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第15讲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与煤炭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2.图示各地质作用中,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3.下列形成的岩石中,无层理构造的是( )
A.砂岩 B.页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答案】1.A 2.B 3.D
【解析】1.煤炭资源存在于沉积岩中,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的环节分析,①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沉积物,②是固结成岩过程,形成的沉积岩,①②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A正确。④⑤为内力作用,⑥为重熔再生,③⑦⑨为变质作用,均不会形成沉积岩。故选A。
2.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对应的数字是③,B正确。②是固结成岩过程,⑦⑨为变质作用,但是岩浆岩转变为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
3.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因此这三种岩石都具备层理结构,而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不具备层理结构,故选D。
(2022·全国·模拟预测)冰壶运动又称冰上溜石,是一种双方运动员依次投掷冰壶到固定区域,击出对方冰壶的运动。冰壶石在冰面上移动,因此底部石材要求不透水,以减少水渗进冰壶石后在冰面上移动时频繁的冻融对运动器材的损耗。目前,制作冰壶的优质石材产地主要位于苏格兰艾尔萨克雷格岛。下图为冰壶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制作冰壶的岩石可能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砂岩
5.冰壶主体与冰壶底面一般由两种不同岩石材料磨制,制作冰壶底面的岩石一般质地( )
A.更粗糙 B.更绵软 C.更致密 D.更疏松
6.按成因分类艾尔萨克雷格岛属于( )
A.大陆岛 B.冲积岛 C.珊瑚岛 D.火山岛
【答案】4.B 5.C 6.D
【解析】4.制作冰壶的岩石要求质地坚硬,不易磨损。四个选项中花岗岩符合其要求,B正确;玄武岩是火山喷出岩,表面有气孔,质地相对比较疏松,A错误;石灰岩和砂岩是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石灰岩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砂岩质地比较疏松,因此CD不符合要求。故选B。
5.冰壶石在冰面上移动,因此底部岩石要求质地致密且不透水,以减少水渗进岩石后在冰面上移动时频繁的冻融对运动器材的损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由于制作冰壶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与岩浆活动有关,可推洲艾尔萨克雷格岛属于火山岛,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1·四川·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到腾冲,亲自登上打鹰火山,发现“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下图为打鹰火山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山顶之石”属于(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8.下列对图中岩石形成顺利描述正确的是( )
A.石灰岩a形成晚于石灰岩c B.岩石2形成早于岩石1
C.石灰岩b形成早于石灰岩d D.石灰岩c晚于岩石1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2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 B.该区域曾经为海洋
C.火山形成前此地为向斜构造 D.岩石1质地致密且密度较大
【答案】7.D 8.B 9.B
【解析】7.由材料可知,“山顶之石”颜色为红色,且内有孔隙,应为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喷出岩,D正确;侵入型岩浆岩质地紧密坚硬,没有空隙,故A错误;变质岩岩性紧密,没有空隙,故B错误;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有生物化石,故C错误。故答案选D。
8.石灰岩a位于石灰岩c下层,石灰岩a形成可能早于石灰岩c,故A错误。岩石1穿过了岩石2下,故岩石2形成早于岩石1,故B正确;石灰岩b与灰岩d,从图中不能看出有明显的新老关系,石灰岩b形成不一定早于石灰岩d,故C错误;岩石1位于石灰岩c上方,所以石灰岩c形成早于岩石1,故D错误。故答案选B。
9.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岩石1为喷出岩,密度较小,内有孔隙,D错误;火山形成之前,中间岩层向上弯曲,有可能为背斜构造,C错误;岩石2紧靠火山通道,有高温高压的环境,为变质岩,而化石多存在于沉积岩中,A错误;石灰岩多发育于海洋环境中,图中石灰岩广布,故可推测该区域曾可能为海洋。故B正确。故答案选B。
(2022·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水库渗漏是库水沿透水岩土体向库外低地渗流的现象。下图示意云贵高原两座水库的剖面对比,其中Ⅱ号水库与邻谷之间分水岭较高,Ⅱ号水库与邻谷之间岩层受挤压弯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地易造成水库向邻谷渗漏的岩层是( )
A.石灰岩 B.泥岩 C.页岩 D.砂岩
11.图中I、Ⅱ号水库向邻谷渗漏的情况最可能为( )
A.仅I号水库可以渗漏 B.两者皆难以渗漏
C.仅Ⅱ号水库可以渗漏 D.两者皆可以渗漏
【答案】10.A 11.A
【解析】10.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泥岩、页岩和砂岩相比,石灰岩易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便于地下水移动,水库易发生渗漏,故该地易造成水库向邻谷渗漏的岩层是石灰岩。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11.根据材料可知,水库渗漏是库水沿透水岩土体向库外低地渗流的现象。由图示信息可知,Ⅰ号水库水位比邻谷水位高,可以通过石灰岩向邻谷渗漏,且石灰岩向邻谷一侧倾斜,便于地下水流动;Ⅱ号水库水位高度与邻谷水位高度大致相等,且石灰岩渗水层向上弯曲,无法实现地下水的自由流动,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2021·黑龙江·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融
1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答案】12.A 13.A
【解析】12.读图分析,②作用形成了沉积物,应该是外力作用,A正确;③是由岩浆形成岩浆岩乙,乙为侵入岩,③是冷却凝固作用,B错误;④指向岩浆,应该是重熔再生作用,C错误;沉积物形成丁(沉积岩),沉积岩通过⑤(变质作用)形成丙(变质岩),D错误。故选A。
13.结合上题分析,甲类岩石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玄武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A正确;乙类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B错误;丙类岩石为变质岩,没有层理构造,C错误;丁类岩石为沉积岩,典型代表是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大理岩为变质岩,D错误。故选A。
(2021·山东省泰安第三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5.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14.D 15.A
【分析】14.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15.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地质学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进”,反之称为“海退”。海水在向陆地推进或退却的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会随水深深度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下图示意海进或海退时形成的沉积序列,图中aa'、bb'表示垂直剖面,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判断( )
A.图a表示海进过程,图b表示海退过程 B.形成图a沉积序列过程中海平面下降
C.图a陆地面积缩小,图b陆地面积扩大 D.形成图b沉积序列过程中地壳上升
17.关于海退沉积序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 ②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
③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细 ④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海退序列常常不如海进序列保存完整,是因为海退序列( )
A.不易被海水淹没 B.形成时间较短
C.易受外力侵蚀 D.沉积物数量少
【答案】16.B 17.B 18.C
【解析】16.根据材料中“图中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可推知图a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为海退过程,B正确,AC错误。图b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为海进过程,D错误。故B正确。
17.海退沉积序列为图a。根据材料“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可知,海退期间,海水深度变浅,则沉积物颗粒变粗。即早期海水较深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细,覆盖在底部,后期海水较浅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粗,覆盖在上层,因此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①正确。海退期间,海洋面积变小,即早期海洋面积较大,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大,后期海洋面积较小,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小,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B正确。
18.海进过程中陆地被海水淹没,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A错误。无法判断形成时间的长短,B错误。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易受外力侵蚀,从而破坏沉积序列的完整,C正确。入海泥沙数量影响沉积层的厚度,不影响沉积层的完整性,D错误。故C正确。
二、综合题。
19.(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雨花石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雨花台组砂砾石层里质地坚硬、形态圆滑、色彩斑斓的砾石,其中玛瑙质雨花石因二氧化硅热液渗入岩石孔洞中冷凝、重结晶而形成。距今1.45亿年前,南京地区发生了火山爆发,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岩浆活动使地下水成为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距今2300万年前,古长江、古秦淮河、古滁河流经此地,后因地壳抬升,古河床形成了由雨花台组砂砾石层构成的台地;距今2000万年前,南京地区又发生一系列火山活动,横山就是当年火山活动的遗迹之一,该次岩浆作用促使雨花台组砂砾石层中的鹅卵石最终成为雨花石。下图为南京雨花石分布及地理景观示意图。
(3)说明雨花石从雨花台组砂砾石层进入玛瑙涧河床中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3)裸露的砂砾石层,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进入玛瑙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岩性坚硬的雨花石不断被磨蚀变得浑圆;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雨花石在河床不断沉积。
【分析】(3)雨花石从雨花台组砂砾石层进入玛瑙涧河床中,主要是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地壳抬升以后,砂砾石层裸露,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破碎的砾石,之后在外力的搬运作用下砾石进入玛瑙涧;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的流量大,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在流水的长期磨蚀作用下,雨花石的磨圆度不断提高,形成浑圆的形态;当河流的流速减慢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携带的雨花石不断地在河床堆积。
20.(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坛岛是福建省最大的岛屿(见图1),该岛在地质历史时期多火山活动。其东北部迎风海岸分布有一座大沙丘相对高度达30米,当地人称之为大砂山(图2示意大砂山地质剖面)。大砂山上无法生长植物,只覆盖着一些夹杂黑色碎石的沙土。研究表明大砂山是第四纪晩期以来在气候冷暖变化背景下,主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大砂山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的特殊现象。岛上传统民居“石头厝”(如图3所示)低矮、窗小,以石头房为主体,多用花岗岩建成,屋顶的每一片瓦都用石头压住,这些独具魅力的石头房被称为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3)判断大砂山风砂层、海蚀崖、冲积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3)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形成过程:流水从君山山坡上携带的沙石在山麓堆积,形成冲积层;海平面上升,靠近海岸的冲积层被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平面下降,东北风携带海滩和下游河滩泥沙遇海蚀崖阻挡堆积,形成风砂层。
【分析】(3)由图可知,海蚀崖的断切面是在冲积层的基础上形成的,风砂层又在海蚀崖下,所以先后顺序是: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形成过程:流水从君山山坡上携带的沙石在山麓堆积,形成冲积层;海平面上升,靠近海岸的冲积层被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平面下降,东北风携带海滩和下游河滩泥沙遇海蚀崖阻挡堆积,形成风砂层。
第15讲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5讲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喷出岩疏松常有气孔,侵入岩坚硬致密,岩浆岩,由岩浆形成,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沉积岩,变质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讲义(新教材新高考),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