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第1页
    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第2页
    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讲 上古时期的世界学案--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主干知识,总结拓展,关联选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28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非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知识】
    一、西欧的封建社会
    (一)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加强
    1.封君封臣制度
    2.王权加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
    1)背景: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2)表现: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
    3)影响:①有利于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二)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兴起
    1.庄园与农奴制度
    2.城市自治的兴起
    1)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动因: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③封建主影响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3)城市争取自治权方式:谈判,赎买,暴动
    4)城市兴起的影响:
    ①经济:有利于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A.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阶级——市民阶级;B.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③思想: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弘扬;
    ④文化:A.兴办大学,培养人才,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B.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三)思想文化:教会控制意识形态→世俗文化兴起
    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举足轻重
    2.概况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
    2)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
    二、东欧—拜占庭和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
    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2.强盛: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查士丁尼统治
    1)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一度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图)
    2)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衰落
    1)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2)表现:7世纪中后期,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补充 拜占庭帝国的特点
    1.政治上:①延续罗马帝国的专制;②依法治国,法律成熟;
    2.经济上:工商业发达;
    3.文化上:承袭基督教正统和古希腊,独具一格;
    (二)俄罗斯帝国
    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①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②对外继续扩张。
    5.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总结拓展】
    1.上中古时期的欧洲(476—1500左右)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黑暗中孕育光明,停滞中暗潮涌动;
    2.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3.西欧的庄园与东汉的田庄的有何异同?
    同:
    1)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园内产品齐全,很少到市场交换; 2)军事上都拥有私人武装;3)劳动者与其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需要无偿的对其领主承担很多义务。
    异:
    1)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封建领主制,领主与农奴一般没有亲缘关系;东汉的田庄制是封建地主制,大多聚族而居,实际上是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一体的社会组织;
    2)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东汉的田庄土地可以进行交易。
    3)西欧庄园制实行长子继承制,所以庄园经济相对稳定;东汉田庄制实行分子继承制,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使田庄并不稳定。
    4)西欧庄园独立性强,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东汉的田庄庄主没有这样大的法定权力;
    5)西欧庄园瓦解后,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发展近代文明;东汉田庄消亡并没有为中国带来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关联选必】

    课题29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古代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亚洲、非洲和美洲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主干知识】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兴起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统治
    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
    3)文化:①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②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③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3、帝国的地位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阿拉伯人处欧亚交界,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中国的造纸术、古印度的数字先后介绍到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又把阿拉伯的数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2)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西欧人后来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
    3)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加以融合和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
    (二)奥斯曼帝国
    1.帝国的兴衰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他们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2)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3)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帝国对亚欧和世界的影响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一)笈多帝国
    1. 建立过程: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 印度教的产生: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 建立过程: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 政治体制: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东亚—日本与朝鲜
    (一)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3.幕府统治:
    1)背景:10世纪后,庄园和武士集团逐步形成。
    2)建立: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3)特点:①在这种体制下,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武士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4)德川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二)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词章之学
    3.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朝鲜独立
    四、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总结拓展】
    1.阶段特征
    1)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兼容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的传承,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东亚和南亚的国家:印度、日本等国家呈现出政治与社会的多样性,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2)中古时期的非洲: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中古时期的美洲洲:文明发展的孤立性突出,地域性特征明显,独立发展;文明的发祥地大多起源于高原峡谷盆地一带,印第安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财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从农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创造了独特的美洲玉米文明;
    2.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比较
    3.古代非洲和美洲相关比较:
    【关联选必】

    背景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内容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特点
    ①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依次主臣关系,等级森严;③王权有限,独立自主性强;④双向契约意识、权利义务交织;
    影响
    导致王权受限,中央集权衰落,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土地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劳动者
    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自由农在法律上自由,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经营
    方式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自备工具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特点
    经济上:①领主所有;②自给自足,相对封闭;③剥削农奴。
    政治上:领主拥有法庭,统治管理。
    评价
    ①本质上属于农业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②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③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统一。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早期议会出现;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
    大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
    思想文化
    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大学的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维护统治);②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③给予土地;④层层分封;⑤等级森严;⑥地方独立性大
    不同点
    封建社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侧重军事和经济关系
    侧重政治关系
    王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只效忠直接上级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都从属于天子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战国——1840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选必一
    1课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9课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宗教伦理与教化 18课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选必二
    4课 劳作方式的发展
    选必三
    4课 古典罗马文化 5课 中古西欧文化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对文艺复兴
    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对世界古代文化的融合
    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交流、综合并创新发展。
    对东西商路
    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商业活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区域
    国家
    时间
    国家形态
    主要特征
    东非
    阿克苏姆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地域广大的王国
    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文化繁荣
    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西非
    加纳、马里和桑海
    8-15世纪
    中央集权大帝国
    丰富的黄金资源;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对外贸易发达;鼓励文化发展
    南非
    津巴布韦
    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地域广大的王国
    巨石建筑群
    文明
    成就
    区域范围
    时间
    国家形态
    玛雅文明
    经济: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政治:城市国家;
    文化: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祭祀金字塔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的文字表意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概念
    中美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公元前2500年开始,15世纪中叶衰落,16世纪上半叶毁灭
    城邦
    阿兹特克文明
    政治:权力结构松散,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
    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注重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城
    中美今墨西哥一带
    12世纪开始,15世纪强盛,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印加文明
    政治:王权世袭集权: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统治机构完善:划区设官、征税征兵、详细人口调查;推行国有:土地等国有、贵族政治;
    交通: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经济:农业发达,最早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修建梯田和水利灌溉系统等,手工业发达,掌握多种手工工艺,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等;
    文化:编制太阳历;医学发达,能用草药治病,掌握脑外科手术技术等。
    南美安第斯髙原
    12世纪建立,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统一大帝国
    国家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范围
    16世纪后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宗教
    信奉伊斯兰教
    创立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
    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哈里发
    城市
    首都伊斯坦布尔—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都城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世界贸易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推动了东西方之间陆上和海上贸易
    区域
    民族
    农业
    畜牧业
    生产工具
    文明扩展
    非洲
    班图人
    甜高粱、
    西瓜、棉花
    牛、绵羊、山羊
    铁器
    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美洲
    印第安人
    马铃薯、玉米、蕃茄、花生
    羊驼
    石器青铜器
    相对孤立发展
    选必一

    选必二

    选必三
    3课 阿拉伯文化 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相关学案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1讲 发现与扩张的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板块三 世界史 第11讲 发现与扩张的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13页。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1讲 发现与扩张的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板块三 世界史 第11讲 发现与扩张的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13页。

    (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5 第11单元 第29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5 第11单元 第29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含解析),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其他航路的开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