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案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构建“4类”表达技巧知识网络,精准判断技巧,精准分析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近年来,从考查角度来看,高考主要从4个角度命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一、构建“4类”表达技巧知识网络
(一)修辞手法
类型
概念
效果
赏析要点
比喻
明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将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特点。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暗喻
借喻
比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运用拟人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
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借代
代人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引发读者的联想。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代物
代地
代事
夸张
夸大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缩小
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它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双关
谐音双关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语义双关
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格。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使语句经济、简练、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
1.请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
(8)主人下马客在船。 (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答案] (1)拟人 (2)拟物 (3)借代 (4)比喻、夸张 (5)比喻、夸张 (6)设问、借代 (7)双关 (8)互文 (9)对比、借代 (10)比喻、夸张 (11)对偶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比喻。(明技巧)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释运用)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析作用)赵诗:借代。(明技巧)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析作用)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1.衬托
概念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说明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作用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示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释运用)表达效果:都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明技巧、析作用)
2.对比
概念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
作用
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示例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释运用)表现了决心之坚;(析作用)细石与大海对比,(释运用)表现了抱负之大;(析作用)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释运用)表现了命运之悲。(析作用)
3.用典
概念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
说明
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作用
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示例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
【知识积累】
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 尾联化用了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
4.比兴
概念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时常“比兴”连及。在实际运用中,比兴经常结合运用,或兴中有比,或比中又兼兴,或比兴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说明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作用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
示例
《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析作用)
5.联想想象
概念
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事物的思想活动。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二者分开。
说明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作用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6.对写
概念
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
说明
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
作用
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诗中对写手法的运用。
[答案] 前两句为“直接写法”,后两句是“对写”。诗人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深感怅然;似乎自己独在异乡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诗歌因此烘托出的思念之情,更浓郁,更曲折有致,更耐人寻味。
(三)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描写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
概念
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
作用
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示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明技巧)寥寥数语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释运用)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析作用)
(2)细节描写
概念
主要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作用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示例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成队追逐。(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
(3)正侧结合
概念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作用
①烘托、衬托、反衬;②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③使感情抒发更加充分;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示例
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
词的上片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词的上片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析作用)
(4)动静结合
概念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形象,营造意境。
作用
①使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②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④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⑤能更好地让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示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知识积累】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③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④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⑤以静衬动,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释运用)②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析作用)
(5)虚实结合
概念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①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作品描写的意境既开阔又深邃,情感抒发既明朗又含蓄。
1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 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客中忆二女
高 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 了了:了然,清楚。
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虚实结合。(明技巧)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间眺望等候父亲归来、听到他们在计算父亲归期的情景。(释运用)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起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释运用)
(6)多种感觉结合(视听结合等)
多种感觉结合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2.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写乐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用典抒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四首(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答案] 上阕借景抒情。(明技巧)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释运用)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析作用)
3.记叙(叙事)
中国古诗多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所以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很少接触到,只是在叙事诗中使用,抒情诗也仅保留少量的叙述成分。赏析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同现代文中的叙述差不多,要从以下角度展开:①叙事的线索;②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看是作者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③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④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冷静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
赏析时应指明叙述的具体特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明技巧)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释运用、析作用)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释运用、析作用)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之情。(释运用、析作用)
(四)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1.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卒章显志。(明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析作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明技巧)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释运用)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析作用)
3.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 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②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飞空作雨之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明技巧,释运用)这样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铺垫。(析作用)
4.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释运用)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析作用)
(2)①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释运用)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析作用)
二、精准判断技巧,精准分析效果
(一)精准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赏析是从精准判断所用表达技巧开始的(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的除外),能否精准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下一步表达效果的分析。如何做到精准判断呢?
1.依据审题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以下几个要点:
(1)审出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角度有两种:
①大小角度。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
②明暗角度。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
(2)审出所答技巧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1.试根据提问角度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修辞手法是( )。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 ( )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
②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了哪些写人技巧? ( )
[答案] (1)想象 夸张 (2)①设问(或比喻) ②设问、比喻、夸张 ③渲染(或化虚为实) ④意象叠加 (3)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②对偶 ③对偶、拟人 (4)①想象 ②想象、衬托 (5)想象(或虚写)、对写 (6)①夸张 ②侧面描写 (7)动作(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2.依据写作对象
写作对象如果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所用手法。
3.依据关系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
4.依据层级
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5.依据位置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6.依据技巧特征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温馨提示】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2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果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康层楼
王 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诗人对繁华不再的感慨。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③今昔对比。将“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的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湖四景(其一)
杨 载
朝来千骑出城,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幂[注]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 幂:罩,覆盖。
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 ①运用比喻手法。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②运用拟人手法。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明媚且充满生机的东湖春景。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云气罩林,新露穿草,山花献笑,海鸟戏水,使静态景物有了动态感。④借景抒情。描绘了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⑤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贤太守(欧阳修)游玩的场景,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 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运用典故。“濯足云水客”,指王质夫,用“濯足”的典故,表明友人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折腰簪笏身”,指诗人自己,用“折腰”的典故,自谓为卑微的官职所累。②运用对比手法。将朋友隐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己为卑微的官职所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和神往之情。
(二)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完整的步骤是:
说明:①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②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1.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如比喻,分析运用时要指出其本体与喻体,使用“将……比作……”的句式。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②紧扣位置。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也会有所不同。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的趣味;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另外,李将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狂放的一面。答题时要点明手法,将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6.3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掌握必备知识,品味关键词“3步骤”,赏析诗眼的“5角度”“3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掌握必备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