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3(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
展开高中语文作业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7号11版,作者谢青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只须牢牢把握现在,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
B.儒、道、佛都注重“当下”,但用意不尽一致:儒家重此世,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
C.王阳明告诫弟子说,思虑过去未来事徒劳无益,所以要放下心来,安住当下。
D.佛教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逐层递进地分析了儒、道、佛经典文本中“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从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指出要关注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C.文章引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
D.文章尾段补充阐释了“安住当下”的精神内涵,告诫我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不能堕入新的蒙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安心此生的思想。
B.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者顺随生命的流动,全然安住当下,从而达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C.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安住当下不执着。
D.采菊东篱的陶潜、幽居汴京的李煜、筑庐东坡的苏轼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静谧美好,与“虚苦劳神”形成反差,而与“陶陶”之情相得益彰。
B.“梦中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表达了相似的感慨。
C.“酒”在上片与下片两次出现,表明诗人总想用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
D.“一溪云”比“一片云”更妙,暗示清澈的溪流倒映着满天云彩的情景。
5.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分析。
参考答案:
1.B 2.A 3.D
【解析】1. A.“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错误。结合“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分析,“当下”精神,并非“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
C.“放下心来”曲解文意,“放心”并非放下心来,王阳明说的“徒放心耳”意指只能放任己心,不能安守当下。今天我们说的“放心”与王阳明说的意思不同。
D.“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结合“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分析,原文并没有把它们进行比较。故选B。
2. A.“逐层递进地分析”有误。结合“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等分析,应该是并列结构。故选A。
3. D.“幽居汴京的李煜……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错误。幽居汴京的李煜更多地是回忆往昔,不属于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故选D。
4.C
5.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
②保持纯真,不再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
③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
【解析】4.C.“表明诗人总想用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两次出现的“酒”,体现的是诗人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的豪放达观。故选C。
5.根据词中“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可知,苏轼认为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不值得我们徒然劳神费力,由此可知苏轼所说的成为真正“闲人”的内在因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
词中,“且陶陶、乐尽天真”的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困境的态度是我们应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并且可以在“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中找到快乐。唯有这样,才能在心态上真正做一个“闲人”,而不是整天被内心的忧伤所烦扰。由此,可得出成为“闲人”的另一个内在因素:保持纯真,不再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
从“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希望摆脱世事烦扰,成为一个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人。由此可知成为“闲人”的外在因素: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
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10(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 这是一份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10(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文件包含高中语文作业10docx、高中语文作业10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7(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 这是一份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7(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文件包含高中语文作业7docx、高中语文作业7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8(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 这是一份语文天天练:高中语文作业8(适用于全国乙卷地区),文件包含高中语文作业8docx、高中语文作业8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