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1 寡人之于国也 (含详解)
展开1.梳理、积累这四篇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 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2.重点掌握实词“爱”“乘”“从”“道”和虚词“所以”等。3.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实词、判断句的规律特点。4.背诵《劝学》《师说》全文。
课文1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颜色词语的意思(第1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②( )。察③( )邻国之政,无如④(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⑤(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答案 断句略。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第2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①( )以战喻。填然鼓②( )之,兵刃既③( )接④( ),弃甲⑤( )曳⑥( )兵而走⑦( )。或⑧(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⑨(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第3段)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第4段)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5段)不违①( )农时②( )谷不可胜③( )食也数④( )罟⑤(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⑦( )丧死⑧( )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第6段)五亩之宅树①(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②( )帛矣鸡豚③( )狗彘④( )之畜⑤( )无失其时⑥(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⑦(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⑧( )庠序⑨( )之教申⑩( )之以孝悌⑪( )之义⑫( )颁白⑬( )者不负⑭( )戴⑮(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头发花白。颁,通“斑”
(第7段)狗彘食①( )人食②( )而不知检③( )涂④( )有饿莩⑤( )而不知发⑥(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⑦( )也是何异于⑧(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⑨( )岁斯⑩( )天下之民至焉
二、基础梳理1.通假字
锛子,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未(否定副词)、之(代词)
7.文化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______”。《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今河南境内______以北的地方。河东,_____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3)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___________,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三、典句翻译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有些士兵就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得分点:鼓、接、曳、走,句意通顺)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拿逃跑了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得分点:或(两处)、止(两处)、以,句意通顺]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得分点:谨、庠序、申、颁白者,状语后置句(两处),句意通顺]
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做成的衣服,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得分点:衣、然、而、王,“未之有”句式,句意通顺)
四、高考中的课文1.判断下列对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1)(月不胜日,)时不胜月 时:季节(2018年北京卷第8题A项)答案 正确。(2)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2014年大纲全国卷第8题A项)答案 正确。(3)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2014年山东卷第9题B项)答案 正确。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颜色词语的翻译。(1)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年全国卷Ⅰ第13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若干郡县,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第一个“数”意为“屡次”,第二个“数”意为“数个、若干”。稍:逐渐。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全国卷Ⅱ第13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数,计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 必下/恐见人过也/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 必下/恐见人过也/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 必下/恐见人过也/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 必下/恐见人过也/
解析 本道断句题可以根据句式的对仗进行断句,“所以致敬也”“所以戒人也”“恐见人过也”三个分句句式一致。之前的停顿也一致。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宫,原本是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教授贵族子弟的场所,其教育功能和 建筑形制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各个朝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 祭祀和崇奉之意。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D.姑母,又称姑妈,是亲属关系称谓,指父亲的姊姊或妹妹。有些地方专 指父亲的姐姐,父亲的妹妹则称为姑姑。在文中泛指长辈。
解析 “在文中泛指长辈”错误,“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意思是“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可见“姑母”文中指婆媳,并非泛指长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 环境。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 无穷。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 奴役。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 妻子。
解析 “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错误,第二段为“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可见,选项中原因提取错误,曲解文意。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得分点:“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卒”,最终;“善”,善于。)
(2)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得分点:“何以异于……”,这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宁能”,哪能;“乏”,缺乏。)
参考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搬迁后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5 课文3 逍遥游 (含详解):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5 课文3 逍遥游 (含详解),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断句略,通“溟”海,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怪异的事物,环旋着往上飞,气息这里指风,尽头极点,载承载,粘指着地,计划向南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4 课文3 张衡传 (含详解):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4 课文3 张衡传 (含详解),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随后接着,言语举止适度,被举荐,没有去应荐,就任赴任,相承连续,过度奢侈,依靠凭借,用委婉的言辞进谏,命意修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 (含详解):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5部分 教学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 (含详解),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求学的人,的凭借,通“授”传授,疑惑疑难问题,相当于,“于”,知道懂得,跟从并且,以为师,学习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