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PPT+导学案+试卷全册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含答案,文件包含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3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1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2含答案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章末综合测评(一)
一、选择题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资源将会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该报告还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出各国“生态脚印”大小,即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破坏)程度。据此回答1~3题。
1.这段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上的有限性
B.潜力的无限性
C.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规律性
D.资源的紧密联系性
2.“生态脚印”说明( )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
C.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3.阿联酋等一些波斯湾国家“生态脚印”较大,主要是因为( )
A.发展速度快
B.资源消费量大
C.环境承载量大
D.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1.A 2.D 3.D [第1题,从材料“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资源将会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可以看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第2题,“生态脚印”的大小即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破坏)程度。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严重;反之“生态脚印”越小。材料“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说明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第3题,波斯湾地区盛产石油,周围都是发展中国家,地广人稀,所产石油主要出口,A和B错误;该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C错误。阿联酋等一些波斯湾国家“生态脚印”较大,说明消耗资源时对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不协调,易出现环境问题。]
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济给该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据此完成4~6题。
4.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 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
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
5.与B区相比,A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地形 B.水资源
C.技术 D.交通
6.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 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③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 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B 5.B 6.C [第4题,由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国为智利,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入侵,在其冷却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铜矿资源,因此该国铜矿资源丰富且埋藏浅。故选B。第5题,由材料可知,在开采铜矿的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水来控制粉尘,所以水资源是开采铜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图可知,A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与B区相比,A区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故选B。第6题,直接出口铜矿石,产业链较短,就业机会少,①④错;直接出口铜矿石,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②正确;若对铜矿石进行加工,会对当地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直接出口铜矿石可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所以减少了环境治理的费用,③正确。故选C。]
新加坡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 7~8题。
7.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雨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A 8.C [第7题,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新加坡是面积较小的岛国,说明雨水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很快汇入海洋,不易存留;该国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说明该岛国降水较丰富; “回抽补充地面供水”说明水质较好。第8题,该岛国面积较小,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作用不大;人工降雨成本太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极易流到海洋。]
锂电池应用领域广泛,消费电子、汽车、储能是其最主要的三大应用领域。我国锂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绝大部分。我国锂矿产量较低,国内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2017年,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耗资2.45亿,在青海开发盐湖锂矿资源,其科研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盐湖提锂商业化的关键。下图是2015~2020年全球锂矿产量和需求量统计图。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锂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锂矿储量小 B.我国锂矿分布分散
C.国内提取锂矿技术落后 D.保护我国锂矿资源
10.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锂矿产量与需求量( )
A.2015年以来,增长幅度相同
B.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快于需求量增速
C.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低于需求量增速
D.预计今后几年,全球锂矿资源将供不应求
9.C 10.D [第9题,我国锂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储量大,A错误;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绝大部分,B错误;我国锂矿产量较低,提取锂矿技术落后,C正确、D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2015年锂矿产量与需求量相当,2016年锂矿产量大于需求量,2020年锂矿产量与需求量相当,故增长幅度不相同,A、B、C错误。按图示发展趋势,预计今后几年,锂矿产量将小于需求量,全球锂矿资源将供不应求,D正确。]
树穴是在行道树树脚特意留出的供树根呼吸,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近年来,园林部门一直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栽植植物、覆盖树皮、铺设硬质透水板(树池篦子)等,解决树穴带来的环境问题。下图是树池篦子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北方城市,树穴裸露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扬尘增加 B.生态破坏
C.酸雨多发 D.土壤盐碱化
12.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可以( )
①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 ②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 ③阻止其他植物生长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A 12.A [第11题,北方城市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树穴裸露容易使扬尘增加;树穴裸露不会引起生态破坏;北方城市降水少,酸雨少;树穴是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不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第12题,树池篦子可以有效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减少行人踩踏的影响,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①②正确。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留有空隙,不会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树穴铺设树池篦子不能减轻水污染,③④错误。]
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四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它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强度。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注:正值表示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向效应。
13.关于图中四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好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14.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珠三角地区( )
A.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GDP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15.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 )
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三角区域出现特殊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13.C 14.A 15.B [第13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为正相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所以C对、B错;工业化程度、能源消耗表现出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负向效应,A、D错。第14题,读图可知,珠三角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且影响较大,说明珠三角的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珠三角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错;珠三角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错。第15题,从图中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错;珠三角的城市空气质量的社会影响因素有能源消耗和R&D经费占GDP比重,无特殊影响因素,C错;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无关,D错;据图可知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对资源利用能力与效率作用不同,故选B。]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1)按再生性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完成下表。
材料 | 体现的自然资源属性 |
一 |
|
二 |
|
三 |
|
(3)我国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业为主,主要是受________资源的影响。人类的聚居地往往沿河分布,主要受________影响。
(4)对我国东部地区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煤的利用方式是________(填序号),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② B.③
C.④ D.煤变油
[解析] 第(1)题,耕地、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材料一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属性,材料二反映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材料三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多用性。第(3)题,主要考查了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第(4)题,煤炭利用方式中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是用煤发电,而具有战略前景的是煤变油。
[答案] (1)可再生 非可再生
(2)地域性 有限性 多用性
(3)畜牧 水 水资源
(4)② D
17.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能源瓶颈制约的切肤之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下图为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和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1)我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有何特征?国家“节能减排”措施对煤炭资源的使用带来哪些影响?
(2)我国水电蕴藏量丰富,但是我国在水能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知道,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多,南方少,北方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南方主要分布在贵州少数的几个省区;“节能减排”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而煤炭则是效率较低、污染较严重的能源资源,因此产量受限,煤炭的市场价格会产生影响。第(2)题,自然资源开发后要供应市场才能够实现其价值,我国水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距离东部能源消费市场较远。
[答案] (1)分布特征:分布不均,煤炭多分布在北方;集中分布在北方的晋、陕、内蒙古、冀和南方的黔几个省区。
影响:煤炭产量受限,市场供应量减少,煤炭市场价格变化;企业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水电站距离能源消费市场远,需要长距离输电。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气质量指数分为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下图是青岛2014~2017年间统计各空气质量等级出现天数在全年中的占比图。
青岛市各月的空气质量情况
(1)归纳青岛市全年空气质量分布情况。
(2)说出污染程度较重的季节或持续月份并分析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质量为良的占比全年都在50%至80%,说明整体的空气质量较好,每月的空气质量以良居多;空气质量为优的占比曲线在6~8月可占20%~30%,说明夏季空气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显著增多;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比例在12月~次年2月相对较高,说明冬季空气质量较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的占比全年都很低,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占比在12月到次年2月相对较高,说明冬季(或12月至次年2月)污染程度较重。青岛冬季污染程度较重的形成原因应结合当地天气、能源结构、大气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青岛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家庭烧煤取暖比重大,加上私家车出行增多,引起污染物增多;青岛冬季大气稳定,经常出现辐射逆温,无风的静稳天气,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容易积累,导致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加,所以污染程度较重。
[答案] (1)整体的空气质量较好,每月的空气质量以良居多;夏季(6~8月)空气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显著增多;冬季空气质量较差。
(2)冬季(或12月至次年2月)。
原因:冬季烧煤取暖以及私家车出行增多;冬季气温较低,容易出现无风、逆温的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最近公布的一项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近10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统计资料还显示,民勤县年扬沙天气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减少特别明显,在21世纪初出现不过几次,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 我国生态破坏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什么?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治理的措施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甘肃民勤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第(1)题,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该地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造成荒漠化进程快。第(2)题,②地区相对于①地区来讲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人为因素导致荒漠化严重。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第(3)题,③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黄土的特性(直立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加剧水土流失。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与环境必须和谐发展,民勤县虽然处于荒漠化严重地区,但只要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使环境得到改善,逐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工程。
(3)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4)民勤县人民改变了原来与环境对立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退耕还林还牧,因地制宜,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环境得到改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专题强化练+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文件包含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专题强化练1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专题强化练2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专题强化练3含答案doc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专题强化练+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文件包含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专题强化练1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专题强化练2含答案doc、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专题强化练3含答案doc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含答案,文件包含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4含答案doc、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1含答案doc、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含答案doc、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2含答案doc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