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宏盈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宏盈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宏盈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mm( )
A.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B.茶杯的高度是10
C.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2.(3分)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
A.明亮的篝火 B.点燃的蜡烛 C.电影的幕布 D.耀眼的太阳
3.(3分)大象可以用我们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这种“声音”的频率很低。频率决定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速 D.音调
4.(3分)歌咏比赛中,同学们放声高歌。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3分)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它,是因为发生了(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D.物体本身发光
6.(3分)在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时,小明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31.2cm,31.25cm,31.26cm,31.27cm,那么他所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是( )
A.31.26 B.31.26cm C.31.245 cm D.31.25 cm
7.(3分)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者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应该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凹透镜 D.近视眼,凸透镜
8.(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9.(3分)声音是一种波,在物理学上可以通过波形图来反映声音的特点。图示为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产生的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振动得慢
B.甲比乙发声的音调高
C.甲比乙发声的响度大
D.甲与乙的声音特点无法比较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将蜡烛移动到 45cm 刻度处,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C.将蜡烛移动到 10cm 刻度处,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D.将蜡烛移动到 35cm 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二、填空题(本大题9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11.(4分)如图甲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 mm,铅笔长为 cm。如图乙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选用刻度尺 更精确。如图丙所示的秒表示数为 s。
12.(3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
13.(3分)如图是一种声悬浮仪,它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和次声波相比超声波具有更大的 (填“速度”或“频率”)。将泡沫小球放在悬浮仪的两个发声体之间,小球就会悬浮在空中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4.(3分)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介质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最快;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蝙蝠靠超声波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5.(3分)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实验时的情景,水球相当 镜,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 像(选填“实”或“虚”),这种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16.(3分)小明利用所学知识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枚硬币的杯子(杯壁不透明)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眼睛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 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 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 (选填“实”或“虚”)像。
17.(4分)如图所示为某款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它维点云相机对人体进行拍摄,准确识别疫苗注射部位及注射角度,云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该类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眼;拍摄识别时,能成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注射时,机器人向接种者靠近,拍摄到接种者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3分)雨后彩虹是阳光经高空的冰晶或水珠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而形成光的 现象,三原色光是指红光、蓝光和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9.(3分)如图所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这个像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已知桥离水面高7m,水深3m,则桥在水中的“倒影”与桥的距离是 m。
三、作图题(共3小题,满分9分)
20.(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21.(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请画出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图。
22.(3分)请画出图中两条光线AO、BC所对应的出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23.(6分)在学习了音调知识后,小芮发现小提琴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影响。她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她找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0.5
C
钢
40
0.5
D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芮不能选用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原因是 ;所以她选择B、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芮选择编号A、B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cm。
(4)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较小的力敲击鼓面,听到鼓声的同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更高,发声的响度也更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 。隔壁班同学是通过声音的 来判断发声的物体是鼓面。
24.(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M是一块 (选填“2mm的平面镜”“2mm的平板玻璃”或“1mm的平板玻璃”)。
(2)实验时使用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 的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4)实验时,点亮蜡烛A,移动M后面没有点亮的同样的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操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同时小明还观察到当蜡烛A慢慢靠近M时,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5)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在黑纸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25.(6分)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学生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受,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 。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2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26.(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声呐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有限。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声呐系统是超声波应用的一种,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4)假设开始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此时信号频率不变,此时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 m(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且传播速度不变)。接下来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此时潜艇B在向潜艇A (选填“靠拢”或“远离”),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请问声波频率变低1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 m。
27.(7分)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猜想a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了进一步探究,小明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大小相同的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小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2所示,比较甲、乙两图可知蜡烛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 (填以上两空选填“有关”或“无关”)。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 。夏天树荫下的光斑形成的原理与之 (填“相同”或“不同”)
(4)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 所示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宏盈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mm( )
A.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B.茶杯的高度是10
C.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5cm左右,即252m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茶杯的高度是10cm=100m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7mm接近一本书的厚度,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7m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他自己的身高约为16.7dm=1670m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mm为单位,将各个物体的长度换算,看其是否符合实际长度情况。
2.(3分)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
A.明亮的篝火 B.点燃的蜡烛 C.电影的幕布 D.耀眼的太阳
【分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解:A、明亮的篝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故A不符题意。
B、点燃的蜡烛,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故B不符题意。
C、电影的幕布不能够发光,能够反射光,故C符合题意。
D、耀眼的太阳,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点评】理解光源概念,可解答此题。
3.(3分)大象可以用我们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这种“声音”的频率很低。频率决定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速 D.音调
【分析】音调的高低和频率有关。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
【解答】解: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象进行交流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中的知识,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和归类,学会运用。
4.(3分)歌咏比赛中,同学们放声高歌。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同学们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B。
【点评】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基础题。
5.(3分)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它,是因为发生了(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D.物体本身发光
【分析】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能在四面八方看见这个不发光的物体,说明这个物体表面比较粗糙并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漫反射的特点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6.(3分)在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时,小明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31.2cm,31.25cm,31.26cm,31.27cm,那么他所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是( )
A.31.26 B.31.26cm C.31.245 cm D.31.25 cm
【分析】同一把刻度尺准确程度一定,长度的测量值要有一位估读值,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确定读错和不符合测量要求的数值;去除不符合测量要求的测量值,其它数值取平均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比较4个测量值“31.2cm,31.25cm,31.26cm,31.27cm”,除“31.2cm”外,其它测量值的准确程度相同,所以此数值不符合测量要求,应去掉;
物体的长度为L==31.26cm,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长度测量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及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应用,难度不大。
7.(3分)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者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应该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凹透镜 D.近视眼,凸透镜
【分析】据图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还是后方,而后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据图能看出,此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此时是远视眼的示意图,为了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应该使原来的光线提前会聚,故应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8.(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C错误,D正确;
(2)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9.(3分)声音是一种波,在物理学上可以通过波形图来反映声音的特点。图示为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产生的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振动得慢
B.甲比乙发声的音调高
C.甲比乙发声的响度大
D.甲与乙的声音特点无法比较
【分析】由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说明频率高,而发声体发声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的。
【解答】解:AB、发声的频率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频率高,音调高,故A错误,B正确;
C.甲的振幅和乙的振幅相同,故甲和乙发声的响度相同,故C错误;
D.甲和乙的声音特点可以通过观察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和振幅来比较,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物体振动的波形图,判断物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振幅,从而判断音调和响度,是道好题。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将蜡烛移动到 45cm 刻度处,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C.将蜡烛移动到 10cm 刻度处,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D.将蜡烛移动到 35cm 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分析】凸透镜成像特点:
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应用为照相机;
②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常用来求焦距;
③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应用为投影仪;
④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为20.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0cm,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动到 45cm 刻度处,物距u=50cm﹣45cm=5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处时,物距为40.0cm>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物距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求出焦距的大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9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11.(4分)如图甲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 1 mm,铅笔长为 5.35 cm。如图乙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选用刻度尺 A 更精确。如图丙所示的秒表示数为 336 s。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刻度尺时要求,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
(3)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一大格表示1cm,一小格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点读数为2.00cm=20.0mm,终点读数为7.35cm=73.5mm,所以铅笔长为7.35cm﹣2.00cm=5.35cm;
( 2 )由图乙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2m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所以选用刻度尺A更精确,另外A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边紧靠木块了;
(3)由图丙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5”和“6”之间,分针示数是5min,大盘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是36s,则秒表示数是:t=5min+36s=336s。
故答案为:1;5.35;A;336。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属于一道基础题。
12.(3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声源 处控制噪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
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13.(3分)如图是一种声悬浮仪,它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在空气中和次声波相比超声波具有更大的 频率 (填“速度”或“频率”)。将泡沫小球放在悬浮仪的两个发声体之间,小球就会悬浮在空中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超声波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次声波的频率在20Hz以下。
(3)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和次声波相比超声波具有更大的频率。将泡沫小球放在悬浮仪的两个发声体之间,小球就会悬浮在空中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能量。
【点评】知道声产生的条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可解答此题。
14.(3分)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介质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 固体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最快;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蝙蝠靠超声波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
【分析】①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②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③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固体;340;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属于识记内容,比较简单。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5.(3分)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实验时的情景,水球相当 凸透 镜,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 实 像(选填“实”或“虚”),这种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
【解答】解:根据图甲可知,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或摄像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
故答案为:凸透;实;照相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根据像是倒立的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判断像是实像是解题的关键。
16.(3分)小明利用所学知识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枚硬币的杯子(杯壁不透明)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眼睛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 直线 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 折射 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 虚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1)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是由于杯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杯中缓缓注水后,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故答案为:直线;折射;虚。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关于光现象历来就是考试的一个热点,所以该题属于常见题,一定要掌握。
17.(4分)如图所示为某款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它维点云相机对人体进行拍摄,准确识别疫苗注射部位及注射角度,云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该类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远视 眼;拍摄识别时,能成一个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注射时,机器人向接种者靠近,拍摄到接种者的像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此原理工作。
(2)照相机工作时,物体离镜头越远,成像越小。
【解答】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其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由于远视眼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具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故该类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根据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物距应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机器人向接种者靠近,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距变大,像变大,故拍摄到接种者的像变大。
故答案为:凸;远视;缩小;变大。
【点评】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可解答此题。
18.(3分)雨后彩虹是阳光经高空的冰晶或水珠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而形成光的 色散 现象,三原色光是指红光、蓝光和 绿光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响度 。
【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解答】解:
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色散;绿光;响度。
【点评】此题是对响度、色光三原色和彩虹形成的原理的灵活考查,同时也考查了我们的观察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19.(3分)如图所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这个像是光的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已知桥离水面高7m,水深3m,则桥在水中的“倒影”与桥的距离是 14 m。
【分析】(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是物体的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桥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因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已知桥离水面高7m,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桥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桥到水面的距离为7m,则桥在水中的“倒影”与桥的距离为7m+7m=14m。
故答案为:虚;反射;14。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现象的掌握情况,会根据原理分析是否为平面镜成像,并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
三、作图题(共3小题,满分9分)
20.(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另一种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作,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要简洁、容易。
21.(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请画出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图。
【分析】光线通过玻璃砖在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右侧入射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侧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根据光的可逆性可知,第二次的折射光线与射向玻璃入射光线是平行的。
22.(3分)请画出图中两条光线AO、BC所对应的出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一般是考查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23.(6分)在学习了音调知识后,小芮发现小提琴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影响。她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她找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0.5
C
钢
40
0.5
D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 C、D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芮不能选用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原因是 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所以她选择B、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芮选择编号A、B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20 cm。
(4)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较小的力敲击鼓面,听到鼓声的同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更高,发声的响度也更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 越大 。隔壁班同学是通过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发声的物体是鼓面。
【分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的材料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在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
(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材料不同,故应选A、D进行探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由表中信息可知A、C的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和长短都不同,即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因此不能选择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琴弦的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则表中缺少的数据是20;
(4)看见鼓面上纸屑在跳动,这是一种放大的思想﹣﹣即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小纸屑的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隔壁班同学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发声的物体是鼓面。
故答案为:(1)C、D;(2)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3)20;(4)振动;越大;音色。
【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物理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
24.(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M是一块 1mm的平板玻璃 (选填“2mm的平面镜”“2mm的平板玻璃”或“1mm的平板玻璃”)。
(2)实验时使用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 像到平面镜距离 的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的关系。
(4)实验时,点亮蜡烛A,移动M后面没有点亮的同样的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操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像与物大小相等 ,同时小明还观察到当蜡烛A慢慢靠近M时,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5)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 仍能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在黑纸上 不能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
(4)(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解答】解:(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1mm的平板玻璃;
(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直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
(3)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支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4)实验时,点亮蜡烛A,移动M后面没有点亮的同样的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
因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故蜡烛A慢慢靠近M,成的像不变;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且所成的像更清晰;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黑纸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1mm的平板玻璃;(2)像到平面镜距离;(3)大小;(4)像与物大小相等;不变;(5)仍能;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5.(6分)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 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学生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受,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 。
【分析】(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u=v=2f 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5)蜡烛换成LED灯,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
【解答】解:(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甲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50cm﹣35cm=15cm,焦距为10cm,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4)将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
(5)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有利于健康等。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2)10;(3)投影仪;(4)近视;(5)便于观察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以及焦距的确定,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2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26.(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声呐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有限。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声呐系统是超声波应用的一种,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能量 。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真空不能传声 。
(4)假设开始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此时信号频率不变,此时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 7500 m(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且传播速度不变)。接下来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此时潜艇B在向潜艇A 远离 (选填“靠拢”或“远离”),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请问声波频率变低1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 8700 m。
【分析】(1)人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为超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为次声,超声和次声人耳都听不到;
(2)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结合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距离。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据此判断;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潜艇B行驶的路程,进而得出潜艇B与潜艇A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由于超声波具有能量,所以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4)由v=可得,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路程为:s=vt=1500m/s×10s=15000m,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1===7500m;
由材料可知,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潜艇A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此时潜艇B远离潜艇A;
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
潜艇B与潜艇A之间的距离:s2=s1+sB=7500m+1200m=8700m。
故答案为:(1)20Hz~20000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4)7500;远离;8700。
【点评】本题考查超声波频率、声波的特性等,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7.(7分)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猜想a是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了进一步探究,小明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大小相同的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小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2所示,比较甲、乙两图可知蜡烛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无关 ;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 (填以上两空选填“有关”或“无关”)。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倒立 (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 直线传播 。夏天树荫下的光斑形成的原理与之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4)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 B 所示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
【分析】(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的性质是倒立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或等大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由物体形状决定。
(2)像的大小与物到孔的距离及像到小孔的距离间的关系有关
(3)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解答】解:(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在甲图和乙图中不同的是孔的形状,但所成的像相同。故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在甲图和丙图中不同的是物体的形状,所成的像也不同。故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观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而树萌下的圆形光斑的原理(太阳是光源,树叶相当于小孔)也是小孔成像,该实验的成像原理和树萌下的圆形光斑的原理相同;
(4)B图中随着卡片乙向上移动时,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B符合要求;
A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上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不合理;(2)无关;有关;(3)倒立、直线传播、相同。(4)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分析、小孔成像原因分析,重点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应认真审题、根据题意获取所需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202304期中八年级物理pdf、期中22-23下8年级物理形成练习-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