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676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676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676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A. 化石 B. 遗址 C. 传说 D. 文字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总人数14岁30岁以下45-50岁50-60岁死亡年龄不明3939.5%7%7.9%2.6%41.9% A. 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B. 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 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 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A. 远古人类的产生 B.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盘古传说的真实 D. 早期国家的建立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鱼鸟纹彩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 会制作陶器 C.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 会农业种植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生活习惯 C. 生产工具 D. 文明程度 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A. 炎帝、黄帝 B. 黄帝、尧帝 C. 舜帝、炎帝 D. 舜帝、禹帝 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确立了君主专制《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而如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
A.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重要依据 B. 传说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C. 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D. 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矛盾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 铸造工艺的高超 B. 早期文明的成就 C. 石器时代的风貌 D. 文字演变的历程“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群雄兼并 D. 王室衰微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社会生产力发展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D. 百家争鸣的出现自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在与六国交战的65次战役中,有58次大获全胜,取得这一战绩的直接原因是( )A. 建立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军功 D. 奖励耕织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一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靹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 夏朝
B. 唐朝
C. 秦朝
D. 商朝与宋代汪洙《神童诗》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可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巨鹿之战 B. 楚汉之争 C. 黄巾起义 D. 大泽乡起义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统治者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政策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 实行残暴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民族压迫 D. 加强文化专制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论点论据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秦始皇修筑长城。有利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 A. 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B.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2) 材料二中主要诸侯国数量有何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材料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李斯《琅琊台刻石》(3) 材料三体现了秦始皇哪些功绩?分别有什么影响?(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有何感悟?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推动了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影响。
——《中华文本库》材料二:法家在争霸时期占上风,他们通过国家法律形式作为强硬手段,把国家意志全面渗透到社会中,实现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最终实现“富国强兵”,法家成为统一天下的成功者。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占据什么地位?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谁?哪个王朝实践了法家学说?(2)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提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所以北京人的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故选:A。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有关内容。
3.【答案】B【解析】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知,以上材料证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证实我国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的兴起。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知道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解析】根据出土文物“猪纹陶钵”“鱼鸟纹彩陶壶”“舞蹈纹彩陶盆”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符合题意;ABD观点片面,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明确原始居民的朴素审美观念的发展
主要考查了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
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A项正确;生活习惯不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C项;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原始农耕文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D项正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大禹治水、舜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无关,排除B项;题干与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舜和禹的传说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尧舜禹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舜和禹的传说的相关史实。
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
8.【答案】B【解析】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世袭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解析】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解析】据“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如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可知,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C正确;ABD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解析】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情况,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五霸。
本题考查春秋五霸,掌握过程和影响。
13.【答案】D【解析】由“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可以看出,从东周起,周王室衰微,开始依附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本题以东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B【解析】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ACD三项与图中“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解析】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表(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3次)。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赐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商鞅变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6.【答案】B【解析】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历史意义。
17.【答案】B【解析】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郑国渠与“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无关,排除A项;灵渠是秦朝时期修筑的,排除C项;大运河是隋朝时期修筑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修筑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道家思想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道家思想的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道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0.【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中国银行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来圆形方孔钱。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要注意题干中“最早”、“全国统一使用”等关键词.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21.【答案】D【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与“将相本无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大泽乡起义。
故选:D。
本题以“将相本无种”为切入点,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故选:A。
本题考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知道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本题考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禁锢思想,排除A;题干表格内容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监督地方,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答案】【小题1】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小题2】逐步减少;诸侯争霸兼并,大国兼并小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小题3】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小题4】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等。【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5.【答案】【小题1】“仁”的思想;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韩非;秦朝。【小题2】观点:先进的思想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春秋时期的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为政以德”等,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形成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丰富了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韩非子为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厉行严刑峻法,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等,其思想主张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我们要不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解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贡献力量。【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法家韩非的思想观点、儒家和法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思想观点、法家韩非的思想观点、儒家和法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知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2024年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孟子曾说过,诸侯之宝三,下表为西汉时期丞相出身简表,据《齐民要术》中《种谷》篇记载,右图是清末政治性社团发展状况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2024年4月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年4月深圳市南外+南二外集团初三联考历史试卷docx、2024年4月深圳市南外+南二外集团初三联考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运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