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的问题
B.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也能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C.孟德尔做的多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能用于验证其假说的成立
D.孟德尔在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时,F2的数量越多,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
【答案】C
【分析】1、假说演绎法的几个步骤:(1)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3)演绎推理(4)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果(5)得出结论。
2、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假说-演绎法”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步骤,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
B、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演绎并进行测交实验验证了假设,从而得出结论,B正确;
C、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属于发现问题环节,C错误;
D、性状分离比3:1是理论数据,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理论值3:1,D正确。
故选C。
2.孟德尔利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一代性状表现相同
B.F1与矮茎豌豆测交实验过程,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
C.F1产生比例相等的雌雄配子属于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
D.自然状态F2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中矮茎出现的概率为1/9
【答案】A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高茎豌豆无论是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子一代表现型均相同,A正确;
B、F1与矮茎豌豆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过程,B错误;
C、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C错误;
D、假设控制豌豆的高矮茎基因用D、d表示,则F2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1/3DD、2/3Dd,豌豆自然状态下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的概率为1/6,D错误。
故选A。
3.孟德尔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再自交得F2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为验证他的基因分离假说,曾让F2继续自交产生F3,通过观察F3的表现型来进行检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B.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的比值为7:3
【答案】D
【分析】杂合子Dd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1/2。
【详解】A、由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知,F2中纯合子(DD、dd)比例为1/2,故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A正确;
B、F2中高茎植株中遗传因子为DD的占1/3,Dd占2/3,故F2高茎植株中2/3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正确;
C、 F2杂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正确;
D、由题干分析可知,亲本是DD和dd,F1基因型是Dd,Dd再自交得F2,让F2继续自交产生F3,这个过程中杂合子只自交了两次(从F1到F3),所以则F3植株中的矮茎(dd)占的比例为[1-(1/2)n]×1/2=[1-(1/2)2]×1/2=3/8,高茎为1-3/8=5/8,故F3植株中高茎与矮茎的比值为5:3,D错误。
故选D。
4.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下面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一匹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只出现栗色马,则白色为隐性性状
B.一匹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只出现栗色马,则栗色为显性性状
C.若多匹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栗色、白色均有,不能说明栗色对白色为显性
D.若多匹白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出现栗色马,则白色马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B
【分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可用杂交法、自交法、假设推论法。
【详解】A、一匹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只出现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显性性状,即白色为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有F₁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A正确;
B、一匹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只出现栗色马,不能据此推测栗色与白色的显隐性关系,因为栗色为隐性性状时即公马和母马均为隐性纯合子,后代中只出现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栗色,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若多匹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栗色、白色均有,则可能栗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也可能白色对栗色为显性性状,不能判断栗色与白色的显隐性关系,C正确;
D、若多匹白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后代中出现栗色马,说明白色为显性性状,白色马的基因型可能是显性纯合也可能是显性杂合,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显隐性关系的判断。
5.豌豆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D和d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DD和Dd的红花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DD、Dd、dd的豌豆的数量之比为( )
A.3∶2∶1 B.7∶2∶1 C.5∶2∶1 D.13∶2∶15
【答案】C
【分析】自然状态下,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分析两种基因型的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即可。
【详解】基因型为DD和Dd的红花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自交,故子代中dd比例为1/2×1/4=1/8,Dd比例为1/2×1/2=1/4,则DD比例为1-1/8-1/4=5/8,则DD、Dd、dd的豌豆的数量之比为5∶2∶1,C正确。
故选C。
6.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DD),将基因型为Dd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d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育种方式操作简单但周期长 B.F1中dd的出现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C.F1中优良性状的比例是1/2 D.F2中优良性状的比例是3/5
【答案】C
【分析】据题分析,Dd→1DD:2Dd:1dd,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Dd的小麦逐代自交,且淘汰dd,使得子代DD的基因型频率增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单倍体的育种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
【详解】A、该育种方式操作简单,杂交→自交→选育→自交,但相对时间较长,A正确;
B、F1中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B正确;
C、Dd自交获得F1,F1中1/4DD、1/2Dd、1/4dd(去除),故F1中优良性状的比例是1/3,C错误;
D、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则Fn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的概率=隐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2×[1-(1/2)n]。淘汰掉dd个体,根据Dd/(DD+Dd)算式,代入计算得Fn中Dd的比例为2/(2n+1),则F2代中杂合子(Dd)的比例为2/(22+1)=2/5。DD=1-2/5=3/5,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合子杂交的后代可能出现杂合子
B.杂合子的体细胞中不存在相同基因
C.纯合子的双亲一定是纯合子
D.只有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才能产生杂合子
【答案】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纯合子杂交的后代可能出现杂合子,如AA×aa→Aa,A正确;
B、杂合子的体细胞中也可能存在相同基因,如AaBB,B错误;
C、纯合子的双亲中也可能是杂合子,如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有纯合子,C错误;
D、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也会存在杂合子,D错误。
故选A。
8.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1个D小球丢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丢失一个小球对本实验没有任何影响,继续实验
B.可以去掉乙桶内的一个D小球,确保甲、乙两桶内的小球数量比为1:1,继续实验
C.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改为D小球,继续实验
D.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去掉,确保甲桶内D:d之比为1:1,继续实验
【答案】D
【详解】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的D、d两种小球分别模拟两种雌配子或两种雄配子,甲、乙两桶内摸出的小球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要保证实验结果准确,一是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要均等,体现杂合子F1产生的配子D:d=1:1,二是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以实现理论值和实际值接近,减少实验误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实验中模拟对象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以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现梳理如下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1)实验中模拟对象的对应关系:甲、乙两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的D、d两种小球分别模拟两种雌配子或两种雄配子,甲、乙两桶内摸出的小球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即受精作用)。2)如何减少实验误差以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1)在每次抓取统计后,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2)抓取统计的次数要足够多,才能减少误差,实际值才接近理论值。3)自然条件下,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量一般远多于雌配子数量,故两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相同。
9.杂交实验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交配方式中最合理的组合是( )
①鉴别一只黑色公牛是否为纯合子②鉴别一株豌豆是否为纯合子③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④不断提高某小麦新品种的纯合度
A.杂交、测交、测交、自交 B.测交、自交、杂交、自交
C.杂交、自交、杂交、测交 D.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答案】B
【分析】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详解】①鉴别一只黑色公牛是否为杂合子最优的方式为测交;
②豌豆为闭花受粉、自花传粉,鉴别一株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自交;
③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当选择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④提高小麦新品种的纯合度应当选择连续自交,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故选B。
【点睛】
10.豌豆的花色中紫色对白色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与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为( )
A.3∶1 B.5∶3 C.9∶7 D.15∶9
【答案】C
【分析】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亲本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n,n是自交代数,则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
【详解】由分析可知: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2)n=7/8,这是两种纯合子的比例,则其中的隐性纯合子即白花的比例为(7/8)/2=7/16,则后代中开紫花的比例为1-7/16=9/16,故可知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与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为(9/16):(7/16)=9:7,即C正确。
故选C。
11.某种植物的叶形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例为9∶1,则亲本宽叶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 )
A.1∶1 B.2∶1 C.3∶1 D.4∶1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窄叶植株,且比例不是1:1,说明宽叶植株中有杂合体也有纯合体。
【详解】若亲代宽叶植株是纯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都是宽叶植株;若亲代宽叶植株是杂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9:1,可以拆分成8:0与1:1,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子:杂合子=4:1。
故选D。
12.孟德尔在对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几组比例,能说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是( )
A.F2豌豆籽粒表现为黄:绿=3:1,圆:皱=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YR:Yr:yR:yr=1:1:1:1
C.F2籽粒表现型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D.F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F1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比例为1:1:1:1,直接体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故选B。
13.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统计出5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1:4:6: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基因型不一定为AABB和aabb
C.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现型与F1相同
D.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
【答案】D
【分析】由基因互作引起特殊比例改变的解题技巧:解题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①判断双杂合子自交后代F2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②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图解,写出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9∶3∶3∶1),根据题意将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合并同类项”,如12∶3∶1即(9+3)∶3∶1,12出现的原因是前两种性状表现一致的结果。③根据②的推断确定F2中各表现型所对应的基因型,推断亲代基因型及子代各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比例。
【详解】A、1∶4∶6∶4∶1是9∶3∶3∶1的变形,因此控制该花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子二代分离比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由于不知道亲本的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有可能是AAbb和aaBB或者是AABB和aabb,B正确;
C、根据题意: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则显性基因个数相同的表现型相同,故AAbb和aaBB个体的表现型与F1AaBb相同,C正确;
D、F1测交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含有显性基因的个数分别为2、1、1、0,故有3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D。
14.已知某品种植物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一个纯合的矮茎(抗倒伏)易感病品种与一个纯合的高茎(易倒伏)抗病品种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ddRR,1/8 B.ddRr,1/16
C.ddRR,1/16和ddRr,1/8 D.DDrr,1/16和DdRR,1/8
【答案】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性状分离比:具有2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
【详解】一个纯合的易感病矮茎品种(抗倒伏),基因型为ddrr,与一个纯合的抗病高茎品种(易倒伏)DDRR杂交,F1为DdRr,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为ddR_,其中ddRR在F2中占1/16,ddRr在F2中占2/16,即1/8,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豌豆圆粒与皱粒由基因A/a控制,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两亲本杂交的F1表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圆粒与皱粒,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的显隐性关系均无法判断
B.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C.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只有1种
D.F1中纯合子一定为隐性性状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F1中圆粒:皱粒=1:1,黄色:绿色=1:1,推测出亲本为AaBb×aabb或aaBb×Aabb,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无法判断,A正确、B错误;
CD、F1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圆粒)、Aabb(绿色圆粒)、aaBb(黄色皱粒)、aabb(绿色皱粒)分别对应四种表型,只有aabb为纯合子,C、D正确。
故选B。
16.已知豌豆的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代理论上不会出现( )
A.27种基因型,8种表现型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1
【答案】B
【分析】典型的分枝法应用题型。设F1基因型为AaBbCc,自交F2表现型种类为2×2×2=8;高茎子粒饱满(双显显类型):矮茎子粒皱缩(双隐类型)=3/4×3/4:1/4×1/4=9:1;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3/4×3/4:3/4×1/4:1/4×3/4:1/4×1/4=9:3:3:1;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3/4×3/4×3/4:1/4×1/4×1/4=27:1。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由于本题涉及3对等位基因,根据题意可知, F1中含有三对等位基因,自交产生的F2中有33=27种基因型,23=8种表现型,A正确;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9:1,B错误;
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C正确;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1,D正确。
故选B。
【点睛】学会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解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研究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对等位基因都是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要求题目中涉及哪一对就用分离定律解答哪一对,再相乘就可以了。
17.在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亲本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 )
A.5/8 B.3/8 C.1/12 D.1/4
【答案】A
【分析】对于基因的自由组合相关问题,需要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的相关计算。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和双亲中基因型相同的分别为ddE_F_和D_E_ff。
【详解】在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和双亲中ddEeFF相同的(ddE_F_)占1/2×3/4×1=3/8;其子代表现型和双亲中DdEeff(D_E_ff)相同的概率为0,故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1-3/8=5/8,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基因A/a、B/b、C/c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对一个亲本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1:l: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答案】B
【分析】测交的用途有三种,第一是验证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第二检测待检个体的基因型;其三是推知检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根据分析可知:一个亲本进行测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1:l:1:1,可知该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四种,其基因型及比例分是ABC:ABc:aBC:aBc=1:l:1:1,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A、AaBbCC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C:AbC:aBC:abC c=1:l:1:1,与分析不符,A错误;
B、AaBBCc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C:ABc:aBC:aBc= 1:l:1:1,与分析符合,B正确;
C、AABbCc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C:AbC:ABc:Abc=1:l:1:1,与分析不符,C错误;
D、AaBbCc能产生8种配子,与分析不符,D错误。
故选B。
19.下列有关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C
【分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只能说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相同,表现型才相同。
【详解】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可以是DD也可以是Dd,A正确;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同一株水毛茛生长在水中的叶子是细丝状,生长在空气中的叶子掌状,B正确;
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错误;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生长在同一大田的高茎豌豆,基因型可以是DD也可以是Dd,D正确。
故选C。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20.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且比例为9∶3∶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家兔的毛色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遵循分离定律
B.F2的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理论上F1测交的结果中白兔占一半
D.通过测交实验可以确定某只白色雄兔的基因型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9:3:4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所以家兔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F2灰兔基因型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4种,若黑兔的基因型有
(1/3AAbb、2/3Aabb),则白兔的基因型为(1/4aaBB/、1/2aaBb、1/4aabb),据此作答。可产生的AB配子占1/9+2/9×1/2+2/9×1/2+4/9×1/4=4/9,同理可算出Ab和aB配子各占2/9;ab配子占1/9。若A_bb表现黑色(AAbb:Aabb=1:2),则和aa_ _杂交,后代出现aa_ _的概率为1/2×2/3=1/3。故选D灰兔(A_B_)占所有子代的9/16,
【详解】由分析可知:
A、家兔的毛色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也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AABB占所有子代的1/16,所以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B错误;
C、理论上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对应表现型比例为灰:黑:白=1:1:2,故F1测交后代中白兔占一半,C正确;
D、由于白兔的基因型为(1/4aaBB/、1/2aaBb、1/4aabb),显然不能通过测交实验确定某只白色雄兔的基因型,因为不管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测交后代均为一种表现型白兔,D错误。
故选C。
21.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体内有部分细胞正处于分裂状态,其中:①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刚分裂的细胞;②同源染色体正要分离的细胞;③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的细胞;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刚分裂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细胞有①②④
B.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有②③④
C.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细胞有②③
D.染色体刚加倍的细胞有①④
【答案】D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细胞①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刚断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正要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刚断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发生在②细胞中,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有①③,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发生在细胞②中,C错误;
D、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故染色体刚加倍的细胞有①④,D正确。
故选D。
22.在减数分裂前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是( )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D.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故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正确顺序是复制→联会→分离→分裂,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3.如下图是某一雄性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②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图中①细胞所处的时期
C.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D.图中③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示为某一雄性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④细胞所处的时期,B错误;
C、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C正确;
D、图中③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共8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B。
24.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应选择蚕豆的雄蕊和蝗虫的卵巢
B.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受精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A
【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应选择蚕豆的雄蕊和蝗虫的精巢,因为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且数量多,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且数量较少,A错误;
B、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B正确;
C、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故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故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A。
25.如图表示同一生物不同时期的正常细胞分裂图像。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
B.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只有②③
C.图③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之比为1:2:2
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④时期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有丝分裂的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为有丝分裂的中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A、①为有丝分裂的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三个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图可知,只有②③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③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含有染色单体,该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之比为1:2:2,C正确;
D、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选D。
26.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代表减数分裂过程的曲线图
B.CD阶段,所有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可能发生交换
C.EF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导致一条染色体 上只有一个DNA
D.曲线甲单独来看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变化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曲线表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终减半,说明该图代表减数分裂过程的曲线图,则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乙曲线表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终减半,说明该图代表减数分裂过程的曲线图,A正确;
B、CD阶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时,部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B错误;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发生了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导致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C正确;
D、曲线甲单独来看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变化,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会进行染色体复制以及着丝粒分裂,会出现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由1个变成2个,以及由2个变成1个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27.果蝇的体细胞有4对同源染色体,下图细胞类型是依据果蝇体细胞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类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b类细胞中可能会发生自由组合
C.c类和e类细胞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D.d类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答案】C
【分析】分析柱形图:a细胞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核DNA是染色体数的二倍,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细胞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细胞核DNA数为染色体的二倍,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核DNA和染色体数均为体细胞的一半,为精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类细胞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b类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可能会发生自由组合,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c类细胞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e类细胞可为精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d类细胞可表示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细胞,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C。
28.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答案】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为,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①1866年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的性状遗传,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9.如图是摩尔根等人为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设计的测交实验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X染色体上除红眼基因外,还有其他基因
B.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
C.仅凭此测交实验不能验证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D
【分析】具相对性状个体交配,子代中只有一种表型,则子代表型为显性,亲本均为纯合子,而在F1中雌雄个体中表型比不等,说明不是位于常染色体而是位于X染色体上,据此答题。
【详解】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X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A正确;
B、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B正确;
C、设相关基因为A、a。若仅此实验,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相同的结果[(♀Aa×♂aa)],C正确;
D、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没有运用假说—演绎法,而是类比推理法,D错误。
故选D。
30.孟德尔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且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假说
B.孟德尔运用统计学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C.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
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A
【分析】1、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应用符号体系,并用于表达抽象的科学概念,勤于实践和敢于向传统挑战。
【详解】A、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且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
B、运用统计学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在观察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巧妙地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该步骤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
D、摩尔根运用与孟德尔相同的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
二、实验题
31.在某种小鼠中,毛色的黑色为显性(E),白色为隐性(e)。下图示两项交配,亲代动物 A、B、P、Q 均为纯合子,子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动物C 与动物D 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现将动物C 与动物R 交配:
①若子代在–15℃中成长,其表现型及比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在 30℃中成长,其表现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些基因型都相同的白色小鼠(雌雄均有),但不知是基因控制的,还是温度影响的结果。请设计实验确定它们的基因型,简要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的基因型。
A.设计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子代小鼠的毛色。
B.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的基因型:
①若子代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则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
②若子代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则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
③若子代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则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
【答案】(1)基因型和环境
(2) 黑色:白色 = 1:1 全为白色
(3) 让这些白色小鼠相互交配,在-15℃的温度下培养 都是白色 都是黑色 既有黑色又有白色
【分析】分析本题关键要注意小鼠毛色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成长,可能相同基因型但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如“在-15℃中成长,Ee表现为黑色,而在30℃中成长,Ee表现为白色”。
(1)
根据题干可知,A的基因型是EE,B为ee,C和D的基因型都是Ee,由于C、D所处的温度环境不同导致C和D性状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
①由题意知,动物C的基因型为Ee,R的基因型为ee,动物C与动物R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Ee∶ee=1∶1。若子代在-15℃中成长,Ee表现为黑色,ee表现为白色,因此黑色∶白色=1∶1;
②若子代在30℃中成长,Ee表现为白色,ee表现为白色,因此全是白色。
(3)
在-15℃的温度下培养,Ee为黑色,ee是白色,因此可让这些白色小鼠相互交配,在-15℃的温度下培养后,观察子代小鼠的毛色。
①若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则子代小鼠基因型均为ee,在-15℃的温度下培养,都是白色;
②若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则子代小鼠基因型为Ee,在-15℃的温度下培养,都是黑色;
③若亲代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Ee,则子代小鼠基因型为E-、ee,在-15℃的温度下培养,既有黑色也有白色。
三、综合题
32.某雌雄同花植物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P的红果植株与黄果植株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_____________ →再套袋,去雄的个体做__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套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2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F2代中红果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4)亲代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____(交配类型)。
(5)将F2中的红果植株与X植株进行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6)对F1中的一株红果植株用某种试剂处理,经检测发现其花粉中含D基因的配子只有1/2有受精能力,将这种处理后的红果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授粉 母本 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2) 红果 F1中红果自交发生性状分离
(3) Dd 3/8
(4)测交
(5)红果:黄果=2:1
(6)1/6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图分析: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及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P、F1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或Dd。
(1)
由于某植物为雌雄同花植物,则亲代红果植株与黄果植株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授粉→再套袋;去雄的个体做母本;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从而保证亲本的配子来源纯正。
(2)
遗传图解显示,F1红果自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出现可黄果,则说明红果是显性性状,黄果是隐性性状,同时说明F1红果为杂合子,基因型为Dd。
(3)
F2发生性状分离,说明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且能说明红果对黄果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F2红果的基因型为DD和Dd,F2代中红果所占比例为1/2×3/4=3/8。
(4)
结合分析可知,亲代P的两个个体的基因型为Dd和dd,因此该杂交相当于测交。
(5)
将F2中的红果植株(1/3DD或2/3Dd)与X植株(为黄果自交产生的,由于黄果为隐性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因此,其基因型为dd)进行杂交,后代的红果为1/3+2/3×1/2=2/3,黄果比例为2/3×1/2=1/3,显然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红果∶黄果=2∶1。
(6)
对F1中的一株红果植株(Dd)用某种试剂处理,经检测发现其花粉中含D基因的配子只有1/2有受精能力,则精子中D∶d=1∶2,而卵细胞中D∶d=1∶1,将这种处理后的红果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红果植株(DD)所占比例为1/3×1/2=1/6。
【点睛】熟知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判断显隐光下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3.小麦中光颖和毛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两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现有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个体杂交,F1全为毛颖抗锈病,F1自交,F2出现4种性状: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遗传符合____________定律,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
(2)F2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F2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
(3)F2中要获得AABB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________株。
(4)选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
【答案】(1) 基因的自由组合 毛颖 抗锈病 AB:Ab:aB:ab=1:1:1:1 5/8
(2) 9/16 1/9
(3)160
(4)1/6
【分析】根据题干“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个体杂交,F1全为毛颖抗锈病,F1自交,F2出现4种性状: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可知,毛颖对光颖为显性,抗锈病对不抗锈病基因为显性,亲本光颖抗锈病基因型为aaBB,毛颖不抗锈病基因型为AAbb,F1基因型为AaBb。
(1)
根据题干“两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可知上述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个体杂交,F1全为毛颖抗锈病可知,毛颖对光颖为显性;抗锈病对不抗锈病为显性,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AB∶Ab∶aB∶ab=1∶1∶1∶1, 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为毛颖抗锈病和光颖不抗锈病,毛颖抗锈病的基因型为A_ B_ =3/4×3/4=9/16,光颖不抗锈病的基因型aabb=1/4×1/4=1/16,所以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9/16+1/16=5/8。
(2)
由(1)分析可知F2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9/16,其中有1份是纯合子(AABB),8份是杂合子,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所以F2代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9。
(3)
已知F1的基因型是AaBb, F2中AABB的比例是1/4×1/4=1/16,所以F2中要获得AABB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10÷1/16=160株。
(4)
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1/3aaBB、2/3aaBb)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AaBb)植株杂交,即1/3aaBB、2/3aaBb与AaBb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aaBB)的比例是1/3×1/2×1/2+2/3×1/2×1/4=1/6。
34.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DNA的是_______(填字母),图1_______(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2中表示有丝分裂的过程的是_______(填字母)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填数字序号)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_______作用。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中甲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_____(填数字序号)阶段。图4中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3中的_______段。
(4)图4中甲、乙、丙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
【答案】(1) c II
(2) C ① 受精 着丝粒分裂
(3) ⑥ BC
(4) 乙、丙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分析】1、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2、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
3、分析图3: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DE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
4、分析图4: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二次分裂中期。
(1)
根据图1可知,b有时为0,为染色单体,存在b时,c的数量与b的数量相同,c为核DNA,故图1中a、b、c表示DNA的是c;图1的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此时期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没有同源染色体。
(2)
图2中C染色体数目有暂时加倍过程,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不变,可表示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中的①阶段;B过程后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数目,表示受精作用;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
图4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2的⑥阶段;图4中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对应图3中的BC段。
(4)
图4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属于减数分裂的是乙和丙;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为雌性动物;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