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第1页
    【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第2页
    【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05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共38页。
    05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③?”文候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文侯即魏文候,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之:到什么地方去。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结合语境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入选项。
    加点字
    古代汉语中常见义
    选项

    (1)文侯与虞人期猎
    A.约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B.期望、要求;C.周(年、月)
    ____
    (2)是日
    A.正确;B.这,这个,这样;C.是
    ____
    (3)公将焉之
    A.扶,持;B.带领;C.将要
    ____
    (4)乃往
    A.你,你的;B.却、竟然;C.于是
    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孟母姓仉①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孟子之少也,既②学而归,孟母方绩③,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④名,问则广知。”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⑤,遂成天下之名儒。
    【注】①仉:姓。读音zhǎng。②既:已经。③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④立:树立。⑤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4.解释加点字。
    ①孟子惧而问其故 惧:_________ ②遂成天下之名儒 遂:________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孟子之母
    6.翻译句子。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7.结合原文内容,说说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甄彬还金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⑤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⑥不记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毅然不受。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期齐国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典当。⑤道:这里指管理西库的人。⑥遽(jù):匆忙。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尝以一束苎 ______________
    (2)辄以金之半酬 __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
    (4)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以手巾裹之”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学而时习之
    C.辄以金之半酬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甄彬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有馈一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小不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余生炭满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尽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火 一 也 既 嫌 其 多 又 嫌 其 少
    14.翻译句子。
    (1)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5.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对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家,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 ) (2)是山余亦未登 ( )
    (3)愚公年且九十 ( ) (4)翌日,二翁偕往 ( )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8.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①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斅②之。
    及至新城,筑埭③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罢:罢官;②斅xiào:同“斆”,效法,模仿;③埭dài:土坝。
    19.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还诣安________ (2)京师士庶竞市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 (4)人不堪其忧:________
    20.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安 本 能 为 洛 下 书 生 咏 有 鼻 疾 故 其 音 浊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短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达当时人们对谢安的敬爱之情?



    23.(2021·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谢道韫传(节选)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①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②,举厝③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④所害,方命婢肩舆⑤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释】:①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②孙恩之难:孙恩,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③厝:同“措”。④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⑤肩舆:乘坐轿子。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查字典法:①白颜色;②明亮;③表白,向……陈述。

    ②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课内积累法:去后乃至

    ③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成语解词法:鲜为人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乱 兵 稍 至 手 杀 数 人 乃 被 虏
    (4)本文主人公是谢道韫,为什么结尾要写孙恩“为之改容,乃不害涛”呢?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乐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其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前功尽捐矣!稽废①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出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稽废:迟延荒废。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A.下车引之( )
    B.人不堪其忧(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 )
    D.今若断斯织也( )
    2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2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1·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
    28.下列选项中与“还而视之”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博学而笃志 D.曲肱而枕之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比三旦立于市:_________ (2)臣有骏马,欲卖之:_________
    (3)去而顾之: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_________
    30.翻译下列句子。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乃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俟(sì):等待。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
    ②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
    ③期返而食:____________
    ④乃与之食:_____________
    3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1处)。
    欲 服 三 军 非 信 不 可 也
    33.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4.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七年级期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席:坐具、坐垫。②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选自《世说新语》)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______ ②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_
    ③宁读如故________________ ④歆废书出观_________
    36.翻译下列句子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子非吾友也

    37.说说文中管宁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1·江苏·仪征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日:“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④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②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③馆:房舍,这里指“家”。④造朝:上朝。造,去。
    38.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田子为相( )
    (2)子安得此金( )
    (3)不食乎( )
    (4)孝子之事亲也( )
    39.用斜线“/”标出两处停顿。
    王 贤 其 母 说 其 义 即 舍 田 子 罪
    40.翻译下列句子。
    ①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1.“贤母使子贤”,请简要分析田子母亲的贤良体现在哪两方面。



    (2021·江苏·景山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路①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②,操弓不反檠③,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⑤而羽⑥之,镞⑦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子路:孔子的学生。②策:马鞭。③檠( 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射箭时不放下矫正弓弩的器具(时刻修正)④揉:用火烤加工。⑤括:扎,束。⑥羽:在箭杆末梢装上羽毛。⑦镞:箭头。
    4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好长剑( )
    (2)狂马不释策( )
    (3)俄而雪骤 ( )
    (4)人不堪其忧( )
    4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子 之 能 加 之 以 学 岂 可 及 乎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岂有益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5.“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一句采用了 的方法说理,生动形象而通俗易懂。


    (2021·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②车骑③。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世说新语》)
    【注】①桓南郡:南郡公桓玄。②白:告诉。③车骑:车骑将军桓冲,桓玄之叔。
    4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俄而雪骤( ) ⑵与友期行( )
    ⑶甚以为忿( ) ⑷果如之( )
    47.用“/”给文中划线句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
    家 人 咸 以 惊 骇
    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2)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4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1·江苏·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5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徙衽以从阴 ②及至暮
    ③人不堪其忧 ④元方入门不顾
    5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05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③?”文候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文侯即魏文候,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之:到什么地方去。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结合语境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入选项。
    加点字
    古代汉语中常见义
    选项

    (1)文侯与虞人期猎
    A.约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B.期望、要求;C.周(年、月)
    ____
    (2)是日
    A.正确;B.这,这个,这样;C.是
    ____
    (3)公将焉之
    A.扶,持;B.带领;C.将要
    ____
    (4)乃往
    A.你,你的;B.却、竟然;C.于是
    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 A B C C 2.虽然我现在很开心,难道可以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吗? 3.做人要诚实守信。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1)句意: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期:约定;选A。
    (2)句意:这天。是:这;选B。
    (3)句意:文侯将要出去赴约。将:将要;选C。
    (4)句意: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乃:于是;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虽,虽然;岂,表反问,难道;可,可以;期,约定;哉,语气词,可译为“吗”。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候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知,魏文侯饮酒十分开心,即将下雨,侍臣劝说不要去赴约的情况下,坚守约定,前往约定地点,取消打猎活动;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诚实守信)。
    【点睛】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将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我现在很开心,难道可以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吗?”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孟母姓仉①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孟子之少也,既②学而归,孟母方绩③,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④名,问则广知。”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⑤,遂成天下之名儒。
    【注】①仉:姓。读音zhǎng。②既:已经。③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④立:树立。⑤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4.解释加点字。
    ①孟子惧而问其故 惧:_________ ②遂成天下之名儒 遂:________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孟子之母
    6.翻译句子。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7.结合原文内容,说说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答案】4. 惧:害怕 遂:于是,就 5.D 6.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 7.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成就自我要勤奋好学,不可漫不经心。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缎布。惧:害怕。
    ②句意为:于是,就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遂:于是,就。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为:友人十分惭愧,下车拉他。之:代词,指元方;
    B.句意为: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它的人。之:代词,它,指学习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之:代词,指胳膊;
    D.句意为:孟子的母亲。之:助词,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子,你。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若,像。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发。
    文中的孟母通过把自己织的布割断的方式来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三迁为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问则广知”一句告诉儿子要勤学好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学习要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学好问,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增长才干。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孟母姓仉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独自带着和儿子生活,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缎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增长知识。”孟子感到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于是,就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甄彬还金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⑤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⑥不记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毅然不受。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期齐国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典当。⑤道:这里指管理西库的人。⑥遽(jù):匆忙。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尝以一束苎 ______________
    (2)辄以金之半酬 __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
    (4)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以手巾裹之”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学而时习之
    C.辄以金之半酬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甄彬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 曾经 酬谢,赠答 回头看 生气,恼怒 9.C 10.(1)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1.甄彬赎回苎麻,无意得到五两金子,他把金子送还西库,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拾金不昧的品质。甄彬送还五两金子,管理西库的人用一半的金子酬谢他,他坚决不肯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不占为己有,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贪财,诚信之人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曾经用一束苎麻。尝:曾经;
    (2)句意: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酬:酬谢,赠答;
    (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4)句意: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9.例句句意: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之:代词,指金子;
    A.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指元方;
    B.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C.句意:于是用一半的金子作为酬谢。之:结构助词,的;
    D.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之:代词,指学习;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尔:你;乃:却;归:归还;恐:恐怕;
    (2)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以:凭借;为:成为。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做事件上入手分析。
    根据“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他曾经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得到金子后,把金子送还西库)”可知,甄彬在赎回苎麻发现其中包裹的金子,他主动送还,可见他具有拾金不昧的品质;
    根据“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毅然不受(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地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可知,甄彬送还金子后,管理西库的人用一半的金子酬谢他,他却不肯接受,甄彬不贪图不属于自己财富,可见他是不贪财的人。
    【点睛】译文:
    有一个叫甄彬的人,很有度量。他曾经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得到金子后,(把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人非常吃惊,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地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有馈一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小不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余生炭满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尽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火 一 也 既 嫌 其 多 又 嫌 其 少
    14.翻译句子。
    (1)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5.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对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2. 馈赠,赠送 胜任,胜用 我 于是,就 13.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14.(1)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2)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15.示例一: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处,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二: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做一些改变的。
    【解析】12.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蚕、蜡、炬、帆、济、沧、侧、畔、病”的正确书写。
    (1)句意为: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馈赠,赠送。
    (2)句意为: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胜任,胜用。
    (3)句意为:(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
    (4)句意为:于是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乃:于是。
    1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意思是: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其中,“火一也”为一层意思,与后面的“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之间要断;其次,“既……又……”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嫌其多”与“又嫌其少”中间需要断。故断句为: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情:做事情;岂:难道,怎么;惟:只,只是。
    (2)句中重点词有:若:如;因:趁,乘。
    1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可知,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而小明的性格内向,并非说明小明一无是处,可结合这个道理劝慰妈妈,如:妈妈,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我虽然性格内向,但我相信我也有我的优秀之处的,您放心,我会好好努力的。
    根据“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可知,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过多过少都不适宜。小明性格内向,并非说明小明是一成不变的,可结合这个道理劝慰妈妈,如:妈妈,正所谓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过多过少都不适宜,我知道我性格内向,我会适宜地做出改变的,您放心。
    【点睛】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家,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 ) (2)是山余亦未登 ( )
    (3)愚公年且九十 ( ) (4)翌日,二翁偕往 ( )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8.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案】16. 去:离开 是:这,此 且:将近,将要 偕:一起,一同 17.(1)但是我不曾攀登过泰山,你有意愿一同出行吗?
    (2)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18.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等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甲翁之妻子去乡”的句意是: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去:离开。
    (2)“是山余亦未登”的句意是:这山我也没有登过。是:代词,这。
    (3)“愚公年且九十”的句意是: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岁。且:将近。
    (4)“翌日,二翁偕往”的句意是: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偕:一同,一起。
    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未(没有)、尝(曾经)、乎(吗)”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俄而(不久)、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叙写的是两个年逾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精神。说明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这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①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斅②之。
    及至新城,筑埭③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罢:罢官;②斅xiào:同“斆”,效法,模仿;③埭dài:土坝。
    19.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还诣安________ (2)京师士庶竞市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 (4)人不堪其忧:________
    20.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安 本 能 为 洛 下 书 生 咏 有 鼻 疾 故 其 音 浊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短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达当时人们对谢安的敬爱之情?

    【答案】19. 返回 买 拉,牵拉 能忍受 20.安 本 能 为 洛 下 书 生 咏/有 鼻 疾/故 其 音 浊 21.①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土坝。
    ②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2.①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谢安手里的蒲葵扇,扇价增了数倍。
    ②名流雅士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诗。
    ③后人纪念他,将谢安建的土坝命名为召伯埭。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被罢职回乡后,去看望谢安。还:返回;
    ②句意为: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这种蒲葵扇。市:买;
    ③句意为:走下车拉元方。引:拉,牵拉;
    ④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且限定了两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断句。这句的句意为:谢安原本会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疾,所以声音低沉粗重。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及(等到)、至(到)、筑埭(建土坝)、于(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逝(消逝)、斯(这)、舍(离开,舍弃)”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可知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谢安手里的蒲葵扇,扇价增了数倍;根据“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斅之”,可知名流雅士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可知后人纪念他,将谢安建的土坝命名为召伯埭。这些都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谢安的敬爱。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名,当时的人十分敬爱他。有位同乡在中宿县做官,被罢职回乡后,去看望谢安。谢安问他回乡带回了多少积蓄。同乡答道:“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便拿了其中的一把握在手里。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这种蒲葵扇,以致扇价增了数倍。
    谢安原本会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疾,所以声音低沉粗重。名流雅士们喜欢学他吟诵却达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便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诗。
    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土坝。后来有人怀念他,便将这土坝命名为召伯埭。

    23.(2021·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谢道韫传(节选)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①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②,举厝③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④所害,方命婢肩舆⑤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释】:①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②孙恩之难:孙恩,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③厝:同“措”。④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⑤肩舆:乘坐轿子。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查字典法:①白颜色;②明亮;③表白,向……陈述。

    ②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课内积累法:去后乃至

    ③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成语解词法:鲜为人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乱 兵 稍 至 手 杀 数 人 乃 被 虏
    (4)本文主人公是谢道韫,为什么结尾要写孙恩“为之改容,乃不害涛”呢?
    【答案】(1)①表白,向……陈述 ②才 (3)被
    (2)①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②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
    (3)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4)侧面描写,衬托谢道韫面对恶贼时勇于担当、舍生护孙的凛然正气的形象,令人折服。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根据表中查字典得出的“白”字义项,结合语句可知“白”为动词,选第三种恰当,即:表白,向……陈述
    ②“乃被虏”的“乃”与“去后乃至”的“乃”意思相同,即:才。
    ③“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根据成语解词法,“鲜为人知”的“为”是“被”的意思,因此“为贼所害”的“为”也是“被”的意思。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重点词: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②重点词:遣,派遣;白,告诉;欲,想要;小郎,小弟。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结构来断名。
    句意: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乱兵稍至”写当时的情势,“手杀数人”省略了主语“道韫”,“乃被虏”是结果。故断为: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用的分析。孙恩叛乱时,把谢道韫的丈夫和儿子全杀掉了,谢道韫与敌英勇搏斗,亲手杀了好几个叛贼,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但毫无惧色,义正辞严地保护年仅几岁的外孙刘涛,“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大义凛然,勇于担当,宁愿合生救外孙,结果连为人毒虐的贼首孙恩都为为动容,改变了想法,放过了孙涛。这是侧面描写,表现了谢道韫的凛然正气压倒了贼人,令贼人折服,衬托突出了谢道韫的形象之高大感人。
    【点睛】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她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叔父谢安曾经问她:“《毛诗》哪句最好?”谢道韫回答说:“是《大雅烝民》中的‘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说她有高雅的人的深刻见地。一次,谢安把家人聚在一起,不一会儿,雪下得紧 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乐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其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前功尽捐矣!稽废①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出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稽废:迟延荒废。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A.下车引之( )
    B.人不堪其忧(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 )
    D.今若断斯织也( )
    2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2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24. 拉,牵引 能忍受 趁,乘 这 25.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26.示例:①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
    ②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③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27.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朋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引。
    ②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③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因,趁,乘。
    ④句意: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斯,这。
    2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夫子积学”为主谓语,“当日知其所亡”作“夫子积学”的状语,之间应断开,“以就懿德”是夫子“学”之后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应断开。可断句为: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句,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为,作。
    ②句,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补出省略的主语“友人”。
    ③句,累,积累;已,停止;遂,于是,就,这里译为“才”。
    27.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根据文中语句“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前功尽捐矣!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分析,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告诉乐羊子求学必须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乐羊子外出学习。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2021·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
    28.下列选项中与“还而视之”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博学而笃志 D.曲肱而枕之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比三旦立于市:_________ (2)臣有骏马,欲卖之:_________
    (3)去而顾之: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_________
    30.翻译下列句子。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答案】28.D 29. 集市 想要 离开 回头看 30.(1)(我)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没有人来和我交谈。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还而视之”中“而”表示修饰,可不译。
    A.而:表示顺承,然后;
    B.而:表示转折,却;
    C.而:表示并列,可不译;
    D.而:表示修饰,可不译;
    故选D。
    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句(1)意为:接连三天在集市上站着(卖马)。市:集市。
    句(2)意为: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欲:想要。
    句(3)意为: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去:离开。
    句(4)意为: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顾:回头看。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字:比,接连地;旦,早晨;于,在;市,集市;言,说话。
    句(2)重点字:故,原来的,指学过的知识;以,凭借;为,做。
    【点睛】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集市上站着卖马,没有一个人与他说话。他前去拜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它,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伯乐于是去集市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结果一个早晨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2021·江苏扬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乃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俟(sì):等待。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
    ②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
    ③期返而食:____________
    ④乃与之食:_____________
    3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1处)。
    欲 服 三 军 非 信 不 可 也
    33.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4.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31. 说:通“悦”,高兴,愉悦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期:约定; 乃:才。 32.欲 服 三 军 /非 信 不 可 也 3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2)(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就不吃饭等候他。 34.为人讲信用,或者待人诚恳、守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是很愉快吗?说:通“悦”,高兴,愉悦;
    (2)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句意: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期:约定;
    (4)句意:才同他一起进餐。乃:才。
    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欲服三军”是想要达到的效果;“非信不可也”强调守信的重要性;应在“欲服三军”前断句;
    故断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以:凭借;为:做;
    (2)故人:老朋友;至暮:到了傍晚;待:等待。
    3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乃与之食”可知,吴起答应故人,等待他回来一起进食,第二天早晨故人返回,吴起才吃饭,表现了吴起为人很讲信用,待人真诚。
    【点睛】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2021·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七年级期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席:坐具、坐垫。②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选自《世说新语》)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______ ②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_
    ③宁读如故________________ ④歆废书出观_________
    36.翻译下列句子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子非吾友也
    37.说说文中管宁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35. 一起 拿 原来的 丢下 36.(1)管宁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跟瓦片石头一样没有不同。
    (2)你不是我的朋友。 37.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做事专注、爱憎分明的一个人。
    【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起在园中锄草。共,一起;
    (2)句意:华歆拿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捉,拿;
    (3)句意: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
    (4)句意: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废,丢下。
    3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挥(挥动)”“异(不同)”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子(你)”“非(不是)”“友(朋友)”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从“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可知,管宁看到金子却视而不见,不为所动,说明他是一个不贪钱财的人;“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可知,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说明他做事专注,不事权贵,淡泊名利;从“宁割席分坐”的行为以及“子非吾友也”的语言可知,管宁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爱憎分明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拿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021·江苏·仪征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日:“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④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②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③馆:房舍,这里指“家”。④造朝:上朝。造,去。
    38.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田子为相( ) (2)子安得此金( )
    (3)不食乎( ) (4)孝子之事亲也( )
    39.用斜线“/”标出两处停顿。
    王 贤 其 母 说 其 义 即 舍 田 子 罪
    40.翻译下列句子。
    ①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1.“贤母使子贤”,请简要分析田子母亲的贤良体现在哪两方面。

    【答案】38. ⑴做,担任 ⑵怎么 (3)吃饭 (4)侍奉 39.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 40.①像这样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②一国军队可以改变他的主帅,一个普通人却不可以改变的他的志向。 41.(1)(田子母亲面对儿子奉上的金子并未心动,而是追问金子的由来,并判断出儿子的俸禄除去吃饭不会有这么多,可见)她不贪图钱财,头脑清醒。(2)(田子母亲和田子讲道理层层深入,先指明“不义之物,不入于馆”,继而指出对国家不忠也就是对父母不孝,使田子内心惭愧,主动退还金子接受处分,可见她深明大义,教子有方。(能围绕“不贪钱财、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等方面分析出不重复的两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田子为相”的句意是:田子担任宰相。为:担任,做。
    (2)“子安得此金”的句意是: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安:怎么。
    (3)“不食乎”的句意是:难道(你)不吃饭吗?。食:动词,吃饭。
    (4)“孝子之事亲也”的句意是: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事:侍奉。
    3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的意思是: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王贤其母”和“说其义”是句中的并列短语,中间应该断开。“即舍田子罪”是句子的谓宾语,应当与前句断开。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
    4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治(做)、如此(像这样)、欲(希望,想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三军(全国军队)、夺(改变)、匹夫(普通人)、夺志(改变志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内容概括作答。从“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但田子母亲却是追问金子的来源,并说“子其去之”,可见母亲是一个不贪图钱财,头脑清醒之人;母亲用“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教育儿子,使田子内心惭愧,主动退还金子接受处罚,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于引导和教育儿子且深明大义之人。这些品质都能体现母亲的“贤”。
    【点睛】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是子孙贤德。

    (2021·江苏·景山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路①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②,操弓不反檠③,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⑤而羽⑥之,镞⑦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子路:孔子的学生。②策:马鞭。③檠( 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射箭时不放下矫正弓弩的器具(时刻修正)④揉:用火烤加工。⑤括:扎,束。⑥羽:在箭杆末梢装上羽毛。⑦镞:箭头。
    4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好长剑( ) (2)狂马不释策( )
    (3)俄而雪骤 ( ) (4)人不堪其忧( )
    4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子 之 能 加 之 以 学 岂 可 及 乎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岂有益哉?译文: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45.“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一句采用了 的方法说理,生动形象而通俗易懂。

    【答案】42. 爱好 放下 急 能忍受 43.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 44.(1)学习难道有好处吗?
    (2)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45.比喻
    【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爱好长剑。好:爱好;
    (2)句意:赶马不能放下鞭子。释:放下;
    (3)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骤:急;
    (4)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4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训练,难道有谁能赶得上你吗?
    “以子之能”是指子路已经具备的能力,“加之以学”是指子路后天努力(勤奋的学习),应在“以子之能”后断句;“岂可及乎”中“岂”表反问,应在“岂”前断句;
    故断为: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岂:表反问,难道;益:好处;哉:语气词,可译为“吗”;
    (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意思是:在箭尾扎上箭羽,将箭头磨得锋利,难道穿得不更深吗?联系前文“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南山上有竹,不用矫正就自身端直,砍断后使用,就能穿透牛皮,为什么要学习训练呢?)”可知,子路以南山竹子自比,说南山竹子不矫自直能穿犀革,意在表达只要自身有能力即便后天不学习也没问题;孔子将子路比箭,说箭尾扎上箭羽,箭头磨的锋利会将犀革穿得更深,运用比喻的方法,设喻说理,意在强调自身的能力加上后天勤奋学习,会让自己的才能更加突出。
    【点睛】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他说:“爱好什么?”子路说:“爱好长剑。”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训练,难道有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训练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子路说:“南山上有竹,不用矫正就自身端直,砍断后使用,就能穿透牛皮,为什么要学习训练呢?”孔子说:“在箭尾扎上箭羽,将箭头磨得锋利,难道穿得不更深吗?”子路拜谢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2021·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②车骑③。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世说新语》)
    【注】①桓南郡:南郡公桓玄。②白:告诉。③车骑:车骑将军桓冲,桓玄之叔。
    4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俄而雪骤( ) ⑵与友期行( )
    ⑶甚以为忿( ) ⑷果如之( )
    47.用“/”给文中划线句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
    家 人 咸 以 惊 骇
    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2)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4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46. 急 约定 十分,很 果然,果真 47.家人/咸以惊骇 48.(1)(桓玄)把兄弟们的鹅全抓出来杀掉。
    (2)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当是桓玄开玩笑罢了! 49.①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②“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
    【解析】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
    ②句意: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句意:就非常恼恨他们。甚,很、非常、十分。
    ④句意:果然像这样。果,果然,果真。
    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人全都被这事吓呆了。再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家人”是主语,“咸以惊骇”是主语的行为活动,主谓之间应断开,故而可断句为:家人/咸以惊骇。
    4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回到句子的语境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关键词。
    ①取,抓取;悉,全,都;之,代词,指代鹅。
    ②致,导致;戏,开玩笑;耳,句末语气词,罢了。
    4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把握能力。把握人物形象,解题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做的事、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文中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从“每不如,甚以为忿”可以看出他心胸狭窄,善妒;从“取诸兄弟鹅悉杀之”可以看出他为人凶狠毒辣,不计后果。
    【点睛】参考译文:
    南郡公桓玄还是小孩时,和堂兄弟们各自养鹅来斗。桓玄因为鹅常常斗输了,就非常恼恨他们的鹅。于是就在夜间到鹅栏里。(桓玄)把兄弟们的鹅全抓出来杀掉。天亮以后,家人全都被这事吓呆了,说这是妖物作怪,去告诉车骑将军桓冲。桓冲说:“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当是桓玄开玩笑罢了!”追问起来,果然像这样。

    (2021·江苏·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5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徙衽以从阴 ②及至暮
    ③人不堪其忧 ④元方入门不顾
    5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50.①移动②等到③能忍受④回头看 51.①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2.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要凭经验办事,不能墨守成规。
    【解析】5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他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徙:移动。
    ②句意:等到了黄昏。及:等到。
    ③句意: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5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①句意: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于:在;夕:傍晚。
    ②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5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可知,郑人在晚上和白天采取同样的办法,不能针对情况的变化而选择恰当的应对措施,墨守成规,最终被露水沾湿了全身。因此告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针对特定情况而选择特定的办法,要学会变通。
    【点睛】参考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相关试卷

    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北专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含解析,共24页。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