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分层作业)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分层作业)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分层作业)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分层+培优练习+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训练,共8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基础巩固】1.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2.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秦汉时期长达近45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①国家产生 ②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发展高峰 ③政权分立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天下初定,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以法治国 B.以礼治国 C.无为而治 D.楚汉之争 4.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5.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他采取的政策是( )A.以德化民 B.勤俭治国 C.休养生息 D.废除严刑峻法 6.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A.成康之治 B.文景之治 C.昭宣中兴 D.光武中兴 7.秦始皇修建巨大的骊山陵;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你得出的结论是( )A.法治不如德治 B.“成由俭,败由奢”C.汉朝的国力弱于秦朝 D.只有采用儒家学说才能治理好国家 【能力提升】1.中国古代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称为太平盛世,也就是治世。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世( )A.出现的原因 B.主要的过程 C.基本的含义 D.涉及的帝王 2.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出处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东)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A.政治局面稳定 B.用孝道教化百姓 C.农业得到发展 D.儒学理论已形成 3.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A.维护封建统治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D.“仁政”思想的实践 【拓展延伸】1.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 )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数量 2.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基础巩固】1.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是汉高祖。·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消灭项羽,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刘邦是汉高祖。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ABD的人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秦汉时期长达近45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①国家产生 ②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发展高峰 ③政权分立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发展高峰,秦汉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国家在夏已经建立,秦汉时期是统一政权,没有分立,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天下初定,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以法治国 B.以礼治国 C.无为而治 D.楚汉之争【答案】C【详解】据所学知,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题目中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无为而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以礼治国,排除B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之前,排除D项。故选C项。 4.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汉王朝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还提出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什么增加,修建陵墓要求从简,因此题干中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汉文帝,B项正确;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他采取的政策是( )A.以德化民 B.勤俭治国 C.休养生息 D.废除严刑峻法【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C项正确;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废除严刑峻法不是政策,是具体措施,排除ABD项。故选C项。 6.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A.成康之治 B.文景之治 C.昭宣中兴 D.光武中兴【答案】B【详解】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B项正确;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时期出现成康之治 ,排除A项;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而汉武帝时期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排除C项;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排除D项。故选B项。 7.秦始皇修建巨大的骊山陵;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你得出的结论是( )A.法治不如德治 B.“成由俭,败由奢”C.汉朝的国力弱于秦朝 D.只有采用儒家学说才能治理好国家【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修建巨大的骊山陵是奢侈表现,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体现了他们提倡节俭的治国理念。秦朝因大兴土木,奢侈腐化,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人民徭役赋税负担沉重,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暴政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被推翻。汉文帝和汉景帝勤俭治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所以可以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B项正确;题干与法治和德治无关,排除A项;汉初国力经过休养生息政策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排除C项;提倡节俭是墨家学派观点,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治国主张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能力提升】1.中国古代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称为太平盛世,也就是治世。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世( )A.出现的原因 B.主要的过程 C.基本的含义 D.涉及的帝王【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治世的含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治世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治世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涉世的帝王,排除D项。故选C项。 2.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出处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东)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A.政治局面稳定 B.用孝道教化百姓 C.农业得到发展 D.儒学理论已形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宣帝、汉顺帝时都采取了优待“年八十以上”百姓的措施,这些敬老的做法,意在用孝道教化百姓,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治局面稳定”“农业得到发展”方面的信息,排除A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理论已形成,且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A.维护封建统治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D.“仁政”思想的实践【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封建的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 【拓展延伸】1.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 )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数量【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意思是,治国之道,不要使百姓贫困,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重视农业,因此,晁错认为,治理国家要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国泰民安,B项正确;依据“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可知晁错重视农业,而不是关注民生,排除A项;减少农民负担、减少酷刑数量不能解决“不农”(不务农,不重视农业)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2.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共传4代,一直延续到东汉。第一代海昏侯为故昌邑王、汉废帝刘贺。根据材料“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可知,海昏候暮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海昏候的证实存在,而且为研究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历史的延伸。其它三项都是错误的推论。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安徽)练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书•景帝纪》记载,《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书•食货志》载“,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日,汉景帝曾下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