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4《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读图表》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5《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归纳信息要点并进行分析评价》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试卷 4 次下载
-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6《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鉴赏评价、比较异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试卷 4 次下载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展开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1题
【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答案】C
【试题解析】
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
B.“应先注意……”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四段“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可知,作者肯定了金银器传播了时代风尚,但传播时代风尚的载体很多,金银器在多大程度了传播了时代风尚,作者并提及,因此不能贸然判断。
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五段末尾“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可知,对器物命名的依据是“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快速定位文本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概括。
【命题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考点,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进行搜索、辨别并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包括文章的论点、论据、作者的见解、写作意图等,去次存主,挑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言材料。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转述、概括等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使其符合题目的要求。近年全国甲、乙卷,对本考点的考查的题型都是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的转述、概括或推断,在对象、程度、范围、时间、因果关系、可能性或现实性等方面设误,让考生辨析说法正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准确性。准确定位、理解文中信息,是阅读的必备技能,也是必考能力之一,以后对此种能力的考查,题型上较为稳定,选项内容的表述上将会更为灵活,原文内容的转述类选项会减少,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推断类选项会增多。
【解题技巧】
1.根据题干关键词,精读材料,确定信息源头。
答题时,要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目的具体要求;精读文章时,要抓住文章主旨句,对与文章脉络、作者观点或和选项内容有关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2.筛选信息的方法
(1)把握筛选的标准。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从解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2)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3)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和正反方向等角度,对初步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看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
3.整合信息的方法
(1)整合重要信息时,有些信息可以直接组合,有些信息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串联,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2)归纳、综合筛选出来的信息,要从确定相关内容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隐含信息。
(3)应着力避免以下三种失误:失误之一是盲目抄录文中有关语句作答,不会按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进行加工概括;失误之二是提取整合的信息不周全;失误之三是缺乏整体把握、全文搜索的阅读习惯,常把局部当成全体。
4.解题技巧
从本质上说,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是命题人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转述、概括后的结果,我们只需判断其正误就好。因此,洞悉命题人常设置的陷阱,确定信息的源头,与原文内容进行仔细比对,就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我们在比对判断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的问题。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论述类文本当然以说理为主,说理自然就离不开逻辑和依据。对内容分析题和推断题的判断离不开逻辑和文中观点(或结论)的依据,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合情”就是符合客观实情,“合理”就是符合逻辑事理。
1.(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审美认知有历史传统,也难以离开现实影响。自孔孟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特有的精神文明。传统的审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自然不知不觉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山林的幽深、河流的蜿蜒、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促进了审美欣赏和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审美素养就离不开美育,琴棋书画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相由心生”体现审美内生性。创作得失的关键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会有怎样的创作。“道”决定“术”,无论是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实现共振。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对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即是证明。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总之,传统审美的感知强调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获得审美价值。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产生了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情调。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注重内涵的审美习惯,失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许多人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改变传统语言的好笑,审美沦为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乃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
(摘编自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人们通过凝视和体悟可以感受自然之美。
B.修习琴棋书画是美育活动,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在审美时实现对等感知。
C.美能直达人心,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
D.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审美认知发生改变,喜好形式亮眼的艺术而忽略作品内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错,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悠然神会”属于审美的高级阶段,对审美者和审美对象都有很高的要求。选项中“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未必就能达到“悠然神会”的境界。
2.(2022·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释名·释水》有:“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博物志》有:“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所指向的,是海的幽冥。
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
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
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在秦汉人的心目中,海洋既是仙居,也是险地。直面未知的海洋,本就需要过人的勇气;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更伴随着重重危险。在面向海洋的文化表现中,秦汉人以其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无数秦汉人携手前行,前赴后继,共同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3日)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海”有昏暗晦黑之意,所以屈原在《天问》中将东南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
B.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这与历史上中华文明所面对的地理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C.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和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展示出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
D.秦汉帝王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秦汉时期海洋事业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当时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所以……”强加因果。根据第一段“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可见,“‘海’有昏暗晦黑之意”不是“屈原将大海视作虚无之处”的原因,原因是海洋当时无法为人认知。C.“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的原因的分析错,曲解文意。根据第四段“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可见,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的是方士描绘的海洋世界。D.“高速发展”错,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综合探究》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综合探究》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综合探究》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综合探究》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6《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鉴赏评价、比较异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6《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鉴赏评价、比较异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6《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鉴赏评价比较异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06《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鉴赏评价比较异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