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周测(一)历史试题
展开桂林中学2024届高二上历史周测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4.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表1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郡级政区 |
汉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汉景帝中六年 | 前144年 | 68郡、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 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 数量(个) | 官员任免 | 赋税供纳 | 兵额与功能 |
河朔型 | 7 | 藩镇自擅 | 不上供 | 拥重兵以自立 |
中原型 | 8 | 朝廷任命 | 少上供 | 驻重兵防骄藩 |
边疆型 | 17 | 朝廷任命 | 少上供 | 驻重兵守边疆 |
东南型 | 9 | 朝廷任命 | 上供 | 驻兵少防盗贼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7.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8.图1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这一原则客观上
图1
A.强化了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9.(2023·重庆高三8月质量检测·4)“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10.(2022·浙江台州高二下期末·2)中央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因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下对于中央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②三省为皇帝直接掌控的行政中枢
③尚书台确立为新的中央行政中枢 ④军机处成为掌管军政事务的中枢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政府实质上是皇帝之大家的管理机构,它不像现代政府是一个服务于社会和公民的管理机构。家国同构的古代政府只对皇帝负责,秦汉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就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他们没有自己自治的、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他们只奉命对地方进行治理。专制君主的权力地位受到社会条件的支持,朝代循环、形式变更,便成为这类专制政体难以被根本推翻的“替身”,而真正的专制依然可以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中大行其道。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桂林中学2024届高二上历史周测1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A | C | C | C | D | C | B | D | C |
1.【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2.【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据材料“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诸多权阉……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可知,枢密使(宦官充任)职权由唐代中期的上传下达到后期的共参国政,说明其职权的不断异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职权的异化,没有协调中枢机构关系,排除A项;朋党之争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不涉及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效”说法错误,排除B项;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汉代时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唐代的行政区划偏向于按照山川形胜布置,元代的行政区划打破地理因素,呈现犬牙交错的状态,元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故选B项;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元代行政区划影响的省级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格局,排除C项;打破地理单元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 项。
9.【答案】D【解析】由揭帖到密揭、由密揭由内阁专享到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上述变化说明内阁成为明朝处理朝政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所以可以说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选D项;内阁作为皇权下的顾问和侍从机构,题干所述信息并未超出这一规定的职权范围,所以不能说内阁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排除A项;明朝时专制皇权得到强化,官僚队伍有效制衡专制皇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仅仅涉及到皇帝与内阁在沟通方式方面的变化,其内容依然是处理朝政事务,不能体现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①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是在明代;②三省为皇帝直接掌控的行政中枢是在唐代;③尚书台确立为新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在东汉刘秀时期;④军机处成为掌管军政事务的中枢是在清朝雍正帝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秦汉以来的政治演变根本上服务于君主专制。(2分)
论证: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先河,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始终为维护专制皇权而服务,在皇帝制度中,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封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三公相互分权又相互掣肘的关系对巩固皇权起到推动作用。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虽然是相对完善的制度构建,但三省长官权力的独立与分散,宰相人数的增加,由独相向群相的转变,同样充分体现了政府机构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原则。(9分)
因此,自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政府运作机制的调整始终围绕着专制皇权的强化而展开,也逐步将专制皇权推上顶峰。(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专制集权体制的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2分)
论证: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形态下的自耕农经济长期存在,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经济基础,先秦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依托所出现的废分封、行郡县、加强秦国国君中央集权体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推波助澜。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理论。朱熹理学所构建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等均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创造了文化氛围。(9分)
因此,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历2000余年而达到顶峰,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各种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首先,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政府实质上是皇帝之大家的管理机构”“家国同构的古代政府只对皇帝负责,秦汉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就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结合所学得出论题:秦汉以来的政治演变根本上服务于君主专制。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据材料“秦汉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只奉命对地方进行治理”“专制君主的权力地位受到社会条件的支持”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先河,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始终为维护专制皇权而服务,在皇帝制度中,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封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三公相互分权又相互掣肘的关系对巩固皇权起到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得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虽然是相对完善的制度构建,但三省长官权力的独立与分散,宰相人数的增加,由独相向群相的转变,同样充分体现了政府机构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原则。最后,总结升华,因此,自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政府运作机制的调整始终围绕着专制皇权的强化而展开,也逐步将专制皇权推上顶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共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docx、历史答题卡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