第一记忆,B错误;
C、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正确;
D、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C。
10.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结构分别通过电信号、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兴奋
B.若有效刺激b点,则在a、d处均可能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C.c结构中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D.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代表突触,即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即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详解】A、a为神经纤维,a上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c代表突触,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兴奋,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还可以通过突触结构传递至下一神经元,因此刺激b处可在a处和d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B正确;
C、若c结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
D、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
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膝跳反射
【答案】D
【分析】膝跳反射的过程:感受器(膝部韧带)→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腿部肌肉)。
【详解】A、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A错误;
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由于信号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不能向脊髓传导,B错误;
C、膝跳反射过程中,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因此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肌肉收缩,但该过程没有反射弧的全部成分参与,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12.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下丘脑
【答案】B
【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有调节人体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的中枢。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小脑,B正确。
故选B。
13.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科学家对离体的枪乌贼神经元进行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段神经元表现为静息电位,增加ATP浓度,会使a点对应的电位增大
B.A处施加的刺激只能来自外界环境且必须超过一定强度
C.cd段产生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且钾离子外流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D.若增加离体神经元外界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c点对应的峰值会下降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C、静息电位由K+外流维持,K+外流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因此ATP浓度的变化不会影响a点对应的电位(静息电位)的大小,AC错误;
B、本实验是利用离体的枪乌贼神经元进行相关实验,A处施加的刺激只能来自外界环境且必须超过一定强度,才能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D、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若提高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会使c点对应的峰值上升,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人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B.人的心跳可以由大脑的中枢神经随意支配和控制
C.人体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D.不同的神经中枢负责调控的特定生理功能不同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正确;
B、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B错误;
C、人体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C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D正确。
故选B。
15.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C.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可以作用于同一器官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B、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B正确;
C、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作用于同一器官,比如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收缩,D错误。
故选D。
16.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眼“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在以小鼠为材料的研究中可知,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ert神经元由树突、胞体、轴突及神经髓鞘构成
B.Hert神经元轴突末端的多个分支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C.He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其对K+的通透性下降有关
D.促进KCNQ2/3相关的基因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
【答案】A
【分析】神经元即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无髓鞘结构,髓鞘是由其他细胞发出,包裹在神经元上的,A错误;
B、神经元轴突末端分支成多个神经末梢,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B正确;
C、从题中知,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KCNQ2/3表达量下降,使钾离子通道减少,通透性降低, Ho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从而使年老小鼠觉醒时间延长,由此可推测He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与K通透性降低有关,C正确;
D、年老小鼠Hort神经元KCNQ2/3表达量下降,使年老小鼠觉醒时间延长,要想缩短年老小鼠觉醒时间,通过促进Hert神经元KCNQ2/3的表达可行,D正确。
故选A。
17.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机能。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多巴胺可使此处神经元兴奋,因此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一旦停止吸食可卡因,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可卡因,从而造成对可卡因的依赖。下图表示多巴胺的释放与回收模式,MNDA是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释放
B.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促进多巴胺回收
C.多巴胺运转载体可调节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
D.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MNDA增多
【答案】C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从突触前膜释放,A错误;
B、据题图分析可知,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抑制多巴胺的回收,B错误;
C、多巴胺转运载体能将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回收以备再利用,进而调节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C正确;
D、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难以回收,数量增多,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MNDA)结合,延长兴奋时间,一旦停止吸食可卡因,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数量恢复正常,但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说明长期吸食可卡因可能会造成突触后膜上的MNDA减少,D错误。
故选C。
18.实验人员多通过用直径为0.2mm的钨电极作用于相应神经纤维的方法来测定神经电位的产生以及兴奋的传导速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可沿着胞体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B.将两电极分别置于某神经元细胞膜外侧的不同位置可测量静息电位
C.动作电位产生时的钠离子内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有关
D.将两电极置于突触两侧的神经元细胞膜上可测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详解】A、兴奋不会由上个神经元的胞体传向下个神经元的轴突,A错误;
B、将两电极分别置于某神经元细胞膜外侧不同位置可测量到电位差为零,如测量静息电位应将两电极分别置于某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和内侧将,B错误;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钠离子内流,该过程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神经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协助运输,C正确;
D、将两电极置于突触两侧的神经元细胞膜上可测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跨越突触时)的传递速度,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功能
B.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神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无关
C.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均在组织间隙被降解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识别,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和肌肉或者腺体构成突触,也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胞吐过程涉及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有膜蛋白和磷脂的参与,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故选A。
20.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功能调节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参与调控个体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
B.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速肝糖原的分解
D.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
【详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发育和影响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错误;
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和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等作用,C正确;
D、激素不组成细胞的结构,D错误。
故选C。
21.松果体细胞分泌的褪黑素俗称脑白金,褪黑素的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它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睡眠时间持续延长,其调控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十)”代表促进,“(一)”代表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周期信号引起了SCN神经细胞的兴奋
B.褪黑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C.图中体现出松果体和睾丸均起到了效应器的作用
D.由图可知,雄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C
【分析】1、分析图解:光周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
【详解】A、褪黑素的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视网膜(含有感受器)接受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使其内的神经细胞兴奋,从而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效应器(松果体),从而分泌出褪黑素,故光周期信号引起了SCN神经细胞的兴奋,A正确;
B、褪黑素属于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B正确;
C、褪黑素的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因此产生褪黑素的松果体属于效应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睾丸分泌雄性激素,故睾丸属于靶器官,C错误;
D、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睾丸的活动,合成和释放雄性激素,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其中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22.高等动物通过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来调节机体多方面的功能。下列关于人体中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都需与特定分子结合
B.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
D.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制剂可治疗甲亢
【答案】D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A正确;
B、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调节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C、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对于甲减患者可通过外源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进行治疗,而甲亢是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再外源服用甲状腺激素,会使病情更加恶化,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B.激素和酶都可以催化细胞代谢
C.某细胞产生的激素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
D.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C
【分析】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动物激素根据其化学本质分有四类:蛋白质类(生长素、胰岛素、胸腺激素、促激素)、多肽类(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
【详解】A、所有的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故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A错误;
B、激素不能催化细胞代谢,只能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B错误;
C、激素经过血液或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C正确;
D、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24.生理学家Sutherland提出,含氮类激素把某种信息由分泌细胞带到靶细胞,这些激素物质是“第一信使”。含氮类激素到达靶细胞后,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细胞原有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可促进细胞内的ATP转化为第二信使cAMP
B.图中5'-AMP转化为ATP的过程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C.由于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中,因此细胞膜上可能没有性激素受体
D.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为第一信使,则其受体分布在全身各组织细胞膜上
【答案】D
【分析】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代谢等特点。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第一信使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细胞内的ATP转化为第二信使cAMP,A正确;
B、图中5′-AMP转化为ATP的过程属于ATP的合成过程,其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B正确;
C、性激素是固醇,能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因此细胞膜上可能没有性激素受体,C正确;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为第一信使,其靶器官是垂体,因此其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25.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某人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葡萄糖以及后续持续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浆中胰岛素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短时间内摄入大量葡萄糖会促使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
B.对餐后血糖降低起关键作用的是胰岛素水平的第一个峰值
C.胰岛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等,从而降低血糖
D.后续持续摄入大量葡萄糖会持续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使胰岛素水平升高
【答案】B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详解】A、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的功能,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短时间内摄入大量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A正确;
B、由于餐后食物中的淀粉不断分解形成血糖,因此人体内血糖浓度持续升高,对餐后血糖降低起关键作用的是胰岛素水平的第二个峰值,B错误;
C、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细胞,胰岛素可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等,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
D、后续持续摄入大量葡萄糖,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细胞受血糖水平刺激,需要合成新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
26.人体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过程,其中a、b、c表示构成内环境的几种体液。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体液中,[ ]______是人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通过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疾病时,药物首先进入的体液是[ ]______,该体液的渗透压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
(3)一般情况下,体液c中的氧浓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组织细胞内的氧浓度。氧分子从红细胞中到肌肉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的过程至少需要穿过______层生物膜。
(4)某人因一次性饮水过量,出现组织细胞肿胀、功能受损的症状,医生采用静脉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的方法为其治疗,使其恢复正常,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组织液
(2) [a]血浆 无机盐、蛋白质
(3) 大于 6
(4)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液,c是组织液。
(1)
据题图分析可知,a、b、c表示构成内环境的几种体液,a与c之间是双箭头,表示血浆和组织液,因此b表示淋巴液,b能进入a,因此a表示血浆,c表示组织液。人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2)
静脉滴注的药物首先进入a血浆中,而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
一般而言,c组织液中的氧含量高于组织细胞中的,如此氧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红细胞中的氧分子首先穿过红细胞膜(1层),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通过肌肉组织细胞膜(1层),到达线粒体内膜(2层)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
(4)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因此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是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27.神经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触觉信号产生机制是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触觉感受器细胞示意图,可以感受外界的______。感受器细胞上某些跨膜蛋白在接受机械刺激后,会将机械信号转化为______,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过程发生的离子流动变化主要是______。
(2)研究者需要从一些候选蛋白质中筛选出触觉信号产生相关的蛋白质,他们构建许多特定蛋白质不表达的细胞株系,这种自变量控制中运用了实验中的______原理。若只在P蛋白不表达的细胞株系中,机械刺激后记录电极______,则证明P蛋白是与触觉信号产生相关的蛋白质。
(3)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作用,研究者构造了P蛋白过量表达的细胞株系,该细胞株系在进行机械刺激实验后,推测实验现象是______。
(4)部分学者怀疑触觉产生过程不是P蛋白的单独作用,研究者进一步将P蛋白固定到人工脂质球上,对脂质球进行机械刺激,并检测电位变化。人工脂质的成分是______,采用人工脂质球的目的是______。如果P蛋白可以单独引发触觉的产生,推测实验现象是______。
【答案】(1) (机械)刺激 电信号 由K+外流变为Na+内流
(2) 减法 检测不到电信号
(3)记录电极检测到电信号增强
(4) 磷脂 排除细胞膜上其他蛋白质的干扰 记录电极检测到电信号
【分析】图示中的机械刺激可以是跨膜蛋白产生相应的作用,使细胞产生兴奋,可以用记录电机检测到信号的变化。
(1)
触觉感受器细胞可以感受外界的机械刺激,感受器兴奋后,细胞上某些跨膜蛋白在接受机械刺激后,会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该过程发生的离子流动变化主要是由K+外流变为Na+内流。
(2)
科学家构建许多特定蛋白质不表达的细胞株系,是为了排除各种蛋白的作用,这种自变量控制中运用了实验中的减法原理;若只在P蛋白不表达的细胞株系中,机械刺激后记录电极检测不到电信号,则证明P蛋白是与触觉信号产生相关的蛋白质。
(3)
P蛋白过量表达的细胞株系,若该细胞株系在进行机械刺激实验后,记录电极检测到电信号增强,则进一步证明P蛋白是与触觉信号产生相关的蛋白质。
(4)
人工脂质的成分是磷脂;人工脂质球上没有蛋白质,可排除细胞膜上其他蛋白质的干扰;如果P蛋白可以单独引发触觉的产生,即可以产生兴奋,则电机可以检测到电信号。
2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包裹多巴胺的囊泡的去向是_____。多巴胺释放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_____(填具体场所名称)。
(2)图乙是用生物电生理仪在图甲所示位置(一端在细胞膜内,一端在细胞膜外)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丙。_____
(3)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会对图乙中的_____(填序号)阶段产生较大影响。
(4)图甲中,兴奋在AB段的传递速度要快于在BC段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和突触前膜融合 线粒体内膜
(2)
(3)①③④
(4)兴奋在AB段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在BC段传递时要经过突触,发生了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了突触延搁现象)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
包裹多巴胺的囊泡是突触小泡,其去向是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多巴胺。多巴胺释放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
(2)
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则两个电极不同步的产生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相应的电位变化情况如图:。
(3)
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首先会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也会影响静息电位的恢复和钠钾泵吸钾排钠的过程产生直接影响,故会对图乙中的①(静息电位)、③(恢复静息电位)、④钠钾泵吸钾排钠阶段产生较大影响。
(4)
图甲中,兴奋在AB段(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要快于在BC段(突触)的,原因是兴奋在AB段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在BC段传递时要经过突触,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29.人的手不小心触碰到了火或者尖锐的东西,手上的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到这种刺激,神经将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信息,手就会迅速缩回。下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及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手指在受到针刺时,产生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______(填“①→⑤”或“⑤→①”),兴奋传到④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结构丙中,突触是由______(填序号)组成的,当兴奋传导至4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
(3)刺激图中的④,A、B两处的电流表中能发生偏转的是______,依据是______。
【答案】(1) ①→⑤ 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2) 4、5、6 电信号→化学信号
(3)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④位于传出神经,刺激④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至A所在的位置
【分析】据图可知:甲表示反射弧结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乙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丙表示突触结构,1是轴突,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1)
据题图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人体内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传递方向是①→⑤,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使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
结构丙中,突触由突触前膜(4)、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6)组成。兴奋传导至4突触前膜时,电信号会转化为化学信号。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④位于传出神经,刺激④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至A所在的位置,因此A处电流表不能发生偏转,B处可以。
30.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受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的发生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量不足有关。GLP-1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作用于下丘脑使机体产生饱胀感。进一步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Gn)可通过GLP-1受体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具体信号通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Gn与GLP-1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路径,最终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分泌。
(2)GLP-1在血浆中极易被水解,因此必须持续静脉滴注才能产生疗效。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药物索马鲁肽为GLP-1类似物,能在人体内建立长效机制。索马鲁肽既能降低血糖浓度,又能有效克服使用传统降血糖药物甘精胰岛素后引发的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试描述其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_____。
(3)请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索马鲁肽具有降糖作用,且其降糖效果优于GIP1的。
材料和用具:患糖尿病的小鼠若千只、生理盐水索马鲁肽、GLP-1、静脉滴注设备、血糖仪。
实验思路:_____。
实验结果:_____。
【答案】(1)促进
(2)索马鲁肽为GLP-1的类似物,人体内缺乏相应的水解机制,可持续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降低血糖浓度,还能作用于下丘脑使机体产生饱胀感,减少对食物的摄入
(3) 实验思路:将患糖尿病的小鼠平均分成A、B、C三组,用血糖仪测量其起始血糖值;使用静脉滴注设备进行滴注,A组滴注适量的索马鲁肽,B组滴注等量的GLP-1,C组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再次用血糖仪测量三组小鼠的血糖值,比较各组血糖降低值的大小 实验结果:A组血糖降低值最大,其次为B组,C组血糖几乎没有降低
【分析】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作用于下丘脑使机体产生饱胀感,若其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
Gn与GLP-1受体结合后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促进线粒体释放Ca2+,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2)
GLP-1在血浆中极易被水解,而索马鲁肽为GLP-1的类似物,人体内缺乏相应的水解机制,可持续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降低血糖浓度,还能作用于下丘脑使机体产生饱胀感,减少对食物的摄入,因此索马鲁肽既能降低血糖浓度,又能有效克服使用传统降血糖药物甘精胰岛素后引发的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
(3)
欲验证索马鲁肽具有降糖作用,可用滴注适量的索马鲁肽的实验组与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进行对照;欲验证索马鲁肽的降糖效果优于GLP-1的,可用滴注适量的索马鲁肽的实验组与滴注等量的GLP-1的实验组进行对照。故实验思路为:将患糖尿病的小鼠平均分成A、B、C三组,用血糖仪测量其起始血糖值;使用静脉滴注设备进行滴注,A组滴注适量的索马鲁肽,B组滴注等量的GLP-1,C组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再次用血糖仪测量三组小鼠的血糖值,比较各组血糖降低值的大小。若索马鲁肽具有降糖作用,且其降糖效果优于GIP1的,则实验结果为:A组血糖降低值最大,其次为B组,C组血糖几乎没有降低。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