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4703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
展开第一单元 乡村生活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实践中逐步增进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本单元的习作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并表达出自己的快乐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的感受融入习作,并注意运用关键句来表达情感。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课 文 | 古诗词三首 | 这三首古诗词描绘了不同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美景,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 | 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想象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 2~3 课时 |
乡下人家 | 文章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 引导学生跟随文章的叙述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 2课时 | |
天窗 | 文章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想象力的赞美。 |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语言表达的多种方法,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 2课时 | |
| 三月桃花水 | 本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机盎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明白春水滋润万物的重要,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 1课时 |
口语 交际 | 转述 | 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或自设情境,练习转述。 | 了解转述的要求和主要内容,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 1课时 |
习 作 | 我的乐园 |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 学拟表格式提纲;运用有序的语言介绍能使自己快乐的地方。 | 2~3 课时 |
语 文 园 地 | 交流平台 | 交流在阅读时如何从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 了解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联系语境,展开联想,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看图选择风景,仿照例句写一写;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 2课时 |
词句段运用 | 运用一些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读一读描写不同景物的句子,仿照着看图画写话。 | |||
日积月累 | 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 |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篱、蜻、蜓、蝶”6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夏天的乡村风景图片,并配上蝉鸣的音效,引起学生对夏天的美好回忆。
导语: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阵阵的蝉鸣,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夏天”)是的,夏天的日子多么精彩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夏天的,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注意多音字“兴”。(“兴”在诗题中读“xìnɡ”)
(2)解题意。
明确:“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随兴写的诗。
3.了解诗人,也可展示学生资料袋中搜集到的有关“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古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诗。(课件出示)
3.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引导学生懂得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习古诗。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因为花落、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稀疏疏的油菜花,这些都是南方农村夏季常见的景物。
4.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诗歌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在乡村看到的景象,从而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
(2)品读后两句诗描写的场景。
①思考:村民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诗中虽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②篱笆前没有人走动,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惟有蜻蜓蛱蝶飞)
③解词释句。
惟——只有;蛱蝶——蝴蝶。
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④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蜻蜓和蝴蝶呢?(诗人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⑤回到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再齐读。
明确: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三、拓展品读,激发兴趣
1.教师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
2.比较阅读两首古诗,从描写的场景、景物、情感等方面比较异同。
简评: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本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老少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以及乡村生活的和谐;而课文中诗人重点在写乡村田园的景色。同样是田园诗,由于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
《宿新市徐公店》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描绘的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齐背。教师过渡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古诗,你们会背了吗?(生背诵)背得真好,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古代诗人打造的田园世界,再次感受田园之美。
二、了解诗人,揭示诗题
1.教师简介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
2.揭题。(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1)认读“宿、徐”,读准字音。
明确:“宿”是多音字,可读“sù”—住宿, “xiǔ”—一宿,“xiù”—星宿,在这里读“sù”;“徐”读“xú”。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再引出题目的意思。
预设:①出示过去招待所、小旅馆等的招牌或是现代社会的民宿酒店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②结合学生姓名认识“徐”,引导学生理解“徐公店”指一位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③说出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
3.指导学生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三、看图初读,感知大意
1.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
预设:学生读后交流,再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1)从诗句里发现写的景物有“篱”“树”“儿童”“黄蝶”“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是指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可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难点理解,明析诗意
1.诗中写的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树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一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讨论交流:(1)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2)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些诗句里也有“无”是“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预设:交流说说诗句的大意,不要求统一。如,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4.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呢?把你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读一读。
预设:教师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如,(1)色彩明艳,景色美丽;(2)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3)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五、吟诵古诗,进入诗境
1.再读诗句,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读好节奏。
预设:可以指导学生用“/”“||”“…”标出这首诗的节奏。(“…”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结合诗情,随音乐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3.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六、积累拓展,作业设计
1.积累生字“宿、徐、疏”,背诵古诗。
2.课外作业:这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然后画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清平乐·村居》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翁、笼、赖、剥”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背诵词作。
2.通过品味“醉、亡赖”等词语,深入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借助朗读、析词、想象等方法,感悟词中的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学过的两首诗,交流诗歌的共同特点。(共同点: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2.引出本课时学习内容,揭示诗题。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宋词,它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二、学习词作,掌握方法
1.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了解词人。
(1)理解题目。
预设:“清平乐”是词牌名,题目是“村居”。一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2)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2.引导学生识记词中出现的生字词。
(1)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①注意读准字音。
明确:“亡”在词中读“wú”;“剥”是多音字,在词中读“bō”。
②理解“翁媪”“吴音”的含义。
明确:“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吴音”指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带湖闲居,这里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2)教师小结理解古诗文中词语的方法。
小结:(1)联系旧知;(2)结合原句;(3)分析字理。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词。(课件出示)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1)你们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感觉哪些词句的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2)学生分组说词义并交流。
示例: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
5.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词作情趣。
问题:读了这首词,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找一找,词中写了哪几处场景?
生交流:(1)“溪上”: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水淙淙,旁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溪边”: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闲聊。(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溪东”:看到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劳作。(引读:这就是——“大儿锄豆溪东”)
(4)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织着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5)“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品味“亡赖”。
仔细读读最后两句词,想一想:“亡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预设: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想象,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2)品味“醉”。
①是谁“醉”了?(老两口,诗人)
②如果是老两口“醉”,在词中你觉得是哪种“醉”?
明确: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醉之意。
③词人为什么而醉?(词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师小结: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三、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任选一首古诗词,把它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任选一首古诗词,画一幅你想象到的图画,送给你的父母。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这几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词,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词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先通过看注释、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词的意思,再细读诗词,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截取了乡村生活的部分画面,只是揭开乡村画卷的一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拼凑出一幅幅乡村田园连环画。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读、自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对诗词大意及思想感情的体悟,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快乐学语文,快乐成长”的目标。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